推薦序一
教育是人人該關心的百年大計
這本書花了比我預定多好幾倍的時間閱讀。正確的說,應該不只是閱讀,而是思考。作者所觸及的每一個大大小小主題,就已經是能令人沉思不已的課題,更何況作者往往出人意表的觀點,從各種角度觀察分析,又常將我帶入浩瀚的宏觀教育體系中,迴響再迴響。
也許,應該先幫大家介紹一下作者──李大任。大任曾是修讀我教授「台大創意創業學程」的學生。在修課期間,就已是班上很受「歡迎」的同學,原因是我的課程裡,非常鼓勵同學跳出舊有框框想事情,但偏偏聯考至上的教育制度已將大多數同學的腦神經網絡定型化。因此,每次我停下來徵詢同學的意見時,在大家大眼瞪小眼之際,許多同學的眼神就會飄向大任,希望他趕快發言來解除尷尬的場面,而他也每次都沒有讓大夥失望。更精彩的是,他的發言常讓同學覺得大任是否來自火星,因為他觀察點的高度和廣度與一般大學生截然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是離奇的很。偏偏常常發言內容確實是有些道理,發人省思。
也因此當大任將他對教育體系所觀察的點點滴滴匯整成冊,讀起來許多原本大家從沒想過的觀點,一一跳躍而出,頗值得大家思考。也有許多觀點與嚴長壽先生的《教育 應該不一樣》有異曲同工、英雄所見略同之處,也許透過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努力,我們可以讓下一代台灣的教育走上正軌。
陳良基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副院長、創意創業學程中心主任)
推薦序二
這是一個「大眾教育學」的時代
民國100年7月,「北北基聯測」爭議釀成政治風暴,導致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請辭下台;也就在此時,8月2日,臺北市國中、高中職學生家長會聯合會及全國高中高職家長會長協會等家長團體出面力挺臺北市政府,訴求「維護100學年度升讀八、九年級學生的權益」;北市府則立即回應,仍朝續辦方向規劃。
場景轉到教育部關於「十二年國教」政策的公聽會。家長團體對於無法落實「免費」、「免試」的規劃無法接受,頻頻在現場嘲諷官員,直言這個政策沒資格稱為「國教」,只是「基教」(畸教、雞叫),根本在騙老百姓!孩子∕家長要的高中職教育,就是免費、免試的國民教育,這樣才能減輕壓力與負擔。這番話一出,掌聲不斷,頗能反映現場心聲。
回顧解嚴以來大約二十年的教育發展,應可以歸納:這是一個「大眾教育學」的時代,主要基調是「公平正義」,主要心聲是「給孩子安心就學∕升學的環境」,主要運作形式即是出現眾多的教改團體、家長團體,在體制內外合縱連橫,針對不少教育政策、法令、措施產生影響。
不過,8月21日教育部大門外來了一群高中生,他們組織「反畸形12年國教學生聯盟」陳情抗議十二年國教在配套不足情況下倉促上路,要求教育部暫緩實施。這並非中學生關心教育行動的首例,主流媒體沒有忽視,而教育部也給予正面回應,中教司長除說明政策外,十分肯定中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勇於表達意見的精神。
除了行動之外,我們也不要忘了言論的力量。家長、學生,或者社會各界人士就教育議題在各種媒體發言,早已是日常事,不過,能夠長期思考體悟進而出書者,仍為少見。臺大畢業生李大任先生將平日對於重要教育議題(例如十二年國教、明星高中、大學入學考試等)的關心,透過精純思考歷程,化為論述嚴謹的文字,結集成書,為「大眾教育學」添一佳作,其言論的影響力值得期待。
教育學原就富含「實踐」的本質,教育議題做為公共議題,自應符合「民主政治」規準,不能逕以專家政治模式操作。臺灣的社會力蓬勃發展,教育議題向來備受矚目,面對「大眾教育學」這端日益多元精彩的參與者,「官方教育學」、「學者教育學」、「專家教育學」(或教師教育學)應善加體認教育學本質與民主政治的規準,主動展開對話,集思廣益。
反思晚近二十年的變遷,樂見「大眾教育學」持續超越卡夫卡筆下K的處境,而掌握資源及權勢者不再以「城堡」自居。。
黃春木 (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