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國際NGO組織顧問、旅行文學作家】禇士瑩專文推薦!
★【作家】王浩威、【微光影像創辦人】吳乙峰、【外交部NGO國際事務會執行長】吳榮泉、【作家】李偉文、【聯合勸募協會祕書長】陳文良、【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陳廷貴、【中華民國兒童人權協會理事長】賴勁麟、【海外援助發展工作者】賴樹盛強力好評!
我什麼時候才算長大?
文◎【國際NGO組織顧問.旅行文學作家】褚士瑩
在我的眼中,李尚儒做對了一件事,也做錯了一件事(作為這本書的推薦文來說,感覺上很驚悚的起頭)。
他做錯的是,這件原本十八歲早就該做的事情,我惋惜他為何遲了十年才做。
在祕魯的山間兩年,看到來來去去來自世界各地的十八歲志工時,無論是獨當一面的,還是媽寶,相信李尚儒一定有很多的感慨,關於獨立自主這件事,十八歲就應該看到的自己,真不該拖到快三十歲才明白,更不應該讓父母「栽培」到七年醫學院畢業才想到要獨立,才決定出發去找自己。
在看這本書的同時,我希望你和我一起想這個問題:台灣年輕人究竟幾歲才算是大人?
事實是,開始把自己當作大人看的那一天,才是真正的成人式。
在我心目中,李尚儒做對的那件事情是,他憂患意識夠強,在夢想還沒有被冷藏之前,趕緊出發去看這個世界,去世界的光譜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找到一個跟自己的人生和好的方法,去定調一個跟這個世界平起平坐的方式。這件事情,很多台灣的年輕人,想著想著逐漸變成台灣的中年人,然後想著想著就變成了台灣的老年人,明明知道重要,卻一輩子都沒有起身去做。
台灣社會的年輕人晚熟和成年人的幼稚化,是一件讓明眼人都覺得憂心忡忡的事。但更值得擔憂的,是台灣對於專業的食物鏈有一種奇特的邏輯,簡化來說大致上是這樣的:只要可以考上醫學院的人,當然要當醫生,一流人才要當握手術刀的外科醫生,醫美錢賺得多所以不用怕人家閒話,小兒科可以回鄉下開診所也不錯。當不了醫生又當不了官員,才會去當海外志工,去那個什麼非洲、南美洲,從此一輩子跟人生勝利組絕緣。
「但是那些無國界醫生,不是也是醫生嗎?」
「那是外國人,民情不一樣。」台灣的家長會嗤之以鼻地說。
至於那些因為李尚儒終於離開祕魯,走回「正途」到美國念研究所而鬆了一口氣的大人們,你們錯了。因為李尚儒當了兩年的Teacher Li以後,再也不會是你以為你知道的那個Dr. Li了。至於正確答案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就算他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他的變化還沒有完成,但是李尚儒已經清楚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光是這一點,就已經非常強大了。
這不是一場海外志工的英雄盛會,也不是一本社會企業的創業指南,只是一個年輕人訴說自己如何學會成長的故事,以及一本寫給父母參考如何學會放手的書。至於這樣的故事,還需要多少個年輕人前仆後繼地來說多少遍,我們才會有終於聽懂的一天,也是我所感到好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