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哲學作為一種存在態度
周保松(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
敬恒兄(Roger)這本書,我是從最後的篇章讀起,因為我們是相識整整三十年的老同學。我們同在1991年入讀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然後成為哲學系同班同學。曾有那樣一段日子,我們一起上課,一起思辨,一起玩樂,並同受陳特先生的存在主義和石元康先生的政治哲學啟蒙。畢業後,我們走上不同的哲學路,現在見到老同學新書出版,我既為他高興,也慶幸我們有這樣一段不淺的哲學緣份。
Roger是哲學系畢業生中,少見興趣如此廣泛的人。他的畢業論文寫的是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沙特,後來在唸碩士與博士時轉為研究當代美國著名哲學家芮格爾(Thomas Nagel)。我還留意到,這些年來他的公開講座和哲學教學涉及的主題,還有中國哲學、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馬克思主義、人生哲學、歐陸哲學等。除了哲學,Roger還喜歡音樂、繪畫、翻譯和文學。我這裡說的喜歡,不是一般的興趣而已,而是對這些領域有相當深入的把握。幾年前,我在臉書讀到Roger的一些詩歌翻譯,便十分喜歡,並多次推薦給出版社。我也經常見到他畫的哲學家素描,端的是維妙維肖,教人拍案叫絕。最近幾年,Roger參與主持香港電台的《哲學有偈傾》節目,大受觀眾歡迎,贏得「大師兄」的美名,然後我才知道,原來他做主持也有一手。
Roger興趣多樣,而且玩得出眾,一定是有很強的好奇心,同時對生活本身有極大熱情,否則不可能將整個生命投入這些「無用」之事,並樂在其中。我有時難免好奇,我這位老同學到底有著怎樣的一種人生觀。就我觀察,對Roger來說,哲學不是一門外在的學問,更不是一種謀生的工具,而是貫穿和落實於日常生活的基本態度。這種態度使得他不會輕易視世界既有一切為理所當然,並毫無保留地接受和服從。相反,作為有自主意識和價值意識的主體,Roger總是習慣對他所關切的日常生活種種,從哲學的觀點,作出反思詰問,並在必要時毫不猶豫地表明態度。
我認為,本書大部分文章,都反映了這樣一種「存在的態度」:我們活在當下,我們只能活一次,我們在乎自己活得怎樣,我們因此應該誠實面對自己的存在。Roger沒有一套解釋一切和規範一切的宏大理論,他更多的是提出問題,引入不同觀點,然後邀請讀者一起思考。在今天的香港,這樣一種態度,實在極為難得。Roger是厚積薄發的人。我相信,本書只是起點,接著下來,他會為我們呈獻更多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