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發展歷程中積累的格鬥經驗,並結合了傳統文化要素和養生術精華發展而成的,其內外兼修、體用兼備,成為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拳經云:「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概括了傳統中華武術的功用:小可修身得力(藝)以強身禦敵,大至修心明理而入道境。中華武術之內外家、大小乘之說依此理而有別。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各個階層都受益於傳統武術:百姓用來健身,士兵用來訓練,能人志士用來修身立志,中華傳統武術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因而被尊為國術。
近代,西方科學文明興起。冷兵器退出了歷史舞臺,傳統文化的內涵已不被人們所認識,傳統武術日漸衰落,練習者已無法從實踐中體會到傳統武術經論中描述的技擊水準、養生和涵養道德等功效,取而代之的是套路舞蹈化和表演娛樂化。面對傳統武術瀕臨失傳的危機,許多有識之士都在各盡所能,來弘揚傳統武術的精髓。本書《走進王薌齋》的面世,即是李榮玉先生為推動傳統武術發展的傾心力作。
大成拳是王薌齋先生於20世紀40年代創立的,意為集中國古拳法之大成,乃復古之拳術。以傳統武術中內勁訓練為主線,由站樁換勁得力為起點,到由試力而知力的運用,繼而由推手而知彼,整個訓練過程體現了由靜到動,由內到外,無中生有,由自覺(得意)而後覺他(知彼)的東方傳統認知原則。
在體認方面,透過站樁達到了筋肉若一的均衡狀態,稱為得中,是力的歸一。技法上,以踐、鑽、裹三拳為用,是形上的歸一。應用時,務使形力歸一之法,出於無念,感而遂通,是心與意合為統帥,六合歸一為應用的傳統武術大乘境界。
古聖人伏羲觀天地萬物,歸一而始作易,肇始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獨有的知行方法。今王薌齋前輩匯中華古拳法精粹,萬法歸宗而創大成,此文武二道,貫通古今,合於一理。因此,大成拳凝聚了千百年來無數先賢的智慧和經驗,是21世紀中華武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天下武學皆可依大成至理以入上乘歸一道境。
大成奉謂之大乘,還有傳承中華傳統武學,振奮民族精神,普惠今世大眾,造福社會之意,這是王薌齋前輩一生拳學實踐的宏願。
如今李榮玉先生秉承此志,出於對當前傳統武術瀕臨失傳的憂患,決心以大成拳門內的口傳心法和親身體會,著書《走進王薌齋》,發前賢經論中未及之秘,還原中華武術的本來面目,以復興傳統武術。
李榮玉先生此舉,可謂是心懷天下,坦蕩無私。他為人謙和,淡泊名利,品德高尚,一生孜孜不倦追求中國功夫的真諦,求學於多位拳學前輩,終得常志朗和王選杰兩位明師傳授大成拳,經八年苦練,遂入中國功夫的三摩地。從李榮玉先生的言行中,我體會到了「以德載道」和「以武入道」的東方智慧,他是我的良師益友和修身立德的榜樣。
本書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以大成拳理法和體證來解析古代中華武術巨著岳武穆王《九要論》,使古今武學要素互為驗證,為今後研究中華傳統武術體系和大成拳理法提供了一個參考教材。
第二部分,為大成拳門內口傳心授功夫的實錄,是當年王薌齋先生口授給常志朗先生,再由常志朗先生轉述給李榮玉先生,對研究大成拳理論──《大成拳論》和中華武術尤為重要。
第三部分,為大成拳樁法原理,李先生以師傳心法為準繩,用現代語言講述了大成拳中站樁得力的基本原理和體悟,是瞭解站樁原理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第四部分,為大成拳訓練方法和答疑,講述的站樁、試力、搭手、技擊等階段的原理、方法和步驟,答疑部分是針對練習過程中常出現的問題,給出詳實的解答。
古人著拳術經論,多重原理和結果,口傳心授的訓練方法和心得體會是秘不外傳的,這是造成了今天傳統武術失傳的主要原因。
本書係李榮玉先生執傳統武術之一理,而述諸精要,意在解決傳統武術理法脫節導致的武術失傳的問題。因此,我相信此書的出版,必能成為後人傳承中華傳統武術的指路明燈。從長遠看,東西方科學、文化和認知體系必然不斷融合,大成拳作為東方文化的載體和傳統武術的精粹,一定會對提高全人類的認知水準和身健康發揮出自身應有的貢獻。
有緣讀此書者,當體會作者弘揚傳統武術之心。棄諸慾,凝神定意,精誠致一,是體悟書中理法精要的鑰匙,在這裡我說與大家,共勉之。
鮑信先(鮑信先先生是王選杰先生的弟子,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博士後學位)
自序
我從六歲開始隨父親練形意拳。我的父親在1920年左右隨其舅舅李星階練形意拳,當時李星階在家鄉河北省定興縣張租莊創辦「少林會」,我父親就在「少林會」學習形意拳和少林拳。後來父親在20歲的時候來北京謀生,但一直堅持練拳,從不間斷。我練到三、四年級的時候,在練拳中產生一些疑問,隨向父親提出,父親解答不了。於是父親給我介紹了幾位老師,也是父親的朋友。在父親的介紹下,我隨陳子江先生學習形意拳(陳先生是尚雲祥的弟子),隨朱雲行先生學習形意拳(朱先生是定興縣陘形意拳名門之後),隨北京東華門武術社宋治平先生學過少林拳(是我在三、四年級的時候),當時記得有師兄經本愚、楊增保、宋師兄,師妹趙志雲,師弟小胖子(名字記不清了)等。當時分ABC三組,我是A組,練過24式,六合拳、六合刀、六合棍、七星劍等套路。
我在五年級的時候改為專攻中國象棋。我的教練是謝小然先生、董齊亮先生、張德魁先生,我於1965年奪得北京市少年兒童第一名。
1974年,偶遇大成拳名家關維林先生,並在其指導下練習大成拳(關先生是姚宗勳的弟子)。在以後的幾年裡先後接受過多位大成拳名家的指導,按先後順序是:關維林先生、張鴻誠先生、金啟莊先生、崔有成先生、王斌魁先生、姚宗勳先生、許戍海先生。
1980年巧遇常志朗先生,從此在常先生的指導下系統地學習大成拳。在常先生的介紹下,先後得到過卜恩富先生和王選杰先生的指導。
1989年我在北京市一家中型工業企業做管理工作。由本人牽頭在我廠建立的品質保證體系得到過國內外很多知名企業的好評,例如「一汽」、「北汽」、「天汽」、德國萊茵公司、美國輝門公司、韓國東西公司等,得到過國家品質監督局的好評,當時的劉淇書記、王岐山市長、陸副市長指派的專家組到我廠審查,並給予非常高的評價,並成為以市政府的名義向北京現代汽車推薦的配套廠家四家之一。
2007年退休在家,偶然在朋友家看到一本《武魂》雜誌。從閱讀雜誌中發現現在有不少武術愛好者在追求中國傳統武術的本質,用我的話來說就是中國古代武術的本來面目。我找來很多《武魂》雜誌閱讀,發現很多武術愛好者在探討中國武術的實質。我以前以為中國傳統武術已經失傳,不會有人再去關心和研究了。現代武術的興起,各種武術套路和散打比賽足以把武術愛好者的眼光吸引過去了。而雜誌眾多的讀者來稿在追求中國傳統武術的本質,我為這些武術愛好者所感動。
由於家庭的薰陶,我從六歲開始練習中國傳統武術,一生在追求中國傳統武術,自己深深體會到追求傳統武術的艱辛。從清朝開始中國傳統武術開始走下坡路,至今有三百多年了,要想重新繼承傳統武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重振傳統武術的雄風,必須有一大批志在追求傳統武術的人士,這樣傳統武術才有生長的土壤,才會繼承和發展。
我追隨常志朗先生學習傳統武術八年,在學習期間有一些心得體會,我將這些體會和所見到、聽到的進行記錄並公開,希望對有志於傳統武術的愛好者有所幫助,並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能人志士參與到對中華古代武術的研究和探討,為振興中國傳統武術盡一份微薄之力。
本書分六個方面向讀者介紹大成拳的整體思路。
第一章主要解釋大成拳的一些關鍵概念。根據作者多年習拳的經驗,練習大成拳並不難,難的是對大成拳的一些基本概念不清楚。老前輩一般對概念都沒有做解釋,進而使大成拳習練者對古代武術的觀念和方法出現了大的問題,這樣練拳是很難入門的。作者習拳二十餘年,歷盡艱辛,有所感悟。為了使大家盡可能少走彎路,根據自己的經驗,從關鍵概念入手,然後全面解析大成拳,使習練者容易掌握古代武術的要領。
第二章是全面解析大成拳。只有在第一章的基礎上,才能較全面地剖析大成拳,否則基本概念有偏差,要整體解釋大成拳是不可能的,解析《九要論》也是不可能的。《九要論》是明朝以前僅存的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武術的記錄,是古代武術的總綱。解釋《九要論》很重要,要想研究古代武術,必須要研究《九要論》。
第三章是大成拳的具體操作,具體的練習方法要符合大成拳的思路和要領,思想和思維要符合大成拳的理論。練的和大成拳的理論不一樣就說明練習的方法有偏差,達不到所要求的效果。
第四章是答疑。作者在《武魂》雜誌發表文章的時期,接到過不少讀者的來信和來電,他們提出了一些問題,作者給予了答覆。本章從這些問題中選擇了一些共性的、有代表性的問題,供更多的習練者參考。
第五章是王薌齋先生生前在教授常志朗時反覆說的一些話,有一些在文章中引用了,有一些沒有引用,特此公開,以便於讀者更好領會王薌齋老前輩的拳學思想,幫助讀者盡可能地走近王薌齋,更好地理解大成拳。
第六章是向讀者推薦的三篇拳論。作者認為這三篇拳論最能代表王薌齋的拳學思想,大家多研究和體會,對練習大成拳有很大裨益,對研究古代武術有很大幫助。另外《九要論》作為古代武術的綱領,全文已在書中刊出,希望大家多研究,在此不再重複刊出。
本書意在公開大成拳的思路、方法,幫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大成拳,為研究和繼承中國古代武術裡拋磚引玉。從中國幾千年古代武術的傳承看,要想繼承中國古代武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口傳心授,書不盡言。
在出版過程中,得到了常學剛、梁六弟、鮑信先、侯志強、王健、李里等人的大力協助,特此致以真誠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