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偏見之罪
“證實者”簡史
嗜新症:當陽性與新奇戰勝陰性但真實
重複概念,而非重複實驗
重新發明歷史
反偏見之戰
第二章 隱藏的靈活性之罪
p值操縱
異常的p值模式
捕捉幽靈
無意識地分析“調試”
帶著偏見去糾錯
心理學研究者是窮人版的律師嗎?
解決隱藏的靈活性的方法
第三章 不可靠之罪
為何心理學研究不可靠?
原因1:無視直接重複研究
原因2:缺乏統計檢驗力
原因3:未完整公開研究方法
原因4:統計謬誤
原因5:未能撤回
解決不可靠之罪的方法
第四章 數據囤積之罪
數據共用的巨大好處
少之又少的數據共用
禁言令:秘密共用
不共用數據如何掩蓋不當行為?
讓數據共用成為規範
草根、胡蘿蔔和大棒
揭秘黑匣子
預防壞習慣
第五章 易腐蝕之罪
為何造假?
狹窄的灰色地帶
當年輕科學家誤入歧途
凱特的故事:揭發和挑戰造假行為的巨大風險
骯髒十二條:如何安全地造假
第六章 成果封鎖之罪
開放獲取出版的基本原則
為什麼心理學家支持有壁壘的發表體系?
混合開放獲取:既是解決方法,也是問題本身
遊擊隊員出擊
反方觀點
開放的道路
第七章 唯量化——數豆子之罪
窮途末路
影響因數和現代占星術
本末倒置
作者排序的隱蔽亂象
路在何方?
第八章 贖罪
贖偏見和隱藏的靈活性之罪
預註冊報告:預防偏見的疫苗
不需要同行評議的預註冊
贖不可靠之罪
贖數據囤積之罪
贖易腐蝕之罪
贖成果封鎖之罪
贖唯量化之罪
改革的具體步驟
完結篇
注釋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