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當代文本:檔案》是當代文本系列出版的第二集。就如第一集「展演」讀本的序言所指出:美術館除了是展演實踐的空間與場地,更應當是生產知識、創造溝通的平台。「當代文本選集」(TFAM Contemporary Texts)即是本館為因應時代需要而發展出的讀本出版計畫,希冀由美術館出發,關注當代藝術的知識生產與實踐。期待此讀本系列能對實踐與理論之間的斷裂稍有彌補。
檔案近年在文化、經濟、政治層面都是熱門的討論議題與實踐主題,小至個人(例如:藝術家),大至國家,都對檔案有急切的需求。所有單位隨著時代與時空的快速流轉感到莫名的檔案匱乏,顯示了對檔案的滿載積極性,呈現在檯面上的便是數量龐大紛雜的檔案研究、展示與建置。而檔案型創作與檔案型展演在近年早已是潮流中的熱潮,檔案的熱烈趨勢(與轉向)近年被以「檔案熱」來形容,這股檔案熱也可解讀成對檔案的超級欲望,想要牢牢掌握住話語權與過去的欲望。以本館為例,本館自開館四十年來持續關注檔案的累積、分類、研究與展示。2012年台北雙年展便是以檔案作為探討、研究與展示為主的雙年展,此項雙年展展出之後形同點燃了台灣的檔案熱火。2016年的台北雙年展直接以檔案命題:當下檔案‧未來系譜;2017年四月本館與「春之文化基金會」合作,籌辦了「檔案轉向:東亞當代藝術與台灣」國際研討會,更於2021年將圖書室轉型為「圖書文獻中心」(Archive and Library)。而開館至今也累積了數量龐大,與檔案相關的展演項目,展演項目繁多,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何以至此?因為,似乎檔案被視作個人與體制機構的主體性的重要明證,也是歷史書寫的重要「根據」之一。另外,由於科技進展神速,處理資訊的工具技術日新月異,全世界現下每天每分每秒創造了比以往人類文明所生產的總和都還要龐大的影像與圖像資訊,有需要進一步「建檔」處理。檔案幾乎是個人與機構甚至國家的歷史與根本,彷彿沒有了賴以支撐的各式檔案,便無從成為國家或個人。但到底,檔案的真相與本質是什麼?
本項出版期望能對檔案的建構、梳理、處理、轉化等面相能提供進一步促進思考的能量。檔案讀本從檔案的定義、概念、文獻乃至檔案的實踐等嘗試能將相關的諸多問題打開,提供個人與機構進一步思考與開啟檔案的問題意識,推進實踐的質量。所以這項出版並非為理論而理論,然而,也並非是直白的方法論,而是嘗試在理論與實踐的斷裂處稍事架出一道可能的橋樑。
《當代文本:檔案》的出版歷經兩年的規畫籌備與收集、節錄、彙整、翻譯與校訂經典文稿與邀稿,以及處理繁雜的版權,誠摯感謝工作團隊與協助的個人與團體。首先感謝客座主編李立鈞對本項出版的所有付出。李立鈞為德國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藝術、圖像史(Kunst-und Bildgeschichte)與文化學(Kulturwissenschaft)博士,本館很榮幸在他返國後邀請他主編這項重要出版。感謝林宏璋、林志明、孫松榮、陳宗文、陳逸淳、黃建宏與謝杰廷老師對文稿的審訂,使讀本的譯文流暢度與正確性提高許多;而本項讀本也邀集數位年輕藝術工作者撰寫新稿,期能帶動與提升台灣的專業寫作。另外,數位譯者對本項出版所做的貢獻,在此也一併致謝!
在此時台灣到處仍充滿對檔案建置與運用熱忱的當下,北美館選擇在此時出版《當代文本:檔案》,即是希望以拋磚引玉的方式積極回應佔據熱浪頂尖的檔案熱,也期許能對藝術實踐與知識生產做另一面向的探索。作為新出版系列的第二集,期待讀者們的指正、回應與迴響。
王俊傑
臺北市立美術館 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