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後十多年、二十幾支隊伍,在大元山與太平山奔走探勘。完成的,是回憶;沒有實現的,是夢。
◎台大登山社以近十年時間,全心投入大元山、太平山林場的探勘以及文史重建,並睽違二十年再度出版區域探勘專書。
◎一段段關於人與自然、友情與探險的故事;探索台灣山林自然的同時,也探索了更多的自己。
就開始提筆寫下吧!
希望趁著記憶尚未完全為苔蘚真菌所蝕,
把我們在太平山、大元山這因為檜木蓄積
而曾經喧鬧一時的檜鄉之所見所聞記錄下來,
一如我們在夜晚的帳下講故事給朋友聽一般。
太平山的霧雨冠絕全臺,
代表物種調查、警備道路、林產開發的人群走入山區,
在迷濛中各自譜寫故事,又各自交纏、散落,如加羅湖群點點的水塘。
這些人後來都去哪裡了,他們看到的山林又是如何?
我們若只走在現在的山林、看著眼前的蒼翠而發出這些提問,
很難不為眼前沉默的綿綿細雨和長滿苔蘚的巨大樹頭所困惑。
到頭來,我們還是與學長姐們相仿,以雙手撥開蓁莽、雙腳踏過磧石,
穿過層層的漢字假名抵達歷史的現場,
走進山岳先行者的足跡視野,歌詠我們年輕氣盛的互信與單純。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572873243.pdf
作者簡介:
臺大登山社
成立於民國53年,初期以郊山健行為主,並參與山地服務工作,逐步發展長程、大型登山活動與技術攀登。至66年松蘿湖探勘成功後,中級山探勘成為活動重點;利用中級山嚮導訓練的傳承,探勘隊伍的持續耕耘,以「區域開發」為理念,先後完成宜蘭大濁水溪流域、丹大山區、白石山區、鬼湖山區以及太平山/大元山區的探勘,為大學登山社團中留下最豐碩完整成果的團體之一。
主編介紹
李逸涵
1997年出生於臺南,高中時曾以三年時間踏查臺南府城德慶溪水文紋理,獲賴和人文獎肯定。
大學時加入臺大登山社,歷任社長、山難防治部部長,並延續踏查之興趣,在太平山/大元山區偕同登山社夥伴追尋林業遺跡,現任職臺北市立萬芳醫院不分科住院醫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節錄】
山的壯闊與永恆,單純與寧靜,早已深藏登山客的心中,不曾消逝。我們探索自然的同時,原是探索了更多的自己。我很期待,這本書能讓更多人接觸山林,體驗其中的美妙。
──何英傑,《丹大札記》主編
內心充滿對生長故鄉的「情」,為讓自己的「根」不被斷絕,最近10多年全心投入大元山林場文史重建,運用熟稔的網路無遠弗屆的能力大肆宣傳大元山林場勞工的純樸艱辛讓舉世知曉。在此表達對臺大登山社的求知與執著感到佩服,更對冒險的堅毅態度深覺讚賞。
──陳東元,大元國小校友
名人推薦:【節錄】
山的壯闊與永恆,單純與寧靜,早已深藏登山客的心中,不曾消逝。我們探索自然的同時,原是探索了更多的自己。我很期待,這本書能讓更多人接觸山林,體驗其中的美妙。
──何英傑,《丹大札記》主編
內心充滿對生長故鄉的「情」,為讓自己的「根」不被斷絕,最近10多年全心投入大元山林場文史重建,運用熟稔的網路無遠弗屆的能力大肆宣傳大元山林場勞工的純樸艱辛讓舉世知曉。在此表達對臺大登山社的求知與執著感到佩服,更對冒險的堅毅態度深覺讚賞。
──陳東元,大元國小校友
章節試閱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572873243.pdf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572873243.pdf
作者序
編者序
「你們這麼多人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在同個山區,走得那麼辛苦,甚至是今天出現在這裡,一定有一些原因吧,想想當初那個原因是什麼。」在牛鬥露營場的餘燼邊,《丹大札記》的主編何英傑學長聽完我們編書時遇到的徬徨,給了這樣的回覆。
無論是剛入社的菜鳥時期,或者後來自己變成迎新茶會時向新生介紹社團特色的老屁股,都知道登山社的特色無非就是「區域探勘」,也就是針對一個山區做地質、動物、植物、歷史等多面向的研究,並且號召全社團用數年的時間深入山地實地調查。其後,這些區域探勘的結果各自集結成四本專書,而這四本專書每年就這麼鎮在迎新茶會與社團聯展,彷彿社團的神主牌一般。
神主牌不會是太誇張的形容。對我們來說,學長姐們的足跡及文字彷彿是上古的創世神話,原始、粗獷又充滿生命力:攀登的目標是礦場工人口中的一句傳說,路徑的依據只是傳抄的稜脈圖上的一條虛線,文字紀錄要從各協會出版的刊物蒐集建檔,航空照片仍是不可及的軍事機密,原住民史研究方興未艾。一直要到南湖山難後,登山社才經由學校教官取得最新測繪的地形圖,對於山區的了解才由稜脈圖的線狀變成等高線的面狀。找不到路可說是常態,畢竟大多地方根本就不存在路徑。
與學長姊的年代相比,我們的探勘行動變得精準。山區解嚴、登山不再需要靠行,各路山友的紀錄在公開網路上流傳累積,崩塌地的範圍與演進在航空與衛星照片上逐年演繹,光達雷射直指地面,再也不存在隱藏在樹冠層下的未知地形。找不到路的時候,只要打開手機,全球定位系統就會把你化約成地圖上的一個點,指示走回正途的方向。審查隊伍前領隊搜遍登山紀錄、地形圖、航空照片甚至歷年降水資料已是基本要求,一切的努力都在蕩平登山過程中的未知數,但也少了探索的樂趣。在討論到前人的四本專書時,我們常常感慨說現在已經不存在當年那種大片無人探索的山區了,我們怎麼寫都無法還原那種山高水長的筆調,更何況在社團人數減少的情況下,我們兩三年所累積的長程隊伍數量還不如學長姐們某年暑假出去的隊伍數字。
不過,我們探勘未知的初心是一樣的。
太平山的霧雨冠絕全臺,代表物種調查、警備道路、林產開發的人群走入山區,在迷濛中各自譜寫故事,又各自交纏、散落,如加羅湖群點點的水塘。而其中最令我醉心的無非是林場留下的遺跡。工作聚落的興起、凋敝到解體不僅是森林產物被大規模測繪、肢解、輸送年代遺留的痕跡器官,每每在升起薰人的火堆時,都好像可以在火星劃過的軌跡中看到山林前線的工作人員以白米酒佐松濤的月夜。這些人後來都去哪裡了,他們看到的山林又是如何,當年蜿蜒於山腰上的鐵路工程又延伸至哪?我們若只走在現在的山林、看著眼前的蒼翠而發出這些提問,很難不為眼前沉默的綿綿細雨和長滿苔蘚的巨大樹頭所困惑。在資料逐漸出土、史料逐漸透明如玻璃底片時,兩者的交疊反而把我們引入太平山的層層迷霧中。到頭來,我們還是與學長姐們相仿,以雙手撥開蓁莽、雙腳踏過磧石,穿過層層的漢字假名抵達歷史的現場,走進山岳先行者的足跡視野,歌詠我們年輕氣盛的互信與單純。
那麼,就開始提筆寫下吧。即使文字不夠細膩、考證未臻成熟,我們還是希望趁著記憶尚未完全為苔蘚真菌所蝕,把我們在太平山、大元山這因為檜木蓄積而曾經喧鬧一時的檜鄉之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一如我們在夜晚的帳下講故事給朋友聽一般。書稿逐漸寫成的這兩年,有些新伙伴加入登山社的行伍之中,卻也有伙伴因為意外而永遠地與我們脫隊了,而從遠方山上捎來大景線工寮、馬海濮岩窟等地景消失的訊息更是在在提醒我們所能抓住的真的很少很少。是以能夠在大學這個階段,以探勘這種形式見證太平山、大元山林業的傾頹,也同時為自己和夥伴這幾年在山上共度的歲月立傳,我很榮幸。
《檜鄉夜語》主編 李逸涵
編者序
「你們這麼多人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在同個山區,走得那麼辛苦,甚至是今天出現在這裡,一定有一些原因吧,想想當初那個原因是什麼。」在牛鬥露營場的餘燼邊,《丹大札記》的主編何英傑學長聽完我們編書時遇到的徬徨,給了這樣的回覆。
無論是剛入社的菜鳥時期,或者後來自己變成迎新茶會時向新生介紹社團特色的老屁股,都知道登山社的特色無非就是「區域探勘」,也就是針對一個山區做地質、動物、植物、歷史等多面向的研究,並且號召全社團用數年的時間深入山地實地調查。其後,這些區域探勘的結果各自集結成四本專書,而這...
目錄
推薦序:為了下一次的重逢
推薦序:與臺大登山社的緣起
編者序
太平山及大元山區域探勘及隊伍列表
大元山之部
大元山初探
中興崗尋根
七號坑索道
遭難山與晴峰
太平山之部
新太平山伐倒的第一棵樹
加羅山神社
鳩之澤線與土場國小
空旦線巡禮
多聞溪見晴
ブナハン索道尋幽
神遊神代
上平蘭臺
莫很溪畔的鐵路
南澳北溪溯翠峰湖
時雨白嶺追香林
須古石線與加羅湖會師
推薦序:為了下一次的重逢
推薦序:與臺大登山社的緣起
編者序
太平山及大元山區域探勘及隊伍列表
大元山之部
大元山初探
中興崗尋根
七號坑索道
遭難山與晴峰
太平山之部
新太平山伐倒的第一棵樹
加羅山神社
鳩之澤線與土場國小
空旦線巡禮
多聞溪見晴
ブナハン索道尋幽
神遊神代
上平蘭臺
莫很溪畔的鐵路
南澳北溪溯翠峰湖
時雨白嶺追香林
須古石線與加羅湖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