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消化醫學有相當長足的進步。除了普遍認知的「胃食道逆流症」及國人罕見的「巴瑞氏食道症」之外,台灣食道癌的病例不減反增,可能與嚼食檳榔、抽煙、喝酒之人口增加有關。幽門螺旋桿菌之發現,使得消化性潰瘍及胃炎的治療有了突破性發展,甚至未來胃癌可能也會隨之減少。但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升高,已躍居台灣十大癌症原因的第二、三位,使得大腸直腸癌反成了最重要的胃腸癌症,因而衍生的「大腸癌篩檢」計畫,更是未來政府防治重大癌症的重要議題。此外,隨著腹腔鏡手術及膽胰內視鏡術的進步,膽石症及總膽管結石症也不再成為困擾國人的難題,但胰臟癌仍是消化系統當中最難診斷與治療的疾病。
在消化內視鏡方面的進步更是神速。傳統的胃鏡及大腸鏡,已由過去的胃照相機,光纖內視鏡,進入電子內視鏡時代。現在不但可以利用光學與影像技術,將內視鏡影像放大,也可利用窄頻(narrow band)技術將影像中的紅光去除後,讓胃腸或是食道粘膜之界限更明顯,微小血管之變化更清楚,可以觀察到許多粘膜之細小變化,偵測傳統內視鏡看不到的早期癌或微小癌症。甚至放大的倍數高到可以看到粘膜的組織學形象,有若組織切片的清晰。
另一方面治療內視鏡也有突破性發展,過去只能以內視鏡進行止血或息肉切除術,近年來,內視鏡粘膜切除術(簡稱EMR)及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簡稱ESD),更使得早期癌之切除不再成為夢想。這些治療內視鏡的進步,加上膽道治療內視鏡,包括十二指腸乳頭切開術(簡稱EST),內視鏡逆行性經鼻膽道引流術(簡稱ENBD),內視鏡逆行性膽道引流術(ERBD)的進步,也使得傳統內外科的分野大大改變。內視鏡醫師逐漸變成了進行低侵襲性手術的外科醫師,而外科醫師則朝向微創手術,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或經自然口穿壁內視鏡手術(NOTES)邁進。此外小腸鏡(包括雙氣囊與單氣囊小腸鏡)及膠囊內視鏡的問世,使得過去一直被視為是「聖域」的小腸區域,不再神秘而無法一窺究竟。而放射線學之進步,包括電腦斷層掃描(簡稱CT),磁振造影(簡稱MRI),甚至正子掃描(簡稱PET),對消化系統的重大疾病,例如癌症鑑別診斷,癌症分期等都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資訊。消化醫學正在起飛,醫師團隊的每個成員唯有不斷地學習,跟上進步的脈動,甚至於領先於改變之前,才能提供病人最佳的醫療服務,創造一個最優質的醫療品質。王德宏教授消化醫學基金會設立的宗旨,包含教育醫師們有關消化醫學(包括食道、胃、腸、肝、膽、胰疾病)之新知識。為了讓所有醫師能及時掌握這股消化醫學進步的浪潮,特別是消化內視鏡的新進展,我們規畫了這本中文撰寫的「消化內視鏡新進展」。從傳統的診斷篇、治療篇,一直到未來篇,共涵蓋了37個主題。其中包括一些目前正在發展或已成熟的技術,例如:細胞學內視鏡、經自然口穿壁內視鏡手術、共軛焦顯微內視鏡、紅外線影像內視鏡等。期待這本書的問世,可以讓民眾更瞭解消化內視鏡的新進展,以利處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
林肇堂 謹識
王秀伯 謹識
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