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其實你不了解巴金森病,巴金森病是可以治療的
動作變慢了,是不是巴金森病?手會抖動,是不是巴金森病?最近幾年,因為治療的成效,病友團體的努力,也拜資訊發達之賜,民眾對於「慢」、「抖」、「僵硬」及「巴金森病」等名稱,逐漸有了一些概念。但是,還是有更多的人是不了解、一知半解、甚或誤解巴金森病。「病人藥效來了,活動自如;藥效退了,就不能走動了,或是抖到不行。」這樣子,一天要重複3~5次的場景,在很多人看來,是假的、是裝出來的、是精神上有問題。而這也是我們病友們所在乎的,大家都不了解「巴金森病」,甚至把它誤認為失智症、憂鬱症。
2015年,對我們病友是激勵的一年,因為深部腦刺激手術(DBS),不再完全是自費的手術(需100萬新台幣),雖然只是電池費用的補助,但經由此議題的討論,讓社會大眾更進一步的去認識這群默默無聲、常在暗處抖動哭泣的我們。
這本翻譯自日本的《戰勝巴金森病,從認識、治療到居家養護》,生動、詳實、有趣,也許因國情之不同,在遣詞用字上與台灣的常用語可能略有出入,但並不影響整體之正確性與可讀性。希望此書,能為普羅大眾帶來正確的訊息,巴金森病是可以治療的,在妥善的照顧下,他們和我們任何人一樣,仍然可以從事原來的工作,過原來的生活。
陳新源
慈濟大學醫學系教授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功能科主任
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創會理事長
前言
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之道
巴金森病這個病名是在19世紀後半才確立的,但早在更古老的時代就已知有此病。西元前所流傳下來的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就有提到此病。在超過兩千年的歷史中,經過人類不斷的努力與研究,現在終於知道,疾病的成因是製造多巴胺物質的神經元產生病變,同時也知道,只要補充多巴胺就能使症狀改善。此外,也有許多相關的研究告訴我們,如何不讓製造多巴胺的神經元繼續退化,如何才能儘量在早期正確診斷出此病。
如今,巴金森病的藥物多得連十根手指也數不完,而且我們也慢慢開始了解,每一種藥物該如何使用,又該如何搭配。此外,充分補充身體所需的多巴胺,經常活動肢體以防止運動不足,經常保直積極正面生活,而不要過度焦慮──這些因應之道的重要性也開始為人所知。
關於應從何時開始進行治療,這方面過去認為巴金森病的藥物,只是用來補充不足的多巴胺,對神經元的退化不具療效,再加上擔心副作用的產生,因此有人認為治療不該從早期開始進行。但如今觀點則改變成早期確實接受治療,早期恢復到普通狀態,才能擁有更健康的未來。因為現在可根據每個患者的不同狀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所以患者無須強迫自己忍耐無法活動自如的身體。
要在各式各樣的藥物中,找到最適合您目前症狀的服藥方式,與醫師的溝通就顯得極為重要。請依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並在服用後告訴醫師狀況是否有改善、有無變化。
此外,若自前次診察後,身體有產生任何不同狀況,也請告知醫師。在此順便與讀者們分享一個小故事。筆者曾為一名合併有癲癇症的巴金森病患者,開立了某種抗癲癇藥物後,發現該藥物竟對巴金森病有療效,後來還因此開發出新的巴金森病藥物。這一切都來自於當初患者的家屬對筆者說了一句:「醫師,自從服用那個藥之後,他就能自己一個人洗澡和上廁所了。」患者和家屬平日的留心,甚至能讓一款新的藥物誕生。您的留心觀察,就算無法帶來新的藥物,至少是決定什麼藥物最適合您的重要資訊。
巴金森病絕非縮短壽命的疾病,也不會突然急速惡化,或讓手腳麻痺。在研究者的開發下,現在有許多有效的藥物,只要按時服藥,提醒自己經常運動,儘量不要太過擔心,這麼一來,即使罹患疾病,您也能健康地度過10年、15年。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先對巴金森病建立正確的認識,再與醫師等醫療者攜手合作,就能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倘若本書能為此而有所貢獻,將是筆者最大的榮幸。
村田 美穗
行政法人國立精神與神經醫療研究中心
醫院特別任命副院長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