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基隆海岸,全長約十三公里,儘管短短一段,但海岸曲折,蘊含的海洋創作素材既多元且富饒。這段海岸包含港都基隆市、基隆港、和平島、基隆嶼、海洋大學、海洋科技博物館,以及大武崙漁港、外木山漁港、正濱漁港、八尺門漁港、碧砂漁港、八斗子漁港,堪稱海洋產業、海洋活動及海洋人文密度相當豐富的一段海岸。
本書以工作坊形式進行,並以基隆海岸地理環境為區隔,分別以基隆港、漁村漁業、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大學、海岸地質地景等五個創作方向,並以集體創作方式各自貢獻所長,寫成約八萬字的文學作。
本書三位作者,或有些許或不曾有過漁撈經驗,確定都不是專職討海,但他們都有八斗子漁村生活經驗以及對八斗子的情感,勤快又有心的訪談及書寫,一樣能寫出頗有海洋臨場感的海洋文學作品。
人類是天生擅長使用工具的漁人或獵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八斗子島(如今為半島),如此特殊的海岸環境,造就人們因漁撈而自然聚成的村落。這樣的漁村聚落,村民們為了生存必然會想盡各種辦法來討生活,如此與海、與漁有關的特殊生活方式,經時間累積,也就形成了這領域與海有關的特殊漁村歷史文化,而這樣的漁村文化,就是海洋文學珍貴的養份。
沿海居民因為「靠海吃海」,為了求生存而想盡各種辦法求取於大海,這樣的歷史所呈現的精神,是海岸書寫彌足珍貴的資產。或訪談,或親身經驗,三位作者在本書中如實記述了八斗子村民兩代約六十年間與海岸與海洋或村民間彼此貼身互動的生活痕跡,如實呈現了八斗子的海岸環境,以及八斗子人的容貌、性格、精神,以及生活故事中的歡喜和悲傷。
人類發展史中,漁撈更早於農耕,而人類是陸生動物,如何跨陸地跨領域踏入海上採捕,沿岸居民究竟如何絞盡腦汁,仿若無中生有的發明製造包括船筏的各種漁撈工具,又如何一代代演替,從最簡單形同赤裸的潛水漁撈到漁具、漁法繁複的燈火漁業,從陸地到海洋,這本書大約有六十年跨距,以漁村村民帶著在地濃郁情感的視角,帶引讀者一步步走過八斗子。
不同的時空背景,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生態特色,台灣中央是山脈,大多數人沿岸生活,無論東西南北,八斗子跟台灣每一段海岸一樣,與海有關的特殊海岸生活故事如拍岸浪濤般比比皆是,而且不曾中斷。只是過去一長段時間,台灣社會缺乏海洋教育以及海洋意識,以陸地中心思維錯待海島體質的鄉土,使得海岸線淪為島上最不被重視的邊陲角落。我們社會早已習慣將有環境爭議或汙染疑慮的設施或工廠往海岸線推,垃圾處理場、石化工廠、火力燃煤或核能電廠,或與海爭地,或填海造陸,到處看得見不當的海岸開發,處處填滿水泥消波塊或過度興築的水泥堤岸。除了海岸景觀破壞,也造成島嶼海岸環境快速變遷,嚴重傷害了海岸生態原貌。
作者簡介:
〈海岸書寫〉作者:廖鴻基
1957年生,花蓮人,曾經討海,執行過海上鯨豚調查,是台灣賞鯨活動發起及規劃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曾從事多樣海上計畫;將長年海上生活經驗寫成文章,出版為《討海人》、《漂島》、《鯨生鯨世》、《後山鯨書》、《海童》、《黑潮漂流》等二十餘部海洋文學作品,得了些文學獎肯定。
〈沒有掌聲的討海人〉作者:杜秀蓮
基隆市顧八斗協會理事長,基隆市社區營造提案人,基隆市社區規畫師,海洋科技博物館志工,台灣更生保護協會基隆分會志工,基隆市八斗國小志工,三重國稅局志工,成立八斗金獅團,曾與國立海洋大學USR計畫配合,主辦八斗義診站(與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合作)、八斗子美好一天攝影比賽、八斗職人紀錄片比賽、「元宵節點亮八斗」活動、水保局迴游農村計畫。
〈尋找被遺忘的討海人〉作者:許焜山
1955年出生於基隆八斗子漁村,是土生土長的海邊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畢業,成立「八斗子漁村文物館」,從事漁村文物的收藏,出版地方性小雜誌《東北風》,記錄漁村文史。
〈走過八斗子海灣60年〉作者:杜世寬
1948年出生於台灣省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漁村,青少年時期,曾經討海,1967年考進台灣電力公司分發北部火力電廠儀器部門擔任維護技術工員,1976年台電機電專科班畢業,派任北部火力電廠儀器工程師,1982年奉調台電協和發電廠擔任儀器控制部門擔任控制機械及測試儀器課長之職,2012年自台電退休,2013年海科館導覽志工。
章節試閱
一.家史
我阿公的父親名叫廖旺,本家哪裡不可考,原住在基隆七堵的瑪陵坑,當時北寧路有戶許姓人家,兒子去世了,家中無男人,留下妻兒,由長輩做主幫媳婦招贅,於是阿祖就成了許家的入贅女婿(註﹕以前討生活不容易,招贅或入贅似乎也很平常)。不久就生下阿公,阿公從父姓廖,而哥哥們都是母親的前夫生的,都姓許,阿祖入贅後獨生阿公一個,所以只有阿公姓廖,名新興。
阿公不幸在九歲時就喪父了,如同孤兒一人,目不識丁的他只能以勞力幫忙家計。阿公平常做做小工,主要工作是在推輕便車維生。雖目不識丁,但孔武有力,倒也得以溫飽。
北寧路與八斗子,相隔一個八斗子內港,雙方互稱對方為「對面」,位在「對面」的八斗子漁村,整村是個「杜家庄」,其中有戶人家當然也是姓杜,家境本來還不錯,聽說祖先還當過保正(今之里長),家中本來有一組罾仔和一艘小船,生活算過得去。但這一代的阿祖杜金火,竟然是個了尾仔囝(敗家子),放著好好的船不出海,愛吃黑菸(鴉片),又愛賭博,因此家道中落,難以為繼。
阿祖的妻子阿火姆,是個勤儉持家的好媳婦,但家中一連生了三個女兒,即使有船也無法出海捕魚(註:當時的民風認為女人身體不潔,別說出海捕魚,連上船都不行)。杜家生活過不去了,第二和第三個女兒都分給人家當童養媳,只留下大女兒在家幫忙,而家裡的男人,一天到晚不是吃黑菸、賭博,就是躲警察。阿火姆只得靠每天幫人洗衣服,以及養雞、養豬來維持家計。
某日阿火姆正在剁豬菜,隔壁鄰居嚷著說(鄉下人遠距離說話的方式):「阿火姆,豬菜免剁了,你阿火仔把豬條(舍)輸去了。」阿火姆欲哭無目屎,俗話說,「嫁到這種尪,每天米缸攏空空,有尪卡輸無尪。」想想家裡沒個男人來賺錢,凡事又沒人能拿主意,在八斗子是會被看笑話的,日子該怎麼過下去啊。
阿火姆看看大女兒(我的阿嬤,名杜粧)也十六歲了,長得也算亭亭玉立,但是家裡窮,
沒有父親做主,也沒人來說媒(註:當時講究門當戶對,且以經濟為優先考量,長相美醜其次)。阿火姆心中盤算:「不如幫她招個女婿,不用嫁粧,家中又可多個男人幫忙跟做主,很合算呀。」於是,就請厝邊隔壁幫忙留意。
此時,阿公廖新興做工討生活,也到二十一歲的適婚年齡,他聽人說,八斗子有人要招女婿,心想:「娶妻要花錢,給人招不用錢,按呢算嘛卡會合。」於是就這樣成就了一樁「貧困夫妻」的婚姻。這就是我的阿公、阿嬤的姻緣。
阿公從來沒捕過魚,入贅以來,家裡雖有船,但是沒人教,又沒人可以「湊腳手」,且漁船因荒廢已久,殘破不堪,加上他本身也不是很有自信,所以並沒有以捕魚為業,仍然被僱用推輕便車。後來經人七姑情八拜託,得以到大艚當海腳(註:座落在八斗子村中門口的杜家,因有大罾跟大船,被大家尊稱為「大艚」,海腳即船員之意)。大艚船長和尚伯,是個捕魚高手,船大罾也大,漁獲量高,自然就能分到好的收入。在當時,八斗子人若能到三間樓仔厝(八斗子唯一有二層樓樓房家大業大的杜姓有錢人家)的大艚當海腳兼長工,那是要託多少人情,爭破了頭,才能被錄用的。
二.出生
阿公入贅杜家之前曾言明,第一胎姓杜,第二胎姓阿公本姓:廖,依此類推。隔年(民國十八年)不負所望,阿嬤生了個長男(我的阿爸),阿祖便要求抽豬母稅,需從母姓杜,所以阿爸也就姓杜了,名叫杜萬祥。杜家難得出男丁,雖然是個外孫,可是姓杜、以後要捧米斗的,因此阿祖也很疼愛。誰知,是祖上顯靈了吧,多年未生的阿祖,在隔年也生了個壯丁,就是小阿爸一歲的母舅。他才是杜家當然的子嗣,阿爸不再是繼承香火的傳人了,只是個外孫。不過阿祖也還是很疼愛,因為阿爸是個乖巧從不吵鬧的好孩子。
舅公一出生就壯似梁山泊好漢裡的黑炫風李逵,力大如牛,大概是老來得子,舅公被寵壞了。他脾氣暴躁,個性霸道,蠻橫驕縱,從小阿爸就是他欺負的對象。兩個小孩常為了小事吵架,但是輩分及身材都不如母舅的阿爸,總是吃虧。聽阿母說,舅公常常從外面玩回家,只要看到餐桌上不喜歡吃的,就用手把全部的飯菜掃到地上,阿祖也不敢打他或教訓他,畢竟是家中獨子,以後還要他捧米斗繼承香火的,家裡無人能治他。阿嬤雖身為大姊,也不敢有何意見(畢竟是女兒),阿公(入贅的女婿)更是不敢出聲,但就苦了阿爸,總是得不到善待,而頻頻被欺負,誰也幫不了他。
阿爸的童年就是在這樣不公平的環境中長大,但也養成他一向容忍的毅力,在他內心深處早已默默立志:「長大後,決不讓人瞧不起。」(註:八斗子漁村全村有一半以上姓「杜」,而有「杜家庄」之稱,因此聽說只要不姓杜的,不是從外地搬來,就是入贅的女婿,比較會被排斥。)
~以上摘自杜秀蓮〈沒有掌聲的討海人〉
推煤車都是兩人一組,才有辦法推動滿載煤屑的煤車,從瑞芳的礦區推到換番(現今的望海巷海邊),最後也需要兩個人合力推倒煤車,才能把煤屑倒入海裡。而且,每一組煤車工人一天必須傾倒十五趟的煤屑車,才算是完成一天的「科程」,也才能領到工錢,因此,沒有兩人一組通力合作是無法工作的。
因為灶仔來得慢,好的煤車都先被其他工人挑走了,也各自都找好兩人一組的搭檔,只有斯文型的「灶仔兄」獨自一人,也只剩下幾部較爛的煤車留給他挑選,更是找不到可以跟他搭配一組的工人。清標看到這樣的情景,心有感觸,就自願樂意地跟灶仔兄一組搭檔。
清標這樣的舉動讓灶仔非常感動,也很高興跟這樣一位善良的年輕人一起工作,兩個人就同一組推煤車。在南華煤礦推煤車的二年中,清標和灶仔成為好朋友,有學問底子的灶仔為了回報這位年輕人的幫忙,常邀請清標到八斗子家裡,教他漢文。清標也利用這難得的機會,為自己的漢文基礎下了些工夫。
清標最難忘的是,每逢春節過年到來,灶仔兄就寫很多門聯送給八斗子的鄰居親戚們,清標就在旁邊,一邊看著灶仔兄寫門聯,一邊幫忙把春聯拉直。清標說,或許是這樣耳濡目染的機緣,讓他對學習漢文產生了興趣。
累積多年沬九孔經驗後,清標已經認定潛水捕撈是自己這輩子賺錢養家的工作,因此,幾乎是全心投入沬九孔的專業潛捕工作。台灣東北角海岸只要有九孔生長的海岸礁石,清標大概都非常清楚牠們的生長狀況。
他隨時關心天候、潮汐,並判斷當天前往作業的海域。清標最遠的沬九孔漁場是宜蘭大溪、北關一帶海域,在交通還不發達的年代,清標必需一大早二、三點就從八斗子走路到瑞芳車站,搭乘清早五點三十分的火車,到大溪站下車後,觀看海上礁石的顏色和海浪的浪白狀況,決定當天的潛點。
潛水作業後,清標必須在午後,趕搭下午二點四十分的火車回瑞芳車站,再從瑞芳照原路走回八斗子,以便在下午四、五點趕到八斗子阿分伯的家,把當天捕撈的新鮮活九孔交給阿分伯。
宜蘭北關海岸礁石的九孔產量特別多,經驗豐富的沬九孔高手,知道要避開光禿禿沒有海草滋生的石頭,選擇青苔、筊白菜、海草滿佈的礁石,尤其是又有白浪沖打的礁石周圍,更是九孔經常出現覓食的地方。因為清標的眼尖和勤奮,他經常在大約二潯的礁石區找到多隻九孔聚集的九孔窟。每當找到九孔窟時,那種如獲至寶的興奮之情,如今談及,清標仍然語調高亢,洋溢興奮之情。
~以上摘自許焜山〈尋找被遺忘的討海人〉
八斗子註島是我的家,我在八斗子海灣生活了六十年。
八斗子位在基隆市的東北角,西邊與八尺門相接,東臨新北市瑞芳區碳井仔。
大八斗子這個地區囊括了十個聚落:分別是林投溝、牛稠嶺腳、砂仔園、尾寮、草山、光明宿舍區等位在台灣本島上;長潭尾、舊厝門口、七斗子、八斗子則屬於八斗子島上的聚落。
八斗子在基隆東側最角落的地方,早期從市區基隆到八斗子僅九公里的路程,因交通不便,路程需花費半小時以上的光景才能到達。從八尺門經番仔田(當時的水產學校)旁的海岸線→烏橋→林頭溝→牛稠嶺腳→砂仔園(八斗子站),之間道路蜿蜒狹小,一邊依山,一面臨海,靠山的一邊是和平島通往水湳洞鍊銅廠的「五分仔車」(小火車)車道。在我家可清楚看到沿岸的公路和小火車在山邊沿著海岸穿梭,尤其蒸汽小火車載運礦區礦石和器材來回在水湳洞與社寮之間的景象,記憶猶新。
靠海的一邊是岩石灘及珊瑚礁岩,港灣蜿蜒美麗,灣口正對基隆嶼,海灣中有三座島礁,分別為龜頭嶼、鳥嶼及中島,羅列在八斗子港灣的中西側,構成一幅完美畫面。
每年的颱風季節,馬路經常被大浪沖壞,交通中斷是經常的事,八斗子便陷為孤島。當時往東並無路可通,僅靠金銅礦務局的五分車通往水湳洞(陰陽海)。直到深澳電廠建廠後,才有北寧路的開通,連接建基路經深澳電廠到瑞濱,接通了庚子寮及海濱公路(瑞濱到瑞芳的舊環山公路)到瑞芳。
八斗街是漁村唯一的通道,是二百多年來村民運送漁獲,以及生活起居的主要道路。很慶幸這條八斗街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漁村道路,在此很樂意為大家來介紹這條八斗子漁村的環海道路,它陪伴我走過了童年、青年、壯年一直到現在。這條街如實表達了早期先人如何與自然共存的特色。
八斗街原是蜿蜒曲折的小徑,穿越礁岩、海岸沙洲,依山靠海,自然形成。靠山的一側是漁村聚落,聚落房舍沿山坡腹地建造,每一棟房舍都面向海灣,一排一排的閩南式建築排列整齊。
八斗子車站砂仔園,為八斗子地區主要交會點,公路鐵路在此設站,往東經派出所及小段街道後,有一段寬敞美麗的石板路面道路,兩邊有圓弧形的水泥護欄,經過一座石橋進入漁村聚落入口處,直走是七斗子段(八斗街48號),右邊叉路是環山軍用道路到空軍高砲部隊連營區。小橋下方是原來的長潭頭,海溝由此地劃過到長潭尾。這條海溝目前是北部發電廠冷卻水水道,由長潭尾通往七斗子海邊。
老天賦予八斗子島無比完美的地理環境,當我們走進烏橋、林投溝路段,八斗子海灣、岩礁、舢舨漁舟紛紛點綴在海面上,漁村聚落畫面就此進入眼簾,有如世外桃源般呈現在你我眼前。
七斗子海邊有一水泥「ㄇ」字造型的發電廠冷卻水出水口,有三道強勁的水流分別由三個出水孔道流出,海水經過冷凝器設備帶出熱能,使這裡的海水特別溫暖。從上往下跳是我們小時候的最愛,跳進急流上方,馬上快速被沖往下游。技術不好跳進了漩渦區,人就會停留在該處進退不得。
~以上摘自杜世寬〈八斗子海灣60年〉
一.家史
我阿公的父親名叫廖旺,本家哪裡不可考,原住在基隆七堵的瑪陵坑,當時北寧路有戶許姓人家,兒子去世了,家中無男人,留下妻兒,由長輩做主幫媳婦招贅,於是阿祖就成了許家的入贅女婿(註﹕以前討生活不容易,招贅或入贅似乎也很平常)。不久就生下阿公,阿公從父姓廖,而哥哥們都是母親的前夫生的,都姓許,阿祖入贅後獨生阿公一個,所以只有阿公姓廖,名新興。
阿公不幸在九歲時就喪父了,如同孤兒一人,目不識丁的他只能以勞力幫忙家計。阿公平常做做小工,主要工作是在推輕便車維生。雖目不識丁,但孔武有力,倒也得以溫飽...
推薦序
校長張清風序:重現八斗子的生命記憶
八斗子漁港,一個台灣早期填海造港的漁業中心,有別於基隆其他港口的繁榮及貿易,八斗子是一個完全以捕撈魚貨生活的樸實漁村,當地漁民依海為生的智慧與當地漁業的歷史記憶,發展出屬於我們八斗子獨特的海洋文化。然而在臺灣多元文化的大敘事中,八斗漁村獨特的張力與歷史生命記事仍然容易被忽略,相對於歷史大敘事,這群居民的海洋知識、與漁村之間的情感相依附、生命經驗也少有機會留下記錄。
「沒有掌聲的討海人──走過八斗子海灣60年」一書是全民共同參與敘說個人生命記憶重要的紀錄,透過文字傾吐分享,書中每篇有血有淚的真實故事讓人感動不已。整本書如同一份深刻的回憶,看得到與海共生的人們擇居而安的期待、落地生根的喜悅,歷經風霜的搏鬥,也看得到生命過程中被隱藏、被刻意遺忘的痛苦,儘管身上烙印著滿滿的痂痕,仍然挺直腰桿,努力的生活,這就是我們八斗子的討海人呀……。
八斗子鄰近我們海大,也是海大USR實踐基地,本人過去求學期間,曾住在八斗子漁村三年,對八斗子總是充滿了情感與關注,很高興看到廖鴻基老師能帶著八斗漁村的居民,說自己的故事,寫自己的故事,本人有幸能預先拜讀,至感榮幸,並樂於推薦,邀請讀者及社會大眾一起從這本書中看見臺灣漁村的生命記憶,讓曾經的「默聲人」不再「陌生」,期盼能從互相的認識與瞭解,成就和諧共容的社會。
推薦序汪啟疆:海如果會說話,它會想跟人說什麼?
生命因海而存在,生活因海而變幻起伏,在漁村巷弄,海在尋找被自己所遺忘的討海人,誠如許焜山先生所言:土生土長的海邊人,日夜辛苦在大海漂泊工作,所發生的事件與奮戰的
真實海上經驗,深深形成家族傳遞、文化沈澱、廟宇依托所營造的歲月象徵地域和生命特質。
一位曾徒步環島的步行者,亦因之自問:「海如果會說話,它會想跟人說什麼?」
任何人在漁船、商船、軍艦上,日子過久就會進到某種幽閉式狀況。對海洋的無盡風波,產生大敬畏、大肅穆,開始編織自己、分解自己、害怕自己。「沒有掌聲的討海人-走過八斗
子海灣60年」內的生活與生命型態,標竿式的人物誌,寫地域時間的遺留痕跡,就是遠海寂
夜的盞盞漁火,敘述了強烈的討海韌性與最簡便生活形詣的豁達,一日一日長久熬煉的人生態
度。這冊書寫,每個段落和事故,就如同「生活器皿內的特殊與挑戰」,存在著一份不自覺於
自知,但卻展現討海人的完全性格與人文反應。
討海人生與人物家族,八斗子種種地標物儲,再再隱現出海之潮汐所予以的沉澱與凝固;把人與人縮結於性格塑造內、生活區眾內、談吐思想內,形成人文意識和海風鹽雨之聚落情貌,
八斗子漁村點滴透過人與事「因為有阿爸在厝內,規(全)家就會很安穩」的孺慕心態與懼怕依靠,坦率寫出孩子們在討海的大人身上,找到什麼?不禁記起我小學課本。「天那麼黑,風那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的童稚認知,以及「我的好寶寶,爸爸回來了,滿船魚和蝦,你看有多少?我的好寶寶,可以吃一飽,爸爸雖辛苦,祇要寶寶笑」的慈愛應答。漁人生活嚮往最大開闊但變幻無常的海洋,一切都在動盪莫測中討取海獲奮戰付出;這本書就確切具有這般情貌與事實。
船舶討海人的架構與八斗子漁村的居民們,就是一個特殊世居,但也是普遍升斗小民的港
澳漁汛社會縮影。就整個臺灣海洋討海行業而言,漁港就是昔日柑仔店、個別戶、小小雜貨經
營,貯儲預備有限,舟船卻遍及各個海域,尋覓漁穫,過簡易日子。商船則是一間大的運補專
業門市,進行批發輸送,結合經貿市場供需鏈。軍艦則是屬國家武裝,屬衛海顧疆、交通線保
持、護漁偵巡,是國土的延伸,處在國家領海、經濟海域、公海,是國家海上武力門面。三者
的共生關係,具有宿命性與互動性。臺灣漁業、商船已無遠弗達,填滿世界海洋,為現今海軍
所不及。
欣見臺灣海洋文學由東年先生昔日「失蹤的太平洋九號」商船小說啟蒙,廖鴻基兄多年「討
海人」系列散文的出發,到2014年洪玲雅女士「海岸人聲-徒步海岸環島67天」(臺灣海
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舉辦)的集體創作,到2017年海軍許寶來士官長「海軍爸爸謝謝你」詩集,
以及海洋大學刊行領港述事「縱橫四海」。到今刻「沒有掌聲的討海人」再度集體創作書寫。確然已初步形成一個圓拱型環節效果,誠然見證了廖鴻基兄-沒有掌聲的討海人就是海在說人間話,本書序文所述:「這樣的歷史所呈現的情事,是海岸(海洋)書寫彌足珍貴的資產。」
當讀到沒有掌聲的海人家庭窮到連一粒米都沒有,過年快到了,阿爸漁船還沒有回來的心酸,以及因一千一百馬力漁船須船長執照,日據時代小學畢業的阿爸,必須進昔日海洋學校修學分,作者追憶:畢竟理論跟實務是有差距的,所引發的莞爾。更敘述了小叔到海南島捉鎖管;
漁船引擎壞了,當時的海南島是個很落後的地方,阿爸駛船去,來回各有1400公里海程,把
屘叔船拖回來的驚心救援。一一活現出杜秀蓮的阿爸;許焜山的許清標、藍慶輝;杜世寬的八
斗子六十年生活;有著最深的感動和瞭解。但凡八斗子漁村文物館記錄漁村文物,也都在閱讀
中真實感受。明白時間、人生、港灣、漁船、土地,相互的人文效應與歷史淵源。
這是本好書,作者們深悉「自己土地的故事,必須透過自己來述說的道理。」我借用洪鈴
雅女士在「海岸人聲」一書所認知的:「共同創作的理念是希望透過不同參予者,主動參予寫
作計畫,分享旅行中的心情、故事、或對環境的反思,創作形式與主題沒有限制。」這與廖鴻
基兄基隆海岸寫作計畫概念是一致的。
面向「沒有掌聲的討海人」,面向八斗子。鴻基兄的寫作工作期許是「藉由在地人的在地
情感及在地生活經驗,來完成海洋大學、基隆在地海洋有關的文學作品;接龍一樣,一段一段
來走訪,一段段來找回臺灣的門面」。我心裡為之充沛著熱量與澎湃。那正是海在你我肺腑和
筆尖的呼吸。海如果會說話,它會跟人說:我是為你們預備的。
這本書深深值得你我閱讀,海藉由人說話了。
推薦序郝譽翔:寫出漁港的美麗與哀愁
認識廖鴻基,是在二十多年前我剛到花蓮東華大學教書的時候,有幸搭過幾次由他帶領的
賞鯨船,在明媚的陽光之下,船在碧藍的大海中隨浪起伏,而他溫柔的解說著關於鯨豚種種,
還引領我們從海洋的角度去回望台灣。我不禁詫異原本一座喧囂嘈雜的島嶼,從海看去,竟是
變得如此地安祥靜謐,洗去了所有惱人的塵埃,就像是一片翠綠的葉子悠悠地浮在海上。
我就是從那一刻開始,愛上了大海,所以廖鴻基也可以說是我的啟蒙老師吧。我從此開始
學習潛水和駕帆船,也愛上一趟趟的出海遠行,從最初只是為了尋找一個安靜的角落,或是一
座忘我的烏托邦,到後來逐漸學會了觀察,才發現海上的潮流與波浪原來千變萬化,而每個港
口和每段海岸也都不一樣,不僅是地質和地形上的差異,背後更是藏著說也說不完的故事。
這本由廖鴻基編撰的《沒有掌聲的討海人――走過八斗子海灣60年》,描寫的就是八斗
子的漁村,收錄了三則素樸卻又精彩的生命史,這些經由現實細節打造而成故事,因為飽滿可
信,比起虛構的小說或電影竟要來得鮮活而有力。讀這本書也讓我不禁想起大學時代的好朋友
就是八斗子人,沒事時總愛拉著我往八斗子跑,兩人坐在黝黑的礁岩上,迎著鹹腥的海風訴說
心事。那時的八斗子對我而言,只不過是一個抒情的審美對象,總籠罩在東北角冬日特有的一
股陰鬱氛圍中,彷彿映照出我們多愁又善感的青春。如今讀到《沒有掌聲的討海人》我才恍然
大悟,那些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風景――漂泊海上與浪搏鬥的點點漁船,蹲在港邊沈默整理漁網
的男人,或是揹著孩子走過的老婦人,其實就是一則又一則的悲歡離合,然而當年二十多歲的
我坐在八斗子的港邊,卻只顧沈浸在自己年少輕狂的情緒之中。
所以我很感謝廖鴻基編了這本書,如果不是有他作為幕後的推手,成立工作坊鼓勵在地人
以「漁村漁港」為題寫作,我們就沒有機會讀到這些誕生在島嶼邊緣的精彩故事,他們的一生
曲折起伏,儼然就是戰後台灣社會經濟發展的縮影,而成長的果實,往往由城市的人歡呼收割,
但是苦果卻是留給他們去默默承擔和品嚐。如果沒有見到這一面,那麼我們對於台灣的認識,
都將只是片面、殘缺甚至扭曲的。
書中所記錄的一群「沒有掌聲的討海人」,才是真正福爾摩沙的子民,唯有他們才瞭解「婆
娑之洋」是怎麼一回事?大海不再是一張風景明信片而已,而是活生生的存在,既慈悲美麗,
又殘酷哀愁。我衷心期待這本書將會是一個好的起點,從八斗子開始,台灣的漁港的故事將會
一一串連發聲。
校長張清風序:重現八斗子的生命記憶
八斗子漁港,一個台灣早期填海造港的漁業中心,有別於基隆其他港口的繁榮及貿易,八斗子是一個完全以捕撈魚貨生活的樸實漁村,當地漁民依海為生的智慧與當地漁業的歷史記憶,發展出屬於我們八斗子獨特的海洋文化。然而在臺灣多元文化的大敘事中,八斗漁村獨特的張力與歷史生命記事仍然容易被忽略,相對於歷史大敘事,這群居民的海洋知識、與漁村之間的情感相依附、生命經驗也少有機會留下記錄。
「沒有掌聲的討海人──走過八斗子海灣60年」一書是全民共同參與敘說個人生...
目錄
校長序 重現八斗子的生命記憶 張清風
推薦序 海如果會說話,它會想跟人說什麼? 汪啟疆
推薦序 寫出漁港的美麗與哀愁 郝譽翔
代 序 海岸書寫 廖鴻基
沒有掌聲的討海人 杜秀蓮
尋找被遺忘的討海人 許焜山
走過八斗子海灣六十年 杜世寬
校長序 重現八斗子的生命記憶 張清風
推薦序 海如果會說話,它會想跟人說什麼? 汪啟疆
推薦序 寫出漁港的美麗與哀愁 郝譽翔
代 序 海岸書寫 廖鴻基
沒有掌聲的討海人 杜秀蓮
尋找被遺忘的討海人 許焜山
走過八斗子海灣六十年 杜世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