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教育者,我們必須行動,而且在行動中,我們必須忠於自己的呼喚。
──范梅南(Max Van Manen)
誰說大學生很草莓?誰說上課只能待在教室內?如果說,學生們宛若一群青春候鳥,飛到大學校園裡停駐四年,他們將在這裡汲取哪些教育經驗,作為成長的養分?又有哪些美好的回憶,可以陪伴他們,展翅飛向社會,長成一個擁有夢想和行動熱情的大人?
位於花蓮的東華大學,有一群關心土地、關懷社區、充滿創意的老師,他們從教育部的「卓越計畫」出發,設計了多樣化的「社會參與課程」,帶著大學生們走出校園,走進部落偏鄉,接觸山海大地,在服務學習的新鮮玩趣中,創造一輩子難忘的另類學習體驗。
環境教育課,學生們走訪有機農場、聆聽草根的環保故事,到高山感受台灣之美,喚起守護家園的情感;部落工作課,學生們走進八八風災受創部落,記錄有機小米復育的新希望;鄉村規劃課,學生們在花東縱谷和海岸之間徒步四天三夜,實踐低碳、零食物里程的慢活壯遊;認識博物館課程,大學生挽起袖子,整理天送伯文物館的古老農具,讓社區孩子了解阿公阿嬤的歷史;生命與人權教育課,學生們走進錄音間,為電影「神鬼傳奇」、「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說戲並配音,讓盲人朋友享受「聽」電影的樂趣。
此外還有非正式課程,例如:在花蓮小農市集,大學生們幫忙叫賣,創造有機小農和消費者之間的友善平台;在豐田五味屋,大學生協助偏鄉孩子開設二手商店;一堂沒有學分的認輔計畫,大學生走進原鄉小學,跟孤單的孩子在一起,建立出小王子和狐狸般的單純友誼。
透過十堂有趣的另類課程,大學生們看見了土地,也認識了自己。教育小革命的種子,灑在年輕人心裡,期待美麗的花朵,終將在台灣各地的角落綻放。
作者簡介:
▼策劃
顧瑜君
曾任張老師月刊編輯、台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副研究員,現任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組教授,擅行動研究、社區發展、教師專業、生態教育哲學等。
1988年赴美留學踏進了美國人眼中「偏遠低開發」的奧勒岡州(Oregon State),卻在那寧靜的大學城認識了鄉村的價值並嚮往鄉村生活;1995年與先生到剛創校的東華任教,在人稱後山的花蓮落戶生根,同時在那年冬天踏進花蓮的部落,進行生平第一個社區營造計畫,從此盡可能地投注精力在社區相關的工作上。十六年來,其教學與研究都盡量與在地社區「沾染關係」,長期參與第一線的工作的她,用最實際的陪伴給予社區支持。
林意雪
華盛頓大學課程與教學哲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副教授。
參與「社會參與式主題課程改進教師社群」計畫,希望找到能開啟大學生視野及視角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從課程中認識自己,從主流及非主流教材中理解知識如何被建構及生產,逐漸建立自信及展望,而非以過去侷限自己。
章節試閱
〔摘文〕第四堂 歡迎光臨五味屋
大學與地方
顧瑜君老師移居花蓮至今已十七個年頭,在大學教書的她,經常自問:到底位於花東縱谷上的東華大學承諾給學生什麼樣的不一樣的教育?投身在大學教育裡,自己的志業到底為何?這兩個簡短的自省問句,除了思考普遍性的大學教育定位、教育工作者個人的召喚之外,還有一個潛藏根本的問題需要面對,那就是東華大學與地方的關係。大學坐落於地方,在地方之內,大學生的學習與視野的開拓,也應該從地方開始。
基於這樣的想法,顧瑜君多年來透過社區參與的課程,帶著學生走進社區,與社區一同探索。社區居民帶著從外地來的大學生認識台灣後山的鄉村生活,大學生也牽著社區孩子們的手,走進另一個孩子們原先陌生的世界。社區參與課程,巧妙地成為大學與地方連結的橋樑,連結久了,落在夢田裡的種子開始冒出芽來,而「五味屋」便是其中一棵可見的、外型奇特的小果樹。大學生與鄉村的孩子,一起在一間老舊的日式屋舍裡,共同經營二手物品的生意、體驗人生五味、大人與孩子們共同經營著鄉村的未來。
土裡土氣的五味屋
有人說,五味屋很好玩,店裡面的東西都很便宜,這是真的嗎?
是的,因為五味屋的經營首要目的並不在於賺錢,而是透過交易建立關係、創造關係,換句話說,正是「掛羊頭、賣狗肉」,所以在這裡,二手物品的販售價格有時可以很隨意。曾經有個阿嬤穿著雨鞋走進店裡,選了很久只買一個10元的舊式碗,五味屋的老闆看懂了阿嬤的採購型態,結帳時,搬出有些細微裂縫、還不確定該什麼價格上架或不上架的碗盤,詢問阿嬤是否有需要?阿嬤仔細檢視完一小箱的碗盤後疑惑地問:「全部多少錢?」
「50元吧!」雙方都開心成交。
有人問,為什麼不直接送給阿嬤呢?五味屋相信,「買走」與獲得慈善的施捨一定有些不一樣,孩子們也跟著志工在這細微的過程中,默默學習到許多人生重要的功課。
說來有趣,五味屋的「老闆」就是社區裡的小孩,而五味屋的交易原則是「銀貨不兩訖」。由於二手物品沒有太多直接的成本,孩子如果需要店裡的東西,而且是他真正需要的,他可以先帶走物品,再以工作的方式累積工作點數來「付費」,因為五味屋在一般的情況下不救濟或贊助孩子,而是希望孩子們靠自己的努力換得所需。從日常生活用品到外出參與活動,孩子們都要靠自己的工作點數換得,其中外出活動更需要經過爭取、申請的程序,不是報名就可以參與。
以如此方式經營的五味屋,會不會有虧本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得從比較遠的地方說起了……
逆境中安歇的角落
五味屋成立於2008年8月30日,起初只是為了挽救面臨拆除命運的破舊風鼓斗建築,為社區歷史空間保存一份紀念,豐田村的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楊鈞弼與游雅帆夫婦找顧瑜君老師討論,如何把這個空間作為兒童與青少年活動的場所,而且要有趣、好玩、生活化?
鈞弼夫妻希望讓孩子們在社區裡能真實地學習,若能加入環保的概念更好,於是提出讓孩子們經營二手商店的構想。在與孩子們討論後,這個構想立即獲得孩子們的熱烈回應,因為裡面有著扮家家酒的性質──不僅好玩,甚至還能賺取自己的餐費、活動費用。
於是,顧老師、研究生們與孩子展開了籌備討論、規劃,同時她靈機一動,決定帶著大學生和社區裡的弱勢孩子,一起捲起袖子整修這個被白蟻占據、到處漏水的老舊空間,從刷油漆、釘層板開始,聯手將這棟老房子改造成一間溫馨的二手商店。剛開始營業時,因為沒有任何資金,所有的展示架、展示台都用回收紙箱改造而成,就這樣1元、5元、10元的,開始了社區二手公益商店的生意。
五味屋是為孩子們而設立的,但不靠促銷宣傳、贈品、熱鬧活動或投其所好的方式吸引孩子前來,也不強調孩子一定要帶功課來做。所有的邀請、分享與陪伴,都在不經意間自然流動,「我們願意跟你在一起」的友善訊息默默地傳遞給孩子們,而志工們最大的快樂,就是接收到孩子們的回應:「我也願意跟你們在一起」。
每個週末的早上九點,五味屋開始營業,但孩子們總是提早在門口等待;等到黃昏四點結束營業時,孩子們又摸東摸西,不斷拖延回家的時間,「趕都趕不回去」,連公共電視的「感恩故事集」節目,都曾以「賴著不走這個家」為題,報導孩子們在五味屋的生活以及賴著不走的樣子。
經過三年的經營,這間孩子的商店慢慢獲得各界關注,成為豐田地區的另類景點,許多不想前往傳統觀光據點的參訪者尋幽訪巷地到來,尤其是寒暑假的旅遊旺季,上門的客人更是絡繹不絕。
但五味屋真正的意義不在此,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在這裡獲得不同的經驗:原本害羞退縮的孩子,現在願意主動跟客人打招呼;原本不修邊幅、對服裝儀容毫不在意、口齒不清的國中男生,現在可以穿上粉紅色襯衫,擔任志工婚禮party或正式活動的主持人;原本整天躲在姊姊背後的小女孩,現在會大聲講出自己的主張與意見;而原本信心不夠、選擇以頑皮引起注意的孩子,也能偶爾展現出努力完成申請方案,爭取到外地參訪的機會。
「三年來,在五味屋的陪伴經驗讓我們更加認識到,孩子們需要我們不慌不忙地、體貼地與他們在一起,我們需要尊重他們的節奏和腳步,所以需要改變的是大人。」五味屋的幕後推手顧瑜君說:「只有鄉村孩子能夠改變家鄉的命運!這是我的夢想與信念,團隊和我想以『另類』的助人方式,找到幫助偏鄉孩子的方法,讓他們增能,等孩子們長大了,就會讓自己的家鄉不同,因為孩子是家鄉未來容顏的化妝師。」
以孩子為師
五味屋的另類助人方式是「跟孩子學習」,讓孩子成為大人的老師。
台灣的城鄉發展落差日益增大,許多偏鄉的弱勢孩子都來自無法給予足夠支持的家庭,家中的大人往往也是需要被拉一把的對象。豐田是台灣典型鄉村的縮影,隔代教養、單親照顧、重組家庭、家長工作不穩定等狀況十分常見,孩子們在資源相對不足的鄉村中默默長大後,多數需要離鄉討生存,他們對未來缺乏期盼,更少了企圖與想像。
於是,五味屋的志工們試著理解每個孩子的生命處境,接納孩子們原來的樣子,再從中找尋鄉村孩子們需要的支持力量與幫助。五味屋不以慣用的教育、輔導或社工模式面對孩子,而是希望從平凡與真實的生活中,例如一起工作、吃飯、玩耍等,摸索出讓孩子們保有原來樣貌、以鄉村孩子風格成長,並為自己與家鄉找出路的方式。
在面對既有的社會主流與規範時,偏鄉弱勢孩子往往如被囚禁般難以言語,也無法替自己辯駁,他們常因無法遵守規範受到責難、因學業成就不佳而抬不起頭,再加上各種資源不足的限制不易獲得改善,這些形成了惡性循環,孩子與他們身邊的大人皆陷在無奈與無力的循環中難以自拔。
「我們要做的不是改變他們,而是把陪伴當作鉗子,剪開監禁孩子心靈的鐵網,讓孩子們在真誠而踏實的支持下重返自由(而不是任他們放逐或狂野),從中尋找有尊嚴的生存價值。我們願意跟孩子們一起走向柵欄外的道路,一條人煙或許稀少,卻是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路。」顧瑜君說:「我們要做的是替鄉村孩子找到有尊嚴與價值的出路與未來。」
和你在一起
有了五味屋這個基地,除了以二手物品與各界交朋友,顧瑜君和學生志工們更不斷創造各種機會,讓弱勢孩子們可以走出去,見識更廣大的世界。
五味屋開幕滿兩週年後,2010年的盛夏,志工團隊與來自全台的十六位志工,陪著12個五味屋的孩子以順時針方向單車環島十一天,總共騎了八百多公里,走訪全台五個社區。南迴公路、北宜公路的連續爬坡彎道,以及呼嘯而過的大型卡車沒有讓孩子們退縮,他們不斷踩踏著胯下那台不怎麼高級的單車,在志工的打氣與陪伴下完成了旅程。
為什麼要騎車環島?其實,這個夢想是孩子們自己提出來的。五味屋的孩子們從小就必須自己騎單車上下學,甚少有大人接送,單車是他們最熟悉的交通工具。這幾年,騎單車的風氣大盛,當他們看見許多客人穿著亮麗帥氣的單車服、帽子和特殊的排汗褲,遠從外地專程來到五味屋並說起單車環島的種種時,孩子們眼睛一亮,傻傻地問:「我們也可以去環島嗎?」而從來沒有單車環島經驗的志工們,被孩子們渴望的詢問感動,竟然傻傻地回答:「可以啊!」
顧瑜君的態度是,只要孩子們「敢」說出夢想,她一定會幫助(並逼迫)孩子們實現,順勢發展讓美夢成真!騎單車環島可是個大計畫,從體能訓練、路線安排、食宿的規劃到意外狀況的處理等,都是由孩子們與志工團一起收集資料、一起討論參與。
經過半年的訓練、準備與學習,2010年暑假,孩子們騎車上路了。雖然他們騎的不是名牌單車,穿的不是名牌運動服,沿路吃的、住的都很簡單,但他們終於以自己的雙腳繞行了台灣一圈,看見家鄉之外的都市風景與鄉村面貌。
這一趟環島之旅,有什麼了不起嗎?其實沒有,大家完成了一件辛苦又快樂的事,然後又回到原來簡單的生活,繼續過日子。當然,孩子們的自信心大大增加了,但志工們不想用「完成挑戰」、「勇敢追夢」、「克服困難」、「充滿毅力」、「不畏艱難」這些冠冕堂皇的詞彙來描述,只是想讓孩子們知道:「就算是傻傻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夢想,我們始終和你們在一起。」
國際交流
2009年,美國紐約長島大學的學生慕名來到五味屋並進行文化交流,回去後深受感動的他們,於2010、2011年三次來訪。五味屋已成為長島大學每年移地學習的重要指定地點,同時還帶著物資前來與孩子們分享,一起吃飯、唱歌跳舞的同樂一整天。
顧瑜君說,外國大學生來參訪,對偏鄉孩子而言當然是好事,正好可以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敦促孩子們努力學習英文。五味屋的孩子多半是功課落後、連國字都寫不好的放牛班學生,對英文更是莫宰羊,志工團軟硬兼施,要孩子們至少準備五句問候語,問候遠道來訪的美國大哥哥、大姐姐們。光是要孩子們開口說英文、自我介紹就是一個大工程,經過一再鼓勵、一再逼迫、一再提醒,才終於完成相見歡的儀式。
當然,顧瑜君也事先和美國大學生們溝通過,告訴他們五味屋孩子的情況。這群美國大學生很活潑,不斷用身體語言與孩子們互動,孩子們從剛開始的害羞退縮,到後來眾人玩成一片,這段時光讓雙方都回味無窮。
談到長島大學三次來訪,五味屋的志工說:「其實孩子們的英文並沒有具體實質的進步,但是在那之後,他們願意嘗試新事物的動機與自信確實增加了。」
五味屋就這樣以微小的樣貌,進行著一種有趣的國際交流和文化教育。
平凡鄉村裡的平凡生活
五味屋對不同的對象,有著不同的意義。
對孩子們而言,五味屋是一個自由空間,可以跟朋友玩遊戲、看書、玩伴家家酒,跟大哥哥大姐姐一起整理物資、也可以寫功課、打球、彈吉他、學非洲鼓或彈鋼琴,偶爾還可以爭取到外出參訪的機會。
對村民們來說,五味屋是一個假日可以「撿便宜」的百貨商店,鞋子、衣服、手提包、杯盤、小電器、文具、玩具等應有盡有;大專志工認為這是一個走出大學圍牆、拋開作業報告壓力,與孩子們一起工作、生活、玩耍的所在;外地來的觀光客則覺得五味屋是個新奇有趣的觀光景點,這棟不起眼的木造老房子,屋頂以甘蔗葉編織而成,孩子們在其中自由穿梭並充滿了各種故事。
參與「服務學習」課程的學生説,五味屋是一個「體驗學習」的場所;孩子們的家長則相信,五味屋是個孩子們週末的安全去處,更甚者,幾個孩子的家長開始成為五味屋的固定班底,他們在五味屋跟孩子們一起工作、跟志工們一起牽起孩子的手,編織起社區生態協力網絡,接應孩子們的成長。
五味屋如上所述,聚集各式不同的人,創造出各種不同的意義,而如此多元豐富的人群聚集與意義創造又是如何發生的?作為一間二手公益商店,五味屋和一般公益組織最大的不同,在於其背後的推動力量來自於大學。
村莊可以是大學的教室
1995年,顧瑜君剛到花蓮定居,戶口遷入了志學村,那年恰逢東華大學觀光研究所舉辦一場與花蓮觀光發展有關的座談會,邀請地方社區民眾與首都來的主管單位長官在座談會上面對面溝通。
主管單位大談各種觀光建設構想,像是遊艇碼頭、纜車、直昇機場、拓寬道路等等,由於顧瑜君的專業並非觀光,發言時便以「志學村民」自稱、沒有表明教授身分的舉手提出:「觀光的關鍵,應該不在於各種大型建設或設施,或迎合觀光客需要的發展觀光產業,而是如何能以地方主體性為優先、與在地價值共存。」
但官員對她的發言不甚滿意,回應時脫口而出:「剛剛那位『村婦』的發言……」這句話,頓時讓在場的研究生們爆出一陣大笑。
隨後,顧瑜君解嘲地說:「當時我的年紀還不到「婦』,應該用年輕的稱呼『姑娘』比較適合;如果農村婦女簡稱『村婦」,那鄉下姑娘就簡稱『鄉姑』吧。」從此,她便常戲稱自己是「鄉姑教授」,而且很喜歡這個稱號代表的意思:在鄉村教書的女性教授,並藉此時時提醒自己在地思考的必要性。
五味屋主要是由東華大學的學生組成志工團隊,與社區攜手合作,並由東華大學負責志工的招募培訓與工作規劃。大學志工帶著孩子們經營二手商店,而一切都是「做中學」,大家一起探索與學習,從過程中,東華大學的師生看見偏鄉貧窮弱勢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救濟,因為慈善救濟常讓窮人跌進更深的自卑,相反的,孩子們需要一個被肯定、被尊重的位置,靠自己努力換得的尊敬與踏實,而且只有當孩子們懂得表達自己,才會受到尊重。
在大學裡,教授們不僅得做國科會計畫、論文發表不能少、教學工作也必須「追求卓越」,但當多數老師在計算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點數時,顧瑜君和她的研究生們,卻花更多時間在計算帶孩子們出去見世面需要多少車輛、住宿費用夠不夠、家長同意書收回了嗎?當多數人正忙著寫論文、發表論文時,研究團隊和老師們則忙著送孩子到蘭嶼擔任原住民童謠採集志工,或是想著跟孩子一起參觀廣州亞運時,該怎麼做出完整的照片和文字記錄,好回來跟大家分享。
顧瑜君認為「鄉姑教授」最重要的工作,是尋找各種方式和管道,用來創造社區與在地性的「真知」的場域、空間與形式,讓更多人(大學師生與外地人)與偏鄉弱勢孩子相遇;而且她認為當一個鄉姑教授最有價值的事情,是帶著學生們一起做社會/社區參與。透過行動親身實踐與投入,大學生會得到在大學裡無法獲得的學習與改變,因此五味屋對她和她的學生而言,是一個珍貴的場所;在這裡,研究生、大學生們跟著顧老師在社區裡默默「浸泡」著,學習不是「被誰教導學會」,而是從最小的事情中累積出的酸甜苦辣鹹中,所產生的理解與力量。
除此之外,顧瑜君從經營五味屋的經驗中察覺到,自己需要和做類似事情的人結盟,否則單打獨鬥會很快就想放棄;而且大人之間也要相互學習,彼此打氣鼓勵。所以除了繼續開設社區參與的課程,顧瑜君也試圖和其他偏鄉的老師或社工合作,希望在台灣各個地區創造出能讓弱勢孩子安身立命的角落,她特別提到:「五味屋不是社會福利機構,反而比較像是革命黨,我們在思考的是,偏鄉的處境在台灣的社會裡,能否有些不一樣的發展呢?」
回到現場細微處
五味屋位於交通不便的鄉間角落,表面上看來,十足是間賠本做生意、不具競爭力的商店,然而事實上,它是一葉小小的方舟,承載著當地弱勢孩子的辛酸苦樂。
或許有人會問,偏鄉弱勢孩子的生存處境一如深黑的無底洞,把大學圍牆內師生們寶貴的時間、金錢、人力與精神投注在這裡,值得嗎?「老闆不在隨便賣」、「銀貨不兩訖」的經營原則,又如何在鄉村裡累積社會企業「自給自足」的條件?大學這個知識的殿堂,如何做到「向貧窮學習」與「向社區學習」?而偏遠鄉村的價值,又能因為五味屋的存在彰顯出多少?
五味屋的小老闆、志工們沒辦法直接回答這類抽象的提問,他們只會用發亮且誠摯的雙眼,直接邀請你到五味屋作客,聽他們讀書、陪他們玩耍,或是什麼也不做,就當個安靜的顧客,幫五味屋衝衝人氣也好。只要你願意走進來並用心感受,就能發現這個平凡屋舍裡的無言心意與神奇魅力。
五味屋,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在這間社區二手公益商店裡,團隊夥伴的出發點是「就近陪伴花蓮鄉村弱勢孩童,讓孩子們有一個自由、歡樂成長的童年,讓青少年有個正當的場所學習自信與工作」。
五味屋從營運初始,便沒有太強烈的「助人意識」,只是有群大學師生願意利用假日到這裡陪伴孩子。營業初期,他們不知道孩子們是否願意來這種沒電腦、沒課程、沒有結構化學習的老房子裡,更遑論還要工作(整理物資、顧店),但孩子們不僅來了,還帶朋友來,一個牽一個,從原本十幾個孩子,到現在有二十幾位會穩定的常態出席。
五味屋的日常生活
許多師長看到孩子們在五味屋的樣子,很難相信這是他們所認識的,那個令人頭痛的孩子。他們問志工們這是怎麼做到的?志工團隊卻無法具體回答「做了什麼」,只能説,原因可能是因為團隊一直在追求「不改變的改變」,他們並不把孩子當成「弱勢」或「問題孩子」,而是當作一家人,一起過著平凡平常的日子。
除了一起工作,學習如何整理物資、標價、上架等商店運作技能外,五味屋也漸漸發展出多元、生活化的學習模式,目前孩子們在五味屋參與的活動共分為「常態性」、「主題性」、「個別式」、「外展式」、「單元式」等五種類型,活動內容則從閱讀、攝影、繪畫、音樂、探索遊戲、體能到農業體驗都有。
五味屋與社福機構的不同:不改變的改變
五味屋志工們在陪伴中,默默「接住」了孩子,讓孩子們感受到有一雙捧住他們的雙手。志工們所做的只是「到場」、「在一起」而已,有時孩子們會坐在大人身上撒嬌,有時會安靜閱讀,有時則一起工作。物資來了大家一起拆箱,一起接受驚喜或失望;客人來了,大家一起迎接讚美或承受挑剔。志工們做的就是這些平淡無奇的小事,然而,「不改變的改變」正是魔力所在。
從和弱勢孩子及其家長的相處碰撞裡,志工們幽微地學習到:每一個抉擇,如果是「對」的,它會幫助我們知道得更多、認識得更深,與所謂弱勢者的連結更強;如果做錯了,它會將我們和弱勢者的距離推得更遠、更接不上話、更有隔閡。在這裡,每件事情都小小的,無關乎什麼大口號,然而卻更需要細膩的心意,才能開啟「與貧窮/弱勢在一起」的餘裕及空間。
〔摘文〕第四堂 歡迎光臨五味屋
大學與地方
顧瑜君老師移居花蓮至今已十七個年頭,在大學教書的她,經常自問:到底位於花東縱谷上的東華大學承諾給學生什麼樣的不一樣的教育?投身在大學教育裡,自己的志業到底為何?這兩個簡短的自省問句,除了思考普遍性的大學教育定位、教育工作者個人的召喚之外,還有一個潛藏根本的問題需要面對,那就是東華大學與地方的關係。大學坐落於地方,在地方之內,大學生的學習與視野的開拓,也應該從地方開始。
基於這樣的想法,顧瑜君多年來透過社區參與的課程,帶著學生走進社區,與社區一同探索...
作者序
〔推薦序〕甜美的短歌,也可以作為革命主題曲
我的小革命,發生在2011年4月12號,台南後火車站,下午一點鐘左右。
早起南下,不是問題;府城太陽大,不是問題;一天要辦兩場創意工作坊,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那天下午,一點鐘左右,我站在一台出租機車前面,同行夥伴對我說:「老師,沒有別的辦法了,妳今天非騎機車不可。」而我上次騎車是在鵝鑾鼻附近空曠的省道台26線,約莫二十年前的事了。
接下來發生的,依稀記得有度小月、赤崁樓、白糖粿、安平樹屋、蝦捲蚵捲、藍晒圖、鱔魚炒麵、冬瓜茶、Mosa Loft、大東夜市、台南誠品……但回想起來,這些地景、物件都很模糊,記憶裡少數清晰的,是雙手冒汗、身體僵直、眼睛直視前方、頸椎明顯承受不住安全帽的重量,以及為了避免追撞前車或被後車追撞而在每個路口大量湧出的的腎上腺素。那天,我只有一個念頭,「我要活下去!」為此,我不得不保持清醒。
原來,醒著,就是我的小革命。
跟那天騎機車的經驗比對,坦白說,中年的我經常是睡著的──意思是,我的工作、我的關係與我的生活都已上手且算順手,已絕少遇見雙手冒汗與身體僵直的窘境,但是那個在台南市騎機車的春日午後,我領悟到,我可以選擇睡著過此生,但我更嚮往醒著吃飯、醒著走路、醒著教書、醒著研究,尤其在認識顧瑜君,並讀完許世璋、蔡建福、林福岳、賴昭文、劉志如、李維倫、李真文這群東華大學老師的故事之後,更彷彿結識了一群熱血機車友。
You go your way,
I’ll go your way too.
這首「甜美的短歌」(The Sweetest Little Song〉出自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雖然只有兩句,卻很適合作為這場默默進行中的大學教育小革命主題曲。謹以此詩獻給所有在前山或後山、本島或離島騎機車的大學老師,不管你我在哪個車站、哪座港口相遇,讓我們互相約定醒著騎車吧,知道教書可以再創新一點點、關係可以再自在一點點,而生活可以再如實一點點。
〔推薦序〕甜美的短歌,也可以作為革命主題曲
我的小革命,發生在2011年4月12號,台南後火車站,下午一點鐘左右。
早起南下,不是問題;府城太陽大,不是問題;一天要辦兩場創意工作坊,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那天下午,一點鐘左右,我站在一台出租機車前面,同行夥伴對我說:「老師,沒有別的辦法了,妳今天非騎機車不可。」而我上次騎車是在鵝鑾鼻附近空曠的省道台26線,約莫二十年前的事了。
接下來發生的,依稀記得有度小月、赤崁樓、白糖粿、安平樹屋、蝦捲蚵捲、藍晒圖、鱔魚炒麵、冬瓜茶、Mosa Loft、大東夜市、台南誠品……但回...
目錄
推薦序 甜美的短歌,也可以作為革命主題曲 陳文玲
源 起 在花東,展開一場大學小革命
第一堂 種一棵愛自然的種子在心裡 ──許世璋老師的環境教育課
第二堂 海岸行止,縱谷浪遊 ──蔡建福老師的鄉村規劃課
第三堂 小米園的希望 ──林福岳老師的部落工作課
第四堂 歡迎光臨五味屋 ──顧瑜君老師的社區參與方案
第五堂 天送文物館的老時光 ──賴昭文老師的認識博物館課程
第六堂 馬太鞍部落書房 ──顧瑜君老師的社區創意行動方案
第七堂 走進風災現場,與孩子真誠相遇 ──劉志如老師的的危機輔導課
第八堂 孩子,讓我陪你長大 ──李維倫老師的南華認輔計畫
第九堂 閉上眼睛,跟盲人朋友一起聽電影 ──李真文老師的生命與人權教育課
第十堂 週末來逛小農市集 ──蔡建福老師與花蓮好事集
附 錄 一個大學生的成長
推薦序 甜美的短歌,也可以作為革命主題曲 陳文玲
源 起 在花東,展開一場大學小革命
第一堂 種一棵愛自然的種子在心裡 ──許世璋老師的環境教育課
第二堂 海岸行止,縱谷浪遊 ──蔡建福老師的鄉村規劃課
第三堂 小米園的希望 ──林福岳老師的部落工作課
第四堂 歡迎光臨五味屋 ──顧瑜君老師的社區參與方案
第五堂 天送文物館的老時光 ──賴昭文老師的認識博物館課程
第六堂 馬太鞍部落書房 ──顧瑜君老師的社區創意行動方案
第七堂 走進風災現場,與孩子真誠相遇 ──劉志如老師的的危機輔導課
第八堂 孩子,讓我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