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所有的過程,都是時間的痕跡
從詩二十四年,一直在文字中尋找生存的意義與證據,並企圖用詩意引導自己的生存方式。這是一種掙扎與奢望。但我一直這樣努力著。在文字中,我至少找到了一些時間,填補了我自身的間隙,並由此,將文字作為生命中的組成部份。
與生命共同存在的詩寫過程,一直持續著我個人的生活經驗與詩歌經驗。或有平淡,或有迂腐,也或有新意。詩歌與我,是經驗與感知的外露方式,在我的寫作與生活裡,一併保留了這種自知。
有一種將文字做長久保存的意願,由此讓我一再將詩文收編為集。這是我的第五部詩集,會有第六部,或有第十部乃至第一百部。我願意這樣堅持下去,因為這個過程,是我活著,並進行思考的證據。
詩集《時間的痕跡》,於二〇一五年八月十六日在漳州收到臺灣合約的回執,是為紀念日。《時間的痕跡》一集,尚未接受任何作者本人以外的批評與建議。分為五輯,共計一百七十首。
第一輯,為「林仕榮溯體詩」六十首,是我解讀中國古典詩詞的經驗。
第二輯和第三輯,是以東山澳角和漳州各地為主的景物詩寫專輯,有向臺灣介紹漳州人文的意圖;
第四輯,是我個人的詩歌經驗寫作,以「時間」和「烏鴉」為主要意象的創作部分。
第五輯,是對攝影作品或繪畫作品的理解所產生的詩性文字。
這些都是我個人的認知記錄,所有的過程,都是時間的痕跡。其中有些詩,或有讓人「看不懂」的地方。「看不懂」的詩,是想造成閱讀障礙,讓閱讀的速度都慢下來。詩歌分行,也就那麼幾行,如果被「一目十行」地閱讀——我自己不敢想像,時間之中所被浪費的部分,包含對生存證據的忽視。
文\林仕榮
二〇一五年八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