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我其實沒有那麼喜歡上海-陳彧馨
我一共去過上海三次,對上海印象最好的是世博會辦得不壞,最眷戀不捨的是張愛玲的常德公寓,最喜歡的是舊時法租界的美麗靜謐,最好奇的是上海人穿著睡衣坐在路邊嗑瓜子擺龍門陣的景象。就這樣了。其他的上海走馬看花過去,人實在多,我彷彿沒有多大興趣。Emma搬去上海,不算短的時間,不算長的距離,縱然聲聲呼喚,許下香港所沒有的美麗寬闊公寓給我無償居住,卻始終提不起勁。對香港仍是來來回回,上海行卻始終如夢。於是Emma送上手稿讓我幫忙時,我深深困擾了。這樣的我真可以寫上海旅遊書的推薦序嗎?
稿子積壓了幾日,將手上籌備的新書忙到一段落,才打起精神細看。一看就不由得順手開了電腦,一路查起稿子裡提到的建築。我雖是建築一行的門外漢,卻向來貪看。Emma這回合作的對象是從事建築業的姐姐,當然細細解說起每棟頗有特色的上海建築,外灘上但凡有門牌號碼的大樓無一錯漏,曾經走過外灘數次的我,都要驚嘆起解說的仔細與道地。
從前跟Emma合著的《轉轉香港》一書,是日常的巷弄風情,講究的是市井之間的迷人趣味,讓人就算在迷路之間也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上海因為底蘊豐厚,要寫成專門旅遊書是更難下手,哪怕分區介紹也好、歷史區分也罷,怎麼看都難免雜亂無章。市面上的上海旅遊書看過不少,都因此不脫凌亂。但Emma與姐姐的合作卻別樹一格、去蕪存菁,為這團豐富的亂麻理出一個清楚輪廓。以建築為骨,名人風華為血肉,小店咖啡館美味佳餚為點綴,歷史經典為趣味,捏出一個條理分明的大上海來,要看杜月笙?有。要知道好吃小店?有。要知道外來的咖啡文化?當然也沒問題。而且讀來居然很有邏輯系統,每個章節後添加旅行中的對話更讓人會心一笑,姐妹之間的嘻笑打鬧讓文字充滿情緒。居然無法釋手直到讀畢。
於我而言總在深濃霧中的上海,總算褪去因張愛玲而強加上的珠灰泛黃,畫上一筆屬於Emma的明豔摩登顏色。對於那十里洋場,又開始動心起來。下一站去上海看看也許不錯?我想。或許那裡不僅僅是新天地和南翔小籠包,不僅僅是如雷喇叭和洶湧人潮,那強烈競爭的現代都市之下,還隱藏了些別的、值得一探究竟的。如果可以,我也想去中山公園看看相親角(真有人在那裡幫子女安排終生大事嗎),去走走石庫門,重新認識外灘上的棟棟老建築,再到靜安寺喝杯咖啡歇歇腿。不過Emma已經又搬回香港了,錯失良機的我,這回要去找誰蹭飯蹭鋪呢?真是傷腦筋。
作者序
八年後,再相遇-林芳年
近年來,在中國,上海有個特別的暱稱,叫做「魔都」。望著一棟棟精雕細琢的外灘建築,處於摩天大樓林立的陸家嘴中,特別是夜幕低垂,霓虹燈光點綴,那種帶點紙醉金迷、奢華迷離的氛圍,確實能感受到上海那種讓人著魔的魅力。
2002年初次拜訪上海時,真的從未想過會在這個城市居住。當時的我剛從研究所畢業,與友人倉促成行的三天兩夜之旅,記憶中的上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穿梭於馬路上的腳踏車,以及密密麻麻的行人;而那時的陸家嘴還是一片空曠,只有東方明珠孤獨地矗立在浦東。八年後,隨著先生轉換工作,我再次與上海相遇,記憶中的上海有了很大的變化,也蛻變得越加迷人。
有人說,對於上海,不是喜歡就是討厭!我想,我是屬於喜歡的一派。相比新上海讓人目不暇給的奢華,我更愛舊上海的那種充滿歷史底蘊的氣氛。漫步於這座城市當中,時而看看舊時弄堂的歷史痕跡;時而尋訪歷史名人的故居;時而穿梭在蓊蓊鬱鬱的梧桐樹下;或是靜坐在街旁一角的咖啡館,嘆咖啡,品上海。對我而言,體驗上海的方式,可以是高調或是低調的;也可以是靜態或是動態的。
繼上次與好友結伴「轉轉香港」,這次很高興能跟熱愛旅遊的姐姐合作,一同陪大家「轉轉上海」,看點不一樣的上海。也許,就從此刻起,你也會跟我們一樣愛上這座新舊融合的美麗城市。那麼,出發囉!
作者序
在不同的風景中找尋熱情-林依穎
在我的童年記憶裡,每年爸媽至少會帶我們四姐妹出外旅遊一次,雖然只是國內兩天一夜的小旅行,卻總是充滿了期待和快樂的回憶,如今我都結婚了,也當媽媽了,但對旅行那種莫名的嚮往和熱情卻不曾減少過。無論是生活中遇到瓶頸想轉換心情,或是單純想要休息充電,旅行一向都是我的首選,讓我可以在不同的風景中找回對生活的熱情。
和芳年一起旅行是件愉快的事,她會細心挑選合適的路線和景點,吃吃喝喝更是不能少的行程,完全不需擔心會無趣或餓著了,自從她從香港風塵僕僕搬到上海,我和親友也開始密集拜訪這顆眾所矚目的東方明珠,隨著我們每次的貼近和探索,這座美麗的慾望城市也漸漸展現出樸實沉著的另一種深度,令人更加難以抗拒。這個奢華城市見證了無數夢想的開始,也看盡了人世的滄桑,在這裡,傳奇人物的故事與市井小民的生活每天都在上映,無論經過多少時光,過去和現在總是悄悄重疊在這個時空裡,讓拜訪的人沉醉不已。
可以一起旅行的伙伴是很難找的,我很幸運除了芳年,還有從學生時代就一直陪著我的謝少爺,如今又多了個可愛的小姑娘作伴,雖然旅途中多了很多未知的變數,但也越來越有趣了。我想,我不會停止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