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推薦──
• 這本「非人」(Anything but Human)性的詩集獲得了「非人」性的翻譯,著實令人「非意所思」。偉傑的詩作,巧遇了來昇的翻譯,可謂之如魚得水、「如虎添譯」、「空中非人」。狂賀!——小葉子,新加坡英語詩人
• 詩歌翻譯是一種跨語言的對唱。來昇的精巧翻譯與設計,為原著的詩篇營造出讓讀者重新想像的空間,並在這雙語空間裡,唱出具有特色的共鳴。《大重啟》以極具創新的語言和新穎的詩風,承載了原著詩句中的變幻莫測,繼續為這座未來之城,吟詠華麗且詭譎的預言詩。——伍政瑋,新加坡詩人,最新詩集《錯視與幻聽》
• 林偉傑把過去的經典,現在的荒謬,未來的質疑,打散後,以詩的形式重構人類文明的輪廓。而汪來昇通過翻譯,讓這本如「盤古初開」的英文詩集,滲出濃厚的文人關懷色彩,讓《大重啟》帶出東西之間的風骨。——周昭亮,新加坡醫生與詩人,著有《萬有醫始》
• 若林偉傑的原詩是近於「嘲諷的問責」與「鋒利的刀尖」,那汪來昇的華文翻譯則是在鋒利下抹了一層潤滑,初初劃過傷口時不經察覺,察覺時已然是劇痛。——黃文傑,新加坡詩人,著有詩集《夜未央》與《短舌》
• 譯詩的過程如水狀態的轉化,在凝固成冰前,譯者的能量以及對中文獨有的文化特徵的掌握,也恰如其分地進行再塑造。本詩集《大重啟》有種類似《百年孤寂》中第一次看見冰時的陌生化效果。 我想,若這本詩集不斷被譯成另一種語言,是否會在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不斷分叉的小徑花園裡原路返回;並再遇見水嗎?——賀爾,新加坡詩人,著有詩集《左邊》
• 「當代新加坡」是什麼?可以用一種語言去說明它嗎? 透過翻譯就不同了。新華詩人汪來昇翻譯新英詩人林偉傑的英語詩,譯出一種少見的華語氣質,它試圖前衛,理性,偶然猥瑣,輕蔑新加坡社會的一切,不回答任何問題,沒有肯定新加坡,也沒有去否定它,重新為在這個高度發展的社會開闢別樣的生存路徑。——羅樂敏,香港詩人,著有《而又彷彿》
──內容簡介──
「我們看著自己骯髒污穢的手掌,以及漲到發紫的臉龐。無視著示威遊行,那男人放火燒毀了他收藏的罐頭肉。尖叫聲傳到了下一個路過的郊區。」——〈遺忘飛翔,若夢(之六)〉
林偉傑的《大重啟》以詩為媒介,探討語言、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多重意義。詩集中穿插著對日常生活的荒誕描寫與對歷史、環境及人性的哲思。林善於使用近乎超現實的語言風格,將對現代社會的批判與個人情感的細膩表達融為一體,形成他獨特的詩歌張力與弔詭。詩集為讀者帶來深刻的反思與藝術享受,開拓思考的讀者定會細細品味其中的意味。林偉傑的《大重啟》譯自他的英文詩集《Anything but Human》。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林偉傑
林偉傑(1990-),著有詩集《易之書》(A Book of Changes, 2016)與《除了人》(Anything but Human, 2021),後者入圍了2022年新加坡文學獎。林作為《美食共和國:新加坡文學的饗宴》(Food Republic: A Singapore Literary Banquet, 2020)的編輯,贏得了2023年「美食家世界餐飲書獎」(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第二通道:新馬作家文集》(The Second Link: An Anthology of Malaysian & Singaporean Writing 2023),收錄了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兩國獨有情誼與關係的文集,也入圍了「新加坡書籍獎」(Singapore Book Awards)的「最佳文學作品」(Best Literary Work)組別。於此同時,林也譯有新加坡華文詩人黃文傑的短詩集《Short Tongue 短舌》(2023);同年,他榮獲了青年文藝實踐者的最高榮譽,新加坡「青年藝術家獎」(Young Artist Award)。
個人網頁:www.darylwjlim.com。
▎譯者簡介/汪來昇
汪來昇,新加坡作家、詩人、譯者、出版人及專欄作家,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現任新文潮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其文學作品與評論散見於新馬、中港台等地的報刊和文學期刊。
汪來昇於2023年榮獲南洋理工大學頒發的「人文學院傑出院友獎」(NTU SoH Alumni Awards),加以表彰他為新加坡文學與出版事業的傑出貢獻;2022年與2025年,他受邀擔任新加坡教育部中學語文特選課程寫作營駐營作家,致力於文學創作人才的培養與教育;2024年,於法蘭克福書展受邀為講座講者,分享新加坡文學發展與同志文學。
汪來昇著有詩集《喧囂過後》(2014)、《消滅眾神》(2016);曾創辦文學雜誌《WhyNot 不為什麼》(共七期,2013-2018);編有詩選集《一首詩的時間》(兩輯,2016、2017)、《不可預期》(2018);文集《我獅城,我街道》(兩輯,2022、2025);公共政策文集《觀感獅城》(2023)。此外,他還積極涉足翻譯領域,譯有2023年新加坡青年藝術家獎得主林偉傑英文詩集《大重啟》(2025);合譯了鄭綺文的英文兒童繪本《別人可能會這樣說,但我認為……》(2025)。
章節試閱
〈麥當勞伴隨的死刑〉
我緩緩滑向櫃檯
聽著老掉牙的聖誕節曲子
最近都在想什麼,我喃喃自語:
是鞭刑,以及它如何在臀部落下疤痕
她低吟著,這也含膽固醇呀
只是尚未有人說它有毒
可畏的肥胖
可怖的肥胖
外頭,豺狼們正滿足於上午
伏擊四人以上的家庭,說道:
這是哪門子新年優惠券
毫無用處
榮光歸於炸薯餅!
讚美你,做得超乎的好!
姐姐,你說得對,完全說到了重點:
這些辛辣金雞塊正在腐蝕著我的下顎線
你們有賣豆腐嗎?
那種通紅得吱吱作響,以及嚎聲不斷的豆腐?
〈遺忘飛翔,若夢(之四)〉
學會愛,是廉價的複印品。新方言在我舌尖上結晶,若粗糖那般——當睡意來時,它如同醇厚的岩漿襲來,並融化在我的額頭上。憋在喉腔裡的咳嗽開出了一顆異形的球狀果實。我的筆記顯示,最後一次叫自己的名字是在八年前。藍色的霧氣解開了我的襯衫,並將口乾舌燥的我遺失在路邊。我看著鏡子,將眼睛看成了一副骰子。我的頭髮掉落,成了血跡斑斑的一團污垢。學會愛,是廉價的複印品;錘子外部將金屬與更不情願的金屬連接了起來。
〈是什麼擾亂了這富饒的土地〉
I.
是什麼擾亂了這富饒的土地,以及那橫行猖獗的種種便利?
唯一微乎其微的危險是鼠患——
吱吱 吱吱
II.
鎮上的報信人喊道:
並非想要憋著
在家中我品味著
這特殊的特殊性
在這特殊的地方
III.
今天,我走在街上
那裡什麼都沒有
但那的氣味,近似遠方
語言是個醃黃瓜
語言是個醃黃瓜
我的舌頭嘗不出 任何味道
一隻蝙蝠從我的喉嚨裡飛出 緊抓著
一樽陶瓷花瓶
幫幫我吧
魅惑者
我已經垂涎
三尺多
〈旁白(之九)〉
這首詩表現正常,因為你正在閱讀它。
否則,一般上它都到處撒野。
〈麥當勞伴隨的死刑〉
我緩緩滑向櫃檯
聽著老掉牙的聖誕節曲子
最近都在想什麼,我喃喃自語:
是鞭刑,以及它如何在臀部落下疤痕
她低吟著,這也含膽固醇呀
只是尚未有人說它有毒
可畏的肥胖
可怖的肥胖
外頭,豺狼們正滿足於上午
伏擊四人以上的家庭,說道:
這是哪門子新年優惠券
毫無用處
榮光歸於炸薯餅!
讚美你,做得超乎的好!
姐姐,你說得對,完全說到了重點:
這些辛辣金雞塊正在腐蝕著我的下顎線
你們有賣豆腐嗎?
那種通紅得吱吱作響,以及嚎聲不斷的豆腐?
〈遺忘飛翔,若夢(之四)〉
學會愛,是廉價的複印品。...
作者序
▍譯者手札/相伴無語,詩譯有聲◎汪來昇
一、語言的分化、遊移與融合
認識偉傑,應該也有八九年了。那時的我們在新加坡作家節的場地「趕場」,彼此都還很青澀,但聊起文學和詩時,大家眼裡都有光,以及滿腔的熱忱。在新加坡多語的大環境裡,不同語言的創作者似乎有種「分而治之」的現象,能很絲滑地遊移在兩種語言以上者,其實並不多。
我常半開玩笑與調侃說,新一代的華文詩人與作家往往能很順暢地賞閱英文作品,但英文詩人與作家多半只能讀懂英文作品。雖說是玩笑話,但也是很殘酷的現實。這種現象與新加坡英文行政體系和語言政策密切相關。英文作家因教育和政策的便利,被直接認定為「新加坡文學」(Singapore Literature)的代表,但其他語文(華文、馬來文和淡米爾文)的創作則需特別標註語言屬性,如「新加坡華文文學」(Singapore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顯得像是一個「分支」。或許,不同年齡層的創作者和學者有不同的想法,有的認為刻意標示才能凸顯語言文化的「獨特性」,有的則視其為行政分類的需求,無需過分解讀。
在享受著國家行政體系和語文所帶來的便利時,偉傑可以說是「異軍突起」。我們往往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非常多不同種族、文化和語言的融合。當然,我們不能要求他對所有文化都像自身深諳的主導語言(dominant language)一樣深入,但至少他的內心是開
放、接納,並願意去承載另一個迥然的文化世界的。他英文之了得,從他牛津歷史系畢業便可得知;他對華文及其文化的探索熱忱,也可從他毛遂自薦擔任黃文傑《短舌》的英語譯者時可知曉,此外,他對於印度文化的濃厚興趣,也可在他選擇的伴侶和部分作品中可得知。
我在諸多場合中多次強調,「語言」承載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思考、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等,因此使用不同語言和文化思考,有時會得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結論——那若同時使用不同語言和文化在腦子裡融合,並來回思考呢?其中一個結論是:你可能會捕獲一枚野生的林偉傑。
二、修訂與命名
《大重啟》原譯自林偉傑的《Anything but Human》(新加坡:Landmark Books, 2021)。關於偉傑的這本詩集,撇開內容,先聊英文書名的由來。他引用了王小妮的詩作「除了人/現在我什麼都想冒充」(偉傑譯:now I’d like to pass myself off/as anything but human)。但若直接使用「除了人」作為中文書名,僅從語感去感受,我認為並不吸引我;若改譯成「除卻人」、「只要非人」之類的,怎麼看就怎麼怪。
英文原詩集中共分成兩輯的「desert of the real」與「the great reset」,兩者可分別散譯為「真實的沙漠」與「大重啟」——無疑,「大重啟」吸引了我的目光。除了有點私心想藉由這本詩集的翻譯,給「新華文學」(雖然我並不十分樂意使用這個說法,只因方便故)介紹形式和內容都別具一格的新穎創作,賦予新華文學「重啟」之寓意,也希望新加坡文學通過翻譯,可以經歷一場「大重啟」,更大膽去跨越語言和文化的藩籬,以真正達到「新加坡文學」的真實義。
林偉傑在英文原詩集中也翻譯了不少白居易的作品,其中包括《微雨夜行》、《花非花》、《惜牡丹》等。在本書的跋中,偉傑認為通過翻譯白居易,使他的靈感脫離困境,並且「走出過於繁複和晦澀的泥沼」——這意味著,他在接受了不同語言和文化的養分後,有了自己的新感悟。相同的,不少華文作家也深受西方文學的影響,無論在內容、形式還是寫作技巧上都重新獲得了啟發。已故的新加坡國寶級作家、詩人英培安老師便是這方面的佼佼者。
原詩集中,詩作原來的排列方式,第一輯「真實的沙漠」,以〈遺忘飛翔,若夢〉(Fly Forgotten, as a Dream)為主題,共七首詩交錯排列;第二輯「大重啟」則以〈旁白〉(Narrative)為主,共十一首詩,配合白居易的作品一起穿插其中。後與偉傑商議,我們決定不再對白居易的作品進行二次翻譯,原屬於第二輯的十一首〈旁白〉便擠到了一塊。因此,我必須將其挪開,分散到全詩集中,同時取消原有的分輯形式,將整部作品合併為一個整體。
三、譯者的話
文學作品,尤其是詩的翻譯是極其困難。除了跨越語言和文化的語境外,還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作家的語氣、風格、節奏、措辭等,這才是翻譯真正的考驗。翻譯詩已然不易,翻譯偉傑的詩,更是一項大工程。除了他強烈的個人風格,詩中使用的意象、歷史語境,以及一些西方獨有的事物,讓翻譯時需要更多的求證與考量。翻譯的同時,又不能失去詩意,還得顧慮部分的節奏和韻,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於是,經常需要做出一些取捨。(也可能是我翻譯能力不足?)
例如〈圖書館員〉(The Librarian),「我在抄寫室裡逗留太久,誤將/那些陰鬱的書脊當作/中央商務區。近日來/我用奧利奧餅乾包裝紙作為書籤:/它的佛青色像『威爾頓雙聯畫』中的天使。」其中的「抄寫室」(scriptorium)、「佛青色」(ultramarine)和「威爾頓雙聯畫」(Wilton Diptych)皆為專有名詞,當然可以翻譯,但需要有一定的語境輔助。若以純華文閱讀(外加偉傑善於將現代和古代意象交替穿插),悟性高的讀者或許能讀出一些韻味和感覺,但多半的讀者很可能會一頭霧水。所以,為了保留詩原來的格式與節奏,在翻譯時,我只能適時使用註釋加以解釋語境。
另一例是〈愛在間歇性斷食時〉(Love in a Time of Intermittent Fasting),該詩若「盜夢空間」般,需要譯者去一環套一環地抽絲剝繭,並觀察古典所形成的變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偉傑這首詩,最令我頭疼的莫過於:「繞葉的傳奇」(leaf-fring'd legend)。
首先,原文來自濟慈(John Keats)的《希臘古甕頌》(Ode on a Grecian Urn)。濟慈的原文為「What leaf-fring'd legend haunts about thy shape」(繞葉的傳奇來妝點形體),主要是歌頌希臘古甕形體的美麗,而妝點在甕身的畫,有種說不出的美感,畫中描繪的是希臘傳奇故事。偉傑引用此典故入詩,寫道「阿斯巴甜的苦澀,縈繞著我/像是『繞葉的傳奇』一樣」(The bitterness of aspartame haunts me like/a leaf-fringed legend)。此時,互文在意義上起了變化,將重點圍繞在「繞」上,將原來的莊嚴古雅的哲學思考,變成了一種苦味的陰魂不散,頗有調侃的意味——最後,延伸至情侶間建議「開放式關係」(open relationship)的秘密。類似的詩還包括:〈修道院迴廊〉(Cloisters)、〈教義問答〉(Catechism)、〈無用清單〉(The Futility of Lists)、〈以奢華重述傳奇〉(Legacy Retold in Luxury)等。
偉傑也善於使用近似「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誇張比喻,來加以鞏固對於現實的批判和思考,並展示出生活中的某種荒謬。開篇的〈心滿意足的表現方式〉
(Expression of Contentment)寫道:「我感到無比的 超凡的/舒適 連我的腳趾頭都移送/精神分析,甚至我的鼻毛都有了/自己鍾愛的洋芋片口味/(奶香焗烤 絕不能是燒烤風味)」這浮誇表達手法在華文詩作中不常見(有別於抒情為主的大傳統),但卻非常有效地形成一股強烈的感官衝擊,越是天馬行空與荒謬,越是能讓讀者會心一笑,甚至開始懷疑人生。將想像力給推到極致的作品,還包括〈居家小確幸〉(Domestic Bliss)、〈麥當勞伴隨的死刑〉(McDonald’s with the Death Penalty)、〈兩種無情的準備方式〉(Prepared Two Ways Without Mercy)等。
除此之外,偉傑牛津歷史本科的出生,自然使他對新加坡社會的發展和歷史抱持著濃厚的興趣與關懷。其中有不少作品圍繞著新加坡生活與民生的主題,例如〈新加坡田園詩〉(Singapore Pastoral)、〈百匯廣場〉(Parkway)、〈在植物園野餐〉(Picnic at the Botanic Gardens)。關於戰爭與人文關懷的主題包括〈垃圾空間狂想曲〉(Junkspace Rhapsodies)、〈核詩〉(Nuclear Poem)、〈戰略性未來〉(Strategic Futures)、〈先知的最終警告〉(The Prophet’s Last Warning)等。這些作品中,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以史為鏡」,警惕著即將發生的事情,也警示著讀者去關心這些潛在危機。
四、詩人的囈語
穿插在詩集中的〈遺忘飛翔,若夢〉(共七首)以及〈旁白〉(共十一首),更像是詩人串起了零碎的囈語,將不同的場景和精短的靈光一閃,串聯成兩則敘事。〈遺忘飛翔,若夢〉系列以散文詩的方式呈現,通過不明確的場景刻畫,預言人類對生活環境和人文關懷漠視帶來的後果:
之一:「漂浮在下水道裡的壞損飲料瓶罐有何意義?雞蛋花在沒有惜花者的情況下盛開有何意義?」(節選)
之二:「嘴裡含著第五代抗生素甦醒。我的皮膚上佈滿了往事砌成的小鱗片。」(節選)
之三:「一隻隻小黑蟻無盡地從地毯下鑽出,像是被催淚彈擊中的示威者。」(節選)
之四:「我的筆記顯示,最後一次叫自己的名字是在八年前。」(節選)
之五:「一位沒有耳朵的男人端來一碗又黑又濃稠的內臟湯給我」。(節選)
之六:「小不點,你來告訴我,關於下一次的金融危機,我的掌紋揭示了什麼。關於全面革命的合理性。關於飼養無骨雞的進展。」(節選)
再來是〈旁白〉列系。在英文的原詩集中,這組詩被安排穿插在不少白居易英譯作品中,而作品多以短詩的方式呈現。雖然也展現出一些對於生活環境的關懷,如第一和第二首,但更多的是詩人的靈光一閃,捕捉到的時間與事物的片刻;並在大腦風暴後沉澱,使文字中閃現出靈秀之氣。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六首「我一直讓沉默積累了好多年/而現在他已點綴了一切//一場毛毛雨,可使/政權交替」,以及第十一首「夜空將老星宿/清除//然後空出了/廣告位」。
小結
偉傑在詩的創作上是位「多面手」。他不喜歡停留在某一種形式或格式上,他更注重將自己的關懷與所思所想,通過不間斷的新嘗試,玩出新的火花——這正是這本詩集的獨到之處。他總能換著方式、通過多樣的角度與手法,啟發讀者思考問題,並享受著他對於詩和文字的日常小趣味。
作為出版人和譯者,這邊廂需要將市場納入考量,那邊廂又需要考慮內容與翻譯的藝術風格等,整體操作起來確實不易。但我很感謝偉傑的信任,並給予我莫大的空間去嘗試,以及對詩集收錄的作品與排列方式進行修訂。相信本書出版後,能為「新加坡(華文)文學」增添新的參照,也通過華文翻譯,讓更廣大的海外華文讀者群多一個了解新加坡文學的途徑。
作為我第一部完整的翻譯著作,內心歡喜,但也深知其中仍有不足之處,希望獲得讀者們的建議與反饋。最後,再次感謝偉傑給予我這樣難能可貴的機會(咳,磨煉)!
▍譯者手札/相伴無語,詩譯有聲◎汪來昇
一、語言的分化、遊移與融合
認識偉傑,應該也有八九年了。那時的我們在新加坡作家節的場地「趕場」,彼此都還很青澀,但聊起文學和詩時,大家眼裡都有光,以及滿腔的熱忱。在新加坡多語的大環境裡,不同語言的創作者似乎有種「分而治之」的現象,能很絲滑地遊移在兩種語言以上者,其實並不多。
我常半開玩笑與調侃說,新一代的華文詩人與作家往往能很順暢地賞閱英文作品,但英文詩人與作家多半只能讀懂英文作品。雖說是玩笑話,但也是很殘酷的現實。這種現象與新加坡英文行政體系和語言...
目錄
譯者手札/相伴無語,詩譯有聲◎汪來昇
1.心滿意足的表現方式
2.居家小確幸
3.遺忘飛翔,若夢(之一)
4.星期天
5.以奢華重述傳奇
6.旁白(之一)
7.更新進度
8.百匯廣場
9.麥當勞伴隨的死刑
10.遺忘飛翔,若夢(之二)
11.一本現象學的食譜
12.新加坡田園詩
13.無用清單
14.圖書館員
15.旁白(之二)
16.垃圾空間狂想曲
17.生命的衝動就是這樣。
18.遺忘飛翔,若夢(之三)
19.折扣革命的筆記
20.愛在間歇性斷食時
21.旁白(之三)
22.修道院迴廊
23.教義問答
24.在植物園野餐
25.遺忘飛翔,若夢(之四)
26.兩種無情的準備方式
27.先知的一天
28.核詩
29.旁白(之四)
30.戰略性未來
31.遺忘飛翔,若夢(之五)
32.先知的最終警告
33.食肉者的日間狂想
34.旁白(之五)
35.盛宴
36.怪物
37.旁白(之六)
38.事物的自然定律
39.是什麼擾亂了這富饒的土地
40.遺忘飛翔,若夢(之六)
41.難民
42.鳥不生蛋的地方
43.創世紀
44.旁白(之七)
45.部分或其他數字
46.語言是個醃黃瓜
47.定義
48.旁白(之八)
49.新生活
50.新世界交響曲
51.遺忘飛翔,若夢(之七)
52.旁白(之九)
53.代理型孟喬森症
54.旁白(之十)
55.信條
56.奇蹟時代
57.旁白(之十一)
詩人後記/生活在語言之間◎林偉傑
譯者手札/相伴無語,詩譯有聲◎汪來昇
1.心滿意足的表現方式
2.居家小確幸
3.遺忘飛翔,若夢(之一)
4.星期天
5.以奢華重述傳奇
6.旁白(之一)
7.更新進度
8.百匯廣場
9.麥當勞伴隨的死刑
10.遺忘飛翔,若夢(之二)
11.一本現象學的食譜
12.新加坡田園詩
13.無用清單
14.圖書館員
15.旁白(之二)
16.垃圾空間狂想曲
17.生命的衝動就是這樣。
18.遺忘飛翔,若夢(之三)
19.折扣革命的筆記
20.愛在間歇性斷食時
21.旁白(之三)
22.修道院迴廊
23.教義問答
24.在植物園野餐
25.遺忘飛翔,若夢(之四)
26.兩種無情的準備方式
27.先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