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取捨之間:從公共衛生到全人教育,梁賡義的人生探索 (電子書) 內容簡介
他在陽明大學推動全人教育與心理諮商,
新冠疫情期間接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的重任。
鍥而不捨,當仁不讓,是梁賡義院士為年輕學子們立下的精神典範。
梁賡義院士是一位國際知名的生物統計學家,他與同事共同設計了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研究的統計方法,包括「廣義估計公式」。這項方法至今仍被廣泛採用,對於各種疾病預防及臨床研究產生了重要作用。除了在學術上的卓越貢獻外,梁院士更以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和卓越的教育家身份而聞名。曾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等殊榮,他的成就和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學術界的範疇。
2010年,梁賡義院士離開任教多年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回到台灣出任陽明大學校長。在七年任期內,他著重於兩個教育主軸的推動。首先是強化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獨立判斷和邏輯分析的能力;其次是加強專業課程,為學生未來從事研究工作做好準備。同時,梁院士也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透過通識教育和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同理心、包容心和國際觀。他更推動導師制度、與校長有約、心理諮商等,關懷學生的身心健康。
梁賡義院士的影響力不僅止於學術界和教育界,他也積極參與推動跨領域合作。他推動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的合併,期望拓展學生的視野,結合醫學與工程等領域,為台灣的資通訊和醫療人才培育提供更多機會。此外,他也擔任多所大學的校長遴選委員,致力於改善國內大學校長遴選制度,推動學術和教育的健康發展。
梁賡義院士曾兩度進入國家衛生研究院,第一次於2003年SARS疫情肆虐時擔任副院長,另一次則是2017年接掌院長一職,當時恰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他帶領國衛院擔起迎戰疫情的重責大任,積極應對疫情,包括採購疫苗、規劃在台自製疫苗、開展老藥新用研究和投入快速篩查試劑的研發等。
不論是作為開創台灣流行病學研究的公衛學家,或是盡一己之力期待改善台灣高教體質的教育家,梁賡義的生命歷程展現了一位學者心中掛念國家社會的俠義風骨,以及一位全人教育者的完美典範。
《取捨之間》是梁賡義院士的自傳,書中描繪他生命中曾遭遇的種種挑戰及抉擇。期許透過這本書,讓更多青年學子與普羅大眾在人生道路上,從這位溫文儒雅的教育家與學者身上,得到鼓舞與啟發。
各界讚譽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梁院長的人格特質,那就是他那種近乎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精神!大家覺得困難或遙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是對的,他總是勇往直前、排除萬難、堅持達到目標。」——司徒惠康(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這是一本分享人生觀點的書、關於高等教育改革的著作、也是一本關於家庭教育的書籍……這本自傳不僅僅是梁校長的人生經驗,更多的是分享這些經驗所帶來的體悟。」——林奇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取捨是人間至難,『取』是百步之外的穿楊之計;『捨』是十步之內的回頭是岸。取捨、進退間,其實步步驚心,在不斷的掙扎與堅持下前行,但總結就是成功之道……看成功人士的取捨,幾乎就是看頂尖武俠攻守轉換的劍道與心念。」——張德明(臺北榮民總醫院醫事顧問、前院長)
「在這個善與惡並存、政治動盪、戰亂不息、全球氣候異常的時代,即使有許多的不安與失望,我們還是渴望看到像賡義兄這樣,默默且堅定地為國家和教育作出貢獻的人。《取捨之間》道出賡義兄一生至今的經歷,讀者能感受到他待人之誠懇、忠實於自己,以及懷抱理想的情懷,實在是此時此刻社會最需要的典範。」——嚴長壽(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梁賡義
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逢甲大學春雨講座教授。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學士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統計學碩士
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
經歷: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梁賡義院士為享譽國際的生物統計學者,在生物統計、公共衛生領域貢獻多年,學術成就與聲望廣獲國際肯定。梁院士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理學院數學系,隨後於美國華盛頓大學公衛學院生物統計所取得博士學位。其任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多年,研究領域為生物統計學以及流行病學。梁院士於1986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時與同事Scott Zeger設計了「廣義估計公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廣泛運用在臨床及公共衛生研究領域。1995年獲選為美國統計學會會士,2002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12年當選世界科學院院士,2015年當選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
梁賡義院士不僅有傑出的國際學術成就,同時也熟悉國內醫藥衛生教育及研究之發展。他於2010年起擔任兩任國立陽明大學校長,任內積極推動全人教育及建構學校與國內外學術機構之合作網絡,為學子打造國際化的學習環境,是具有遠見與奉獻熱誠的教育家,深獲陽明師生的愛戴。
撰稿者簡介
張子弘
現居臺北,在新北市出生及成長,熱愛手作與文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從事過劇場工作,拍過廣告、MV,曾在聯合報系當過記者及編輯十一年。目前為雜誌、出版社自由撰稿人,曾為《好服務,壞服務:蘇國垚的款待Ⅱ,45則貼心分享筆記》、《受教》、《成功率95%的雪球魔法》等書文字整理或口述執筆。
林明定
台灣環球生技雜誌多媒體創辦人暨總編輯。2000年後即專注於生技醫藥產業採訪與寫作,伴隨台灣生命科學產業一路發展而來,並透過雜誌定期製定國內外生醫相關議題深入調查,為台灣留下了本土在地生技產業非常豐富的檔案資料庫。
林明定也是台灣製藥公會前會長陳威仁《台灣製藥工業發展70年光影》一書背後撰述人,以生動故事演繹了台灣最有人情味之一的基礎工業。作為專業媒體人,她對生醫產業歷史與新聞一直抱持高度熱忱與使命!
目錄
推薦序一 近乎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精神/司徒惠康
推薦序二 一本有點不一樣的自傳/林奇宏
推薦序三 回顧並學習一位教育家兼科學家的美麗人生/張德明
推薦序四 深植關懷的教育,惺惺相惜/嚴長壽
自序
第一章 取、捨之間——從留美生物統計學者到台灣全人教育之旅
1回台貢獻,投身高等教育
2全人教育的重要
第二章 擔任陽明大學校長——探究現今高等教育的弊病,大刀闊斧做出變格
3 研究型大學的啟發
4基礎課程制定與延攬老師
5通識課程——站在巨人肩膀上
6檢討失敗原因及因應之道
7 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
第三章 學生為「上」——重視學生身心靈的全人發展
8 開啟「與校長有約」
9落實導師制度
10完善心理諮商系統
11爭取並給予學生成長及磨練的機會
12大學自主——校長遴選
第四章 美國留學與研究生涯——勇於接受文化刺激、開拓眼界
13 遠赴重洋——在美留學五年時光
14 在約翰霍普金斯的時光
15踏入精神醫學及遺傳基因領域
16系主任的機會教育
17大師風範
第五章 國衛院的歲月——離開舒適圈,回台面對全新挑戰,貢獻所學
18 返台接任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
19接掌國衛院院長
20鍥而不捨、當仁不讓
第六章 家庭教育的重要——回歸本心,不忘初衷
21我的家世
22我家的雙語教育
後記
序
推薦序
▍近乎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精神
司徒惠康(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醫學院畢業時留校擔任助教,同時也準備出國進修事宜。一九九二年出國前一年曾在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進行腫瘤免疫學研究工作,中研院的學術環境得天獨厚,常常可聆聽國際知名學者的演講;有次見到當時任教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已經享譽國際的梁賡義教授演講公告,因為自己較偏愛以實驗動物為基礎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不覺得這場生物統計相關的盛宴對自己有那麼強烈的吸引力,也未前往聆聽。殊不知,這個目光短淺的決定讓我與梁院長第一次見面的機緣延後了近二十年,這當是我人生路上一個重大的損失!
多年後在母校擔任教育長時,接獲當時教務處長高教授的電話,希望能夠協助陽明大學梁校長的百歲老母親在三總接受安寧照護;不久之後接到梁老夫人追思會的邀請,這是第一次與校長有較近距離的接觸。令人感動的是儀式中校長表達出對母親真摯又深厚的感念之情,也令我驚訝的是他在致詞中非常正式的謝謝高教授及我當時的幫忙!這次的接觸充分感受到這位全球知名的學者在學術及行政的耀眼光環背後那種誠摯、謙沖與溫暖的人格特質。之後的幾年除了與校長在全國醫學院校院長會議或國科會等審查的幾次接觸外,平常並不常與校長碰面。但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兩次不同的時機,校長希望我能夠加入陽明大學團隊,一同為提升台灣醫學教育及生命科學研究打拼。這兩次深入對談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校長對台灣高等教育強烈的使命感,以及他那種用人唯才與跳脫框架的恢弘氣度!
二0一七年的六月間陽明大學的梁校長轉變角色,以國家衛生研究院梁準院長的身份希望我能夠一起到該院服務。加上陽明時期的兩次、算起來這是那幾年內他第三次的邀請了!剛好我個人也覺得在國防醫學院想要推動的幾個大的目標及方向已逐步完成,也首開軍事院校之先河為國防醫學院爭取到教育部教學卓越的計畫補助,更考量到軍方特有的升遷制度,是該交棒給年輕優秀的學弟們,所以答應了院長。我常想個人何其有幸,可以得到梁院長三顧茅廬的邀請!之後的五年與院長在國衛院有非常美好的奮鬥歷程,尤其適逢新冠病毒的世紀疫情,大家共同面對波濤洶湧的防疫及相關研發過程。因此個人對梁院長縝密的管理謀略與堅持不懈的人格特質有更深刻的體會!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梁院長的人格特質,那就是他那種近乎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精神!大家覺得困難或遙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是對的,他總是勇往直前、排除萬難、堅持達到目標。記得《聯合報》在一次採訪中曾經問到我,如果要以一位歷史人物來代表梁院長那會是誰?我回答《聯合報》,很難只用一位歷史人物就能夠形容梁院長,因為他除了具有張良的深謀遠慮及雄才大略,他又有墨子那種兼愛、非攻的情懷及科學的才華。非常喜歡梁院長在這本書自序中提到的「取是能力,捨是境界」;更是感恩梁院長這位在我個人學習及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人生導師。也以八個字來見證梁院長這位大師及這本書的問世,「取是使命,捨是慈悲」!希望大家細細品味這本書。
▍一本有點不一樣的自傳
林奇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很多名人都喜歡撰寫自傳,或許是為了保存回憶,或許是為了宣揚自身成就。特別是政治人物,更是喜愛這樣的形式。然而,儘管自傳對於作者本人意義非凡,但對於讀者卻常常感到有種距離。不過,這本自傳卻與眾不同。
.取是能力,捨是境界
這是一本分享人生觀點的書。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手稿時,被它的書名所吸引。眾所周知,梁賡義先生(我更習慣稱呼他為梁校長)是國際知名的生物統計專家,同時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畢業後即直接在美國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教近三十年。對於這樣一位成就卓越的學者,我很難想像他會在生涯中需要做出什麼取捨。然而,我後來才明白,這些看似順遂的人生經歷,其實是他在生命旅途中不斷作出抉擇的過程。我對於書中對於「取是能力,捨是境界」這句話的詮釋深感興趣。作者對於這句話有著極為深刻的體悟,至於他的體悟是什麼?取捨又意味著什麼?這些都值得讀者進一步探究。
.教學≠教育
這本書也是一本關於高等教育改革的著作。當我讀到「教學不是教育」這句話時,感到特別共鳴。或許是因為我如今身為一所大學的校長,與過去的梁校長有著相似的角色。事實上,正是梁校長在陽明大學奠定的基礎,才有了今日陽明交通大學的發展。全人教育理念,正是梁校長放棄美國教職回國的原因之一。他對全人教育的理念不僅深深影響了我,也是我現在在校園中推動博雅教育的原因之一。梁校長對於什麼是全人教育以及大學應如何培育人才等議題,在書中佔有相當篇幅,而且特別將這些內容放在前面的章節。這表明了梁校長對於全人教育的重視。如果你關心台灣的高等教育發展,或許更應該閱讀這本書。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這也是一本關於家庭教育的書籍。本書的最後一章由梁校長與夫人共同撰寫,談及親子家庭教育。由於梁校長多年在美國工作,兩個孩子都在美國出生,校長與夫人花了許多時間教導孩子雙語。這與許多台灣家庭的期望相符,只是梁校長期望孩子能夠懂得中文,而我們則期望孩子能操流利的英文。書中對於雙語教學環境的塑造有詳細描述。對於關心雙語教育的父母來說,這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案例。
這本自傳不僅僅是梁校長的人生經驗,更多的是分享這些經驗所帶來的體悟。身為現今陽明交大的校長,我深深感激梁校長在合併前陽明大學的奠基工作;我也很高興梁校長當年決定返回這塊土地定居;我更高興看到這本書出版,讓一般民眾有機會瞭解書中談論從家庭、教育到人生的種種議題。
▍回顧並學習一位教育家兼科學家的美麗人生
張德明(臺北榮民總醫院醫事顧問、前院長)
一直稱呼梁院士為校長,因為熟識時,他是陽明大學校長,我是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兼陽明大學副校長。
除了每個月去學校開校務會議,也依慣例,校院輪辦雙人午餐便當會,討論學校與教學醫院間的種種瑣碎事務,在蔥油餅、酸辣湯的調和下,格外融洽,也培養了對任何難題,認真解決閒話一句的誠摯情誼。稱校長,泉湧的都是美好回憶。
校長來電,矚我為新書寫序,備感榮幸下率爾應允。好在瞭解作者行誼,就當是回顧並學習一位教育家兼科學家的美麗人生。
這本如同回憶錄的書,名為《取捨之間》。取捨是人間至難,「取」是百步之外的穿楊之計;「捨」是十步之內的回頭是岸。取捨、進退間,其實步步驚心,在不斷的掙扎與堅持下前行,但總結就是成功之道。
看成功人士的取捨,幾乎就是看頂尖武俠攻守轉換的劍道與心念,偷窺已是三生有幸,更何況是堂而皇之的閱覽。
因為即使領悟了一招半式,江湖行走就添了錦囊妙引。梁校長引「取是能力、捨是境界」,更是「取捨」的智慧箴言。全書讀來津津有味。
除了自己,誰能在一生中完全參與。父母、夫妻、子女、摯友,雖然都是生命中的天使和貴人,但也只能陪一小段路。人生只有自己要坦然的面對和承受,無論好壞。即使選擇常有錯誤悔恨,但都無法重來。閱讀別人的心路歷程,正是見賢思齊、反躬自省的良機,更是模擬未來減少失誤與懊惱的良方。
校長講述了人生當中的三個重要抉擇:大學留數學系或轉化學系;沉默的做批改作業的教學助理,或勉強用破英文教大一微積分;繼續在美國做研究或返國投入高教。都是跳脫舒適圈內心的掙扎和克服,其實基本上就是擇善固執與不忘初心。
校長最後捨棄美國熟悉的環境和優渥的薪資,在強烈使命感的促使下,茂葉歸根。展現學者掛念家國的情懷,對高教變革的無畏,對學生與課程的維護,對多元文化的珍惜,以及在大學校長遴選中的堅持,大學自主維護的風骨,疫情防治投入的無我,都無愧長路走來的始終如一,更是全人教育家的完美典範。這些在書中都有清楚的交代。
全書畫龍點睛的是最後一章,出自校長夫人高老師的手筆,近身觀察,為全書劃下完美句點。「回歸本心、不忘初衷」,正是成功人士萬法歸宗、氣定神閒的時刻。尤其提醒家庭教育對人格培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美滿家庭對成功者的重要性。
校長思緒縝密、體魄猶勁,日本江戶時期德川家康大將軍的名言:「人的一生如負重致遠。」深信校長仍在負重致遠的途中。校長的一生,春風化雨,精彩、值得。這本書,清風拂面,精彩、值得。
▍深植關懷的教育,惺惺相惜
嚴長壽(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當賡義兄詢問我是否能為他的新書《取捨之間》撰寫序言時,我很榮幸的接受了這份邀請,除了抱著先睹為快的私心,也期待著有機會把我對他的認識凝聚成文字,與更多人分享。
我與賡義兄的認識可追溯到十多年前我們同時擔任和信醫院董事的時候。在他推動「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路上,我們的交流似乎也從未間斷;賡義兄於陽明大學校長任內兩度邀請我到校演講,而後他擔任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時,我再次受邀演講,實在是深感殊榮。十多年一晃而過,賡義兄轉眼也到了屆齢退休的時候,他嚮往恬靜的田園生活,於是在台東找尋落腳處,我與他成為了相距不遠的鄰居。當時我非常想借用他的智慧,協助我所耕耘的均一國際教育實驗學校轉型,沒想到逢甲大學早了一步,敦請他擔任校務顧問及講座教授。
這些年來賡義兄在每個新的重要職涯階段,彷彿總希望我能與青年學子分享我的人生經驗。向來不擅長鑽研學術、卻始終對教育懷抱熱忱的我,與他這位對教育懷抱使命的傑出學者,緣份竟讓我倆有著惺惺相惜的友誼。
賡義兄在大學推動全人教育的理念,我深表認同,而這樣的教育應該要從中學開始,如此一來更能幫助年輕人在這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保持獨立思辨、不被科技駕馭的能力,這也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必須共同擔負起的責任。十多年前我有機會接任均一國際教育實驗學校的董事長,在教育現場捲起袖子實踐的經驗讓我更加堅信,要翻轉台灣的教育,必須從偏鄉開始。在均一,我們十分注重非認知能力的培養,讓孩子先學會「做人」,鍛鍊自律的能力,富有同理心;透過人文藝術等「生活」教育,保持學習的熱誠,探索自己的天賦;當具備以上的能力後,孩子更能適性發展,培養思考、溝通以及與人合作等「做事」的素養。
賡義兄在擔任陽明大學校長七年的時間裡,充分發揮了他對教育的想像,他分析並反思台灣教育系統面臨的挑戰,不僅為學生爭取更多實踐學習的機會、鼓勵他們參與社團活動,也設立「與校長有約」、推動導師制度等關懷網絡,用質樸且民主的精神,關照著各式各樣的學生。
他對學生的關心、教育理念的實踐,我相信是源自他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多位卓越教授的相處經驗,無論是他完成論文時,曾經給予他相當多幫助的教授堅持不共同掛名作者,或者是學校系主任提醒他身為教育者的使命,這些不求名、不吝提攜後輩的奉獻精神,漸漸形塑了他對於教育的理想。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醫學領域享有盛譽的頂尖學府,當賡義兄擁有終生教授的地位與保障時,他卻欣然放下學校的事務,返台擔任陽明大學校長及國衛院院長職位,可見他多麼渴望將所學與經驗帶回家鄉,與國人共享。
在這個善與惡並存、政治動盪、戰亂不息、全球氣候異常......,可說是群妖亂舞的時代,即使有許多的不安與失望,我們還是渴望看到像賡義兄這樣,默默且堅定地為國家和教育作出貢獻的人。《取捨之間》這本書以平實的文字娓娓道出賡義兄一生至今的經歷,讀者能感受到他待人之誠懇、忠實於自己,以及懷抱理想的情懷,實在是此時此刻社會最需要的典範。
賡義兄的長才被社會珍惜自不在話下,但是我仍抱著一線希望,有那麼一天當賡義兄決定到台東真正定居時,我們能一起為偏鄉的教育盡一份心力。
作者序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常常面臨必須在取捨之間作選擇,人說有得必有失,世上沒有一件事是完美的。
一九六九年大學聯考,我考上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但隨即聽說唸數學很難,而且畢業出來工作機會又少,於是,我也曾起了轉入那時聯考科目拿了最高分的化學系的念頭,當時,面臨的選擇是:轉到較多工作機會的系,還是留在自己有興趣的系?
一九七七年初到了美國,拿到南卡羅萊納大學數學研究所的獎學金,而初次來到了美國,當時,人生地不熟,我對自己的語文能力也不是很有信心,但身為一名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立馬面臨的是要僅僅負責改作業呢,還是鼓起勇氣跳下去,選擇用英文教大一微積分課程?
二○○九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教多年後,我獲得個可以回台灣從事教育行政工作的機會,但面對的選擇是:留在美國持續做我喜愛的研究工作,同時也得以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 還是回到自己出生長大的台灣,投入高等教育,卻得和家人遠隔重洋視訊?
這三個故事的共同點都在於:要留在自己的舒適圈,抑或是面對新的挑戰?而後來我所做的抉擇分別是:一,我要繼續留在所喜愛的數學系, 時年十八; 二,我挑戰了自己,用英文教大一微積分,那年我二十六歲 ; 三,我選擇從霍普金斯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系正教授的職位退休,回台接任陽明大學校長一職, 那時我五十八歲。
但這些取捨都不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
.推動「取是能力,捨是境界」的全人教育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取是能力,捨是境界」這八個字,我豁然間有所領悟。
事實上,這些年來看到國內追求排名的氛圍,我最想做的就是在大學裡推動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簡言之,全人教育所強調的不只是專業能力的獲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關懷社會,甚至及於關懷全人類的心胸。而捨呢?就是要不論是精神或實質層面,都捨得付出的概念。
如果把專業能力的培養,想成一個直直的縱軸,那完善全人教育的背後就是橫軸的延伸,讓自己能夠更廣濶的看待、關心週遭的人事物,更加深自己的內涵。而這兩個軸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
以我個人為例,因緣際會參與了精神疾病的研究,感受到它對病患、家裡親人及社會莫大的影響,而決心投入精神疾病遺傳方面統計方法的研究,希望能協助科學家找出疾病的基因,進而研發出新的有效藥物,嘉惠病患及家屬。
如何落實全人教育?其實,它的涵蓋面是很廣的,除了大家可能馬上想到的通識課程外,其實,建立導師制度和心理諮商系統,以及強調基礎和語文課程,都是不可或缺的。
雖然,我是二○一○年從霍普金斯退休回台灣後,才開始投入全人教育的推展,但佇足回首,從小時候的成長到修得博士學位,繼而在美工作二十八年……,在這整個過程中發生的許多事情,似乎都和全人教育相呼應,而且是有脈絡可循的。
所以這幾年來,便有了想把推動全人教育的理念與經驗,和關心教育的朋友們分享,並相互鞭策,《取捨之間》這本書因而誕生了。而上面所說全人教育的落實,都會在書裡一一的闡述。
從赴美留學到留下來展開學術生涯,前後三十三年,占據一生近半的歲月。這段日子,研究一直是最愛,但如何在研究與教學中取得平衡點,並不忘從事研究工作的倫理與初衷,拿捏並非易事。藉此和年輕學子分享,盼有所助益。
回國至今(二○二四年),轉瞬已十四年,歷經數次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的參與,大學自主尊嚴的維護,以及國家衛生研究院任內疫情防治的投入,都是我人生難得的歷練,也謹此記錄,以為見證。
回顧我這一生,篤信擇善固執,鍥而不捨,誠以待人,互敬互信,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帶給讀者的人生過程中一些鼓勵與啟發。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73825
- EISBN:978957087391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1.2MB
|
|
|
| 66折: $ 185 | | 作者:魯迅 出版社:好優文化 出版日期:2022-10-17 66折: $ 2600 | | 66折: $ 1175 | | 作者:愛德華‧狄波諾 (Edward de Bono)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4-06-06 66折: $ 277 | |
|
| 作者:山根綾乃 出版社:尖端漫畫 出版日期:2024-11-21 $ 699 | | 作者:中山幸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4-11-27 $ 209 | | 作者:林俊傑、何昕明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24 $ 1011 | | $ 190 | |
|
| 作者:もり苔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02 $ 221 | | 作者:丹尼爾.阿古斯托尼、凱特.麥金農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11 $ 630 | | $ 316 | | 作者:曾寶儀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31 $ 33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