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排序:
 
 有 1 項符合

林書帆.諶淑婷.陳泳翰.邱彥瑜.莊瑞琳.王梵.雷翔宇 攝影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1 則評論
 《億萬年尺度的台灣》的主軸是介...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推薦  2018/02/28
《億萬年尺度的台灣》的主軸是介紹台澎金馬目前的九個地質公園。地質公園的概念來自法國,特色是有相當數量的居民;國家公園的概念來自美國,特色是公園內人煙罕見。因為居民數的差異,地質公園要兼顧在地居民的生活與文化、設法取的其與生態保護地質保護之間的平衡,其中一個實際方法就是社區營造。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的身世

內容簡介

  ‧在六十五億年地球歷史長河中,僅僅六百萬年歷史的臺灣,何以成為一個非比尋常的島嶼?讓世界重要地質學家紛紛前來研究?
  ‧臺灣、澎湖群島、馬祖列島各自因迥然不同的地質構造作用而形成。這些作用形塑出那些殊異的島嶼景觀、土地生態、人文故事?
  ‧生活在滿布斷層與地震的臺灣,我們應該用什麼眼光重新理解環境?用什麼態度面對自然與隱含的威脅?

  
  六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碰撞,地質史上稱為「蓬萊造山運動」,於是今臺灣島出現。活生生的板塊碰撞與擠壓運動,正在我們腳底下進行著。板塊碰撞形成造山運動,使得臺灣島呈現出不同於其他火山島嶼的景觀與生態。尤其,高聳的山脈、源自於山脈的辮狀河、隆起的海階與河階、快速沉降的海岸平原,以及少見的板塊碰撞帶,竟然全部匯聚在臺灣,這塊土地所暗藏的歷史與故事,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臺灣位於板塊之間,是地球上最年輕的造山帶之一,臺澎金馬共超過一百座島嶼可觀察到板塊碰撞、海平面升降、海蝕、火山島、沉積循環等地火水風的作用,加上滿布斷層、位居地震帶,氣候處在溫熱交界的豐富生態,一個人可以在一生有限的生命當中,在臺灣看到各種地質地理現象,使得臺灣成為世界重要地質學家的研究寶庫。
  
  透過臺灣目前九座地質公園的故事,我們將臺灣歷史往前推,向下鑽,以大尺度重新理解土地與人,以及臺灣在世界的位置。面對自然的威脅與環境變遷,也有了新的意義與視野。
  
  [九座地質公園,九個地質特色]
  
  首篇以板塊碰撞的「東海岸」拉開序幕,講出臺灣在世界史的位置,以及「臺東利吉惡地」地質的重要。接著用層層推理解謎的方式,解答「小野柳富岡砂岩」為何倒轉、如何倒轉。
  
  「臺東利吉惡地地質公園」位於兩大板塊聚合處,利吉混同層破碎、不穩定,是整個臺灣島的縮影,瞭解利吉也將解開臺灣身世的解答。居民面對惡地,從征服到永續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要如何生存在這個脆弱島嶼的線索。
  
  「小野柳地質公園」海岸邊各種造型的石頭永遠是觀光的焦點,但小野柳可不是平凡的頑石,這塊巨大的富岡砂岩經歷過地震、海底山崩的坎坷,最後甚至還頭上腳下翻轉一百八十度,小野柳原來並不是野柳。
  
  「野柳地質公園」野柳女王頭,是臺灣人集體的觀光記憶。野柳與北海岸一帶的各種岬角與灣澳景觀變化多端,各種奇石更是獨特,但可知女王頭是怎麼形成的?她為何有斷頸問題?海浪襲來又退去,漁村盛起又衰退。地質公園中最賺錢的野柳,如何能兼顧觀光與保育、並與社區文化產生良性的連結?
  
  「鼻頭龍洞地質公園」龍洞因為潔白的四稜砂岩成為攀岩聖地,為什麼雪山隧道開挖時遇到比鋼堅硬的四稜砂岩會單獨出現在這裡?跟斷層有何關係?
  
  沈積岩是臺灣西部最典型的岩層,「草嶺地質公園」脆弱的地質、激烈的侵蝕,又配合上順向坡與清水溪的交纏,讓草嶺潭的數度出現與消失成為一則傳奇,草嶺一再從崩壞中重生,是地震島臺灣的縮影。
  
  高雄「燕巢惡地地質公園」與利吉惡地不同,這裡的泥岩惡地貫穿臺灣南部,向以月世界著稱,不只植被稀少,還蘊藏著瓦斯噴發成泥火山,百年前在日治時期就是重要地景,此地處處危機,泥火山泥漿經過之處,能使樹木瞬間死亡,但這裡卻又種出暢銷的燕巢芭樂。
  
  「雲嘉南地質公園」立足在難以築城、地基不穩、災害頻仍、變化不斷的沙地之上,連綿的沙洲潟湖卻也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這裡充滿著鄭成功與外國人的傳說、歷史。西海岸數百年來的劇烈變化,養殖漁業、海埔新生地與工業區設置以及溼地保留的衝突,恰好成了映照臺灣社會快速變遷的一面鏡子。
  
  「澎湖海洋地質公園」從柔美到雄渾,澎湖的九十座島,每一座都是一道玄武岩風景,不僅玄武岩精采,澎湖的潮間帶更使澎湖成為美味海鮮的來源,火山岩漿與海水在此交鋒一千多萬年,瞭解澎湖,也將瞭解臺灣海峽。
  
  「馬祖地質公園」馬祖的花崗岩是高級建材,花崗岩的出現顯示馬祖不僅在地質上與臺灣殊異,更比臺灣古老許多,超過一億年前就已經形成。馬祖從語言到飲食、生態,甚至歷史記憶一直與臺澎不同,一九四九年,國共劇變使我們成為意外的共同體,也使馬祖成為前線戰地,堅硬的花崗岩成為坑道與據點的最好場所。
  
  ※地質公園(Geo Park)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獲得聯合國大會會議(General Assembly,UN)核准的全球推廣計畫,目的是「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質現象的景點共同形成全球性的網絡」,進行具有積極社會性目標的地球環境保育整合。這些地景必須具有代表性、特殊性、不可取代性等特質。推動地質公園的目的,是為了達到環境保護與促進小區域的社會經濟,整合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使其能永續發展。藉由提升大眾對地球遺產價值的認知,增進我們對地球與環境承載力的認識。使我們能更明智地使用地球資源,進而達到人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關係。跳脫過去以保育為主,將人類的活動與永續生活考慮進來的全球新觀念與新做法。管理的角色,由國家改為地方社區自主性。
  
  地質公園在臺灣已於二○一七年正式納入文資法,將成為新時代的社區發展方式,也是我們得以與世界趨勢連結的重要計畫。
  
  顧問群:
  臺灣大學地理系教授林俊全、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李寄嵎博士、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蘇淑娟、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王文誠、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劉瑩三、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組長李錦發、地質技師顏一勤
  
本書特色

  
  一、往前延伸、往下鑽深的大尺度臺灣史
  從地質/地理的視角,將臺灣歷史往前延伸到人類之前;向下鑽深直探海底,大尺度重新認識臺灣島,以及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更將艱澀的地質知識,透過充滿人文情感的生動筆觸,讓讀者讀出與切身相關的時代新意義。
  
  二、以跨領域找到本土自然書寫的新敘事,重新認識臺灣
  普利茲獎得主賈德.戴蒙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大崩壞》,以寬廣的視野在全球面臨生態崩壞的危機關鍵時刻,檢視歷史上文明的衰頹與延續之因;Charles C.Mann《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則從生態的角度,重新解讀五百年來的世界史與全球化,此皆當代必讀的跨人文與自然領域的暢銷經典。本土自然書寫勢必要跨出文學性的感懷,使自然與科學重新整合進當代的生活之中。
  
  三、不只文字,更有充滿人文哲思與科學意義的攝影
  本書由《南風》作者許震唐、與曾獲金鼎獎攝影獎的資深記者黃世澤操刀九座地質公園攝影,透過攝影的思考呈現地質特色,使照片兼具人文、美感與知識性。本書以攝影集的品質呈現九座地質公園。透過這些攝影,你將發現原來你曾去過的地方有更深刻的美學,而你不曾去過的地方,則是你下一個亟欲前往一探究竟之地。
  
  四、不只文字,更有清楚易懂的地質概念繪圖
  每個地質公園的關鍵概念,將由Geo-Story年輕團隊繪製地質插圖,期待以清楚易懂的風格,讓地質知識變得有趣清晰。
 

作者介紹

撰文者簡介

林書帆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畢業,在這個特別的系所學到蝴蝶的遷徙是文學,週期表是文學,山脈隆起大陸漂移亦是文學,遂有了本書的文字。

諶淑婷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同時在從小長大的社區賣菜,育有一狗二兒三貓,關心兒童、農業與動物。 個人網站「喵的打字房」:cclitier.blogspot.com/

邱彥瑜

  臺大社會系、臺大新聞所畢。曾任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新聞e論壇特約記者。為了有趣的故事與人而當記者。

陳泳翰

  臺大經濟系學士,臺大歷史所碩士。曾任平面媒體編譯、記者,現為自由工作者,投身產業經濟史研究與跨領域書寫。

莊瑞琳

  高雄市人,曾就讀臺大外文系,輔大大傳所。歷任新新聞出版編輯、自由時報高雄組記者、誠品報告編輯、時報出版人文科學線主編。現為衛城出版總編輯。

王梵

  曾就讀臺大圖書館系,倫敦城市大學藝管研究所。喜愛自然,擔任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志工超過十年。目前從事出版工作。

雷翔宇

  臺大化學系、臺大語言所畢。曾服役於連江縣北竿鄉塘岐國小。熱愛馬祖,喜歡跨領域書寫,現居馬祖北竿。

攝影者簡介

許震唐

  一九六七年生,彰化大城鄉人。
  濁水溪畔愛拍照的綠林好漢,更是愛溪水的田莊兄哥。
  鏡頭下描寫人、土地、環境的關係與面對環境困境的隱喻,同時藉由影像的力量傳達人,土地、環境之間的自我省思。

黃世澤

  攝影工作者。攝影作品曾獲二○一一年吳舜文新聞獎專題新聞攝影獎。二○一二年、二○一三年兩岸新聞報導獎平面新聞攝影獎。二○一六年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以報導攝影為其職業與志業。

插圖

GEOSTORY


  二○一六年創立,立志提供一個自由的平臺,不限題目、形式與深度地討論地球的故事,可以分享經驗與相關知識,甚至是創作圖文,讓我們一起熱愛地球吧!

  www.geostory.tw 聽聽地球怎麼說

推薦者簡介

王鑫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名譽教授、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地質系博士

林俊全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江崇榮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

審定者簡介

林俊全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李錦發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組長

蘇淑娟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李寄嵎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博士

專文導讀

陳文山  


  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

王文誠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目錄

推薦序
重新認識臺灣,以及愛它的方式
王鑫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名譽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兼任教授
走一條自己的路
林俊全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讓地質拓展生活的視野
江崇 榮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
導論
〔臺灣地質簡史〕獨特星球上,一個非比尋常的島嶼
陳文山 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
〔臺灣地質公園簡介〕臺灣地質公園崛起,因為愛
王文誠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第一部分臺灣

 第一章地水火風與人──利吉惡地地質公園
 1隱藏在後山的臺灣身世
2惡地上的苦與甜:利吉與富源的人文產業史
3從惡地到寶地:地質公園與社區轉型
4人如何生存在這脆弱的島上?
第二章    像一塊滾石──小野柳地質公園
 1 從濁流到滾石,層層解謎
 2 大陳義胞與原住民部落的混同多元
 3 從地質公園倡議環境共生與正名
第三章 北海岸漁村的女王盛世──野柳地質公園
1令世人驚嘆的地質景觀
2從漁業到觀光
 3使自然成為社區再生的動力
第四章伸進太平洋的一道鼻梁──鼻頭龍洞地質公園
 1 壯闊景觀來自不平靜的大地活動
 2 龍洞砂岩主場,堅硬又潛伏危機
 3 守護海洋,教育添翼,生物回來了
 第五章地震島縮影:災難譜出的生命之歌──草嶺地質公園
 1會飛起來的山
 2不斷在崩塌中重生:草嶺十景興衰史
 3代代拚搏,破碎地貌下的產業:山頂人的產業歷程
 4朝生態轉型的發動機:不能消失的學校              
特別專題:化石與地質
第六章愈挫愈勇的甘甜之鄉──燕巢泥岩惡地地質公園
 1歡迎來到月世界!
 2滾水之地泥火山
 3惡地上的好人
 4出於泥的酸甘甜芭樂
 第七章風、沙、水角力的最前線──雲嘉南濱海地質公園
 1風頭水尾,海進海退之間
 2濱海而生的鹽業與養殖漁業
 特別專題:鄭成功與擱淺的鯨
 3土地的悲劇考驗:大愛仁醫治烏腳病
 4特殊地質成考古寶地
 5海進海退,劇烈變化的海岸線
 特別專題:沙洲上的遺骨之謎
 特別專題:乘著潮浪而來的王爺信仰
 6消失的鹽田與消失的候鳥
 7 在移動的國土上反思,謙卑面對自然
 
第二部分離島
 第八章 臺灣海峽的火山奏鳴曲──澎湖海洋地質公園
 1 從地函跑出來的島群
 特別專題:溝黑如墨、勢險湍迅的黑水溝
 2百變玄武岩:島民生活的踏腳石
 3海洋生態天堂:不斷回來的海龜、候鳥與魚群
 4社區營造的未來:如海龜與候鳥,我們想在澎湖生活
 第九章 花崗岩築起的時代走廊──馬祖地質公園
 1與臺灣殊異的火成岩圖鑑
 2海水雕刻的列島
 3披上迷彩的島嶼:戰地記憶
 4漁航、兵士、觀光──馬祖產業三部曲
特別專題:以馬祖為廊道,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跨國遷徙的故事
※攝影後記 風景背後的故事
※誌謝
 
 

導論
  
〔臺灣地質簡史〕獨特星球上,一個非比尋常的島嶼 陳文山

  
  將鏡頭拉到太空。環顧太陽系中的星球,唯獨地球具有狹長且地勢高聳陡峻的山脈地形,而地球上為何有山脈,是因為「板塊」間相互的碰撞擠壓,亦即,有板塊運動的星球,才會存在著山脈。這說明了太陽系中僅有地球,至今還有著活生生的板塊在運動,得以造就高聳的山脈,以及變動的地球。
  
  回到地球。六百萬年前,位於菲律賓海板塊上的海岸山脈,像推土機一樣,將歐亞板塊邊緣的地殼逐漸向上向西推擠,形成一座聳立在海棚邊緣上的造山島嶼──臺灣。臺灣是環太平洋中唯一因為造山形成的島嶼,其它則都是板塊隱沒所產生的火山島嶼。也是從此時開始,漸漸形成了現今臺灣的樣貌。因此我們可以說,臺灣,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之間碰撞擠壓作用所形成。
  
  板塊運動造成臺灣南北兩個重要的隱沒帶以及隨後一次驚天動地的造山運動
  
  古早以前,大約一億多年前,臺灣曾經一度位在東亞海棚(大陸棚)上,也是因為板塊碰撞、隱沒形成的島嶼。當時,「古太平洋板塊」朝西隱沒到「歐亞板塊」之下,使得原本堆積在歐亞大陸東緣大陸棚上的岩層擠壓隆起形成島嶼,地質史上稱為「南澳運動」。九千萬年前停止隱沒,地殼開始張裂。隆起後的島嶼慢慢被侵蝕,後來沉到海裡被厚層沉積物掩埋在海床下。這是六千多萬年以前的事情。
  
  六千多萬年之後的臺灣,與板塊運動更加密不可分。
  
  如前所述,六百萬年前,臺灣東邊有一塊「菲律賓海板塊」,它從東南邊朝西北持續地移動,直到臺灣東側。它的移動,相對造成與歐亞板塊(東亞大陸棚)的擠壓、碰撞,兩個板塊在擠壓過程中,將原本在海床下數千公尺厚的岩層,慢慢向上推、向上擠,隆起露出水面,這就是臺灣島。地質史上稱為「蓬萊造山運動」。
  
  兩個隱沒帶,交叉相反,才會形成強烈的碰撞擠壓
  
  說起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其實有些複雜。基本上,兩個板塊在碰撞的時候,海洋板塊比重比較大,容易沉下去,大陸板塊比較輕,不容易下去。理論上來說,比重大的菲律賓海板塊應該要沉到比重小的歐亞板塊之下。在臺灣北邊正是如此,是菲律賓海板塊往北沉到歐亞板塊之下,下沉處會產生一個隱沒帶,隱沒的地方會產生海溝,此處是琉球海溝。
  
  往南邊看,有一個「南中國海板塊」在西方形成了,大約是三千萬年前。南中國海板塊是一個小海形成的海洋板塊,屬於歐亞板塊的前緣。此時,相互擠壓的是南中國海板塊以及菲律賓海板塊,兩個都是海板塊,一定有一個要下去。一般來說,年輕的板塊比較輕,老的板塊因為比重較大,容易沉下去。但是,在臺灣南邊,卻恰恰相反,反而是年輕的南中國海板塊向東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下面。
  
  兩個隱沒作用開始的時間點,大約是一千五百萬年前。
  
  這個南北隱沒相反的作用相當奇特,菲律賓海板塊在北邊一直滑下去,南邊卻滑不下去,卡在這邊,於是邊界產生碰撞擠壓,形成交叉,這個邊界帶就是東部,從花蓮到台東,整個卡住,產生碰撞作用。
  
  兩個板塊在擠壓的時候,會有兩種狀況,一個是隱沒,一個是碰撞。
  
  隱沒下去的話,擠壓量就小,因為一直往下滑,擠壓陸地的力量不至於太大,造成地殼的隆起也不會太大,不會形成大的島嶼或是大的山脈。但是如果相持不下,下不去的話,就像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兩個大板塊在碰撞,不容易下去,於是劇烈擠壓,形成地球最高最長的喜馬拉雅山山脈。臺灣也是一樣,菲律賓海板塊下不去,就一直推擠碰撞,所以中央山脈就被推起來,推高。如果當時,菲律賓海板塊一直順利向下隱沒,中央山脈不會那麼高。
  
  菲律賓海板塊其實並不大,以地球板塊來說,遠遠不如印度板塊,只是一個小小的板塊,因此,山脈也不至於太高。臺灣的中央山脈到四千公尺,大約已經到極限,造山運動力量大不大,端看板塊的大小規模,形成山脈的高低大小也不同。山根的大小決定山的高度,若底面積不夠大,山脈高度就不會大,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後,因為無法支撐就會垮下來。山一直被抬起,也一直受到侵蝕。
  
  ‧由北而南隆起
  
  當菲律賓海板塊慢慢靠過來時,最早碰到歐亞板塊造成碰撞擠壓的地方,是在臺灣的北邊,所以臺灣北部先隆起成為山脈,然後才又慢慢轉移到南邊,形成中南部的山脈。所以我們可以說臺灣島的形成,是由北而南逐漸地形成。
  
  ‧山脈往南北沉降入海
  
  碰撞初始,北邊先隆起,若力量持續作用的話,山當然會越來越高,理論上來說,應該北部比較高,南部比較低。然而,近一百萬年以來,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力量變小,已經不再造山了。因此,中央山脈北部比較低,大概一千多公尺。山脈到了中部的雪山,一直到玉山,到南大武山,都是三千多公尺。北部雖然較早造山,但停止造山後,地殼也開始張裂,裂開就會下陷,使得山脈反而開始下降。北部目前是下陷的狀況,不再造山,也稱為後造山運動。
  
  目前臺灣島的造山運動,應該限於新竹以南,因為台北到桃園都已經不再造山了。中部從四百萬年前到現在,一直還在擠壓。相對地形上會比較高。南部因為最晚造山的(恆春半島約一百多萬年前開始造山),威力不大,所以山就不那麼高。
  
  地質作用形塑獨特的島嶼景觀與生態
  
  板塊碰撞形成造山運動,使得臺灣島呈現出殊異於其它火山島嶼的景觀與生態。尤其,高聳的山脈、源自於山脈的辮狀河、隆起的海階與河階、快速沉降的海岸平原,以及少見的板塊碰撞帶,這些都是其它地區與島嶼不易見到的地質景觀。
  
  ‧板塊碰撞帶
  
  臺灣是現今地球上少有的板塊碰撞帶—弧陸碰撞,也就是菲律賓海板塊上的海岸山脈火山弧碰撞到歐亞板塊。髮辮狀的卑南大溪從中央山脈(南橫)向南流入狹長平坦的花東縱谷中,右側(東側)低矮的丘陵與山脈是原本位在太平洋中的火山島,現在已經碰撞而衝上貼近中央山脈。兩個巨大板塊的邊界,就位在卑南大溪(包括北邊的秀姑巒溪與花蓮溪)的河床中。
  
  ‧島嶼中間隆起高聳的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在短短不到二百公里寬的島嶼拔地而起,形成將近四千公尺的東亞第一高峰—玉山,這是地球上少有的景觀,因為要在極短距離中築起高聳的山脈,並不容易。
  
  ‧東海岸隆起了河階與海階
  
  東部海岸線與海岸山脈平行,沿岸分布著已被開墾為農田的平台,這些平台原來都位於海底的海灘,因為造山運動擠壓,歷經數千年地殼隆起,抬升露出海面,成為分布在沿岸的海階。海岸山脈東側綿延一百多公里的海岸,分布著無數如階梯般的海階,這是非常少見的,唯有在造山的島嶼—臺灣,才具有如此造山運動成就下的自然地景。
  
  ‧辮狀河源自高山,下切沉積
  
  臺灣的河流都源自於高聳陡峻的中央山脈,當流入平原後,僅於數十公里內就匯入海洋。河流地形呈現短促陡直的特性,而來自鄰近山脈的沉積物粒粗且量多,因此造就臺灣河流成為辮狀河的型態,從空中鳥瞰寬闊河流中呈現交織的河道,猶如少女的髮辮。
  
  ‧沉陷的西部海岸平原
  
  西部海岸平原位在臺灣島山脈的西側,是由來自山脈的辮狀河,攜帶大量沉積物堆積而成的。它是臺灣最主要的糧倉,數千年來的住民都匯集在這肥沃的平原上繁衍不息。數百萬年以來,西部海岸平原一直受造山運動影響,而持續沉陷,但又被河流沉積物堆積,所以維持著平坦開闊的沖積平原地形。平原下堆積了千百公尺厚的沉積物,涵養著數萬數千年以來蓄積的地下水。
  
  更古老的馬祖與澎湖火山島
  
  臺灣領土內的島嶼,大概一百多座,除了小琉球是沉積岩,其它都是火山活動形成的火成島。全世界的島嶼絕大部分都是火成岩。一般來講,如果沒有造山運動,海棚不會抬升起來變成陸地,在大洋中唯一會形成島嶼的原因,大多是火山作用,臺灣也是如此。
  
  火成岩有老有新,東部的蘭嶼、綠島,與海岸山脈一樣,是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形成的火山島;而北部隱沒作用形成了龜山島;北方四島則是地殼張裂、岩漿上升形成的火山,與大屯山、基隆山一樣。
  
  澎湖群島比臺灣老,大約一千七百萬年前到八百萬年前形成的,遠在臺灣造山之前,是因地殼張裂形成的火山,多為玄武岩構成。澎湖火山作用大概八百萬年前結束,因為臺灣造山,板塊擠壓,因此地殼停止張裂。花嶼較特別,與澎湖是屬於不同的火山系統,年代也較老,約六千五百萬年前地殼張裂作用形成的。
  
  往馬祖、金門去,那是更古老的故事,約莫一億四千萬到八千萬年,彼時「南澳運動」,古太平洋板塊朝西隱沒所造成的火山,多為花崗岩構成。
  
  臺灣的地質構造分區
  
  臺灣的地質構造分區,最古老的岩層出露在中央山脈東側的脊樑山脈地質構造區,往西的雪山山脈出露的岩層逐漸年輕,再來是西部麓山帶地質構造區,再往西是西部海岸平原,最東側是菲律賓海板塊上的海岸山脈地質構造區。大致分成這五個地塊。
  
  一顆岩石的形成,歷經千百萬年漫長時間,每顆岩石在形成過程中,都悄悄的記錄下臺灣這塊土地的變化。岩石可分成三大類: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岩類之間,因地質條件發生變化,會相互轉換,這三類岩石互相轉變的現象,稱為岩石循環。沉積岩透露出臺灣是在海底形成的;火成岩告訴我們,臺灣也曾有火山爆發的歷史;變質岩則是造山運動的最佳見證。
  
  臺灣的變質岩主要分布在脊樑山脈地質構造區與雪山山脈地質構造區。沉積岩區大多分布在西部麓山帶,因為容易到達,也較易觀察。火成岩種類有安山岩、玄武岩和花崗岩,分布在北部、東部海岸山脈以及離島。
  
  臺灣是地球上認識地質的天堂島嶼
  
  活生生的板塊碰撞與擠壓運動,就在我們腳底下進行著,這是地球之於太陽系、臺灣之於地球的獨特所在,使得臺灣成為認識地質的天堂。
  
  臺灣是一個很精彩的造山運動的區域,尤其九二一地震之後,許多人投入相關研究,直到現在,全世界還是很多團隊在臺灣進行地質的研究,累積的資料量亦相當龐大。
  
  地質公園的設立,讓我們有機會深入了解地球與臺灣的演變歷史,更將眼光與尺度放大,從現時眼睛所見想像臺灣古老環境、深掘地球歷史,為土地生命、未來災害與環境變遷的問題,提出可能之解。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533447
  • 叢書系列:環境系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大小:0.0MB
圖書評論 -   評分:
 《億萬年尺度的台灣》的主軸是介...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推薦  2018/02/28
《億萬年尺度的台灣》的主軸是介紹台澎金馬目前的九個地質公園。地質公園的概念來自法國,特色是有相當數量的居民;國家公園的概念來自美國,特色是公園內人煙罕見。因為居民數的差異,地質公園要兼顧在地居民的生活與文化、設法取的其與生態保護地質保護之間的平衡,其中一個實際方法就是社區營造。書中的文v.s.圖的比例雖然是前者多後者少,但每張照片都很精彩,往往可以光看一張照片或圖解就看上好幾分鐘。主題雖是地質,是透過改寫學術報告或論文,或者訪談相關學者,達成普及科學知識的目標,但也有相當篇幅是有關於生態(例如鳳頭蒼鷹、綠蠵龜等等)、文化(例如鄭成功的傳說、四草大眾廟疑似荷蘭人的骨塚等等),甚至是居民的經濟活動(例如利吉村的芭樂種植等等),所以本書也當作科普可當作報導(非虛構寫作),若隨興翻閱僅讀片段也可以當作小百科來看。推薦給想要多了解台灣的朋友,無論是當作小百科(非常殘念的是本書沒有索引)、當作非虛構寫作或專題報導、當作科普。
贊助商廣告
 
TAAZE 讀冊生活 - 今日66折
全新!自學法語看完這本就能說:專為華人設計的法語教材,字母、發音、文法、單字、會話一次學會!
作者:彭璐琪
出版社:語研學院
出版日期:2023-06-08
66折: $ 250 
博客來 - 今日66折
【小大人的理財素養2】漫畫圖解.未來不為錢煩惱的致富養成記:從小建立正確理財觀,投資屬於你的美好人生
作者:江季芸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3-12-28
66折: $ 283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我執拗的大野狼(全)
作者:佐倉リコ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20
$ 126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深井:案簿錄.浮生 卷六
作者:護玄
出版社:蓋亞
出版日期:2024-06-13
$ 252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峰值體驗:洞察隱而未知的需求,掌握關鍵時刻影響顧客決策
作者:汪志謙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2-01-03
$ 33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有他在的生活(全)
作者:宮田トヲル
出版社:尖端漫畫
出版日期:2024-06-18
$ 119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每日一張塔羅牌:撫慰不安心靈塔羅指引書
作者:紫月香帆(監修)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
出版日期:2024-06-25
$ 265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明公啟示錄:范明公解讀儒學經典:圓滿儒學.中庸篇
作者:范明公 先生
出版社:布克文化
出版日期:2024-06-15
$ 300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破曉之歌(05)特別版
作者: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7-01
$ 158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開創者之路︰亞裔女性部長第一人趙小蘭傳
作者:傅士玲、周慧玲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5-31
$ 528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