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的拒絕不是結束,而是成交的開始;
真正打動人心的,是你的理解與「共感」
▎銷售,不只是話術,更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競爭激烈的業務戰場中,真正的銷售高手從來不只是會講話,更懂得觀察、傾聽與理解。本書跳脫傳統「話術操作」的思維框架,深入剖析顧客背後的行為模式與心理動力。你會發現,買與不買之間,往往藏著一個被忽略的情緒、一次被尊重的感受,或是一個對你產生信任的瞬間。只有真正懂得人性的業務員,才能打動顧客的心,贏得持久的合作。
▎顧客其實不難搞,只是你沒看懂他的劇本
面對抱怨多多、愛挑剔、總是猶豫不決的顧客,是許多業務員的夢魘,但其實每一種「難搞」的行為背後,都藏有一個清晰可解的心理邏輯。本書帶你讀懂這些顧客潛在的渴望與不安,用換位思考與策略性回應,將反感轉為認同、將抗拒轉為成交。越是難以應付的顧客,越能成為你實力進化的踏板。
▎無聲的對話,才是最真實的成交線索
除了語言,顧客其實還透過眉頭的微動、坐姿的傾斜、眼神的閃爍向你傳遞購買意願。本書特別加入非語言溝通與微表情的解析技巧,讓你能在短時間內察覺對方的情緒起伏與決策傾向,精準回應、順勢成交。讀懂顧客的肢體語言,就像打開了他內心的一把鑰匙,使整個銷售過程變得更流暢、更有把握。
▎不是每句話都該說出口,聆聽才是贏家思維
說得再多,也比不上一句切中核心的回應。真正的銷售高手,不是話多的人,而是能夠讓顧客安心吐露真實需求的人。本書教你如何打造沉穩、可信任的溝通氛圍,學會提問、聆聽與共鳴,讓顧客不自覺將「購買權」交到你手上。當顧客覺得是他自己做了選擇,你的產品就不再是被推銷,而是被「需要」。
▎用心理學拆解成交背後的祕密武器
本書結合行為心理學、消費心理學與情境操作技巧,讓你從定價策略到情感行銷、從稀缺效應到從眾心理,全面掌握影響顧客決策的每一個關鍵點。你將學會如何創造「不買會後悔」的氛圍、如何運用承諾效應提高回購率,甚至如何讓產品成為顧客的「自我認同」象徵。這不只是一本銷售書,更是一場深入人心的說服藝術修練。
〔本書特色〕
想提升業績,卻總是卡在成交關鍵點?本書結合實戰經驗與心理學洞察,從心態建立到顧客關係經營,從潛意識行為到非語言訊號,帶你全面掌握顧客心理,化解抗拒、建立信任,讓每一次對話都更有力量。掌握人性,就能掌握銷售主導權!
作者簡介:
林泰元,資深業務培訓師、企業講師、心理行銷顧問,擁有超過15年一線銷售與團隊領導經驗,曾任多家跨國企業業務總監,創下多項業績成長紀錄。專精於「行為心理學×銷售實戰」的融合應用,課程與演講深受科技、保險、房仲、零售等產業好評。致力於培育新世代的高感知力業務員。相信成交從來不是比話術,而是比誰更懂人心。
章節試閱
善用顧客挑剔心理,成功促成交易
「嫌貨才是買貨人」的心理學
俗話說:「嫌貨才是買貨人。」顧客在對產品挑毛病的同時,往往意味著他對這件產品產生了興趣。如果他完全不想購買,根本不會仔細觀察,更不會花時間去找出其中的問題。因此,當顧客對產品「雞蛋裡挑骨頭」時,並不是壞事,反而說明他已經在認真考慮購買的可能性。
相反,那些對你的產品毫無興趣、不聞不問的顧客,才是真正不會購買的人。他們可能只是隨便看看,甚至只是單純閒逛,並沒有真正在尋找合適的商品。
案例分析:商場中的挑剔顧客
有一次,一位顧客在購物中心挑選一款名牌手提包,對包包的各種細節百般挑剔:
「這包包的縫線怎麼那麼不均勻?」「為什麼這款包包的顏色看起來有點暗,和照片不一樣?」「這麼貴,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瑕疵?」
店員始終保持微笑並回應:「這款包包的設計是經典款,面料和工藝經過嚴格挑選,所有細節都是為了耐用和舒適,如果它是完美無瑕的,價格可能會高得多。」
最終,顧客雖然挑剔,但在了解更多產品的獨特價值後,仍決定以原價購買這款包包。
這個案例證明了:顧客的挑剔和抱怨並非完全的拒絕,而是他們對產品有興趣,並希望獲得更好的交易條件或服務。業務員應該看作是一種購買信號,並以專業和自信回應顧客的疑慮。
顧客為何挑剔?兩大心理動機
當顧客開始挑剔產品時,通常是出於兩個原因:
他確實對產品有興趣
如果顧客完全不想買這個東西,他根本不會浪費時間挑毛病。當顧客開始問東問西,甚至找問題時,代表他其實正在認真考慮購買。
他想要獲得最大的優惠
顧客指責你的產品,很多時候只是想讓你主動降價。他希望透過「找缺點」,讓你認為產品有問題,進而自行調整價格,甚至提供折扣或額外贈品。這是一種常見的議價策略,而不代表他真的認為產品不好。
業務員應該如何應對挑剔的顧客?
面對這類「難纏」的顧客,業務員應該採取適當的策略,而不是輕易讓步。以下是幾個應對方法:
用微笑面對顧客的挑剔
微笑是一種最強大的武器,不僅能展現專業與自信,也能讓顧客感受到親切和尊重。當顧客態度強硬時,千萬不要板著臉或與對方爭辯,而是要保持微笑,以禮待人。
案例中的銷售員,即使面對挑剔的客人,仍然不改微笑態度,最終讓顧客心服口服,願意以原價購買包包。
對產品充滿自信
當顧客批評產品時,業務員應該表現出對產品的信心與專業,而不是急於辯解或降價。例如:
•顧客:「這件衣服質感不太好啊。」
•業務員:「這款衣服選用的是100%純棉材質,透氣舒適,而且非常耐洗,是許多顧客的首選。」
當業務員展現專業並解釋產品的優勢時,顧客的態度通常會軟化,甚至更願意購買。
堅持價格原則,避免無謂讓步
如果你的產品價格合理、品質有保障,那麼就不應該輕易因顧客的挑剔而降價。相反,應該強調產品的價值,而非價格本身。
示例對話
•顧客:「這雙鞋這麼貴,能不能便宜點?」
•業務員:「這款鞋採用頂級牛皮,透氣耐用,如果便宜的話,可能無法提供這樣的品質。」
當業務員能夠堅持產品價值,而不是輕易討價還價,顧客反而更容易接受原價購買。
掌握適當的讓步時機
有些顧客確實希望獲得一點「額外好處」,這時候,與其降價,不如提供額外價值,例如:
•買一件衣服,送一條圍巾
•買滿一定金額,送小禮品
•提供延長保固或免費保養服務
這樣的讓步方式,不僅能夠滿足顧客的議價心理,也能維持產品的價值感。
挑剔的顧客是「潛在客戶」,應該善加把握
•顧客的挑剔,通常代表他對產品感興趣。
•有些顧客挑剔只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優惠,不代表真的不滿意。
•業務員應該保持微笑,展現專業與自信,而不是輕易降價。
•透過強調產品價值,而非價格,讓顧客更願意接受你的報價。
•適當提供額外價值,而非直接降價,能夠讓顧客滿意,又不影響品牌形象。
「嫌貨才是買貨人」,當顧客開始挑剔時,就是成交的最佳時機!
換位思考,拉近與顧客的距離
在銷售的世界裡,真正的成功來自於理解顧客、體察他們的需求,並提供他們覺得「物超所值」的解決方案。銷售人員若能夠設身處地的為顧客著想,便能拉近與顧客的距離,促成更多交易。以下幾點是銷售人員在推銷過程中應注意的重點:
理解顧客的需求,而不僅是推銷產品
顧客購買產品並非單純為了「商品本身」,而是希望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案」。銷售人員應將自己定位為「顧問」而非「賣家」,站在顧客的角度思考,挖掘顧客的真正需求。比如:一位顧客來買相機,他真正想要的可能不是相機本身,而是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間。若業務員只強調相機的技術規格,可能無法打動顧客;但若從「記錄回憶」或「拍出專業級質感」的角度切入,顧客的興趣可能更大。
傾聽,勝過滔滔不絕的推銷
許多銷售人員總以為話說得越多、越賣力,就越能說服顧客。事實上,顧客真正想要的是「被傾聽」。優秀的銷售人員懂得用開放式問題引導顧客說出自己的需求,透過傾聽,業務員才能找到切入點,針對顧客最在意的問題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案。
溝通價值,而非只談價格
顧客在意的不是「東西貴不貴」,而是「值不值得」。銷售人員需要告訴顧客,購買你的產品,能夠帶來哪些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價值。例如:購買某品牌的防盜門,除了堅固耐用外,還能帶來家人的安全感,這才是客戶真正想要的價值。當顧客理解產品所帶來的「價值」遠超於「價格」時,購買行為便會更容易發生。
主動提供「省錢」的方案
很多業務員只會專注於「如何讓顧客花錢」,而忽略了「如何幫顧客省錢」的思維。事實上,能夠為顧客提供節省成本的方案,反而更容易贏得信任。例如:推銷電器時,若能告訴顧客該產品的省電特性、維修成本較低等優勢,顧客反而更樂於掏錢。
提供「不買的風險」
在銷售時,業務員可以善用「損失規避」心理來刺激顧客的購買欲望。顧客通常對於「可能的損失」更敏感。業務員可指出:「如果不買這款防火保險箱,一場火災可能會導致您多年累積的重要文件付之一炬。」這樣的話語,能夠有效引發顧客的「安全感需求」,進而促成購買。
以「同理心」贏得信任
銷售人員應試著站在顧客的立場思考,主動理解他們的困難。當業務員設身處地地關心顧客,並主動提供合適的建議時,顧客會感受到「這個業務員真的在為我著想」,進而建立起信任關係。
實戰案例:將心比心,逆轉銷售局勢
有一次,一位業務員向一家零售店的店主推銷一款新型點餐系統。店主聽後立刻表示:「你們的系統價格太高了,比其他公司貴了30%,我不覺得它值那個價。」許多業務員可能會急於降價或提供折扣,但這位業務員選擇換位思考,微笑著回答:
「我了解您的擔心,若我也遇到這樣的情況,可能會有相同的疑慮。其實,您更看重的是價格還是系統的穩定性和增值服務呢?我們的系統雖然價格略高,但它的運行穩定性經過多家大型餐飲品牌的驗證,並且具有24小時全天候客服支援,確保您的業務不會因為系統故障而中斷。此外,我們的系統還能提供更精確的資料分析,幫助您提升效率和降低人員成本,從長期來看,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和成本將大大超過價格上的差距。」
聽完這番話後,店主開始重新評估這款系統的價值,不僅看到更高的穩定性和後續服務,還理解了長期的經濟效益。最終,店主決定選擇這位業務員的產品。
這個案例表明,當顧客對價格提出挑戰時,業務員可以通過換位思考,從顧客的實際需求出發,強調產品的增值服務和長期效益,成功化解價格爭議,促成交易。
同理心是銷售的核心
銷售的本質,不僅是商品的交易,更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信任的建立。當業務員懂得從顧客的角度出發,以同理心去理解顧客的需求,並幫助他們找到「價值」所在時,銷售將不再是一場硬碰硬的對抗,而是一場溫暖而令人愉悅的互動。
善用顧客挑剔心理,成功促成交易
「嫌貨才是買貨人」的心理學
俗話說:「嫌貨才是買貨人。」顧客在對產品挑毛病的同時,往往意味著他對這件產品產生了興趣。如果他完全不想購買,根本不會仔細觀察,更不會花時間去找出其中的問題。因此,當顧客對產品「雞蛋裡挑骨頭」時,並不是壞事,反而說明他已經在認真考慮購買的可能性。
相反,那些對你的產品毫無興趣、不聞不問的顧客,才是真正不會購買的人。他們可能只是隨便看看,甚至只是單純閒逛,並沒有真正在尋找合適的商品。
案例分析:商場中的挑剔顧客
有一次,一位顧客...
目錄
第一章 心態決定業績
第二章 挑剔顧客的背後,是潛在的購買機會
第三章 業務員必修的銷售心理學
第四章 用真誠化解顧客情緒,成功拿下難纏大客戶
第五章 心理學×定價策略:如何讓顧客心甘情願買單?
第六章 非語言銷售心理學:透過微表情與動作提升成交率
第七章 面對顧客的疑慮與抱怨,你的回應決定成交結果
第八章 會說話的人不一定會賣東西,但會聆聽的人一定能成交!
第九章 讓成交變得簡單!說話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種心理學
第一章 心態決定業績
第二章 挑剔顧客的背後,是潛在的購買機會
第三章 業務員必修的銷售心理學
第四章 用真誠化解顧客情緒,成功拿下難纏大客戶
第五章 心理學×定價策略:如何讓顧客心甘情願買單?
第六章 非語言銷售心理學:透過微表情與動作提升成交率
第七章 面對顧客的疑慮與抱怨,你的回應決定成交結果
第八章 會說話的人不一定會賣東西,但會聆聽的人一定能成交!
第九章 讓成交變得簡單!說話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種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