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香港人生活節奏緊張、工作繁重、生活忙碌,加上作息失衡及缺乏運動,以致很多都市病因而產生。當中有人發現患病時,已是較嚴重的階段,亦有人諱疾忌醫,又或自行服藥,誤信坊間一些沒有科學理據的治療方法,結果不單沒有治好疾病,還令病情更為嚴重。
其實隨著時代進步及科技日新月異,市民對醫療資訊的需求日益殷切,若能有效地提高市民對各種疾病的認識,喚起公眾關注自己的健康,定必能令大家擁抱健康。《家常健範──家庭常遇健康典範》一書雲集了多個專科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社工等等的專業意見,提供多個關於家庭常見的健康問題個案,從個案當中分析成因、症狀,講解各項治療方法,包括藥物、飲食、運動及健康生活模式的建議。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書中亦教導讀者自我觀察及評估,希望在身體發出嚴重警號前及時治理,防患未然。
此書內容極具參考及教育意義,非常感謝李錦滔教授和新界東醫院聯網及香港中文大學的醫護人員所作出的分享。希望讀者好好細閱及利用這著作,注重身體健康。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
高永文醫生
序
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大眾越來越關注社會長遠的醫療費用負擔。人口老化帶來的好處,是我們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而「長命百歲」亦已非遙不可及的事,我們的願望是「健康長壽」。在得享高壽的同時,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和優質生活,更為重要。
人口老化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新的機遇。為確保我們的醫療系統長遠能夠承擔人口老化所帶來的壓力,市民大眾能夠保持良好健康、頤養天年,我們必須從思維上作出改變,鼓勵每個人都要從小關心自己的健康,關心家人的健康。
《家常健範──家庭常遇健康典範》由一群擁有豐富臨床經驗和關心社會的教授、專家及醫療專職人士合著而成,他們分別從所屬專業及專科的角度,深入淺出地為大家介紹一般家庭常遇到的健康問題。此書不但可令大家深入認識各種常見的醫療健康問題,幫助我們多些了解如何照顧患有不同疾病的家人,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治未病」的概念,鼓勵我們從小培養良好的生活起居和飲食習慣,以及勤做運動,以預防各類疾病,特別是一些與年齡增長有關的疾病。
只要大家能多吸取正確專業的基本醫療知識,多一點關心自己及家人的健康、身體力行,我們就必定能夠善用社會經濟及醫療科學發展所帶來的益處,共同建立一個健康長壽的社會。
食物及衛生局常任秘書長(衛生)
袁銘輝
序
在資訊科技爆炸的年代,專業知識已不一定只在專家手上,五花八門的資訊渠道,令人人都可方便地學習專業知識。《家常健範──家庭常遇健康典範》就是一部讓普通人也可輕易掌握健康知識的家庭健康指南。
為本書撰文的,都是公立醫院的專科專才,他們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結合高精的專業知識,將普羅大眾關心的一些健康問題,條分縷析。由糖尿病、高血壓與高膽固醇、傷風感冒、過敏、慢性腎病、抑鬱和廣泛焦慮症等疾病的防治與護理,以至如何為需要長期照顧與護理的長者揀選合適的院舍,書中都有詳盡解說。讀者從頁首至書末細讀一遍,肯定可增進不少現代醫學知識。
編者李錦滔教授是出色的腎臟專家,曾獲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頒授「國際傑出成就獎章」,今番他與眾同事以淺白的文字,解構家庭常遇的多個健康課題,讓讀者輕鬆分享到專家的知識。
健康是無價寶,希望大家讀罷《家常健範》後,掌握多一點健康知識,令自己和身邊的人更健康。
醫院管理局主席
梁智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