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讓可能與希望實現
總召集人.政大經濟系特聘教授 林祖嘉
「願景」與「希望」不同,我們需要構築的是「可能實現」的目標。在這本書中,我們選了十二個不同領域,邀請了七十六位有識之士,老中青壯齊聚一堂,談他們心中對二十年後臺灣的美好想像,並提出可行的建議,希望藉由他們的集體智慧,能帶給大家面對未來的線索及方向。
「願景」與「希望」不同,「希望」可以是天馬行空的,比方有人會說:「我真希望我能回到二十歲的年輕少年時。」,但是大家都知道這種希望是不會實現的。但是,「願景」不同,願景不但是要預測未來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願景還有相當程度的主觀意識在內;也就是說,我們「主觀意願」未來的臺灣可能會長成什麼樣子。當然,這個「願景」也應該包含相當成分的可能性。
在這本書中我們要討論二十年後的臺灣願景,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二十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要預測二十年後的臺灣長得什麼樣子,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二十年前,有人能夠預測今天世界的面貌嗎?有人能預測今天的網路世界嗎?有人能預測大陸經濟會這麼快的起來嗎?有人能預測今天的臺灣已經政黨輪替過了嗎?相信如果回到二十年前,大家可能都很難相信這些事情竟然都發生了。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針對國人有重要影響的幾個層面,包括政治、國際、兩岸、經濟、環保、科技等方面,分別的加以說明我們認為二十年後的臺灣願景:
揚棄政治內耗 前途全民共決 追求公平社會
在國際關係方面,未來臺灣應該要有更多的國際空間,這應該是每一個國人的共識。我們必需努力的加入各種國際組織,包括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與其他重要的國際經貿組織。另外,我們也應該與其他重要國家持續維持良好的政經關係。
在兩岸關係發展方面,我們認為不論未來兩岸的發展如何,其過程必需是和平的、法治的,而且必需是以臺灣2300萬人的意見為準。我們希望兩岸在和平理性的競爭下,能夠互相尊重彼此的存在、充分發揮此的競爭優勢、達到互惠雙贏的目標。
在政治發展方面,我們相信兩黨的競爭會繼續存在,而這是民主國家應該有的最基本條件。但是,我們的願景是,在未來兩黨競爭過程是平和理性,而不是肢體衝突;兩黨競爭內容是以政策為主導,而不是意識型態為主導。
在經濟發展方面,經濟成長與產業結構要同時兼顧,生態平衡、創造就業、維持所得分配平均與長期財政平衡,這些是都是經濟發展中必需兼顧的重要目標,因為經濟發展的目的是在改善國人的生活素質,同時經濟發展的果實必需要讓每一個國人所共享。
產官學全民攜手 打造美麗乾淨科技島
在科技發展方面,科技一直都是帶動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因此政府應該協助科技與相關產業有更大的自由發展空間。我們希望二十年後的臺灣是一個科技島,科技與研發會成為產業與企業的最強項。
在環境保護方面,生活、生態與生產必需同時保持均衡。產業結構應該朝節能環保方向發展,使能源產出更是應該要達到最大效率與最低污染與排放,因為美麗與乾淨家園是每一個國人所追求的目標。
塑造生活者國度 發揚臺灣軟實力
在休閒與觀光方面,將來的旅遊風潮將朝向生活體驗為主,未來臺灣必須要學習利用自身的文化、生活風格,讓臺灣文化成為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
在文化與藝術方面,我們擁有自由開放、百花齊放的創作環境,未來二十年,如果臺灣可以繼續深化軟實力,把文化與藝術貫徹到每個人的生活當中,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臺灣這種極富創意美學的生活型態,將揚名於國際。
在教育方面,未來二十年我們要持續追求實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理想。揚棄填鴨式教育,發掘每個孩子獨特的天賦來因材施教,發展札根特色學校、技職教育。
在社會方面,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我們希望能把臺灣塑造成「生活者國度」。每個人都能堅持生活理念,凝聚為向上、向善的力量,讓臺灣人都成為懂得創造力、關心公共事務的一群人。
用傳統價值、跨領域技術適應媒體新生態
在媒體發展方面,因為數位科技的發達,我們正處於從古騰堡合金活字印刷以來,變動最大且影響最深遠的時刻。未來媒體互動的功能將越來越強,換言之人人都有可能是媒體工作者,我們希望二十年後臺灣媒體除了能適應這樣的變化,還能維持住媒體守望、教育等傳統價值。
在娛樂方面,臺灣向來是華人流行文化的重地,娛樂產業也是政府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中文化創意產業的主體。未來二十年若要更進一步發展,則必須同時注意國際化與在地化,並結合新科技的發展,發展「整合式」娛樂產業。
最後,「願景」是國人希望未來國家的發展方向與結果,同時主觀上認為應該要能實現的。因此,我們希望政府部門能夠重視國人的願景,不論未來是那一個政黨執政,都應該以人民的願景做為長期施政的目標,讓人民的願景能夠真正的實現。
前言
只是想替未來做一些什麼
總召集人.建國一百年基金會副董事長 蔡詩萍
我們活在科技日新月異、潮流遞嬗飛快的現代社會,談二十年後的未來,是不是一件「想太多」的事情?雖說人,不能未卜先知;但人,又怎能沒有夢想?在建國一百年的當下,我們願意用一種更謙虛、開放及認真的態度,來替我們的孩子多想一些什麼,寧願他們長大後笑我們「想太多」,也不要他們在二十年後怨我們遺忘了自己的責任!(編按)
遠眺2030,談臺灣願景,若不跟每個人自身的利益連結在一起,基本上,很容易淪為空談,變成唱高調。
乍聽之下,這樣講,立論似乎挺功利的,但即便功利,我們若是放長了眼光來看自身利益,那這樣的功利觀,也會趨向大是大非的功利,而非小鼻子小眼睛的功利。
這話怎講呢?不妨拿我自己做例子吧。
從一位父親與女兒說起
到2030年時,我已七十出頭,不折不扣銀髮族了。屆時,我當然希望我所享受的老人福利,是不錯的。要達到這目標,勢必得有多方面的配合條件。政府財政必須健全,不然哪負擔得起一堆老人的種種生活照顧?財政要健全,稅制勢須公平而有效率。稅制應如何公平,又跟從現在起,直到未來,臺灣的納稅人對稅賦該如何公平且有效,能獲致最起碼的共識,不然根本不可能。若要可能,則朝野政黨間、社會上的富人與一般民眾,不同階級之間,是否具共識,非常關鍵。
當然,政府財政健全與否、稅賦公平與否,一定跟經濟狀況呈正相關。於是,未來的經濟發展該依據怎樣的藍圖走,才有下一世紀的盛世可言,則顯然又必須有魄力跨出當前困擾政府或民間的環保vs.經濟之糾結。
所以,光是談我自己迎向2030的個人願景,就已經可以看出它與大環境的功利觀是何等之密切了。更別說,若再提到我六歲女兒的未來福祉時,那就更是把個人所關切的利益,拿來與大時代、與大環境,緊緊掛在一起了。
我六歲的女兒,到2030年,年屆二十五,無論事業、婚姻、家庭、工作等等個人發展福祉,無一不跟她爸媽此時一樣,既屬於個人生涯的抉擇,也與大環境能提供怎樣的條件和選項,牢不可分。她會不會過得比我這一代更幸福?她所遭遇的選擇機會,會更加公平嗎?她的時代,兩岸關係能否愈發和諧、更不必兵戈相向?啊,說起來,一堆令父母現在為她操煩的事,到了她成長負責的年代,是不是早都不成其為問題了呢?
別讓下一代怨我們
也許,有人會嫌:操太多心了吧,兒孫自有兒孫福嘛!
確實,從我們這一代自己走過的路來看,二十年前我們都無法預見此時此刻的變化了,又如何敢大膽為下一代,為二十年後說未來呢?
不操太多心,是對的,卻不等於不替未來的世代,幫忙思索一些發展的線索。
就像我們面對自己的時代時,同樣會思索、會檢討、會批判的狀況一樣:我們總會反思,上一代是為我們留下資產或負債?是為我們開創機會,還是揮霍了生機?是為我們奠定更上層樓的發展基礎,抑或,由於無為或無能,反而設下處處窒礙的死角?我們若願意這樣深思一下的話,恐怕就該設身處地認真想想,我們該為下一代思索怎樣的未來圖像,並在這思索過程中,先期解決、克服一些我們可以做的工作,好讓未來的世代不至於抱怨上一代什麼都沒做!
於是,當我們在思慮2030年時,臺灣該有如何的願景時,我們,此時此刻,能夠發聲,能夠提供想法,乃至於,能夠為下一代「做一些什麼」的我們,無論是老壯年、青中年,在構思那些未來世代要去承受的願景時,我們心中的scenario無疑必須夠開放,我們的心態無疑應該更謙虛,我們設想出的藍圖,當然要保留在未來足以被修改、被批判,乃至於被揚棄的可能性。否則,我們的願景思索,就不免霸道,不免傲慢了。
每個世代,都有自己核心的時代議題。我想到一個有趣的比喻,不就像西方流行音樂史一樣嗎?無論鄉村歌曲、爵士、搖滾樂,或重新以RAP、以Hip-Hop復出的R&B,每一時代,都有引領風騷的流行主旋律,一旦流行過了,卻並不消失,而是深植為老世代心中的記憶,而與新世代的主流並存為多元的音樂文化。上一世代何曾能預見下一世代會風靡怎樣的音樂呢?新世代則是在學習上一世代正夯的音樂典範之後,才逐漸形成自己的音樂風格。老世代與新世代,不同世代之間,就是透過這樣的典範傳遞、典範顛覆,形成了世代的傳承與對話,形成了音樂,乃至於各種文化的歷史。
以謙虛、開放扛起我們的責任
很多領域裡的領導者,都會坦承他們自己年少時,心中自有偶像與典範。正是這些偶像與典範,促成他們踏上日後構成個人美好時光的領域。前人累積的經驗,前人思維的劇本,都是後人成長要超越的基礎與障礙。
思索2030,臺灣該有如何的願景,至少我是這樣自我期許的,我們只是站在這個時間點上,盡本分的去思索,但絕不自以為是。
心態上,我們只是盡力,盡自己這一代的本分;理智上,我們了解自己思索的極限,不會妄以為瞭解一切、掌握一切;我們應該告訴未來世代,我們如何透過自己所承繼的過往、所經歷的過往,所努力經營的此刻,去替我們所摯愛的孩子的未來,擬出一張張我們認為可以試探的劇本。我們很清楚,這不是按圖索驥的藏寶圖,只是等待超越、等待修改、等待揚棄的劇本,一旦未來的孩子,夠成熟了,他們自會對這些劇本做出自己時代的選擇。我們只不過試著,讓他們記得到2030年時,回首二十年前,那一群中壯青世代,是怎樣認真而謙虛的在思索,他們並未忘記自己該扛起的責任。
我多麼希望我的女兒,會在她青少年、青年階段開始去理解個人際遇與社會條件之間的關聯性時,能讀到這一本她老爸亦曾參與的《願景2030》,她或許會調侃、會批評、會部分欣賞,會部分不以為然,但無所謂,她只要能體會,她老爸跟許多老世代是很認真的想為她與她的時代做一些什麼,而這,她能理解,也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