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不開石化,也為石化付出代價。
首部揭開半世紀以來臺灣石化地帶變遷的圖文調查報導。
它完整追蹤從一輕到六輕,臺灣社會、經濟、民主、環境與科學發展的歷程,
以及未來石化與土地共存的機會。
最權威的媒體、最榮耀的得獎紀錄
《報導者》團隊傾力投入,極深刻的調查報告●「六輕營運二十年:科學戰爭下的環境難民」專題★榮獲2019年SND(Society for News Design)新聞數位設計競賽銅牌獎
★勇奪2018年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入圍2018年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SND(Society for News Design)是國際重要獎項,得獎者多為紐時、衛報等英美一流媒體﹞
●「看見高雄土地傷痕:五輕系列與高雄旗山系列」★榮獲2016年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一九八七年七月臺灣社會才步入解嚴,高雄後勁居民在中油五輕廠展開長達三年二個月的圍廠行動。一九九四年,台塑六輕在雲林濁水溪出海口動工,臺灣出現大型離島工業區。二○一一年四月,原定設於彰化大城鄉的國光石化,在全臺關心環境人士的串連下由總統宣布停建。二○一四年高雄地下管線丙烯外洩造成石化氣爆,造成三十二人死亡,三二一人受傷。石化業在臺灣歷史記憶處處留下難以抹滅的記號。
從一九六八年在美援支持下開始有第一座石化廠以來,石化業在臺灣的近兩萬個日子,每一個轉折都說明石化業是一個特殊而複雜的產業,它的誕生往往帶來龐大經濟利益,但也如一條巨蟒綑綁在煙囪下生活的人民,讓他們窒息,淪為環境難民。
報導者從二○一五年後勁五輕關廠開始,針對雲林與高雄的石化地帶進行超過三年的追蹤調查,以兼具歷史縱深與前線發展的報導,全景式地勾勒石化業交纏的國際政治經濟、黨國體制、產業路線、民主化與環境運動、公共安全,甚至是最新的空汙與健康風險關聯之辯的科學戰爭。
我們的日常生活仍舊充斥大量石化產品,石化地帶沒有隨著後勁五輕關廠縮小,而是繼續往南移動,遭八九一根煙囪包圍的大林蒲成為新一代煙囪之島的代表。本書企圖提問,石化汙染難道只能是大風吹的選擇題,還是應該改成是非題,成為可以兼顧人民健康、土地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產業?所有生活於臺灣土地的我們,都要共同面對與思考,石化業未來不必然是犧牲的體系,而是催生不斷前進的產業轉型、科學新標準與公民新力量。
作者簡介:
▌房慧真
前中年無業晃蕩,三十七歲開始記者生涯,曾任職於《壹週刊》,撰寫人物專訪;目前為《報導者》資深記者,試圖結合人物寫作與深度報導。著有散文集《單向街》、《小塵埃》、《河流》,人物採訪《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草莓與灰燼─加害者的日常〉獲得二○一六年度散文獎。
▌何榮幸
入行二十九年,在這個年代仍然以記者為志業。
臺大社會系畢業,曾任臺灣記者協會第一屆會長,多次獲得卓越新聞獎、SOPA亞洲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金鼎獎等獎項,先後在臺大新聞所、社會系任教。《報導者》創辦人兼總編輯,現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臺大社會系兼任副教授。
著有《媒體突圍》、《學運世代》,合著《我的小革命》、策畫《黑夜中尋找星星》等書。
▌林雨佑
臺師大大傳所畢業。三一八學運時踏入新聞圈,文字、攝影雙棲。曾因採訪社運抗爭現場被警察無故逮捕,社運圈俗稱「跳跳哥」,現為《報導者》記者。
▌蔣宜婷
《報導者》記者。曾為獨立媒體《新聞 e 論壇》、《焦點事件》記者。關注移民、勞動、人權及文化議題。對於新聞工作仍有很大的好奇心。曾獲卓越新聞獎、SOPA亞洲卓越新聞獎、亞洲人權新聞獎等。合著有《血淚漁場》一書。
▌攝影作者簡介:
▌余志偉
「跟攝影一起死去。」
投身新聞攝影工作十七餘年,拿下臺灣新聞攝影大賽二○一五及二○一八年度最佳攝影記者,現任《報導者》攝影主任,拓展新聞攝影邊界和教育,嘗試建立新時代影像敘事的論述和實踐,進而改變產業生態和運作模式。
▌許震唐
自由攝影師,生於濁水溪出海口北岸的彰化縣台西村人。目前從事社區影像工作,於濁水溪畔經營社區空間──台西村影像館。
鏡頭下描寫人、土地、環境的關係與面對環境困境的隱喻,同時藉由影像的力量傳達人,土地、環境之間的自我省思。
策展作品曾入圍台新藝術獎等,著有《南風》(鐘聖雄合著,獲二○一三年誠品書店閱讀職人賞),以及《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身世》(攝影作者,獲二○一八年金鼎獎與二○一七年OpenBook非文學類年度好書獎)。
▌林聰勝
下流老人,打狗過田仔出世,騎車尋找沖淡生活鬱澀,框取順應環境;更愛其違和。
章節試閱
第一部 石化地帶—產業與公民運動的崛興
第一章 石化脈絡史:一九八○年,如果讓一切都停留在這裡
一九八○年七月,行政院長孫運璿出席國家建設研究會,宣布關於石化業的新政策,正在興建中的四輕完工後,不再興建下一座輕油裂解廠,短期內不再擴充石化工業。同時間經濟部鬆綁管制,一九八○年六月核准台塑、南亞、台化等私人企業到海外設廠,鼓勵石化業中游外移。上游的輕裂廠停止量的擴充,政府也鼓勵中游的塑膠加工業外移,這是一九八○年代初期政府關於石化業的政策。
在七○年代,石化業中游塑膠製品以及人造纖維原料的大量外銷,形塑臺灣出口導向的產業方向,帶來巨大的經濟產值,促進臺灣經濟的起飛。在七○年代末發生第二次石油危機,油價飆漲,對仰賴原油進口做為原料的石化業影響甚鉅,日本決定將石化工業列入夕陽產業,臺灣地小人稠,自然資源有限,也決定不再發展高耗能高汙染的石化產業。
一九八二年行政院通過四年經建計劃,除了不興建五輕,更進一步定位石化業的基本原料以內需為主,不再追求外銷,也不只一味生產低附加價值的五大泛用塑膠(指PE、PVC、PS、ABS、PP),而是投入更多研發經費,朝高值化(高附加價值的特用塑膠)轉型發展。
四十年前的一九八○年代,森林中有兩條路,其中一條是輕裂廠止於四輕,往高值化發展,卻因不可預測的因素:一九八四年孫運璿中風而終止。繼任的閣揆是俞國華,先前擔任經建會主委時就主張石化業要繼續擴張,四輕完工(一九八四)之後又規畫興建五輕,同時在一九八六年開放民間興建輕煉廠,於是有了台塑六輕,於一九九八年投產。有六就有七,八也隨之而來。七輕、八輕(國光石化)如果不是環保抗爭的不斷推擋,石化就會插旗在台南七股、彰化大城這兩處生態豐美的濕地,臺灣西海岸的輕裂廠將更為密集。
經濟學家瞿宛文寫於一九九四年的文章〈水資源與石化工業〉裡說:「十多年前不興建五輕的決定,讚今日的氣氛中看來,幾近勇敢。事後來看至少它具有產業政策式的考量和作為。」
森林中卻選了另一條路,使得四十年後,六輕營運二十年的環境難民繼續生成,而石化高值化發展仍停留在起步階段,臺灣的石化業猶然以生產大宗泛用塑膠為主,四十年的時光,彷彿原地踏步地空轉。
第二部 環境難民的誕生與科學戰爭
第一章 六輕二十年之環境難民
1-1資源還是汙染源?:雲林麥寮的難題
一九九八年正式投產的六輕,在二○一八年營運屆滿二十週年。六輕所在地麥寮居民的態度歷經了幾度大幅轉變。從早期熱烈歡迎,到二○一○年六輕大火時圍廠抗爭,再到近年「廠鄉一家親」密切互動。這條「富可敵縣」之路,麥寮究竟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二○一七年中秋節前夕,六輕廠區入口的「小白宮」廣場鑼鼓震天,鞭炮聲大作,台塑麥寮管理部副總經理陳文仰率領六輕主管,列隊恭迎跨海來臺的大陸湄州媽祖。舉香祭拜祈福後,陳文仰對在場的記者強調:「麥寮、六輕都會更順利,尤其六輕在媽祖庇護之下將來會更好,絕對不可能再發生工安事故。」
湄州媽祖車隊隨後轉往麥寮信仰重鎮拱範宮,晚間進入在拱範宮停車場舉辦的三立電視臺「超級夜總會」現場。這場由台塑集團贊助三百萬元的中秋聯歡晚會,主持人澎恰恰、許效舜在臺上賣力演出,臺下民眾舉手點歌時也相當配合地盛讚:「六輕來麥寮後,大家都過得很好。」
二○一七年十月,我們走進拱範宮附近的麥寮鄉公所,過去常常帶頭抗議六輕的鄉公所,現在的氣氛大不相同。民進黨籍的鄉長許忠富用筆電秀出製作精美的PPT笑著強調,他上任至今一年多,提出的各項計畫已成功爭取到台塑集團總共約十三億元的贊助支持。
「麥寮已經富可敵縣」,前雲林縣政府建設處長蘇孔志的形容,一語道出過去二十年麥寮鄉財政從窮轉富的巨大變化。
第二部 環境難民的誕生與科學戰爭
第二章 六輕二十年之科學戰爭
2-1六輕汙染無定論?當科學遇上健康風險
石化廠的汙染問題,從國外到臺灣,背後都是一場漫長的科學戰爭。
企業透過智庫與基金會,挹注科學家研究,在發生科學論戰時幫忙助拳圍事,在《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書中,我們看見美國科學界的醜聞。
當有科學家揭露「石化廠大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臭氧層破洞」,就會有另一派獲得業界資金挹注的科學家出來攻擊揭露問題的人,主張「臭氧層破洞是火山爆發導致」,並透過大量報刊投書成功模糊焦點。
掛上科學家頭銜的一時個人評論,和經過同儕審查,嚴格檢驗的多年學術研究,被放在同一個天平上,得出「汙染無定論」的結果。從國光石化、PM2.5到許厝國小遷校紛爭,這樣的科學戰爭模式,也正在臺灣上演。
這場科學戰役,要從八年前企圖讓白海豚轉彎的國光石化建廠案開始說起。
二○一○年七月五號,平時埋首書齋的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來到國光石化健康風險評估的專家會議中,提出一份報告:《國光石化營運造成PM2.5與健康及能見度之影響》。報告中,莊秉潔用政府的公開資訊算出,若國光石化營運後,將因空汙引發的癌症死亡人數。這份報告如一顆燃燒彈,從文弱書生的手上擲出,引起轟天巨響,媒體大幅報導,在環團抗爭與各界人士呼籲的強大壓力下,不久後的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當時的總統馬英九宣布國光石化停建。
為了阻止國光石化興建,一位民間學者走出象牙塔,挺身而出。多年後莊秉潔在中興大學研究室跟我們回憶起這一切,他說自己是個傻頭楞腦,待在中部做研究,不太會先設想利害關係的學者。
大環境的勝利,卻是莊秉潔個人災難的開始。
第三部 南方工業大城的無間道
第二章 高雄環境難民大風吹
2-1填海造陸,被891根煙囪包圍的石化浮島:大林蒲
五輕在內的高雄煉油廠走入歷史後,高雄承受的苦難卻未結束,北邊的汙染減輕,卻讓南邊繼續加碼。大林蒲891根煙囪三面圍村,就是南高雄環境難民的悲情寫照。九○年代起在外海的大規模填海造陸計畫,又堵住最後的一線生機。人工浮島上沒有許諾的河岸公園,而是油槽、管線,還有被稱為「石化運輸道」的國道七號。
「森氧、人文、樂活、悅讀」,在已經停止運轉三年的高雄煉油廠旁,房地產的文案,如今隨處可見。
長期與汙染為鄰,後勁曾有多年未起新房;五輕在內的煉油廠二○一五年底關廠後,高樓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後勁人黃石龍說:「現在空氣變好,建商看這邊土地便宜,一窩蜂進來買地蓋大樓蓋透天厝,中油還沒遷的時候,一戶三樓透天的兩百萬左右,現在要賣六、七百萬,新蓋的都千萬起跳。二○一八年八月分整個楠梓區遷進來的有二百四十人,後勁就佔九十一人,可見我們這邊環境好,大家都要住進來。」
經歷八○年代的圍廠抗爭,以及九○年代堅持不斷的要求關廠,新生的後勁,現在晚上再也不必關窗睡覺,忍著中油頻頻收買的支票沒入袋,守得雲開見月明。
從一九六八年一輕完工開始與石化業為鄰,歷經半世紀後,後勁人才終於擺脫石化業汙染,黃石龍如今去到高雄的其他汙染重災區,就特別有感觸,「我前陣子去大林蒲,小時候去那裡,汙染沒那麼嚴重,是生活條件很好的地方。我現在去,看到大林蒲沒有一間房子是新蓋的,全都破破舊舊的,看到真的很傷心。」
第一部 石化地帶—產業與公民運動的崛興
第一章 石化脈絡史:一九八○年,如果讓一切都停留在這裡
一九八○年七月,行政院長孫運璿出席國家建設研究會,宣布關於石化業的新政策,正在興建中的四輕完工後,不再興建下一座輕油裂解廠,短期內不再擴充石化工業。同時間經濟部鬆綁管制,一九八○年六月核准台塑、南亞、台化等私人企業到海外設廠,鼓勵石化業中游外移。上游的輕裂廠停止量的擴充,政府也鼓勵中游的塑膠加工業外移,這是一九八○年代初期政府關於石化業的政策。
在七○年代,石化業中游塑膠製品以及人造纖維原料的大量外銷,...
目錄
序文
前言
第一部 石化地帶:經濟產業與公民運動的崛興
第1章 石化脈絡史:一九八○,如果讓一切都停留在這裡……
第2章 五輕關廠的機會與命運
2-1圍廠、街頭、烽火連天:反公害運動大串聯
2-2重回五輕命運交叉點
2-3那些年我們參與的失敗
※圖輯一:五輕關廠工人的最後一天
第二部 環境難民的誕生與科學戰爭
第3章 六輕二十年之環境難民
3-1資源還是汙染源?:雲林麥寮的難題
3-2空汙傷害可訴諸法律嗎?:雲林台西的七十四個提告者
3-3隱藏的受害者:彰化台西村以文化為焦點
※圖輯二:後南風
第4章 六輕二十年之科學戰爭
4-1汙染羅生門——誰的檢測才算數?
4-2汙染無定論——掀開這場「科學煙霧彈」
【BOX】台塑集團:六輕已設置八層空汙防護網
第5章 台塑六輕二十年總體檢
5-1空汙數據,請問是真話還是假話
5-2政府監督失靈:重設工安基準線
第三部 南方工業大城的無間道
第6章 打不死的石化殭屍:後抗爭時代的漫長科學戰役
第7章 我家住在全國最大汙染場址旁
第8章 高雄環境難民大風吹
8-1填海造陸,升起一座被891根煙囪包圍的浮島:大林蒲
8-2石化巨蟒纏繞四十年:窒息的林園
8-3集體失憶的汙染歷史,被抹除的遷廠承諾:大社
※圖表:國道七號──新石化通道
第四部 死與生──奮起的希望
第9章 石化產業的未來與轉型
第10章 公民科學在台西
結語
序文
前言
第一部 石化地帶:經濟產業與公民運動的崛興
第1章 石化脈絡史:一九八○,如果讓一切都停留在這裡……
第2章 五輕關廠的機會與命運
2-1圍廠、街頭、烽火連天:反公害運動大串聯
2-2重回五輕命運交叉點
2-3那些年我們參與的失敗
※圖輯一:五輕關廠工人的最後一天
第二部 環境難民的誕生與科學戰爭
第3章 六輕二十年之環境難民
3-1資源還是汙染源?:雲林麥寮的難題
3-2空汙傷害可訴諸法律嗎?:雲林台西的七十四個提告者
3-3隱藏的受害者:彰化台西村以文化為焦點
※圖輯二:後南風
第4章 六輕二十年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