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樂學家塔魯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論,將西方音樂從源頭至今的故事娓娓道來,成就了享譽世界、屢獲殊榮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樂史》。
在最終卷《20世紀後期音樂》中,塔魯斯金介紹了從二戰結束至今的偉大作品,對科普蘭、凱奇、巴比特、布里頓、賴希與格拉斯的作品作了深刻剖析。電子音樂和計算機的影響,流行音樂和搖滾樂的興起,后現代主義的到來以及安德森、佐恩與亞當斯的現代音樂,也均在研究之列。憑借出彩的洞見、回味無窮的分析,以及對歷史、文化、政治、藝術、文學、宗教和音樂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現,本書將是渴望了解這一多彩時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讀物。
理查德·塔魯斯金(Richard Taruskin,1945—2022),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音樂學名譽教授,當代著名音樂學家、音樂史家、音樂批評家與古樂演奏家,“新音樂”領袖人物。塔魯斯金著作等身,數次榮獲世界性學術獎項(包括2017年“京都獎-藝術哲學獎”),五卷本《牛津西方音樂史》更是轟動了整個音樂學界。
何弦,香港中文大學歷史音樂學專業哲學博士,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西方音樂史教研室主任,中國音協西方音樂學會理事。目前的研究領域包括社會性別與性存在、音樂史編撰、音樂文獻編譯、當代西方歌劇等。
班麗霞,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瑞士蘇黎世大學音樂學研究所訪問學者。主要從事西方音樂通史教學與現當代音樂研究,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碰撞與交融:勛伯格表現主義音樂與視覺藝術之關係研究》,主編學術文集《借音樂提問:梁雷音樂文論與作品評析》。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藝術互動視野下的音樂人文詮釋》,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音樂創作“中國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