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龍的真正傳人」!
在帝國夾縫之間奮力求生的越南,
在世界史上持續發出響亮的怒吼!
龍的真正傳人,秉持東南亞文化認同和民族自豪,
讓越南成為史上唯一擊敗中國、蒙古、法國、美國等強權的國家!
◆
以清晰的學者之思,流暢的記者之筆
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完整解答越南史
──日本越南史專家小倉貞男的畢生代表之作!
■最陌生的鄰居:越南
說到越南,你(妳)會想到什麼?是風光旖旎的下龍灣、古色古香的順化皇城?還是價格實惠又美味的越南河粉、法式麵包?台灣和越南隔著南海遙遙相望,台北飛河內,只不過兩個小時。可是,即使兩者的地理位置如此接近,台灣人對越南史恐怕仍是一知半解。其實,台灣和越南有非常多的共通點:兩者都受到中國制度和文化的深遠影響,也都曾身為列強的殖民地而邁入現代化,最重要的是,兩者都在追求自我認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日本學者小倉貞男曾長期擔任《讀賣新聞》西貢(今胡志明市)特派員,第一線觀察越南社會數十年來的脈動與變遷,甚至親身經歷越戰;可謂窮盡他一生心血的代表之作——《半島之龍》,以清晰的學者之思,流暢的記者之筆,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完整解答越南史。
小倉貞男以「A、B」兩軸建構出一部完整的越南史:「A軸」是指越南和中國長達一千年的互動歷史;「B軸」則是指越南脫離中國統治後,躍上世界舞臺,與其他國家互動的另一段千年史。唯有正確地理解「A、B」兩軸的脈絡,才能完整地明白越南何以成為今日的越南。
■A軸:越南中國,一邊一國!
越南史的第一個千年,不得不提它和中國的牽扯糾葛;而這一切,得從漢帝國說起。自從漢帝國征服趙佗所建立的南越王國後,越南便受到中國長達千年的高壓統治。與此同時,中國也向越南輸入官僚體制、漢字、儒家等文化,企圖把越南打造成東南亞版的「小中華」。但越南人民對於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使他們意識到越南從來就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另外,由於派駐在越南的中國官員長年貪汙腐敗,導致越南人頻頻揭竿起義,其中更有深具越南特色的女性所主導的抗爭,例如「徵氏姊妹」、趙嫗等人所領導的反抗。
越南史上有三次著名的白藤江之戰,即分別發生於九三八年的越南(吳朝)對抗中國的南漢政權、九八一年的越南(前黎朝)對抗宋帝國,以及一二八八年的越南(陳朝)對抗蒙古帝國,三次戰爭最後都以越南勝利告終。面對來自北方的中國大軍和蒙古鐵騎壓境,為何越南人總是能以寡擊眾?關鍵在於越南朝廷和人民同仇敵愾,團結一致。小倉貞男指出,中國對越南長達千年的壓迫,不只意外地形塑了越南人的民族認同,更成為日後越南對抗帝國主義、追求自由與認同的原動力。
■B軸:與東南亞王國和法國的互動,形塑今日的越南
身為東南亞文化圈的一部分,脫離中國壓力的越南,還得面對其他東南亞王國的挑戰,例如當時雄霸一方的真臘、老撾、素可泰等(即今天的柬埔寨、寮國和泰國)。雖然它們彼此兵戎相向、爭奪土地,但更多是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越南有自己獨特的村落共同體,管理村落的是「長老評議會」,而「竹垣之內不受君令」、「水田屬皇帝,寺院歸村落」等說法彰顯出越南獨有的東南亞式的制度文化。正是在「南進」的過程中,越南吸收了其他國家的文化精隨,創造出今日豐富的越南文化,更形塑了今日的國家雛形。
十九世紀清法戰爭之後,越南從此切斷了和中國的「藩屬」關係,變成法國的殖民地。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德羅所創造的越南語拉丁字,更成為今日越南國字的基礎。法國殖民時期,正好也是越南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掙扎和調試的轉型期。為了抵抗法國統治,越南的知識分子們百般嘗試,有採取武裝游擊抗法的潘廷逢、黃花探等人,也有主張在體制內和平抗爭的潘周楨;而「最後的皇族」保大帝、「東遊運動」潘佩珠、「越南國父」胡志明、「紅色拿破崙」武元甲等人的傳奇故事,也在這般動盪的年代裡流傳開來,至今仍膾炙人口。
■對台灣來說,越南很重要!
翻開《半島之龍》,會發現這是一段越南人民團結起來、抵抗外侮的壯闊史詩,也是一本以東南亞文化的脈絡而解釋越南何以成為越南的佳作。小倉貞男透過講述精彩人物故事的方式,完整描述了在漢字世界裡覺得錯綜複雜、充滿誤解和不屑的越南史,並且解答越南人柔韌不屈的民族性是如何形塑而成。
最重要的是,越南和台灣一樣,都因為地緣因素,更多收到中國型制度文化的影響,也必須正視和中國的互動關係。而台灣或許能從越南對抗中國、追求自主的千年歷史中,獲得寶貴的啟發和共鳴。
專文推薦
張 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蔣為文│國立成功大學越南研究中心主任
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聯合推薦
江懷哲│「說書」編輯委員
阮蓮香│國立臺灣大學越南語言文化講師
許燦煌│越南史料蒐藏家
陳嘉行│焦糖、知識型網紅
黃宗鼎│《天下雜誌》獨立評論「東南亞風輕史館」專欄作者
廖雲章│《天下雜誌》獨立評論頻道總監
作者簡介:
小倉貞男
越南、東南亞研究專家,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部,曾擔任《讀賣新聞》西貢特派員,親身經歷越戰,並曾於都留文科大學比較文化學科、中部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擔任教授。
校訂
鄭天恩
台大歷史所碩士,曾任日文小說編輯,目前為專職翻譯。譯有《人民解放軍的真相》、《文明的遊牧史觀》、《凱爾特.最初的歐洲》(以上均為八旗出版)、《東方直布羅陀爭霸戰》、《珍珠港》等書
譯者簡介:
林巍翰
畢業自日本關西外語專門學校、清華大學,現專職日文翻譯。譯有《人類該往何處去》、《金正恩的外交遊戲》(以上均為八旗出版)、《移動的世界史》等書。
章節試閱
〈越南的國家體制〉
◎「李、陳時代」
李朝和陳朝是越南脫離中國統治後,最初的兩個長期政權。從十一世紀到十四世紀的四百年間,被稱為「李、陳時代」。在這個時代裡,越南的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化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然而,越南也經常被視作中國的「拷貝版」。畢竟,受到中國長達一千年的統治,儒教早已成為越南的核心規範。結果,不論在政治體制或社會、經濟體系,以及文化傳統上,越南仍有很多部分很像中國。
但是,我們也不能把越南的歷史看得這麼簡單。越南這個國家的形成,經歷了複雜的過程,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中國體系的複製品。像是在政治制度上,越南就可以稱為「分散型國家體制」。在長達一千年的統治中,中國能夠直接控制或發揮影響力的地方,其實只限於省、縣層級,至於作為越南自古以來的社會體系基礎的「村落共同體組織」,則一直維持現狀,沒有多大的改變。就算在越南從中國獨立出來之後,皇帝的權力也沒有滲透到村落共同體的自治組織和自主運作中,傳統的「村落」仍具有相當強大的力量。「李、陳時代」就是在傳統社會的基礎上,慢慢形成中央集權國家體制的一段大變革時期。
◎皇帝的出身是族長和漁民……
作為越南國家型態的框架,是由王權、族長和農民三者,在該國獨特的歷史中形塑而成的。首度擊敗中國勢力、完成越南獨立的吳權雖然自稱為王,但其實也只是一個地方豪族出身的族長而已。為了抵抗入侵的敵人,吳權糾結了一群紅河三角洲的族長及豪族們,成功組成了救國聯盟。然而,他本人並非控制整個紅河三角洲的獨裁者;更進一步來說,吳權的政權其實也稱不上王國,因為當吳權過世後,紅河三角洲的地方豪族和族長們,立刻陷入了群雄割據的狀態,也就是所謂「十二使君」相互攻伐的時代。在這十二位使君中,有不少人都是過去的貉侯、貉將的後裔,他們於中國統治期間在地方上頑強地生存下來,並且割據一方。
在這段群雄割據的期間,不屬於十二使君的丁部領如彗星般躍上歷史舞台。丁部領是一州之長和未婚女性的私生子,他小時候在農村生活時就是「孩子王」。抵抗宋軍侵略的黎桓曾是丁部領的家臣,之後才成為越南的統治者。目前,雖然還不清楚他的身世,但他曾在宮廷內接見外國使節後脫下禮服,全身赤裸只剩一件兜襠布,隨即跳進河裡用魚叉捕魚。在丁部領和黎桓的時代,君主身邊都是一些過著像農民般簡樸生活的人,他們基本上都不懂漢語。據聞,因為黎桓本身也是一個文盲,所以當宋朝使節來到越南時,他都會找來兩名優秀的僧侶,一位扮演船長,讓使者搭上他的船來移動,另一位則假扮成黎桓本人,代替他和宋朝使節談話。
李朝開國之君李太祖的出生一樣撲朔迷離,目前只知道他於孩提時期曾在寺院修行過。至於陳朝的第一位君主陳太宗,在他五代之前的祖先原本居於中國福建,之後才移民到越南從事漁業。正因為陳氏一族從事漁業,所以在開創陳朝之後,才能為越南帶來勇敢、寬大且開放的嶄新氛圍。
雖然原本居住在紅河三角洲的人們過得並不寬裕,但自從陳朝建立政權後,他們便將視野轉向海洋,變得遼闊了起來。這些人除了開拓沿岸地帶,還在河口附近建立港口城鎮,更進一步和近海的島嶼以及東南亞地區展開積極的貿易。據說,陳朝的宮廷貴族和將軍們,都有在船上生活的習慣。皇帝和地方上的豪族們,也都分別擁有各自的船隻,船上的空間可以處理政事、休憩、晚餐和下棋。陳朝的水軍也相當強剩,在水上作戰的能力堪稱一流。
根據記錄,就在陳朝三度擊敗元軍、意氣風發的一二九一年,當時的越南已經能夠建造需要一百名水手才能操作的遠洋船隻;到了十四世紀,越南甚至已經擁有數艘砲艦。陳朝還組織了東海艦隊和西海艦隊,控制了將近今天越南一半的沿岸區域,並時常注意疏濬重要的河口地帶。當國內發生戰爭並且遭敵軍壓境時,陳朝經常採取的戰術是先撤退到河口附近,於海上重整旗鼓後再發動反攻。
陳朝的宮廷貴族們和沿岸地區的漁民一樣,也都有刺青的習慣。一二九九年,陳仁宗曾告訴兒子英宗:
「我們家出身庶民,幾個世代以來都特別重視膽識。族人為了彰顯勇敢,會在大腿刺上龍的圖案。這個龍的刺青,是提醒我們莫忘自己的出身。」
◎君主和農民
「李、陳時代」的統治階層所留下來的逸事,都像前述這般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在宮廷貴族面前,穿著一條兜襠布就下水捉魚的君主是如此的樸實。當然,如果換個角度來看,或許說他是個野蠻人也不為過。在越南的歷史中,開國之君都不是出身世襲的貴族階級,這是一個有意思的特徵。也就是說,這些君王都是和他的伙伴們一起胼手胝足打天下的;而最具有越南特色的一點,莫過於不論是君主、貴族或宮廷官僚,似乎都離不開村莊。統治階層和農民之間幾乎沒有隔閡,為政者也和農民一起在農村中生活。
「李、陳時代」的歷代君王都居住在河內舊城──玉河地區的王宮裡。這裡建有一些宮殿、城門和樓閣,木造的建築物上雕有龍和鳳凰,並塗上象徵神祇的紅色顏料。在王宮主殿的門上建有鐘樓,當有人有事情拜託國王時就會鳴鐘。國王身穿深黃色的長袍、披著紅色的大衣。雖說是宮廷,但並非中國或歐洲那種大型的城堡,當元軍隊入侵越南時,首都昇龍還幾度遭到棄城。
李朝的皇太子生活在宮廷以外的地方,皇帝這麼做是希望能藉此讓皇太子知道人民的生活方式。王子和貴族們一般都居住在自己的領地,只有工作時才會前往宮中。「李、陳時代」的行政組織高層,都被出身王室的皇親國戚們給占據了,而朝廷官員的出身又來自地方豪族,不過,實際執行政務的官僚則出自庶民,他們透過科舉考試來獲得功名,至於軍中司令官等級的將領則是徵募而來的。地方上的統治階層由社會名流來擔任,這些人是在中國統治期間,從地方族長中茁壯起來的階層。
擊敗宋軍侵略的英雄人物李常傑,從國王那裡得到四千戶的農民家族和領地。這些農民家族需要對領主李常傑繳納地租和稅金,還有義務服領主規定的賦役和兵役。除此之外,李常傑還另外再得到一萬戶的農民家族和領地。這一萬戶除了要繳納地租和稅金給領主外,還要對國家納稅和服勞役,受到國家的控制。領主並非世襲,只要國王沒有答應由領主的子孫來繼承的話,領地就會被國家收回去。
農民們生活在不同村落共同體的群體中,根據共同體的規範來過生活,就算是領主,也不能對農民私下的生活指手畫腳。當農民違反了村落共同體的規範時會遭到除名,無法繼續在原本的村落生活下去。如果這個農民又不被其他村落接納的話,他就會喪失自我認同。因為越南的農民以這種形式從屬於村落共同體,所以領主無法將領地裡的農民當成農奴來對待,要是領主無心和農民們生活在一起,更是無法經營自己的領地。
隨著時代的發展,李朝時期私有化的土地持續增加,這個現象讓朝廷必須制定土地買賣的相關法令來加以因應。就這樣,社會上出現了擁有大規模土地的地主階層,其勢力強大到足以和貴族對抗。
進入陳朝之後,領地的數量更是大幅增加。貴族或朝臣只要宣稱擁有某塊新土地的所有權,基本上那就是屬於他們的財產了;不論是村莊或個人的土地,他們都可以靠力量強行占為己有。雖然領主在自己的領地內,已經擁有大批的農奴,但很多時候,還是有數量可觀的農奴隨著土地一起被轉賣。雖然李朝規定不能買賣年輕人,但陳朝卻自動省略掉這條法令。
奴隸包括罪犯、破產的人、戰俘,還有些人是在饑荒時期被父母賣掉的孩子;一些貴族擁有數千名農奴和奴隸。奴隸不但沒有自己的財產,也失去和公領域的一切關係;就連佛教寺院也擁有農奴和奴隸,以及大片的土地。然而,陳朝同時也是一個加強中央集權的朝代,由中央指定的地方官會統轄兩到四個村落,這樣一來,從中央到村落層級,全都掌握在政府手中了。
陳朝之所以能夠三次抵抗元軍的侵略,其中一個最直接的原因是,紅河三角洲的農民在國難關頭時,可以參軍成為農民兵。雖然要正面抵抗元軍的集團戰鬥並不容易,但農民兵會把糧食藏起來而不是交到敵人手上,然後在各地組織游擊戰,進行頑強的抵抗。陳國峻擔任陳朝總帥時,他的麾下擁有二十萬大軍,其中有許多人都是居住在三角洲的農民。可以這麼說,越南抵抗元朝的原動力,正是從以農民為主體的社會中所蘊育出來的。陳國峻麾下的農民兵,既是為了領主,也為了國家而戰。
陳朝軍隊司令部的指揮權,完全掌握在王族中地位最高的貴族手上。當國家遇到緊急狀態時還可以徵用屯田兵,適時進行大規模的動員,這對朝廷來說實在很便利。陳朝時,越南軍隊訓練精良,陳國峻還為麾下的將領們撰寫了軍事戰術手冊,這些手冊依然流傳到今天,堪稱家喻戶曉。
◎「救國全靠民眾的力量」
越南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歷代王朝均把農業當成最先處理的事務。據說,從黎桓開始執政後,每當新年伊始,宮廷都會舉行國王手拿鋤頭、模擬耕田動作的儀禮;在這個儀式結束後,接著還會進行祭拜農神的儀式。一〇三八年正月,正值李朝第二代皇帝李太宗執政,在舉行新年的儀禮上,宮裡的人向太宗進言:「像這樣的事情,不需要由皇帝親自來做。」但太宗卻回答:「如果我沒有耕田,並向神明祈願的話,還能在人民面前成為大家的表率嗎?」從上面這則故事可以得知,掌握越南最高權力的人,也是農業禮儀的司祭者。同時,對於歷代王朝來說,最要緊的事情莫過於如何好好地和農民統合在一起。
還有一則關於李太宗的故事。某年,越南的農作物歉收,於是農民們向朝廷請願,希望能夠免除地租和稅金。朝臣詢問太宗:「如果答應人民的要求,那麼該如何確保宮中的糧食呢?」李太宗淡定地回答:「只要人民能夠溫飽,我就心滿意足了,還有什麼好煩惱的呢?」
李朝第三代皇帝聖宗的妃子倚蘭出身民間,在聖宗過世後成為皇太后。她曾經替因為貧困而被販賣的女子贖身,還幫她完成婚事。第四代仁宗時,身為皇太后的倚蘭還與兒子一起推行仁政,人民都尊稱她為「慈母」。在李朝兩百年的國祚中,幾乎沒有爆發過農民叛亂,這或許和歷代皇帝都很關心農民有關吧!
關於陳朝的開國之君陳太宗,越南史書是這樣評價的:「寬仁大度,有帝王之器,所以能創業垂統,立紀張綱。」關於陳太宗的好評其實不少,例如以下這則記錄:
因為國內的河川時常氾濫,所以要在各地修築堤防;如果有人因築堤工程必須交出自己的田地,則可以得到相對應的補償。此外,國家還設有稱為「河堤使」的監督官員,每年在農閒時期修築堤防,為了預防水災,事前就會進行河川的疏濬。
除了兩度擊退元軍,陳仁宗也相當重視細節。例如,當他外出時,經常會和貴族底下的傭人們說話,還禁止護衛們去欺負這些傭人。陳仁宗過世時,大批群眾湧向皇宮,為他的死致哀,人數之多甚至讓送葬的隊伍動彈不得。
◎重視堤防的修築
在越南,不論是國王、領主或村落共同體,都相當重視堤防的修築。說到堤防建設,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大規模的土木工程。然而,在越南,小規模的堤防修築工程反而是其特色。
越南的村莊是由少數村民所聚集形成的。因此,栽種水稻所需的土地開墾、以及水利設施的建設,都需要村或郡等級的單位共同作業才行。然而,如果田地既要保水又要排水的話,就不得不縮小耕地面積;而堤防和水利設施的構造也很複雜,需要費心修建。另外,三角洲地帶的農民還需要避免海水在漲潮時灌入田裡,因此對農民來說,充實防止海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隨著人口增加和國土的擴大,興建大型堤防、修建運河、疏濬河道,以及設施的修復和維持等,成為了國家的重要事項。於是,海岸線開始出現了堤防;而若要開發新的田地,還需事前開墾河口附近的沉泥土地。在越南的編年史中,存在著許多關於水利建設的記錄;一三八二年,首都昇龍城便興建了木造堤防。陳朝進行了許多大規模的堤防修復和疏浚運河的工程,例如在一三八二年於清化和義安省興修水利,一三九〇年在田杜興建運河工程等;另外,每年還會定期對紅河、太平江、馬江、朱江等河川進行堤防建設。
朝廷官員們肩負著維修堤防的責任,當農忙時節結束後,他們就會開始視察各地堤防的狀況,並監督當地的維修工程。一三一五年八月,當水上升到危險水位時,陳明宗甚至還親自主持堤防的修建工程。當時,朝廷裡有一位朝臣反對皇帝的作法,他對明宗說:「希望皇上不要做這種事,帝王要顯示出威儀,不應該插手去處理這些瑣碎的事情。」但其他朝臣則回應:「當國家遭遇大洪水或旱災時,帝王理應採取必要的措施。因此,此刻不正是陛下展現威望的時候嗎?」上面這則故事反映出水利建設對「李、陳時代」的政權來說,是何等重要的大事。
(本文節錄自:第二章「越南獨立和國家體制」)
〈越南的國家體制〉
◎「李、陳時代」
李朝和陳朝是越南脫離中國統治後,最初的兩個長期政權。從十一世紀到十四世紀的四百年間,被稱為「李、陳時代」。在這個時代裡,越南的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化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然而,越南也經常被視作中國的「拷貝版」。畢竟,受到中國長達一千年的統治,儒教早已成為越南的核心規範。結果,不論在政治體制或社會、經濟體系,以及文化傳統上,越南仍有很多部分很像中國。
但是,我們也不能把越南的歷史看得這麼簡單。越南這個國家的形成,經歷了複雜的過程,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
目錄
【推薦序一】我的越南史,以及台灣(人)的越南史/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推薦序二】帝國縫隙的玫瑰/蔣為文(國立成功大學越南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三】越南,惦惦的贏家/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序章】越南與印度支那
◎越南的誕生
「越南」之名的由來/自號「大南」/A、B軸呈現的國際關係/友誼關與鎮南關
【第一章】中國統治的時代
◎國家的起源──雄王
雄王祭/越南人來自何處?/印度支那文化的起源/和平文化/東山青銅文化
◎悲劇的抵抗──徵氏姐妹
南越王趙佗的反抗/中國支配的歷史進程/漢帝國時期的行政組織/引進漢字/目無法紀、冷酷無情、慾望深重/漢帝國的同化政策/二徵揭竿而起/趙夫人的起義/層出不窮的反抗/阿倍仲麻呂的鎮壓/南詔的征服/龍神與高駢的故事
【第二章】越南獨立和國家體制
◎英勇大將──李常傑
中國派和越南派的對決/吳權──白藤江決戰的奇計/越南獨立和吳朝建立/水獺——丁部領的故事/丁部領掌握主導權/國號「大瞿越」/黎桓──白藤江大破宋軍/勇將李常傑/「南國山河南帝居」/首度出現的中央集權國家
◎救國救民——陳國峻
遭遇元軍三度進攻的國難時代/興道王陳國峻被任命為全軍總指揮/陳國峻於白藤江大破元軍
◎越南的國家體制
「李、陳時代」/皇帝的出身是族長和漁民……/君主和農民/「救國全靠民眾的力量」/重視堤防的修築/佛教的普及與發展/印度僧人和美麗女子的故事/對超能力的信仰/習禪的帝王-—陳太宗/儒教集團的反擊
◎國民詩人──阮薦
天下大亂/胡季犛的改革/「孩子,要為國家雪恥……」/明朝的合併與同化政策/黎利和阮薦起義/黎利的救國之戰/鄭重送還投降的明朝士兵/「帝既平吳,大告天下」/阮薦令人唏噓不已的下場/
◎光輝之君──黎聖宗
光順中興-—最璀璨的時代/遠征占婆王國/集結全國的優秀人才/每三年和六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注重民事的《洪德律例》/完善「公田制度」/「竹籬之內不受君令」/越南的傳統村落共同體構造/管理村落的「長老議會」/「水田屬皇帝,寺院歸村落」/村落發展的不同面貌
【第三章】南進的時代,與國際社會接軌
◎形成印度支那半島國家的動態過程
「扶南」出現在史籍上/「占婆」的興起/貿易王國占婆/占婆的宗教建築藝術/占人和沙黃文化/「柬埔寨」的建國/泰族南下
◎南北夾擊下的越南
越南和占婆的攻防/來自柬埔寨和寮國的侵略/「不利於防守」的國家
◎民族英雄──阮文惠
南北抗爭時代/莫氏奪取政權/鄭、阮的兩百年戰爭/農村面臨的危機/叛亂層出不窮/「廣南阮氏」的混亂統治/西山三兄弟/擊退暹羅軍/擊破清軍的侵略/阮文惠的功績
◎統一全國──嘉隆帝
廣南阮氏併吞柬埔寨的領土/百多祿和《法越凡爾賽條約》/阮福映的反抗/紅顏薄命──金雲翹新傳/女性波瀾壯闊的悲情生涯/越南詩的獨特風格/「字喃」是民族的靈魂/阮攸的生涯/對權力腐敗的憤怒
◎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德羅
【第四章】法國殖民地時代
◎民族悲憤──潘清簡
黎文悅總鎮的故事/二代皇帝明命帝的復仇/對基督教進行徹底鎮壓/法國軍艦砲擊峴港/全國統一的真實狀況/潘清簡入朝為官/法國透過武力,合併交趾支那的東部三省和西部三省/潘清簡的悲劇/「是在條約上簽字,或是把王位讓出來」-—柬埔寨成為法國的保護國/城市和村落的衰敗實況
◎抵抗法國──潘廷逢
阮知方憂憤而死/東京、安南、交趾支那/安南、東京成為法國的保護領/反法強硬派——阮文祥和尊室說/從中國世界到印度支那聯邦/持續到今天的國境糾紛/絕望──咸宜帝的抵抗/勤王詔/潘廷逢的抗爭活動/潘廷逢之死/長期戰──黃花探/北部的抵抗運動/南部──張公定的戰鬥/「對解放祖國的熱情,不會消失……」/「拿起刀劍面對軍艦」
◎革命事業──潘佩珠
獨裁總督──保羅・杜美/推行「國語」/杜美的苛稅/杜美對越南土地的強取豪奪/潘佩珠赴日/「東風一吹,實為大快人心」/潘佩珠的東遊運動/失望的潘佩珠/潘佩珠被捕/「越南國內有政府可言嗎?」/潘周楨抨擊順化政府/「陛下,我在此宣布要和你進行鬥爭」/國民黨員阮太學的壯烈成仁
◎獨立建國──胡志明
阮愛國的大團結/前往法國/「讓越南獲得自由……」/協調者──阮愛國/義靜蘇維埃運動/阮愛國被判處死刑/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軍進駐印度支那/成立越南獨立同盟/「胡志明」之名首次亮相/胡志明下達一起發動攻勢的命令/日本軍發動明號作戰/法軍的行動遭到封鎖/越盟奪權/越南《獨立宣言》/胡志明的遺言/革新政策的發展/胡伯伯和越南的「村社會」
◎致謝
◎參考文獻
◎越南年表
◎書中主要人物檢索
【推薦序一】我的越南史,以及台灣(人)的越南史/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推薦序二】帝國縫隙的玫瑰/蔣為文(國立成功大學越南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三】越南,惦惦的贏家/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序章】越南與印度支那
◎越南的誕生
「越南」之名的由來/自號「大南」/A、B軸呈現的國際關係/友誼關與鎮南關
【第一章】中國統治的時代
◎國家的起源──雄王
雄王祭/越南人來自何處?/印度支那文化的起源/和平文化/東山青銅文化
◎悲劇的抵抗──徵氏姐妹
南越王趙佗的反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