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力含辛茹苦拉拔兒子成為神父的母親跟隨其子保羅來到偏遠的阿勒河教區,當地的教堂數十年都沒有神父駐地服務,保羅於是成為居民愛戴、敬仰的對象,然而他卻和富家女愛格妮斯墜入愛河,兩人甚至計畫私奔……
是什麼樣的激情,讓宣誓貞潔的神父無法自拔?
靈性喜悅與愛欲享樂,孰為天堂?
當遭逢人生重大關卡,母親的愛是包袱?還是救贖?
作者以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文字,提出對人性最深沉的詰問,
道盡人與人間的愛與憎、信任與猜疑、猶豫與決絕。
剝除層層偽裝,直視人類靈魂的脆弱與不堪,
卻也在看似絕望的深淵,留下一道熹微的亮光。
本書特色:
半文明半原始的小島上,最簡單的人生難題
一九二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格拉齊亞.黛萊達名作
被譽為「最輝煌的作品」
書末特別收錄知名作家張耀升深度解說
作者簡介:
格拉齊亞.黛萊達(Grazia Deledda, 1871-1936)
義大利薩丁島女作家,於一九二六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從小就生活在薩丁島的黛萊達,十歲之後就再沒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但她透過廣泛閱讀各種文學作品,開啟她的創作之路。早期作品風格較為濃豔,之後受拜倫、雨果等人影響,使她的小說由浪漫主義轉入現實主義,並形成她獨特的樸質犀利風格。
她善於以細膩抒情的筆觸描繪薩丁島的風土人情,人物刻畫生動,筆觸簡潔樸實。其名作《母親》(La madre)被稱之為「最輝煌的作品」。
她維持數十年規律寫作的生活,並成為一位多產的作家。另著有《邪惡之路》(La Via Del Male)、《撒丁島的故事》(Racconti sardi)、《誠實的靈魂》(Anime oneste)、《離婚後》(Dopo il divorzio)、《常春藤》(L'edera)、《風中的蘆葦》(Canne al vento)、《愛的印章》(Il sigillo d'amore)、《科西瑪》(Cosima)等書。
譯者簡介:
徐婭群
青年翻譯、作家、編劇。擁有豐富的翻譯經驗且翻譯作品範圍涉獵廣泛,從小說到劇本,從文學到育兒;其翻譯以文字優美、風格細膩見長。
章節試閱
摘自 第一章「我要怎麼做才能救他?」
看來保羅今晚又打算出門了。
母親的房間就在保羅隔壁,她可以聽到保羅在房裡偷偷做著準備工作,他大約是盤算著等她熄燈上床後便出發。
於是母親關上燈,但並沒有上床就寢。
她坐在門邊,那雙當慣了老媽子的粗糙雙手緊緊交握著,一隻拇指壓著另一隻,這是能給她帶來勇氣的姿勢。母親固執地相信她的兒子會安靜地坐下來,然後像往常那樣讀書或上床睡覺,但她此一信念漸漸被不安所取代。幾分鐘後,年輕的神父那謹慎的腳步聲停了下來。母親頓覺陷入徹底的孤單中。
屋外,呼呼的風聲吹進神父住所後面那片高地的樹林中,吹得枝葉沙沙作響。風不大,不過一直這麼不緊不慢地刮著,聽著就像是一條條嘎嘎作響、看不見的束帶將整座房子包圍起來,這些束帶離屋子越來越近,那勢頭如同想把房子連根拔起,拽出地面一樣。
為了防止在起風的夜晚咆哮著尋找靈魂的惡魔潛進屋裡,母親早已用兩根木閂交叉著閂好房門。雖然實際上她並不怎麼迷信這類事。此時此刻,她覺得痛苦不已,並對自己有著一種說不清的蔑視感,惡靈已進入這神父住所裡,用她兒子保羅的杯子喝著水,並在保羅掛在窗邊牆上的鏡子旁徘徊。
保羅的房間再次傳出動靜。她覺得保羅可能正站在鏡子前,儘管神父不允許照鏡子。可話又說回來,保羅這段日子又何嘗對自己有過什麼約束?
母親記起最近有幾次,她看到保羅像女人似地打量著鏡子裡的自己,他修剪指甲,把留得長長的頭髮向後梳著,用來遮蓋頭上剃度的聖教標記。他還噴香水、用牙粉刷牙,並梳理眉毛。
她覺得自己此時就像沒隔著牆似地能清楚地看到保羅,在他那間全白的房間裡有個黑色的身影,高高瘦瘦,高得幾乎離譜,所以來來回回就像是個走起路來漫不經心的男孩,雖然跌跌撞撞卻仍然挺著身子。他大大的頭支在細小的脖子上,臉色蒼白,大腦門似乎把眉頭都壓皺了,長長的眼睛也不堪重負地垂了下來。但充滿力量的下巴、寬厚的雙唇和堅毅的面頰如同是對這種壓迫給予不屑一顧的反抗,雖說反抗沒法取得勝利。
現在,他在鏡子前停下腳步,整張臉煥發出容光來,圓睜的棕色眼睛清澈明亮,瞳仁中閃爍著鑽石般的光芒。
實際上,在母親充滿母性的心裡,非常高興能看到自己的兒子如此英俊而健康,不過兒子偷偷摸摸移動著的腳步聲卻再次令她焦慮不已。
保羅無疑正打算要出門。他打開房門並再次駐足。他可能也在側耳聆聽著,但除了屋外呼嘯的風聲他什麼也沒聽到。
母親試著從椅子上站起身來大叫:「保羅,我的兒子,天哪,孩子,給我留下!」但有一股強於她的力量令她無法動彈。她顫抖著雙膝,像是要反抗那股惡魔般的力量。雖然如此,她的雙腳卻還是不肯挪動半分,感覺就像是有雙手迫使她留在座位上。
保羅悄無聲息地下了樓,開門走出去,屋外的風彷彿瞬間便吞沒了他,將他帶走。
直到這時,母親才得以站起身來點燈。這對她來說仍不是件易事,因為無論她在牆上何處刮擦,火柴都沒能點燃,只在牆上留下長長的紫痕。最後她好不容易點亮一盞小銅燈,狹窄的小屋裡透出一點昏暗的光亮,依稀而微弱,正好足夠老媽子用。母親打開門,站在門外傾聽著。她仍抖個不停,動作僵硬而呆滯,她碩大的腦袋、又矮又寬的身形,加上那身鐵鏽黑的衣服,看上去就像是一塊從橡樹樹幹上整塊砍下的木頭。
母親站在門檻前,順著白牆間的石板梯向下望去,樓梯底端的大門把手在風的猛力撞擊下和門鏈碰撞著。當母親看到保羅開門時抽出來的門閂正倚在牆邊,她不由得火冒三丈。
她必須打敗惡魔。她這樣想著,把燈放在樓梯頂層,然後跟著下了樓。
屋外的風粗暴地揪扯著她,吹翻她的裙襬和紮著的頭巾,好像要把她趕回家似的。但她將頭巾在下巴下繫緊後,用手按著繼續低頭前行,那姿態就如同不怕千難萬險一般。她感覺自己經過神父住所的前門,沿著廚房和花園邊的牆來到教堂正門,走到教堂的角落時,她停下腳步。保羅在這裡轉身,他動作快得像是隻大黑鳥般,他的斗篷在空中飛揚,看上去如同飛過田野一般,他來到田野邊一幢老房子前面,房子位於村莊地平線上,靠近山脊對面。
那不明的燈火忽藍忽黃,掛在天空的明月穿過大朵大朵的雲彩,照亮了田間長長的青草,教堂和神父住所正門前那微微升起的廣場,以及陡峭小路兩邊排列成行的農舍,起伏著消失在山谷間的樹林裡。在山谷中央,小河像是又一條刮著風的暗路,潺潺河水於轉彎處消融在河流與道路交錯的奇妙景觀間,山谷邊緣遙遠的地平線上,風將雲吹得忽隱忽現。
村莊裡沒有一點燈光,也見不到一縷炊煙。村民早就睡了,這些看似貧瘠的農舍像兩排山羊似地擠在草木蔥鬱的山邊,附近是教堂和教堂內細長的鐘樓,教堂背後由山脊護著,代表了牧羊人倚靠著他的棍杖。
教堂廣場圍欄旁的老樹在狂風中搖擺著枝葉,無形的黑妖在暗夜中出沒,山谷中的楊樹和蘆葦以悲鳴應和著妖怪沙沙的喊叫聲。在這個充滿悲戚的夜晚,呼嘯著的風聲和沉溺在怒雲間的月亮與尋找著兒子的母親那深深的悲痛融成一體。
直到那一刻,母親還自欺欺人地希望自己能在村莊看到保羅慰問生病的教友,但她卻看到保羅彷彿受到惡魔刺激般朝著山脊下的老屋衝去。……
摘自 第一章「我要怎麼做才能救他?」
看來保羅今晚又打算出門了。
母親的房間就在保羅隔壁,她可以聽到保羅在房裡偷偷做著準備工作,他大約是盤算著等她熄燈上床後便出發。
於是母親關上燈,但並沒有上床就寢。
她坐在門邊,那雙當慣了老媽子的粗糙雙手緊緊交握著,一隻拇指壓著另一隻,這是能給她帶來勇氣的姿勢。母親固執地相信她的兒子會安靜地坐下來,然後像往常那樣讀書或上床睡覺,但她此一信念漸漸被不安所取代。幾分鐘後,年輕的神父那謹慎的腳步聲停了下來。母親頓覺陷入徹底的孤單中。
屋外,呼呼的風聲吹進神父住所後面那...
推薦序
從異徑中探尋正道(此篇有雷,慎入!)
張耀升
雖然文學批評方法各家流派不同,但是在進入各家特有的分析之前,所有的讀者在第一次閱讀都必須經歷「細讀」與「找尋文本脈絡」的過程,換句話說,無論是新手讀者或資深批評家都不例外,第一次的閱讀必然是新批評式的閱讀。
假設作品有內涵,作品內部各個組織與環節就會互為呼應與因果,因此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作品內在的運作,感覺到作品如同綠意盎然的植物,是有機體,是互相流動、牽連與生長的。
通常,只要作品具有文學深度,這個前提便成立,新手讀者與資深評論家皆可感受到作品的有機,差別僅在感受程度不同。但世事總不盡如人意,至少現代主義與自然主義小說是與上述的閱讀經驗不同。
這樣的差異之所以存在,是因文學發展進入到寫實主義的極致後,作家開始追求菁英閱讀與深度,菁英閱讀既然標榜文學菁英的程度,既然是以文學金字塔頂端的讀者品味為依據,作家心中的「想像讀者」便是高度文學素養的讀者。這樣的讀者有深遠深厚的文學基礎,文學知識博大精深,作者不用描述木馬屠城的整個過程,只需一小段引用或更隱晦一點,僅是引用的改寫,有能力的讀者便應該聯想到荷馬史詩。
大量的引用、致敬、改寫,或是換個現代的方式說:作者在寫作上的諸多段落都encode了超連結,使得沒有資料庫可點擊延伸閱讀超連結內容的讀者,便無法理解現代主義文本片片段段所指涉的意涵。
格拉齊亞.黛萊達的寫作顛峰期在二十世紀初,一九二六年以《邪惡之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正是現代主義的全盛期,自然也有這樣的特徵,但是,令讀者感到安心與幸運的是,《母親》這本書的引用、致敬、改寫與埋下的超連結並不難,而且恰恰正好是西方文學傳統中,神學背景最通識與廣泛出現的那一面,只要多花一點時間與篇幅理解《母親》這本書中的文學超連結,便能得到閱讀西方文學傳統的神學知識,而這正是理解西方文學從通俗到艱深的各種偉大作品的重要基礎。
回到新批評的閱讀,《母親》一書的主題是明顯且單純的,全書建立在以兒子(神父)與母親(聖母)為代表的兩種價值觀衝突,並從中拉扯出矛盾與張力。兒子身為神職人員卻貪圖人間的愛欲享樂,走向違背神的墮落之路;另一方面,凡人的母親立場比神父更堅定,奉獻神,因而在昇華之途目睹兒子(同時也是一位神職人員)的墮落,感到萬般痛苦卻又無力阻止。
這樣的閱讀僅能得出全書是具有自由意志(神所給予)的兩人,在世間歷經誘惑、考驗的求道之路的結論,但是如果將位於《母親》一書背景的西方神學拉到前線討論,對照近似主題的中古世紀到文藝復興再到寫實主義的文學作品則可得出更深層的意義。
在長達一千年的中古世紀,藝術是為了呈現神的觀點,文學作品也不例外,以中古世紀的道德劇《人人》為例,主角「人人」面臨死亡,名叫「財富」、「好友」、「美貌」的朋友都棄他而去,就連名叫「知識」、「智慧」的朋友也無法陪他面對死亡,最後陪著「人人」走進墳墓的僅有「善行」一人。如此直接的道德訓誡是中古時期基督信仰在文學作品中的經典呈現,整體敘事粗糙,內涵貧乏。
同樣主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有了全面翻轉的變化,當觀點從神轉到人,不但結束了人文藝術停滯不前的一千年中古時期(又稱為黑暗時期),也同時照亮了人的處境,帶來人道主義精神。在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中,上帝訂下不得食用智慧之果的戒律,同時給予人類自由意志,讓夏娃面對撒旦誘惑吃禁果時能自由選擇吃或不吃,而最終夏娃吃下禁果並進一步煽動亞當吃下,兩人得到智慧,感知到「身為人」的處境,認知到自身裸體的羞恥,但也同時破戒而必須離開伊甸園,世世代代來到人間受苦,歷經磨難為求重返伊甸園。彌爾頓的描寫不同於中古時期的神的觀點,並非放在懺悔與訓誡上,而是隱隱暗示著人類因此而得到智慧的墮落是一種「快樂的墮落」,智慧的代價與其誘惑確實能與伊甸園中的永生相提並論。
然而隨著時間流轉,觀點越往人間靠攏而神便相對隱身,寫實主義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雖能感受到「命運」,但全書集中在人自身的選擇與世俗衝突。
上述三部作品,都是敘述一段旅程,《人人》的死前悟道是從人間返回天上,《失樂園》的快樂墮落是從天上落到人間,《包法利夫人》則是一趟神隱身不現的世界中的凡人為世俗虛榮價值而死的過程,三部作品的角色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便是以身殉道,殉道之後必然伴隨殉道後的英雄復活,如同「人人」得以重返上帝懷抱,亞當夏娃得以獲得智慧,而包法利夫人為自身虛榮而死是貫徹自我意志求仁得仁。
也就是說,無論神的觀點、位置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在文學作品中如何逐漸退位,黛萊達的《母親》一樣不脫「求道歷程」的描寫,不脫殉道,只是更進一步發展成聖母形象的瑪麗亞為守護兒子(神父)而殉道。
對照中古世紀以來神學在文學作品中的變化與變形,黛萊達《母親》中的價值觀也因此延伸出更多層次的衝突,在保羅與瑪麗亞之間是神父(執行神的任務)與聖母(守護聖子)之間的關係,在保羅與安格斯之間是失格的墮落神父與純真的未來神父之間的對照,在兩個女性角色瑪麗亞與愛格妮斯之間卻是象徵守護者的聖母最後以身殉道與象徵誘惑者的撒旦對保羅的誘惑考驗。
而這些價值對抗與對立混亂,最終還是必須經由母親殉道才能化解,在男性神職人員主導一切的天主教中,並不是系統內的男性神職人員解決系統的問題,而是系統外的母親瑪麗亞犧牲自我,以聖母之血洗淨教會。
相對於兒子保羅神父比較外顯的動作行為,在約會後反省、替人驅魔也替自己驅走心魔、重新成為他人榜樣又再次不敵誘惑,最後決定以誠實告解換取自身的救贖;母親瑪麗亞卻是從一開始的意圖阻止越來越往內心層面走去,無力阻止的她開始禱告、與另一位神父的鬼魂交談,回顧自身早年的奉獻、教育,在獨白中為兒子辯解,逐漸理解兒子對世俗享樂的迷戀並同情同理,無力阻止兒子墮落的她最後只能以活生生讓自己斷氣作為拯救兒子的殉道手段。
但是黛萊達的《母親》一書最令人倒抽一口氣的並不是將求道歷程與母親的殉道以如此層層疊疊的價值觀對比對立,形成結構主義式的發問,而是在以人為主而神相對隱身的現代主義與自然主義的筆法中討論神學,並在傳統求道歷程的故事中砍掉主角殉道之後的英雄復活。
殉道的瑪麗亞能以英雄之姿復活而彰顯她的信仰嗎?全書停在她死前驚慌莫名而睜大的雙眼,死前的她究竟見到什麼而如此驚駭?作者並無提示,僅可由邏輯推斷若是殉道後求仁得仁應回歸天父,瑪麗亞應當平靜安詳以此回應世界,如此一來殉道合情合理而瑪麗亞的信仰便在殉道後得到印證而更為堅定。
但瑪麗亞眼神如此驚恐,難道暗示殉道後所見並不如她想像?殉道後並未回歸天父?或是見不到神?或是沒有神?若是如此,那麼黛萊達在整本書中一字一句就像是一張一張仔細排列的骨牌,而最後這幾行字,這位母親的眼神,便是逆推的一根手指,將整本書建構的神學辯證與神學價值一瞬間全部親手推翻了。
從異徑中探尋正道(此篇有雷,慎入!)
張耀升
雖然文學批評方法各家流派不同,但是在進入各家特有的分析之前,所有的讀者在第一次閱讀都必須經歷「細讀」與「找尋文本脈絡」的過程,換句話說,無論是新手讀者或資深批評家都不例外,第一次的閱讀必然是新批評式的閱讀。
假設作品有內涵,作品內部各個組織與環節就會互為呼應與因果,因此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作品內在的運作,感覺到作品如同綠意盎然的植物,是有機體,是互相流動、牽連與生長的。
通常,只要作品具有文學深度,這個前提便成立,新手讀者與資深評論家皆可感受...
目錄
第一章 「我要怎麼做才能救他?」
第二章 迷戀鏡子的神父
第三章 私奔吧!
第四章 追上那條道路
第五章 分手信
第六章 國王尼哥底母
第七章 創造奇蹟的聖人
第八章 若能熬過今晚
第九章 「母親,別鎖門。」
第十章 安條斯的志向
第十一章 魔鬼有許多偽裝
第十二章 走,還是不走?
第十三章 安全感
第十四章 跪在角落的母親
名家解說 從異徑中探尋正道 張耀升
第一章 「我要怎麼做才能救他?」
第二章 迷戀鏡子的神父
第三章 私奔吧!
第四章 追上那條道路
第五章 分手信
第六章 國王尼哥底母
第七章 創造奇蹟的聖人
第八章 若能熬過今晚
第九章 「母親,別鎖門。」
第十章 安條斯的志向
第十一章 魔鬼有許多偽裝
第十二章 走,還是不走?
第十三章 安全感
第十四章 跪在角落的母親
名家解說 從異徑中探尋正道 張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