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人類日益依賴數位科技,生活中許多事情都能交由科技代勞,
但這一切「便利」的背後都深遠地影響我們身為人類的本能與潛能。
導航、運動、交談、寫作、藝術、工藝、記憶等共十二項人類必備的關鍵能力,
我們該如何面對科技帶來的威脅,重拾這些我們在科技浪潮中消逝的重要技能呢?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即使是常去的餐廳,但沒有導航,就很難靠記憶力或方向感抵達目的地?
▶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結果大家都在低頭滑手機,沒法好好地聊天?
▶擔心跟社會脫節或錯失重要訊息,所以克制不住點開每一則通知,但卻讓注意力無法集中,工作或學習效率下降?
▶沒辦法靜下心好好讀完一本書,不僅讀到一半容易分心,甚至可能讀一讀就開始滑手機、看短影音?
就讓我們來一場歷史與科學的迷人旅程,
搭配上能在生活中實踐的小訣竅,
帶你活用科技,重新掌握人類與生俱來的十二項重要技能!
本書特色
1.人類的十二項關鍵技能,與一場穿越歷史與科技的旅程:作者深入調查每一項技能,並帶你重回人類各項關鍵能力發揮最好的時代,見證歷史上的科學家、探險家、作家等人,是如何將各項能力發揮到極致!
2.揭露數位科技對生活的影響:從工業革命發展出機器取代人力開始,到如今探討AI人工智慧是否有可能危害我們的思考及認知能力,可以看到數位科技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並讓我們將許多能力「外包」;作者將告訴你科技是如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改變,並進一步剖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是如何漸漸遺忘自身的能力與潛能。
3.善用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掌控:新科技與新技術向來是雙面刃,其所帶來的好處及壞處皆看我們如何使用。書中針對每一項能力提供實用解決方案,讓你可以在生活中實踐,還會告訴你如何結合科技得到更好的效果,讓你循序漸進找回遺失的關鍵技能。
作者簡介:
格雷姆.李 (Graham Lee)
是一位數位技能教育家,擁有培訓數萬名專業人士的經驗,主要在英國和美國。
他是國際數位技能培訓公司 Lydian Stone 的創辦人、執行長和所有者。現居住在湖區。
譯者簡介:
游懿萱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曾任實踐大學等校兼任講師,及任教於各大補習班。臺灣高等法院特約通譯,自由譯者,曾獲林語堂翻譯獎。
著有《英中筆譯》系列二冊、《翻譯進修講堂》,譯有《緬甸歲月》《生酮治病飲食全書》《鎂的奇蹟》《生命之鎂》《100種看世界的角度,100本書的故事》《AI顛覆經濟學》《獨角獸創業勝經》等三十餘本書。
章節試閱
我們擁有的最精緻工具
二〇一二年,有場獨特的展覽在白金漢宮和聖路德宮開幕。達文西去世後,他的所有繪畫和手稿都被遺贈給他的一位學生,這些作品最終被貼進相冊,並開始在全球各地轉手。至於其中最著名的一本筆記是如何成為英國皇室的收藏尚不得而知——很可能是查理二世在一六〇〇年代後期獲得的——但其內頁,包括達文西所有現存的解剖研究,都是今日皇室收藏中最珍貴的寶藏。二〇一二年的展覽首次展示了達文西的所有解剖圖,並與現代高科技醫學影像掃描進行比對。比對結果顯示,儘管他事先獲得的知識有限,也沒有現代技術,但達文西的研究結果卻準確到令人驚訝。他的許多作品預示了二十一世紀的醫學實踐,並使用了與現今醫務人員訓練時相同的影像序列。如果達文西的生理研究在他有生之年發表,將會使人體解剖學的理解提前好幾百年。
有一張達文西繪製的特別圖紙展示了手的分層結構,透過四幅不同解剖階段的插圖呈現,他從骨骼開始,然後添加手掌的深層肌肉,最後加上了肌腱的第一層和第二層。這是他最精細的繪圖之一,因為我們身體中約四分之一的骨骼都在手上——他對此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在皇室收藏信託基金展覽中設計了一個電腦動畫模擬,幫助參觀者更理解達文西對我們手部精細結構及其運作原理的欣賞。我們的手是感覺器官,我們對它的依賴就像對眼睛一樣,在我們獲取周圍世界的資訊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我們的指尖,佈滿著數以千計的觸覺感受器,使我們擁有細膩的觸覺,而我們手指關節和手腕的傾斜則提供了對運動的敏銳感知。達文西在研究手的時候了解手是精密的工具,當然,他也巧妙地運用了他的雙手。
然而,當達文西仔細研究手部時,探索範圍很快擴展到肩部的肌肉。他最大的一幅畫作展示了一隻被解剖過的右臂,標示了作用於拇指的肌肉和肌腱;達文西深知,我們的手是整個手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與我們的頸部、背部,甚至腿部的肌肉達成動態協調,並與身體的其餘部分同步。他認識到手與人體各處的連結,展現了驚人的先見之明:最近的神經科學研究證實,手在大腦中的表現是如此廣泛——手的神經和生物力學運動極易與我們神經系統的其他部分自發地互動與重組——以至於我們運用手的深層動機和努力幾乎與人類生命的基本需求密不可分。人類學和醫學研究顯示,手在人的智慧演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現代神經科學認為,大腦不僅存在於我們的頭顱中,而且延伸到我們整個身體。當我們伸手觸摸周圍的世界時,我們的思維主要體現在我們的手上。
我們的手是我們擁有的最精緻的工具,可用於理解事物,但我們使用它們的頻率遠不如以往,特別是在寫作時。令人驚訝的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全面的研究來確切評估自數位技術廣泛使用以來,我們的手寫能力下降了多少,但日常經驗證實了這一點,而且數量可觀。儘管仍有許多人會動手填寫表格或在家裡隨意寫下筆記,但如今我們的大部分寫作都是在鍵盤或手機上完成,因此我們很多人發現自己的手寫的清晰度大幅下降。在電腦上打字會讓寫作感覺簡單許多,而且在許多方面確實如此:文字處理器允許我們剪下和貼上,移動文字,現今大多數電子郵件都含有一些智慧撰寫的功能。對於我們的許多數位任務來說,打字的便捷性,讓我們輸入的文字可以簡單複製、共享並且在日後可以搜尋,使得鍵盤成為一個顯而易見的選擇。然而,在今日也有許多情況下,手寫仍然是較好的選擇。透過了解我們的認知過程在打字時如何變化,並且更密切地關注我們在手寫和畫圖時的想法,我們可以自行確定何時最好拿起一張紙。
當我們打字時,運動自由度會大幅降低:一個標準的QWERTY鍵盤有一〇一個固定按鈕,無論我們正在輸入哪個字母或數字,我們的運動幾乎都是相同的。打字主要的活動僅限於手指,而手寫則涉及我們身體的大部分平衡和運動。我們依靠核心力量來穩定姿勢,並在手寫時進行微調,以至於母親們在分娩後常常發現手寫變得較為困難,只有在休息和恢復並讓腹部肌肉組織充分復原時才能恢復到過去的狀態。所有這些身體活動與我們打字時的身體狀態形成鮮明的對比。
我們的大腦也會有不同的反應:二〇一七年,挪威科技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當孩子和年輕人在鍵盤上打字時,他們的腦波模式與手寫和畫圖時會有顯著不同。他們頭戴擁有二百五十六個金屬偵測器的高密度陣列腦波紀錄儀(EEG)的電極感應網,這是一個覆蓋在頭部的顆粒狀頭罩——記錄了完成一系列書寫任務時的神經電活動變化。當人們手寫和畫圖時,他們的腦電波模式更適合學習。打字時,人們的神經元活化情形顯然沒有那麼複雜和明顯,這個結果被歸因於打字時手部運動不需要那麼精確的控制力。手寫和畫圖更有利於學習和喚起記憶的重要發現也得到其他學術研究證實,特別是二〇一四年由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所提出的備受關注的報告,以及最近二〇二一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都再次發現手寫時的學習率遠高於鍵盤打字。研究人員認為,手寫時的感知運動經驗有助於我們鞏固並更容易吸收所學。
目前還沒有任何學術機構能夠確切評估像ChatGPT這類的語言模型會如何影響我們寫作時的思考過程,而且相較於比較使用鍵盤和手寫的差異,這種影響可能會更明顯。「GPT」代表「生成式預先訓練轉換器」(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它允許與之連接的任何網路工具以人類語言形式生成原創內容。像ChatGPT這樣的AI語言模型,可以透過提供新想法或觀點來提升我們的創造力,並可以藉由分析和總結大量文本來幫助我們提高生產力。然而,當我們將寫作任務轉交給人工智慧,而不是自己思考詞彙或片語來表達我們的想法時,「生成效應」會減弱是顯而易見的。當我們過於依賴人工智慧來幫助我們寫作時,將出現「認知外包」的風險,這會降低我們自己產生新想法和獨立表達思想的能力。平均分配使用人工智慧工具寫作的時間與使用紙筆的時間,有助於減輕這些風險:在我們手寫和繪畫時,沒有任何人工智慧生成工具能夠侵擾我們的思考。
當我們在紙上寫作時,能讓自己自由地以空間的方式思考:一張空白的紙讓我們隨意放置標記、連接頁面各處的想法,或輕鬆透過陰影表示三度空間。我們可以用筆創造自己的視覺語言,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通常在詞彙或片語之間的箭頭和線條就足以擴展我們的想法。速寫、圖表或心智圖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各部分如何整合成一個整體;紙上空間的布局呈現了新的視角和聯想,讓我們的想法可以從字面上改變或顛倒。儘管我們可以在電腦上更精細地琢磨作品,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平面設計軟體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多上許多,而且感覺並不像拿起紙筆那樣直覺或流暢。
在一九三〇年代末,寫給法國數學家雅克.阿達馬(Jacques Hadamard)的一封著名信件中,愛因斯坦在信中解釋,對他而言,字詞或語言在思考機制中並未扮演主要角色;他的想法通常是「視覺和某種肌肉類型」的。愛因斯坦在進行一些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突破時,大幅地依賴視覺思考實驗,包括想像自己騎在光束上以發展狹義相對論,以及在研究廣義相對論時想像一個男人乘坐電梯並從太空中自由下墜。愛因斯坦敏銳地察覺到我們的思考與身體動作的密切關聯,以及它們之間所具有的動覺和多重感官的特徵。透過多多運動我們的身體——無論是透過手勢還是透過在紙上做標記,就可以擴展語言的線性局限。
在面對大量文字、例行性強或不太需要創造性的輸入時,鍵盤往往是最合適的工具,讓我們高效地記下想法——如今我們大多數人打字的速度比手寫更快,在紙上的生產力很難與網路工具匹敵。然而,在涉及到用視覺概念擴展我們的想法,或自由創造新想法的組合時,科技很快變成一種限制。文書處理軟體——或任何類型的軟體工具——建立了很難超越的標準化工作方式:簡單的選單及選項可以讓我們輕鬆切換字體或更改頁面佈局,但很難創建更自由的視覺內容;對於今日的大多數人而言,我們輸入到裝置中的內容幾乎完全由規定好的字母和數字、滑鼠點擊和螢幕點擊組成。即使是經常使用平面設計軟體的專業人士,或使用類似軟體的建築師和工程師,也會明顯感受到在電腦上的靈活性和創造力受到限制。
我們每天會花上超過一半的清醒時間,完全依賴鍵盤、觸摸螢幕或滑鼠來記錄我們的想法和決策。然而,儘管我們在數位裝置上花費大量時間,我們實際上用這些裝置寫出來的文字卻遠比想像的少。根據過去二十年來收集的資料,Whatpulse應用程式顯示,人們平均每天在電腦上打的字只有九百四十一個鍵——相當於寫二百個單字。當然,有些職業幾乎不需要文書作業,而另外一些職業則每天需要寫數千字,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會花更多的時間在網路上瀏覽、選擇和消費資訊,而不是進行創造。Whatpulse顯示,人們通常每天點擊四百九十七次;而Mousotron應用程式發現,辦公室工作者的滑鼠每週實際移動距離平均超過一英哩(一‧六公里);二〇二二年的美國和佛拉蒙研究顯示,人們使用智慧型手機時,每天平均觸控、點擊或滑動裝置二千六百十七次。顯然,我們在使用螢幕時最常進行的是掃視、滾動和選擇,而當我們打字時,通常是輸入簡短的搜尋指令以獲取更多資訊或簡單的訊息交流。
使用者體驗設計師和開發人員使用「熱點圖」密切追蹤和引導人們在網頁上滾動 和點擊的位置,然後確保網頁上的重要按鈕和元素被刻意放置在最顯眼的地方;網站或應用程式的使用者會根據這些提示和指示,將注意力放在那些位置上。我們會用滑鼠或觸控螢幕重複進行非常相似的手勢,在螢幕的相同區域選擇按鈕和操控,一整天下來,這些累積的動作的形成了一團重複的線條──這與我們在紙上經過思考後所決定的標記和設計完全不同。滾動和點擊滑鼠、滑動和觸碰螢幕的模式變得如此普遍,以至於開始改變我們的思考過程:我們操作數位裝置時,我們的想法和印象大多是按照順序排列,並在很大的程度上由演算法或軟體設計影響,但卻好像是我們自己的個人動機或發現一樣。相較之下,當達文西依賴他的實體調查、手繪影像和隨手筆記作為產生自己想法的工具時,他能完全掌控全局並在每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之間自由切換。手寫和繪畫是我們操縱想法最私密的手段,在文藝復興時期,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意識到這些方式所擁有的個人力量。
我們擁有的最精緻工具
二〇一二年,有場獨特的展覽在白金漢宮和聖路德宮開幕。達文西去世後,他的所有繪畫和手稿都被遺贈給他的一位學生,這些作品最終被貼進相冊,並開始在全球各地轉手。至於其中最著名的一本筆記是如何成為英國皇室的收藏尚不得而知——很可能是查理二世在一六〇〇年代後期獲得的——但其內頁,包括達文西所有現存的解剖研究,都是今日皇室收藏中最珍貴的寶藏。二〇一二年的展覽首次展示了達文西的所有解剖圖,並與現代高科技醫學影像掃描進行比對。比對結果顯示,儘管他事先獲得的知識有限,也沒有現代技術,但達文西的...
作者序
作為人類的意義是什麼?當然,基因使我們與其他物種有所差異。人體和大腦的進化也是我們生存的關鍵。但我認為,定義我們人性的,是我們的活動、特質和技能,而非身體配置。積極的生活,亦即全人的生活,必須深入參與世事並理解世界以及我們所處的位置。本書討論的十二種技能,共同支撐了過去和現在大部分的人類日常生活。這些基本能力和與環境互動的方式是我們人性的重要核心。
美國哲學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一八四一年的開創性文章《自力更生》中言簡意賅地記錄了現代開始加速的時刻。鐵路旅行、電報和其他一系列發明開始大幅影響人們的生活。在一個愈來愈舒適的時代,他呼籲大家要自給自足並信任自己的能力,這點引起了許多共鳴。
從那時起,有許多重要時刻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一九五〇年代電視的大量普及就是其中之一:我們很快就適應每天花了數小時坐在閃爍的螢幕前,在下一個十年結束時,有五‧三億人同時在自家客廳觀看了月球登陸直播。
一九八〇年代,錄影帶、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遊戲機和個人電腦的出現進一步改變了一切。我們花在螢幕前的時間更多了,這次不再那麼被動,而是會主動點擊、倒帶、錄製、工作和玩耍。一九九〇年代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開始將所有技術匯集到一個地方,而在二〇〇〇年代,功能愈來愈多的行動裝置和更快的處理速度讓這些技術變得更加便捷。如今,運算和技術的持續進步使人工智慧承擔愈來愈複雜的任務,並且吞噬人類的能力。愛默生在將近兩個世紀前面對的技術變革,相較之下顯得微不足道。
然而,他提出的關於擺脫技術束縛的思想同樣重要。我們被數位科技所包圍,這些技術幾乎可以為我們做任何事情;因此,我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可能與便利生活。同時,愛默生的自力更生概念──即運用我們天生或習得的能力,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我的日常工作主要集中在數位技能教育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注意到使用科技會對其他技能的應用造成負面影響,我所進行的大量研究也支持這一點。我們將瑣事交給電腦之後,自己動手做的部分就變少了。科技與技術當然是有幫助的──畢竟,有很多我們不想做的事。但在我們依賴裝置來支援核心能力時,例如閱讀或寫作等基本技能,或記憶、導航、社交技能等重要基本能力──這些能力可能會迅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退化。因此,我們從數位科技中獲得好處的代價也相當大。
在本書中,我橫跨各個歷史時期和各大洲,發掘並讚揚那些今天可能被我們視為非凡的但在過去卻非常普遍的人類能力。透過將這些故事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進行比較,我旨在說明科技使用不僅會削弱我們的核心能力,也會削弱我們人性的本質。
技術開始取代我們的積極時刻,並減少我們對天賦與能力的需求時,我們的存在範疇就會受到威脅。我們的肌肉和思想曾經被拉伸,但當我們將重要技能外包給裝置和演算法時,就開始鬆弛。然而,我們似乎太容易接受技術對我們生活品質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更糟的是,我們對裝置的依賴愈來愈多,似乎不可避免,超人類主義的未來願景——我們的身體將與硬體融合或被硬體取代,讓大眾辯論的焦點集中在技術進步上,而很少留出空間來思考人類的存在。
成為完整的人,是我們該奮鬥的目標,幸運的是,這與這個時代的其他迫切問題不同,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能力從今天開始做到這一點。那第一步是什麼?不要馬上拿起我們的裝置。除此之外,我們每個人,身而為人,我們都有潛力在本書涵蓋的先天或後天的技能上表現出色,過去無數成就的例子顯示我們能充分利用這種潛力。人類生來就具有掌握和磨練新技能的能力;想要了解我們真正的能力,我們只需開始採取行動即可。
作為人類的意義是什麼?當然,基因使我們與其他物種有所差異。人體和大腦的進化也是我們生存的關鍵。但我認為,定義我們人性的,是我們的活動、特質和技能,而非身體配置。積極的生活,亦即全人的生活,必須深入參與世事並理解世界以及我們所處的位置。本書討論的十二種技能,共同支撐了過去和現在大部分的人類日常生活。這些基本能力和與環境互動的方式是我們人性的重要核心。
美國哲學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一八四一年的開創性文章《自力更生》中言簡意賅地記錄了現代開始加速的時刻。鐵路旅行、電報和其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導航
玻里尼西亞航海
卡通建築與綠色色塊
訓練你的自然導航技術
第二章、運動
我們敏捷的祖先
史上最久坐不動的人類
重新動起來
第三章、交談
短暫的表情
表情符號和GIF圖
磨練你的對話技巧
第四章、孤獨
被困在馬斯地島上
魯賓遜克魯索島
培養你自己的孤獨感
第五章、閱讀
旁注、標示的手形記號和隨筆札記
生成效應
成為主動的讀者
第六章、寫作
人類的通用尺寸
我們擁有的最精緻工具
手寫和手繪
第七章、藝術
從內向外探索
全神貫注於一點
創造你自己的視野
第八章、工藝 太空旅行者
體現認知與螢幕現象
恢復你的工藝技能
第九章、記憶
莎士比亞的劇團演員
記憶劇場
強化你的記憶
第十章、夢
我們真正的內在創造者
自願停止懷疑
留出做夢的空間
第十一章、思想
風雲聚會
行為與行動的主宰器官
形塑你自己的思想
第十二章、時間
從陰曆到數位時間
第二種智慧
掌控你的時間
後記
鳴謝
註釋
參考書目和延伸閱讀
前言
第一章、導航
玻里尼西亞航海
卡通建築與綠色色塊
訓練你的自然導航技術
第二章、運動
我們敏捷的祖先
史上最久坐不動的人類
重新動起來
第三章、交談
短暫的表情
表情符號和GIF圖
磨練你的對話技巧
第四章、孤獨
被困在馬斯地島上
魯賓遜克魯索島
培養你自己的孤獨感
第五章、閱讀
旁注、標示的手形記號和隨筆札記
生成效應
成為主動的讀者
第六章、寫作
人類的通用尺寸
我們擁有的最精緻工具
手寫和手繪
第七章、藝術
從內向外探索
全神貫注於一點
創造你自己的視野
第八章、工藝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