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海盜被稱為「人類的公敵」。
在海上襲擊船隻、掠奪沿岸村莊、殺人越貨的海盜被人憎惡是理所當然的。
但仔細一想,這世界有很多以海盜為主角,甚至將海盜視為英雄的小說、漫畫與電影,在這類作品裡的海盜都為眾人所親近,甚至愛戴。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答案就藏在海盜的歷史裡。
順著歷史脈絡爬梳就會發現,海盜並非永遠的人類公敵,在某些時代,甚至是眾人眼中的英雄而非壞蛋。也由於這樣的歷史背景,才造就了現代的海盜形象。
本書將依據時代順序,介紹海盜從過去到現在的轉變。
在這漫長的時間舞台登場的有統治愛琴海的古希臘海盜、反抗亞歷山大大帝的海盜、對古羅馬造成威脅的海盜、為了向凱撒復仇而賭上人生的海盜、以破壞者之稱聞名的海盜、發源於北歐的海盜、穆斯林海盜、十字軍騎士團海盜、成為鄂圖曼帝國大提督的海盜、意在奪取新大陸財富的海盜、自英格蘭女王手中授勳為騎士的海盜、被時代捉弄而遭到絞刑的海盜、背叛海盜的海盜、留下傳說的加勒比海盜,以及地中海最後的海盜。
本書在敘述這些海盜的英姿時,也同時觀察他們在各自的時代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想必能夠看見與現代的索馬利亞海盜截然不同的姿態。
此外,除了觀察時代所塑造的海盜形象,也反過來談他們是如何影響各個時代的歷史,希望大家藉由認識海盜,從另一個面向重新閱讀世界史。
換言之,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探尋海盜在每個時代扮演的角色、人們如何看待海盜,以及海盜如何撼動整個世界。
在本書登場的海盜主要是地中海、大西洋、加勒比海、印度洋的海盜,日本及東亞的海盜則未能提及。由於世界史也是以西洋史為核心,這一點還請大家見諒。
接下來,就一起來認識歷史上的海盜吧。
無論是被視為英雄的海盜、掠奪者的海盜、征服者的海盜、秉持信仰的海盜、復仇者的海盜、野心勃勃的海盜、冒險的海盜、開創事業的海盜、自由自在的海盜,讓我們一邊將焦點放在各個時代的各種海盜,一邊漫步走過古今,探索這段世界史。
.第1章 海盜的起源
.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西元前五世紀,在面向愛琴海的愛奧尼亞地區的哈利卡那索斯(現博德魯姆),後世稱之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約西元前四八四~前四二五年)誕生。
當時的希臘世界正逢波希戰爭(西元前四九二~前四四九年),處於十分混亂的時期。波希戰爭是指東方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斯王朝入侵希臘的事件。由古希臘城邦組成的希臘聯合軍,雖然成功阻止了波斯帝國的攻勢,但此事件仍然動搖了整個希臘社會的根本。
希羅多德即誕生於希臘與波斯兩大勢力夾擊的愛奧尼亞地區,他回溯兩大世界對立的起源,探尋波希戰爭的原因後寫成了共九卷的《歷史》一書。
希羅多德在書裡提到下列這段話:
本書由來自哈利卡那索斯的希羅多德,經過自行調查後書寫。為的是擔憂人類社會的大事件隨著時間漸被遺忘,以及為了讓世人知曉,希臘人與異邦人之間所發生的種種偉大且令人驚嘆的事蹟,尤其希望能夠將雙方交戰起因的來龍去脈流傳至後世。
(希羅多德《歷史》)
希臘語的「歷史」有「探究」的意思,而希羅多德的偉大之處,應該就在於貫徹了「探究」這項行為吧。
希羅多德終其一生在希臘及埃及等地中海世界旅行,並在各地收集了不少傳說故事,因此希羅多德的《歷史》除了生動地描述了馬拉松戰役與薩拉米斯海戰等波希戰爭的場景之外,還記載了許多各地聽來的鄉野傳說。讓生活在距希羅多德時代二千五百年以後的我們,才有機會根據《歷史》一書的內容,遙想當時人們的生活與思考方式。
接著便介紹一個由希羅多德所寫的小故事,這個故事與薩摩斯島統治者波利克拉底有關。而波利克拉底這號人物,也才最有資格被稱為古希臘的海盜之王。希羅多德雖然未曾以「海盜」稱呼波利克拉底,但是在海上襲擊船隻與掠奪沿岸村莊的波利克拉底,與現代我們所謂的海盜其實並無二異。
如果稱希羅多德為「歷史之父」,也就是「歷史」的開山祖師的話,那麼我們或許可以說「海盜的歷史」也同時在「歷史」開始的瞬間展開序幕。
接下來就讓我們從希羅多德的敘述一窺古希臘的海盜之王,波利克拉底究竟是何人物吧。
.古希臘海盜之王
西元前六世紀,波利克拉底於愛琴海東南部的薩摩斯島誕生。薩摩斯島因其作為交易往來的據點而繁榮外,一般也被視為是天神宙斯之后赫拉的誕生地,充滿了宗教與文化的色彩。薩摩斯島與希羅多德的出生地哈利卡那索斯隔海相望,雙邊距離約一百公里,據說希羅多德在青年時期也曾移居此地過。
西元前五三八年,波利克拉底在薩摩斯島舉兵,成為手握大權的統治者。但他的野心不僅僅是掌控薩摩斯島,還希望更進一步擴大勢力,於是組成槳帆船隊進攻愛琴海。
希羅多德對於波利克拉底的描述如下:
(波利克拉底)稱霸薩摩斯島之後,與埃及國王阿瑪西斯締結友好關係,還彼此交換了禮物。在短短時日之內,波利克拉底的威脅急遽擴大,連愛奧尼亞以及希臘等地也知曉他的大名。其實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兵之所向,總是戰無不克,攻無不勝。波利克拉底擁有搭載五十人的槳帆船一百艘以及一千名弓箭手,不管對手是誰他都毫不留情地掠奪。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要讓朋友感謝你,最好的方法不是什麼都不搶,而是搶了之後再還給他。於是大部分的島皆落入他的掌控,也占領了不少陸地上的村莊。
(節錄自《歷史》。括號內文字為作者補充,後皆同。)
一百艘五十槳帆船、一千名弓箭手的波利克拉底槳帆船隊相繼統治周邊海域,愛琴海諸島與愛奧尼亞沿岸的城邦也一一被征服。無所不搶的波利克拉底簡直於海盜無異,就連「要讓朋友感謝你,最好的方法不是什麼都不搶,而是搶了之後再還給他」這句波利克拉底掛在嘴邊的話也很像是海盜的台詞。
順帶一提,著名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也是在這個時代的薩摩斯島誕生。據說年輕的畢達哥拉斯在埃及學習時,就是帶著波利克拉底寫給埃及阿瑪西斯王的介紹信前往。只不過畢達哥拉斯因為厭惡波利克拉底的獨裁,移居到義大利南部,並在這塊土地上,發現且奠定了畢式定理等幾何學學說的基礎。
在各地旁若無人地掠奪,持續在愛琴海擴張勢力的波利克拉底當然會招來敵人,波斯帝國的撒狄城總督歐洛伊特斯正是其中之一。
誤信歐洛伊特斯準備投誠的波利克拉底放下戒心,只帶著少數的兵力走入撒狄城,卻立刻踏入歐洛伊特斯所設的死亡陷阱。最後,他的屍體被掛在撒狄的木柱示眾,任由雨打與烈日曝曬。
不過令人玩味的是希羅多德對波利克拉底的評價。因為他對於波利克拉底的海盜行為不僅未加責難,還視他為「第一位企圖稱霸海洋的希臘人」,將他形容成擁有豪情壯志的英雄,甚至給予「在希臘的獨裁者之中,單就氣度恢弘這點來看,無人可與波利克拉底比肩」的讚美。對於波利克拉底之死,他也認為「(對此人而言)這實在是最不適當、最殘忍的下場」。
對於波利克拉底的海盜行為採取寬容視點的希羅多德,與後述冷言批評「海盜是人類公敵」的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實在有著天壤之別。
.希臘神話裡的海盜
在古希臘時代從事海盜行為的,當然不只波利克拉底一人。在先於希羅多德《歷史》問世的希臘神話裡,便已多次出現英雄們做出如海盜般掠奪行徑的敘述。
例如在荷馬的著作《伊利亞德》中登場的英雄阿基里斯,就曾誇耀般地盛讚自己的掠奪行徑:「我率領船隊攻占民眾的村莊多達十二處,還從這些村莊搜括大批寶物,最後一個不剩地送給阿楚斯之子阿卡曼儂。」
無獨有偶地,荷馬《奧德賽》裡的英雄奧德修斯,也將這種海盜行為視為理所當然:「(到達基科涅斯人的國家後,)我攻陷了城市並掃蕩平民後,便掠奪婦女與大量的金銀珠寶,然後分給同伴。」
原本希臘神話中,就多有描述眾神之父宙斯與眾神們強取豪奪的段落,包括宙斯在各地掠奪女性的故事也時有所聞。並且這些掠奪行徑不僅未被視為可恥的惡行,反而成為了彰顯絕對神力的故事。換言之,眾神是透過行使神力這一點來突顯身為神的絕對性。
從這點來看,即可說明荷馬對於阿基里斯與奧德修斯所犯下的海盜行為為何會如此描寫了。英雄為眾神所寵愛,得眾神之力,才會犯下踰矩之事,在這層意義上,海盜行為正是與眾神親近的證據。
也就是說,憑藉力量凌駕他人與掠奪一切的行為,僅限於具有力量的人(等同於接近神的人),可說是對英雄的一種讚美。由此便可推察出,希羅多德對波利克拉底的評價也繼承了這樣的海盜觀念。
.克里特的海上統治
而再將時代稍微向前推移,來到了西元前二千年左右蓬勃發展的克里特文明,因國王「米諾斯」之名,又稱為米諾斯文明。根據前人說法,第一個在愛琴海組織海軍的國王正是克里特王。
與希羅多德並駕齊驅的古希臘歷史家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寫道:
傳說中,最古老的海軍組織者是米諾斯,他稱霸了希臘的海域,成為基克拉澤斯群島的統治者,也將海盜趕出他勢力所及的海域,藉此擴大收益管道。
這意味著古時候的希臘人,與住在大陸沿岸或島嶼的其他民族,除了靠船隻往來聯絡,也漸漸做起海盜的勾當。他們將同伴之間的領導者奉為指揮官,為了尋求自身利益以及養家活口,攻掠那些如沒有城牆守護的村落一般、散落各處的城邦。他們不僅對自己的所做所為沒有半點廉恥之心,甚至覺得這麼做才能為自己帶來貨真價實的名聲,因而藉此謀生。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根據修昔底德的說法,克里特國王組織了世界第一支海軍,將海盜趕出周邊海域,克里特也因此獲得收益來源──海上貿易而繁榮。
經考古學調查得知,埃及與南義大利在克里特文明時代,曾於廣闊的地中海進行貿易,而這番繁榮完全是奠基於地中海的海盜受到鎮壓,以及航路的安全之上。
不過,這個堪稱「米諾斯和平」的海上秩序並不長久。克里特文明遭到北方民族阿卡亞人入侵而瓦解後,愛琴海就失去了原有的秩序,海盜再度橫行。於是來到先前的希臘神話背景,與希羅多德《歷史》所描述的波利克拉底的海盜時代。
強而有力的海洋秩序形成,海盜就退潮遠去;等到海洋秩序瓦解,海盜又竄出頭來,這樣的劇情也在後續歷史中不斷上演。
.大帝與海盜
西元前四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西元前三三六~三二三年在位)率領希臘軍隊入侵大流士三世(西元前三三六~三三〇年在位)治下的阿契美尼斯王朝波斯領土,東方的大帝國波斯也因此滅亡。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下的領土從希臘直到地中海沿岸的敘利亞、埃及、東方的波斯、中亞與印度河流域。
當時的希臘人對於世界地理的認識,東方只到印度,西方止於直布羅陀海峽,世界的文明則只有希臘世界與波斯世界。換言之,遠征東方,滅了波斯帝國後的亞歷山大大帝,已可算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統一「世界」、成立「世界帝國」的人物。
成就偉業的亞歷山大大帝,也留下一段風格迥異的「大帝與海盜」故事。大帝在遠征東方的途中,一邊鎮壓地中海與黑海一帶的海盜,一邊逮捕了許多海盜,其中與某位海盜的互動也因此流傳下來。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在自己的著作中,也提到這段於世界史留名的亞歷山大大帝與名不見經傳海盜的互動,後世的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在其著作《上帝之城》也引用了這個小故事。
讓我們從奧古斯丁的著作了解這段大帝與海盜的互動。
(某位海盜被捕後,被帶到亞歷山大大帝面前。)大帝問海盜:「為什麼在海上橫行霸道呢?」這位海盜毫不膽怯地回答:「一如陛下在全世界橫行霸道,差別只在於我用的是小船,所以被叫盜賊,陛下用的是大艦隊,所以稱為皇帝。」
(奧古斯丁《上帝之城》)
被抓到亞歷山大大帝跟前的海盜大言不慚地說自己的所作所為與大帝無異,只是坐在大艦隊上的能夠稱王,小船上的自己只能被叫海盜而已。
這段小故事不只是單純的歷史片段,更是向我們提起了一個力量與正義的普遍政治學問題──大帝與海盜的行徑,到底哪裡不同?這段短短的故事,持續給予西塞羅、奧古斯丁等各個時代的人們刺激,使他們不斷提及此事。
即使到了現代,語言學者兼政治評論家的諾姆・喬姆斯基,也曾在評論美國外交的《海盜與帝王》評論集引述過這段故事。喬姆斯基以大帝與海盜比喻超級大國的美國與國際恐怖主義之間的關係。換言之,美國的霸權外交與國際恐怖主義之間,就和大帝與海盜之間一樣,都存在所謂的暴力性質,並且就這層意義而言,暗示著兩者在本質上沒有差異。當然,喬姆斯基的主張並不是要擁護恐怖主義,只是點出超級大國美國將霸權外交作為國際政治手段所潛藏的暴力性質。
在討論現代恐怖主義時,會引述海盜歷史的事實上不只喬姆斯基一人。將歷史上的海盜與現代恐怖主義放在一起思考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讓我們留待後續思考,現在先回到古代海盜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