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只有高手,才能引導高手
任何人都能寫書,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勝任採訪。最近在網路上甚至還出現了「我的獨家書」之類的產品,儼然已進入了你、我都能寫書的新時代。即使內容不盡完善且並不特別,只要作者的隨筆偶然抓住了讀者的心,照樣能夠熱賣,我真的對此感到驚奇。
然而,採訪是全然不同的。需要對受訪者的人生與想法瞭若指掌, 就如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哈柏曼(Clyde Haberman)說過的「深入地準備與研究,是成功訪談的基石」。
梁渶垠記者在本書中採訪的諾姆•杭士基博士、奈麗•奧克斯曼教授等諸位受訪者,真的可謂是劃時代的「創意夢幻隊」(Creativity Dream Team)。當我看到她為了這本書所做的功課量時,當下第一反應真的是目瞪口呆。
從本書內容中也一眼就可看出,受訪者在她經過充分準備後提出的精準問題引導下,精彩地回覆了自身的人生經歷與想法;從她的字句裡更可以感受到,她在無形之中、強而有力地傳達給受訪者的訊息:「我對您已經有足夠地認識,所以請您謹慎回答提問」。
我曾親自接受梁渶垠的採訪,也曾經身處她訪問全球黑猩猩保育專家暨環境運動家──珍古德(Jane Goodall)展現廚藝的專訪現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超過三百天造訪上百個國家、倡導環境保護的珍古德,每年接受的採訪足足超過一千次以上。對於我這看過珍古德過去十多年來、不計其數訪談的人而言,早已練就在訪問一開始,就能馬上看穿她特有表情的功夫了。那表情代表的是「快點拋棄那些老掉牙的問題吧」。然而,能讓珍古德洗掉如此表情、頻頻露出燦爛笑容並引導出她堅決信念的人,正是梁渶垠。本書中所採訪的每位高手亦是如此,只要坐在她身前,都會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開心地展現出真實地自己。
她的訪談具備貫通整體的主題或脈絡,一切都經過她系統性的鋪陳,並非漫無章法。她緊抓著邏輯的線頭、有條不紊地布局,並引導出每位名人的至理名言。像本書就催生出三星天才設計師普拉納夫•米斯崔的名言:「對我來說,唯有『改變』是永遠不變的法則。」而聽了同樣來自MIT 媒體實驗室的奧克斯曼教授,提出「調整想法的鏡頭」,就彷彿真的來到以好奇心當貨幣流通的世界般。
一般美國大學在畢業與入學典禮上都沒有詞藻華麗的演講,但是身為哈佛第一位女校長的德魯•福斯特,卻建立了入學儀式的新傳統而受到矚目。幾年前我曾以哈佛畢業生的身分,在哈佛大學入學典禮中擔任名譽典禮官(Marshal),當時聽到福斯特校長言及的「停車位理論」:
不要把你的車停得離你的目的地太遠。直接駛向目的地吧!
如果沒有車位,你知道自己隨時可以再繞回來。
這次我終於透過這本書更明確地明白之中的涵義了:不要因為沒有明確的理由或證據而過早放棄或妥協。關於「不妥協就是王道」的信念,經營學扛霸子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教授的帥氣忠告──「維持98% 比100% 更困難的理由」,可以說做了最完美的詮釋。
如同「有創意的大人養出有創意的孩子」這句話,現在我們所處的社會,為孩子們提供創意環境的意識已然抬頭。不過當孩子們開始接受正規教育的祝福(?)時,卻又下起了咒罵創意的暴雨了。本書中收錄許多專家們的想法,事實上若想要從他們身上得到啟發,可以去閱讀他們的書、當然也可以去聽他們的演講;但是優秀的採訪能夠將書本與演講中沒有說到、或簡單帶過的部分,做更深入的追蹤和探討。
梁渶垠記者的採訪內容,並非造本宣科地按腳本提問,而是丟出讓人意想不到、難以回答的問題。她也曾向拒絕踏入主流中堅團體的反骨者──杭士基教授,問了「難道您不會感到孤單」的問題。
果然是高手,才能引導高手。
崔在天
梨花女子大學生物資源科學部教授
韓國國立生態園園長
哈佛生物學碩士
作者序
如何從平凡邁向非凡?
「為什麼想去留學呢?」
當聽到我在連續工作了八年之後決定卸下新聞節目主持人的重任、並到MIT 史隆管理學院留學的消息時,多數人都感到驚訝。我從很早以前就有想到更寬廣的地方學習新知識、並以更成熟的視角來重新探索這個世界的想法,這也使我做了出國攻讀MBA(工商管理碩士)的決定。在這過程之中,「對人的好奇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MIT 兩年、在哈佛一年,我在世界第一學府的所在地(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具知識水準的都市)美國波士頓的校園中,度過了一段不算短的歲月。
留學初期,不得不與學業以及陌生的異鄉生活抗戰,每一天都過得戰戰兢兢。大學畢業已經八年,主修人文學的我還得用英文,學習之前一次都不曾學過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科目,並和同學討論。我彷彿就置身於「完美風暴」(perfect storm)中。雖然我事後才知道,原來在MIT 和哈佛中,「給出不可能做完的大量作業和要求事項」,是他們的一種教育方針。這代表著學生們在經歷身處於暴風般的惡劣環境,並加以克服的過程中,可以學會妥善運用時間的方法,親身體會該如何決定出人生的優先順序。
從記者重回學生身分的我,每天置身於考試和課題的壓迫中,又不想錯過任何一場校園中的名人演講,弄得連伸直腿放鬆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在波士頓的校園裡只要下定決心尋找,每天都可以聽到世界級名人的講課,有時候他們會不聲不響地來校園展開演講,搭校車時,或走在校園中,也經常會像在教會中遇到熟人般見到名人。如同某位的經典名言「在這裡要煩惱的不是要做什麼,而是不要做什麼」,透過與他們面對面所學到的事物,也應該去思考「應該習得什麼、丟棄什麼」。波士頓校園的三年中,我花費大量時間所學到、洞察到的每個瞬間,都彌足珍貴。
在MIT 完成碩士課程後,我很幸運地又獲得了可以在哈佛研究一年的時間,那時我猛然想起當初我想來留學的理由──「對人的好奇心」。因此我開始鼓起勇氣、邀約名人進行採訪。對我來說,在這裡遇到的人們都是在自己人生中「已尋找到自己定位的人」,因此他們看起來「很幸福且滿意他們現在的生活」。這些人都是在被譽為世界最高學府的哈佛與MIT 裡,指導學生們的教授;或是擁有專職工作,活躍於自己的專業領域中,並樂意給予後輩們靈感、協助他們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有所成就的人。
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成功的呢?他們走過的路、現在的想法以及所抱持的夢想到底是什麼?我真的很想知道。萬分感謝他們為了我這位遠從韓國而來的記者、學生或者研究員,願意花費他們寶貴的時間接受我的採訪,我對這些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拋出了許多人性化且具普世性的問題,好讓我可以從中窺視他們的人生祕訣,以及內心渴望的世界。
調整想法的鏡頭
挑戰讓自己感到最有負擔的事
迎接成就前,先勇於冒險
只要不斷嘗試,就沒有失敗
維持98%比100%更困難的理由
在與世界級的學者們對話之中,除了感受得到他們炙熱的眼光外,也不難發現他們爽快的說明著他們是秉持著何種信念,走到今天這個位子的。
我在本書中介紹的每位訪談者其個人的經歷都非常豐富。諾姆•杭士基、德魯•福斯特、克雷頓•克里斯汀生、約瑟夫•奈爾教授等主要都是著名學者,也有受到哈佛與MIT 特別邀請前來授課的艾瑞克•施密特、安妮•史溫尼等,當然也包含了像是奈麗•奧克斯曼、普拉納夫•米斯崔、尼克•米萊教授等迅速竄起的新進學者們。
無論讀者是否認識他們,對我來說,他們都是如同「寶石」般的人,因此我致力於將他們的「連續劇」呈現給各位,其中包含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還有他們是如何是忠於基礎並「透過再平凡不過的價值,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萬般精采」等。
這個過程也成了我「發現自我的時間」,訪問他們的同時,也回顧了自我。現在我想將「發現他們的時間」的故事集結出來分享給各位讀者,並真心希望會成為你們「發現自我的時間」(編注:本書原韓文書名即為《發現自我的時間》)。
最後,我要在這裡,對守護廣大世界眾生並提供我們學習機會的上天、總是願意相信我並支持我的父母與家人、總是激勵我並和我分享人生智慧的心靈導師們、在我身為學生的三年中給予我關懷的公司和同事們,表達深深的感謝。
梁渶垠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