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除了自身熟悉的成大醫學人文生活圈之外,利用在地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超連結至醫學史、醫理學與醫學倫理的策展方式,也適用於大台南地區。譬如,若我們迎合人文旅遊的時尚趨勢,規劃出具有知識厚度的台南醫學人文之旅,那麼是否更有機會達到醫學人文所期待的教育或知識溝通目的?
台南其實擁有許多歷史資源,譬如「新樓醫院馬雅各醫學紀念館」,加上位於台灣文學館附近「太平境教會」中的「馬雅各紀念碑」及馬雅各家族文物,是探討台南醫療史與醫療宣教的好體裁。無論是從多元文化的相遇,或從不同文化醫學宇宙觀與身體觀,更或從病患就醫選擇的現實角度,都很容易連接當代台灣民眾的就醫經驗與身體經驗。又或者如「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也是一個觸及疾病史、公衛史、疾病汙名、醫理論爭(烏腳病致病機制,從降災到砷與螢光腐植質的論辯)、醫療政策、醫學倫理、醫療奉獻,甚至是博物館學與博物館倫理(如何展示過去未經知情告知取得同意展示的病理標本)的重要案例。另外,若我們把關鍵字放寬至公共衛生或環境汙染議題上,那麼可供選擇的對象就更多了。譬如,工業汙染地區若可視為工業汙染博物館,那二仁溪畔諸多堤防就是工業考古(堆積廢電路板)與廢五金汙染的歷史見證了。記得不到十年前,筆者還曾見有人於三不管地區燃燒廢五金,足見汙染是經濟史、環境史、健康史,疾病史、醫療史、也是地區開發史的當代問題。
以上例子,基本上還都只是以科學醫學視角來挑選策展對象,若我們納入中醫、傳統藥草與另類醫療,那就會有更多與庶民生活史相關的重要議題出現,譬如,中醫、中藥行、草藥行、寺廟藥籤,甚至原住民種種醫療實踐。至於如何描述、解釋與評價我們身處的醫療文化,便必須透過醫學人文的研究與教育的工作加以深化了。
旅行的人,或許無意時刻保持批判之心,但行程景點背後若無人文研究所提供的視角,那麼常見在沉重歷史場景前「比YA」照相打卡的情況也只是剛好。如果,旅遊路線景點是大眾頻繁接觸的媒介,那人文研究者值得多花些心思,為公眾走出各種可能的文史新路線,開創「有史有娛」的身體時空新經驗。
人文研究做為視角的旅行/陳恒安
導讀
依照STM中心的風格,「有人先丟出一句話或狂想,另一個人就用另一個想法或挑戰接下去,下一個人就提出問題,如此這般,點子就在七嘴八舌亂中有序的閒聊中誕生出來」。
有人說台南不能只是想到小吃,這明明是個有歷史的城市!有人說,歷史不能只是那幾個古蹟。有人說,我們在醫學院除了醫療知識,更應該好好地了解在地醫療史。有人說,我們要寫有所根據、但不像學術論文那般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文章。有人說,……。
《發現醫學台南》就是這樣醞釀出來的。
但是,當初培養出這個想法時,我們沒有料到實現時真的是一場發現與探險之旅。在旅程中,我們不只一次體認到台南醫療資源的多元與豐富,從民間信仰、中藥房到西醫各院所,都反映出醫療需求的多樣複雜。作為眾神之都的台南,歷史廟宇的眾神自始至今都照料台南人的安危。例如,與在地中醫合作提供藥籤;又如,彷彿神界婦幼醫院的臨水夫人,提供婦女兒童各有形與無形的幫助。到老中藥房去,你會發現原來治療咳嗽還有其他有效的方法,你也會對於老闆能隨手拈出百年古物感到驚奇,甚至你若有心,你會從表面破舊的地方,發現時間所刻畫出來的美感。
1950到1970年代之間,由於許多台南人返鄉開業,所以台南有不少老牌的中小型醫療院所,雖然能涵蓋不少醫療需求,但是若要照顧「急重難罕」的範圍,則明顯不足,許多病人往往得長途北上求醫。成大醫院就是在政府為了平衡南北的背景下成立的,如此也間接促使1968年成立的逢甲醫院,逐步在1990年代蛻變為另一個醫學中心,也就是今日的奇美醫院。
在安靜而實在的老診所與醫院中,我們約略能感受到老一代台南人與他們的醫者之間所共同經歷的過去。比起當代主流的醫學中心,老醫院或許顯得「破舊」,但是有的內有天井,有的有花園水池,走在裡面,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就醫、治療與養病的風格,這與充滿各種儀器的大型醫院大異其趣。老台南人的求醫,就像他們的生活哲學一般,不是體現在龐大而令人容易迷失的醫院裡,而是在能看到花草陽光的窗邊。有時你也會隱約感到老台南的堅持,就像生意極好的店家為何堅持周休二日一樣。雖然凡有醫療必有不滿與糾紛,但是有的醫師以能在醫療之外,也幫助病人感到滿足與快樂;而病人對於幫助他們免於病痛的醫師,則往往拿出自己最好的來表達謝意,不管是自家活蹦亂跳的雞鴨等家禽或一箱蔬菜水果。
如果你好奇且願意,你還可以到市區以外的台南,例如到佳里走一遭,你就會有機會體驗時光膠囊,那裡的店家、招牌,甚至人與人的關係,都充滿了歷史感。此外,我們也發現有些醫療院所已在這網路的年代中被靈異傳說所掩蓋,必須要花一點工夫才能挖掘出醫療與社會的面向。
這是一個開始,我們希望這本小書能招喚出讀者們對於醫療與歷史的好奇心。
王秀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