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心理學不僅是一種心理學取向,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存在主義不是虛無的悲觀哲學,而是一種嚴肅的樂觀主義,它倡導一種生活態度:這個世界也許並不算好,但是我們要儘力而為,努力活出自己的意義和精彩。如何生活,如何找到意義,如何成為自己,如何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存在主義者就像是苦味的鑒賞家,明白春去秋來、苦難與欣喜並不在掌控之中,生命可以是一場耐力賽,也可以是充滿驚喜的冒險。
全書以三個故事勾勒出了存在主義心理學“無為而為”的哲學觀。放手:目標會誘惑我們為它服務,而不是順其自然,讓一切水到渠成。當一個人滿心滿眼都是目標時,他便無法發現或吸收任何其他東西。放空:放下先入為主的觀念,放下站在掌控和主導位置的慾望,僅僅做改變的幫助者。當我們可以不做什麼的時候,當我們減少自己主觀執念的時候,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見證:見證的意義在於同理心和陪伴。在他人的苦難深處陪着他,儘管對消除痛苦無能為力,但我們願意待在那裡,便具備某種力量。
停頓、選擇、共情、全心全意沉浸於某事的瞬間,它們都是“存在”的方式。或許我們不該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是必須意識到我們是被生命追問的那個人。我們必須用自己對生命的體驗來回答生命的提問。
楊吉膺(Mark Yang),美國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曾任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發展的“搖籃”,賽布魯克大學客座教授,國際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院(IIEHP)的創始人之一,目前擔任執行院長一職。專註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個體及團體心理咨詢、哀傷和喪失輔導,以及跨文化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長期于亞洲地區開展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咨詢培訓,包括督導及課程講授,擁有豐富的從業經驗與個案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