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起源:
隨著時代的演變,地方生活的面貌與可能性也隨之改變,《本地》團隊希望透過系列刊物的製作,引領讀者重新找回對於生活的感知能力,並進一步追求在地方生活的各種想像與可能性!
書籍特色:
本套書集合《本地 The Place》系列刊物四本:桃園、台南、屏東、台東。以「時序、地方數字、地圖、經濟概況、習俗、用語」,深入淺出地介紹一個區域,抓出各項微妙而複雜的「地方事務」、從「經濟、商業活動、品牌」理解在地文化發展,以及「文化、設計、食物、旅行」與「居住者」的關聯。內容豐富、結構嚴謹,兼具人文與設計美感。
通過另一觀看角度,讓地方生活在頁面上促成讀者的知識旅行能力再提昇。提出不同的生活選項,創造讀者對「人」和「地方」的全新認知和想像。
由平面設計師葉忠宜擔任視覺指導與封面設計,本書以全彩印刷全書,如實呈現採訪路上的精彩攝影圖像與設計版面,提升紙本書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
部分內容為英文摘要,提供給外文讀者認識台灣的窗口。
作者簡介:
總編輯
李取中
《The Affairs週刊編集》總編輯。原本是個網路人以「樂多新文創」獲得 2009 年網路金手指年度大獎。2010 年將The Big Issue Taiwan 雜誌這本源自英國倫敦的社會企業雜誌帶進台灣發行,同時經過重新編輯、定位後,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為核心精神,帶給愚人世代們對於雜誌形式以及社會企業的運作模式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2017 年創辦「編集者新聞社」,發行以報紙為主要媒介的《The Affairs 週刊編集》,再一次挑戰傳統媒體營運的思維,期待辦一份屬於新世代的報紙,同時以「訂閱人生中的第一份報紙」為號召,2018年在嘖嘖集資平台上取得極大的迴響。
藝術總監・封面設計
葉忠宜
現為平面設計工作室「卵形 oval-graphic」 負責人。曾策劃引進並翻譯知名字體設計師小林章數本著作《字型之不思議》、《歐文字體1:基礎知識與活用方法》、《歐文字 體2:經典字體與表現手法》、《街道文字》。2016年開始統籌製作字體排印設計雜誌《Typography字誌》中文版。2017年與城邦臉譜出版社成立設計書系「Zeitgeist」。
編輯團隊
主編/楊孟珣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文化、媒體與創意產業碩士,曾任《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編輯、黑潮文化特約主編,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採訪編輯/楊月霞、楊喻婷、林欣婕、詹雅婷
外稿作者/董昱、陳夏民、銀色快手、劉醇遠、曾言之、林承毅、顧瑋
英文編譯/C. Lau
英文校對/丘琦欣
攝影/康志豪、林軒朗
美術設計/詹仕靜
插畫/Manual for all
章節試閱
埤塘
深邃的桃園之眼
從桃園機場乘著飛機起飛,在日光的照耀下,桃園地區的埤塘如同一隻又一隻小小的眼睛,閃爍著光芒的同時,也映照著湛藍的天空。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埤塘不僅是農業與水利設施的重要環節,如今也成為藝術與人文的文化養分。
桃園地區之所以需要埤塘,主要是受到降雨、河川、地下水、以及土壤等因素的影響。首先,桃園地區因為雨量集中,如果沒有妥善的保存雨水,便容易造成用水短缺的情況。其次,桃園地區的溪流以荒溪的型態存在、再加上地下水資源的缺乏,對於農業來說水量相當不足。
在這樣的條件之下,人工開鑿的蓄水設施,成為解決農田用水的唯一手段。正好桃園地區的土質屬於透水性較差的紅壤與黃壤,使得人工挖鑿的埤塘不會有漏水的疑慮。雖然水文惡劣,土質卻為埤塘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再加上桃園台地的適當坡度,有利於埤塘之間「上流下接」的物理原理,使得埤塘成為桃園農業發展最重要的水利設施。
根據日本時代的官方調查,1910年代以前,桃園地區的埤塘數量就多達上千。這些埤塘大多由私人興建,服務的人群數量較少。這種形態的埤塘,在1916年開始遭遇巨大的改變,此時日本人開始興建「桃園大圳」,希望能夠以現代化的水利設施,解決桃園西北地區的農業用水問題。戰後,國民政府也延續日本水利技師八田與一撰寫之「昭和水利計劃」,興建了石門水庫與石門大圳。這些大圳串連了灌溉區內的埤塘,將這些埤塘作為儲蓄、調節水圳水量的蓄水池,從此讓千埤百塘的風景不復存在。
存續至今的埤塘,功能其實已經相當多元。桃園有名的龍潭大池和慈湖等觀光熱區,過去其實也都是星羅棋布的埤塘之一。埤塘除了具有蓄水的功能,也牽連了社會的許多面向。埤塘不僅僅作為一種特殊的地貌被認識,也成為歷史與文化的一個記憶所繫之處;透過埤塘,我們可以看見更多的地方故事,從中勾勒出桃園獨特的「文化地景」(cultural landscape)。從地景到文化地景,埤塘讓我們能夠從農業、教育、觀光等面向,對桃園有更深入的認識。
-------
我是中壢人
「人類雙腳所踏,都是故鄉」——向陽《立場》
對話是這樣開始的:「你是哪裡人?」「我是中壢人!」
「你們中壢人好奇怪喔,明明就在桃園裡面,為什麼你們不說你是『桃園人』,會堅持說自己是『中壢人』啊?
小標:老實說,一開始只是怕被搞混
以前有中壢市跟桃園市,只講桃園人會搞混,講自己是桃園人感覺會被誤會是桃園區人,所以在聊天時就會講是住桃園、住中壢來區分。
開始有競爭意識是上高中,我念武陵,桃園人跟中壢人就會往兩個方向去,朋友們也很自然因為補習班、回家的公車,就分成桃園幫跟中壢幫,然後開始會比較桃園跟中壢,中壢不輸桃園,加上桃高跟壢中也是競爭的對手,中壢人就會覺得中壢發展明明比桃園好之類的,無形中愈來愈加深中壢跟桃園的競爭意識。
小標:也可能是歷史、族群的因素
因歷史發展與族群關係使然,因為漢人移入墾植區域的分界,北閩、南客的分布與生活型態清代就已經定型,中壢、桃園各有各的庄頭、信仰中心,各有各的廟;到了日治時期將行政區劃為桃園郡與中壢郡,讓這樣的態勢更為明顯。
戰後為了平衡雙方勢力,縣長與議長也是南北桃輪流擔任,地方建設在兩邊的中心桃園與中壢都小心平衡的設置,所以桃園跟中壢一向都是平等對立的兩個城市,中壢人不願意被稱桃園人可以想像。
小標:生活區域的明顯不同
曾姓網友說,她大概是近三十年前,國三從湖口搬到中壢,當時若要逛街玩樂,都會坐火車去桃園,會說周末去桃園玩。當時桃園對我們來說,就是另一個比較熱鬧的城市。所以我們不會覺得自己是桃園人,會說自己是中壢人。
桃園是全台火車密度最高的城市,從北到南就有桃園、內壢、中壢、楊梅、埔心、富岡6個站,界定了各區明顯的生活區域,在桃園的居民,各自會選擇較大的核心城鎮,作為「地方依附」的中心,中壢大致就可以涵納週遭如平鎮、新屋、內壢等區,集合成大中壢生活圈;但內壢位置就比較尷尬,地處桃園中壢之間,又有自己的車站,固內壢人也可獨立而論。其中桃園站跟中壢站,交通網絡系統、生活機能各自獨立,小時候真的會以為中壢、桃園是兩個相同等級的行政區。
小標:中壢實在太方便,太好玩,太有自己的特色了!
「生活圈」可能是蠻關鍵的主要因素,包括交通、消費、行政中心、醫療等等,中壢都能夠自給自足,而不太需要跑到桃園市區。
其次可能是,「桃園」並未上升為一個更具有共同包容、地方依附性的城市符號,也因此沒有把其他地方性強烈的生活圈含括進來的符號,像住台北市的就比較容易稱自己為台北人。
我自己的中壢認同經驗是在大學的時候逐漸浮現出來的,所謂鄉愁竟然是在一些非常生活感知的層面,被凸顯出來。
第一次發現自己想家,是從「食物」上。當時首次離家住宿,開始要生活自理,在台北,總被推薦一些「校園必吃美食」,聽著學長姐興高采烈地介紹,掂掂荷包,除了覺得貴之外,就是覺得少了一味。
中壢因為時間空間因素,自古以來就是南北往來集市、商賈貿易的根據地,結合工業區移入的各族群人口、外省軍眷,甚至是東南亞移工,都讓中壢的食物充滿著豐富多變的口味,作工的人加上中壢6所大專院校學生,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份量超大超便宜!記得這裡除了民歌西餐廳之外,平價的知名度、唐老鴨、米老鼠、迪士尼、不倒翁等牛排以及各式199吃到飽盛行,在中壢,你不會餓著,不管是心靈或是味蕾。
麵,就是要加油蔥。
紅燒牛肉麵的濃重口味,加湯加麵不用錢。
整個中壢,就是我的學生餐廳!
我記得某個寒流來的冬天,我回到中壢,第一件事情,就是直奔到老牌燒仙草店先來一杯,並且到中壢夜市立即享用一碗厚實濃重的麻辣臭豆腐,對我而言,外地的臭豆腐真的是很淡的紅燒口味,最「小情小愛」的那種。
第二個鄉愁,是「中壢夜市」,我很喜歡逛夜市,而中壢就有2處比較大的,分別是中原夜市及中壢(新明)夜市,在家鄉的夜市,每個人都有固定會去買的那幾間店,甚至對於逛夜市也有固定習慣的方式,在中壢夜市,密集的攤販擺放成四列,正好形成一往一返的通道,左右兩側都是店家,被人群推擠著前進,整個遊程大約1個小時。我在台北嘗試尋找類似的空間模式與氣氛,在台大、師大夜市,我感受不到那樣的熟悉感。最後終於在吳興街夜市,找到類似中壢的感動。
最後一個想家的時刻,竟然是在衛生紙家用品用完的那一剎那,想念起「大賣場」。因移入居民多,民生消費盛,中壢大概擁有全台最密集的大賣場。先不論小北百貨、家家買、好朋友批發之類的小型賣場,在中壢小小的行政區內,就有1間購物中心、3間大潤發、家樂福,生活極為便利。我記得我曾經為了一解鄉愁,騎著腳踏車,從台大宿舍,一路騎到新店的大賣場,就只為了購買一串衛生紙,一解思鄉。
小標: 人不親土親,用地名就能探出對方跟自己親不親
環境心理學認為,人與環境之間存在一種關系。人們居住在一個地方,就會在這個地方貯存下情感和關系,便會賦予這個地方某種意義。人和地方這種交互的關系稱為人地關系(human place relationship)。在這裡住久了,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熟悉感,界定出自我跟他者最不一樣的地方,而產生了微妙的屬地認同。
環境心理學大師普羅夏斯基(Proshansky)認為地方認同是自我認同的一部分,是通過人們意識和無意識中存在的想法、信念、偏好、情感、價值觀、目標、行為趨勢以及技能等的復雜交互作用,從而確定的與物理環境有關的個人認同。
而從我對中壢的經驗,我更喜歡的形容,叫「地方依戀」
地方依附感又稱為地方依戀、場所依賴等,是指當個體在經歷了一個地方(包括居住地和遊憩地),對這個地方可以滿足自己的某種或某些需求而產生了依賴感,以及在情感的層面對這個地方產生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其它層面的表現。他表示了一個人人與地方之間基於感情(情緒、感覺)、認知(思想、知識、信仰)和實踐(行動、行為)的一種聯繫。
懷抱著生於廝、長於廝的感受,當然也從文化面提出「好像對於家鄉真的不夠了解」的困惑,懵懵懂懂一腳踏入了所謂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的路,從更多層面去了解「中壢」,用小旅行、步行、田野調查各種方式,嘗試更深入的了解「我是中壢人」的背後,還有什麼更多討論與發展的可能性,你問我,到底是什麼讓我與我的伙伴們一直在從事相關的工作,我會說,關於自己生長的地方,關於一個你落腳所踏的那個想念的地方:「有的人說不清哪裡好,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
喔,對啦,這是張韶涵的那首歌。她小時候也住中壢。
埤塘
深邃的桃園之眼
從桃園機場乘著飛機起飛,在日光的照耀下,桃園地區的埤塘如同一隻又一隻小小的眼睛,閃爍著光芒的同時,也映照著湛藍的天空。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埤塘不僅是農業與水利設施的重要環節,如今也成為藝術與人文的文化養分。
桃園地區之所以需要埤塘,主要是受到降雨、河川、地下水、以及土壤等因素的影響。首先,桃園地區因為雨量集中,如果沒有妥善的保存雨水,便容易造成用水短缺的情況。其次,桃園地區的溪流以荒溪的型態存在、再加上地下水資源的缺乏,對於農業來說水量相當不足。
在這樣的條件之下,人工開鑿的...
作者序
《本地:桃園》主編/楊孟珣
我對於桃園的認識,是從火車上開始的。
從台北到桃園的區間車上,總會看見三五成群的外籍移工興奮的聊著天,他們可能是剛離開工廠的工作,準備到台北度過週末,抑或是放假結束後,準備回工廠上工,小小的台鐵
車廂乘載著他們的台灣夢,更是他們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必經路徑。
後來我才知道,桃園有著多元的族群分佈,因為工作的關係,有幸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桃園人,我發覺桃園的人有一種憨直的可愛——對於自己努力耕耘的事物總是特別謙虛,提到
自己擅長的事物,眼神會閃閃發光——那樣的桃園人,特別迷人。
曾經有日本雜誌的總編跟我說,桃園就像是日本的千葉縣,人們很容易因為便捷的交通,而忽略了這個城市的種種可能性,但其實,桃園比你我想像中的還要多得多,它是台灣重
要的產業基地,是台灣近年來移入人口最多的城市。它同時擁有繁華的都會與靜謐的山林,隨處可見的埤塘讓人與自然的距離更加接近,也意謂著住在這裡的人能夠更輕易地達到
生活的平衡。
對於很多人來說,桃園給人的印象可能是模糊的,總是在前往機場的途中隱約瞥見桃園的路標,抑或是在回國時急忙跳上高鐵或機捷,對於這些來去匆匆的人們,我想讓他們有一
個停留的理由,於是這本書誕生了,希望正在閱讀的你們會喜歡。
《本地:桃園》主編/楊孟珣
我對於桃園的認識,是從火車上開始的。
從台北到桃園的區間車上,總會看見三五成群的外籍移工興奮的聊著天,他們可能是剛離開工廠的工作,準備到台北度過週末,抑或是放假結束後,準備回工廠上工,小小的台鐵
車廂乘載著他們的台灣夢,更是他們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必經路徑。
後來我才知道,桃園有著多元的族群分佈,因為工作的關係,有幸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桃園人,我發覺桃園的人有一種憨直的可愛——對於自己努力耕耘的事物總是特別謙虛,提到
自己擅長的事物,眼神會閃閃發光——那樣的桃園人,特別迷人。
曾經有...
目錄
State of Mind 心之所向
發刊言 Foreword p.004
桃園的時序 Calendar p.008
Overview 概論
桃園的數字 Statistics p.011
桃園的地圖 Maps p.012
桃園經濟概述 Economy p.014
桃園族群概述 Demographics p.018
Affairs 地方事務
自然景觀 Landscape
埤塘 / 老街溪 / 山林 p.022
人文觀察 Observations
桃園火車站 / 桃園閱讀文化 / 我是中壢人 p.028
青年回流 Young Creatives
菱潭街興創基地 / 日日田職務所 / 桃園藝文 陣線 p.036
Business 經濟、商業活動、品牌
永續經濟 Sustainable Business
佳龍科技 / 沛芳有機農場 / 長生製茶廠 / 諾瓦小學 p.044
地方設計 Local Designs
歐萊德 / Gogoro p.052
地方品牌 Local Brands
維大力 / 金蘭醬油 p.054
Culture 文化、空間
蘭室 / 桃園忠烈祠 p.060
桃園的音樂空間 Music Space
Voice 深夜唱片行 p.064
桃園的戲劇團體 Theater & Performance 慢島劇團 p.066
桃園的節慶活動 Arts & Celebration 地景藝術節 / 產業藝術節 / 大溪大禧 p.068
Design & Craft 設計、工藝
桃園的地方工藝 Local Crafts
協盛木器行 / 竹管工藝師戴阿爐 / 和成八音團 p.084
Travel & Food 旅行、食物
景點 Spot
桃園光影電影院 p.092
書店 Bookstores
晴耕雨讀 / 望見書間 / 瑯嬛書屋 / 四非書房 p.094 咖啡店 Cafés
八塊畫室 / 我們他們 / 只是光影 / 知鳥咖啡 p.104 美食 Restaurants
大鬍子米干 / 老阿伯現滷豆干 / M PAIN BOULANGERIE&PATISSERIE / 南平鵝肉 p.108
旅宿 Accommodation烏樹林從前從前 p.112
Living & People 當地生活、人
美好的人 Beautiful People
陳夏民 / 歐陽文慧 / 黃博志 p.124
當地生活 Local Living
陳姝里 / 湯舒皮 p.130
Edits 編選
主編之旅 Editor's Trip
忠貞市場 p.140
屬於桃園的美好事物 The Finer Things in Taoyuan 產地直送的花卉 / 社區媽媽製作的二手衣 / 種類多 元的米食 / 位於老城中心的廟宇 / 咖啡店裡的 free paper / 靠近火車站的東南亞餐廳 / 環境友善的電 動機車 / 老字號的中式烘焙坊 / 屬於社區的美術教 室 / 什麼都賣的生活百貨 p.144
地方策展談 Curating Taoyuan
桃花源設計事務所p.149
編輯後記 Epilogue p.152
Plus 附錄
地方講座 The Talks p.75
桃園物產採集、便當計畫Taoyuan Produce & Recipes p.115
桃園的伴手禮 Gifts from Taoyuan p.121
State of Mind 心之所向
發刊言 Foreword p.004
桃園的時序 Calendar p.008
Overview 概論
桃園的數字 Statistics p.011
桃園的地圖 Maps p.012
桃園經濟概述 Economy p.014
桃園族群概述 Demographics p.018
Affairs 地方事務
自然景觀 Landscape
埤塘 / 老街溪 / 山林 p.022
人文觀察 Observations
桃園火車站 / 桃園閱讀文化 / 我是中壢人 p.028
青年回流 Young Creatives
菱潭街興創基地 / 日日田職務所 / 桃園藝文 陣線 p.036
Business 經濟、商業活動、品牌
永續經濟 Sustainable Business
佳龍科技 / 沛芳有機農場 / 長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