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什麼用處?有人說,可以滿足我們的知識欲望。我以為這還不是重要的用處。歷史的最大用處,不在知道過去,而在了解現在。」
作者討論的文化起源從何謂文化,說起人類的起源、群的生活與文化、敘述最初的生活、最初的產業與社會制度,以及人類文明進步的兩大要素:教育與自然的環境……最終問:人類究竟向哪方去?說明「文化的光明愈加擴大,各種壓迫當然愈易解放。將來或許能得到更完全的自由,那時的道德或能從他律的方面向自律的方面進化,而且日臻高尚的境地。各方的結果總集起來,人類或能過最有幸福的生活。
作者簡介:
楊宙康先生(1900—1966年),湖南長沙人。1908年起先後入私塾、專邑小學、明德中學學習,時名楊特。1920年9月,公費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史地系,改名楊戎。先後任教於中山大學、大廈大學、中國大學,當過國民政府考試院銓敍部登記司司長、湖南省民訓教育處副處長等職。
章節試閱
最初的生活
▍生活難
生在今日的文明社會裡,我們還時時感到不滿足。就是最低限度的生活,有時也不能維持。凍死、餓死,或因不能生活而自殺的事,常常發現。在今日的地位中還嘆生活不易,那麼太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生活的困難,更可想而知了。古今生活困難的比較,實在古難於今。就是困難的原因,也大有分別。
現在生活難的原因,是人為的,人造成的。大資本家剝削無產階級。富者愈富,貧者自然愈貧。強國侵略弱國。強國愈富,弱國自然愈貧。因此發生階級爭鬥,民族戰爭,都無非是人為的困難,用人為的方法去解決;換言之,是人與人爭,人以外的動物並不曾剝削我們,侵略我們,所以現在並沒有人與動物爭鬥。人的敵人只是人。
至於太古人類就不然。他們的敵人除人類以外,還有許多猛獸。那時候人與人的爭鬥,比人與獸的爭鬥還要小。人不食獸,獸便食人。那時又沒有和今日一樣的武器;也沒有今人這樣的智慧。體力或許比今人強,但是絕不如猛獸。在那種生活中奮鬥勝利,真是不容易的事。我們現在看著許多獵戶的生活,聽了許多打獵的故事,就「不寒而慄」。試想這些獵人有今日的工具,而且並不天天在猛獸群中討生活,已是如此,太古人類的危險更可想而知了。人類在那種險惡的環境中,怎能得到勝利,這就大部分憑著手和腦。因為有此二者,才有工具。有了工具,才能補自己身體的缺點,戰勝其他動物。現在我們先論工具,再看原始人的衣食住。在這中間,就可以看出那時生活難的情形。
▍工具
現在我們人類的工具,很複雜而且很便利。各種機械,靈巧異常。差不多不須我們動作,能造出各種用品。但是古代的工具卻極其簡單,絕沒有很大的功用,同時它的使用性質也大異。現代工具最顯著的特色,是生利的。最初的工具只是防衛人類體力不及野獸的強。楊子雲有言:「人之爪牙不足以供守衛,肌膚不足以自捍禦,趨走不足以逃利害。」所以「必將資物以為養,任性智而不恃力。」人類到了用工具防禦有效之後,才知用工具不僅可以防禦,而且還能獲得食物。這個時候,工具就帶著生產性質了。所以我們看最初的工具,多是武器。最簡單的如狒狒拋擲擊人的石子,都是最初的工具。
像那種拋擊的石塊,天然的到處都有,並沒有什麼奇怪。但是我們要知道,石塊雖不奇,而使用石塊卻要有點資格,至少要有「手」。若是無手的動物,就是遍地石塊,也無法使用。所以論到工具,第一個重要關鍵就是「手」。至於使用比石塊更複雜的工具,更非有手不可,也非有手不能產生,但是「手」在沒有工具以前是作什麼用的?
人類是哺乳動物中的一種。哺乳動物原來有四足,所以人類本來也是一種四足獸。足的功用是司行走的。人的兩手本來也是司行走的足,後來才變成手的。關於這件事,可以從生理學、生物學中,得多少的證明。人類的脊椎比猿類的脊椎要直些,人類的盤骨比牠們的要大些。這都是因直立與橫立(四足著地)的時候,支持全身重量的部分各有不同。又如人類的脅骨間的回血管,本來只在橫立時才有用處。所以我們因此種種,推定人類原是一種四足獸。
至於手的變成,我們唯有拿樹上生活來說明。因為攀樹的緣故,所以前面兩足變成兩手。不僅如此,使人變成直立的動物,是因為攀樹非直立不可。身體既成直立,上肢與下肢的運用便完全兩樣。上肢就完全作把握攀吊的用,下肢就只作行走的用。在樹上的生活,是很安全的。旁的肉食猛獸想拿我們當食物時,我們只要攀登,就可脫離危險。但是倘使長此住在樹上,豈不與其他猿類沒有分別。後來大概因為環境上起了一種絕大的變化,或者天變地異,氣候嚴寒。或者因為別種絕大的原因,使人非離樹不能生活。於是善於適應的人類,便離開樹枝跑到平地上來討生活。
平地上的情形,與樹上大不相同。我們在樹上生活所得的利益便是兩隻手,這就是重來地上的新資本。兩隻手很自由的應付一切,留下兩足專司行動。人類與平地的關係從此一天一天的密切,就變成永遠直立的動物了。平地上的生活比樹上生活難,但是同時能使人奮發向上,不像樹上那樣簡單無刺激。平地上的情形到處不同,有無限的異樣環境,能使人無限的發展。在平地上非爭戰防禦不能生存,這種「不得不然之勢」大大的促進人類自存的能力。久而久之,養成一種狡猾、技巧,和勇敢的性情。或者用智,或者用力,應付環境的能力漸漸的偉大。在這個時候,就潛修了一段「萬物之靈」的工夫。
照這樣看來,人類一切發展的根基,都築在「手」與「腦」兩者上面。而兩者之中,孰先孰後,卻難斷定。大概「手」應在「腦」之先,因為樹上生活大部分應用「手」。到平地生活,就因為艱難與複雜,不得不任「智性」了。
最初的生活
▍生活難
生在今日的文明社會裡,我們還時時感到不滿足。就是最低限度的生活,有時也不能維持。凍死、餓死,或因不能生活而自殺的事,常常發現。在今日的地位中還嘆生活不易,那麼太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生活的困難,更可想而知了。古今生活困難的比較,實在古難於今。就是困難的原因,也大有分別。
現在生活難的原因,是人為的,人造成的。大資本家剝削無產階級。富者愈富,貧者自然愈貧。強國侵略弱國。強國愈富,弱國自然愈貧。因此發生階級爭鬥,民族戰爭,都無非是人為的困難,用人為的方法去解決;換言之,是人與人爭...
作者序
小引
知未來難,知過去更難,這句話初聽了覺得逆耳,其實很有理由;因為在今日推測未來,究竟正確與否,總有證實的一天,至於過去則不然。過去已經過去了,永無再來之日。倘使沒有遺跡留下,雖想證實已不可能,又遑論正確不正確呢。
現在科學進步了,歷史上的事實可用科學方法去研究,與用探海燈探海一樣;光愈強則所見愈遠,而且愈明。但是探海燈的光無論怎樣強,絕不能探明全海面。歷史也是如此。研究的工具無論如何進步,絕不能探明過去的全部。也是愈近愈明,愈遠愈不可考。
過去既難知,又不能全知,那麼歷史有什麼用處?有人說,可以滿足我們的知識欲望。我以為這還不是重要的用處。歷史的最大用處,不在知道過去,而在了解現在。關於這一點,馬文(Marvin)曾經說過:「與其說歷史回顧過去,不如說它敘述現在。……倘若過去只是過去,那就等於死灰,與現在無涉了。……我們第一應明白的,就是我們現在是什麼。我們現在立於何地。其餘所謂知識、理解,倘使不能使我們對於現在的狀況,加以真正的判斷,那就是裝飾品、雜貨、沒有用的東西。」
照這樣看來,歷史是解釋現在,明白現在的。但是前面說過,過去的事很難知,而所知的又很不可靠,那麼拿來解釋現在豈不很危險嗎?這個疑問很合理。本來現在的人未必真能明白現在。愛因斯坦說過一個笑話,他說德國有一位博士說:「從最冷的北極到最熱的南極。」這句話大家聽了就要發笑。但是我們對於現在的了解,恐怕像這樣的笑話很多。
研究歷史既這樣難,我們豈敢妄談歷史?尤其這本書,所討論的文化起源,正是探海燈所照不到的地方。好在書中所述都是他人的學說。著者不過就許多學說中,介紹一點較近事實的理論而已。其中若有錯誤之處,還望高明指教。
最後還有一件事,應該聲明。畏友何炳松先生,我國新史學界中,貢獻很大。他慫恿著者草這本書,並且指點許多材料,又改正著者「詰屈聱牙」的白話文。著者很感謝他,特誌於此。
楊宙康 上海大夏大學
民國十六年二月十四日
小引
知未來難,知過去更難,這句話初聽了覺得逆耳,其實很有理由;因為在今日推測未來,究竟正確與否,總有證實的一天,至於過去則不然。過去已經過去了,永無再來之日。倘使沒有遺跡留下,雖想證實已不可能,又遑論正確不正確呢。
現在科學進步了,歷史上的事實可用科學方法去研究,與用探海燈探海一樣;光愈強則所見愈遠,而且愈明。但是探海燈的光無論怎樣強,絕不能探明全海面。歷史也是如此。研究的工具無論如何進步,絕不能探明過去的全部。也是愈近愈明,愈遠愈不可考。
過去既難知,又不能全知,那麼歷史有什麼用處?有人說...
目錄
小引
何謂文化
人類的起源
空間的世界
時間的世界
古神話
古生物
人類的發現
直立猿人
海德堡人
曙人
尼安德塔人
羅德西亞人
克羅馬儂人與格里馬地人
原人與自然民族
群的生活與文化
非群不能生活
言語的起源
言語與文化的進步
「道始三人居室」
最初的生活
生活難
工具
第一、舊石器時代
第二、新石器時代
第三、銅器時代
第四、鐵器時代
衣食住
最初的產業與社會制度
原始社會
血緣制度
族長社會
畜牧社會
獸類的馴化
財產的起源
貧富階級的發生
永久結婚之起源
奴隸的起源
農業的起源
農業採用的結果
工商業的起源
最初的意思
宗教與法律
最初的美術文藝
進步的兩大要素
教育
自然的環境
結論—人類究竟向哪方去
參考舉要
小引
何謂文化
人類的起源
空間的世界
時間的世界
古神話
古生物
人類的發現
直立猿人
海德堡人
曙人
尼安德塔人
羅德西亞人
克羅馬儂人與格里馬地人
原人與自然民族
群的生活與文化
非群不能生活
言語的起源
言語與文化的進步
「道始三人居室」
最初的生活
生活難
工具
第一、舊石器時代
第二、新石器時代
第三、銅器時代
第四、鐵器時代
衣食住
最初的產業與社會制度
原始社會
血緣制度
族長社會
畜牧社會
獸類的馴化
財產的起源
貧富階級的發生
永久結婚之起源
奴隸的起源
農業的起源
農業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