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楊清意的圖書 |
![]() |
$ 317 ~ 324 | 香港傳統木偶戲探源
作者:楊清意 出版社:天地圖書 出版日期:2001-09-20 ![]() |
|
史書未記載生年。據吳士連的《大越史記全書》記載,楊清交州龍編人,其祖先「世為蠻酋」。唐朝開元年間,楊清被唐朝任命為驩州刺史。當時的安南都護李象古以「貪縱苛刻而失眾心」,見楊清據守驩州,心中忌之,於819年召楊清至安南都護府任自己的牙將,令其帶三千人兵前往鎮壓黃洞蠻。楊清見人心忿怒,暗與城中的杜士交、楊志烈勾結,率領所部乘夜襲破安南都護府,殺李象古和他的家屬。
據《舊唐書》記載,楊清起兵後,820年,唐朝任命唐州刺史桂仲武為新任安南都護,奉命討伐,並許諾赦免楊清,封之為瓊州刺史。楊清不從,據城反抗。桂仲武遣人招降楊清的屬下。因楊清殘暴不仁,部將紛紛獻城投降。楊清與其子楊志貞被捕處決。杜士交擁立其子楊志烈為主,退往長州的鑿溪繼續抗唐。但不久即因勢單力薄,率軍投降唐朝。
然而《大越史記全書》卻與《舊唐書》的記載截然不同。《大越史記全書》稱,楊清擊敗了唐朝桂仲武軍,隨後連結安南地區的各少數民族一起反唐,並連合南方的占城國攻擊唐朝。楊清又於828年、841年兩次敗唐軍的韓約、武渾部,此後《大越史記全書》便突然不見了關於楊清的記載。據《新唐書·穆宗本紀》:「辛未,楊清伏誅。」以及《資治通鑑》:「辛未,安南將士開城納桂仲武,執楊清,斬之。」由此可推斷,《大越史記全書》應是筆誤。[原創研究?]
維基百科
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有木偶戲,它們不因文字膚色隔閡,不受種族文化限制,而以一種共同的「語言動作」跨越國界,進行各種形式的藝術交流活動。一九二九年各國木偶藝術家共同倡議成立「木偶國際聯盟」,簡稱UNIMA(或稱國際木偶協會),總部設於巴黎,與聯合國國際科教文組織結合,在世界各地五十九個國家設有中心和代表,每四年在西歐或東歐的大城市舉行「國際木偶藝術節」。於是木偶戲成為完全國際化的獨立的戲曲劇種,備受各個國家的重視,並正向世界各地推廣、蔓延和普及之中。
絕大多數學者認為,無論東方或西方的木偶戲,包括戲劇,多數起源於原始宗教。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說:「在各種不同的時代,許多人都曾企圖通過破壞或毀掉敵人的偶像來傷害或消滅他的敵人。」並舉例說印地安人若欲加害仇人,就將其模樣製成小木偶人,然後用針或箭頭刺入其頭或心的部位,相信這樣仇人的頭及心就會劇痛萬分;若欲致仇人於死地,便會一面念咒語一面將木偶人焚燒或埋葬的例子印證說明。中國的戲曲史家及戲曲理論家王國維、民俗學家孫楷第、學者常任俠教授等均認為中國的傀儡與天神、鬼魅、祖先或宗教的各種祭典及儀式都有關聯。因此最早的木偶演員可能是巫師或祭師。這種關係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存在;在十一世紀的歐洲國家存在;在印度、中國和較後期的日本存在;甚至在今日的臺灣及非洲、美洲地區的古老祭祀戲劇中也依然存在。
中世紀之前期,西方因為教派的鬥爭,木偶戲被視為異教的產物屢遭排擠。木偶戲班被教徒從教堂的裡面驅趕到門外的臺階,又被迫從廣場、市集遷到近郊演出。木偶藝人過#流浪生涯,搭蓋臨時舞臺作流徙式的表演。在當時西方人眼中,演木偶戲是一種人皆賤之的行業。中世紀(十一世紀)時,由於木偶演出節目有很多反映社會生活的現實內容,再次遭受教會的摧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