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浪費你的寶貴生命?
被同事、老闆、客戶的無理要求搞得焦頭爛額?
下屬、新人永遠狀況外,黃金給他都能成糞土?
如果有個方法能讓這些爛事變成你的成就,你願意嗎?
加入老子從兩千五百年前發起的練等邀請,讓你的生命開外掛!
▎Lv. 1:「無為而治」,是能力值的超級Buff
下屬老是出包?同事永遠扯後腿?該怎麼辦?
──Let it GO!讓他自由讓他飛,你會發現,事情好像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
也許一切的原因出在「他不是你」,想法、方法都不一樣,給他空間,他自然就會開始展翅高飛。
▎Lv. 2:「清淨守正」,是對抗惡意的無敵防護罩
流言蜚語漫天飛,空氣頓時髒兮兮也沒關係,
當你成為「清淨機」,還你一片樂土;
謠言打擊接踵至,堅守本心勇往直前謠言不攻自破!
▎Lv. 3:「柔弱勝剛強」,是人生通往滿等的絕世心法
人家跟你叫囂,你順應;上司的責備,低頭稱是!
這不是教你服從,是教你忍得一時,榮耀一世!
如水無定形,人家給你什麼形狀都能「隨變」,在哪邊都是你的主場!最後你會發現,能夠恆久居上者,皆是柔弱者。
▎Lv. 4:「反者道之動」,做個大膽的保守者
巴菲特說過:「別人恐懼時你要貪心,別人貪心時你要恐懼。」
面對情況,以不變應萬變,抓住生命中的每一個谷底跟高峰,運用老子的道,成為人生的預言家!
▎Lv. MAX:「恆與善人」,生命是個副本,通關需要隊友
一場遊戲要通關,自己強當然很重要,但是隊友卻可以在關鍵時刻幫你擋傷害、補血急救甚至讓你更厲害,這才是人生完美通關的致勝關鍵。
跟人起爭執該怎麼修補?我就是很討厭對方怎麼辦?放心,老子是個最佳的領航員,進入他的世界,讓他帶著你一起修煉!
〔本書特色〕
本書涵蓋了《道德經》八十一章,每一章都有可以實際運用於生活中的舉例,讓你能夠清楚地看到《道德經》的古文內容如何與現代社會相呼應,如何幫助你解決實際問題。不論你是剛出社會的新鮮人,還是擁有豐富經驗的職場老手,這本書都能給你帶來啟發和收穫。
作者簡介:
楊煜萍,法學碩士,擁有律師執照,現擔任某中大型保險公司中高層管理職位。
章節試閱
第十八章 道廢國亂:存大道,才能建立起心靈純樸、家庭和諧、政治清明的社會環境
故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貞臣。
本章的內容簡短,即便不翻譯成白話文,從字面就可以讀懂。
只是,字面的意思並不等於背後的深意。我們理解,這不是老子的怪話、怨言,而是用四種情形延續上一章「百姓謂我自然」的內涵。從這一點上說,如果把第十八章合併到第十七章,也不覺得唐突。
一、老子反對的是什麼
思想家之所以是思想家,是因為他們善於觀察現實情況,並歸納總結,也是因為他們善於研究深層次的原因,善於探尋解決方案。老子正是這樣一個思想家。在本章中,他總結了世風日下、社會紛亂的四個方面:一是在思想層面,「大道廢」,大道被廢棄,思想出現混亂。二是在社會層面,「智慧出」,眾人心機深重、投機取巧。三是在生活層面,「六親不和」,家庭不和睦。四是在政治層面,「國家昏亂」,執政者昏庸,政務一團亂麻、一塌糊塗。不難看出,這四個方面,思想、社會、生活、政治,已然涵蓋了社會的角角落落!
在亂象面前,有些東西就顯得彌足珍貴了。本章提到的仁義、孝慈、貞臣,是老子所讚賞的,大偽,則是反對的,換個角度來理解,老子讚賞的是與之相反的質樸。
這就是本章的全部內容,言簡意賅地描寫了社會現象。難道這就是老子全部的意思?當然不是。我們要記住,老子是思想家,而不是文學家,如果到此為止,完全看不出道家的痕跡,老子就不是老子了。所以,背後一定有深意。
我們細細咀嚼下,老子描寫這些社會現象時會是怎樣的心情,筆觸中流露出的是什麼樣的語氣?是抱怨?遺憾?還是幸災樂禍?我覺得,更多的是感慨,感嘆這些亂象怎麼就發生了呢。
如此說來,老子是反對這些亂象的。那麼,他希望的是什麼?
要解答這個問題,要把重心放在亂象的解決方案上。
社會混亂了,該怎麼治理?建立一套規則來進行規範,比如仁義;設置一套標準來區分好壞,比如孝慈、貞臣。這確實是一種解決方案,但它不是老子的方案。
老子常常正話反說。在這章中,我們換一組話來替代原文,就能發現老子真正想表達的是這些內容——大道存,無仁義;智慧藏,無大偽;六親和,無孝慈;國家清明,無貞臣。這四個無,與第五章的「天地無仁/以萬物為芻狗」中「無仁」的意思相同,無仁義,不是沒有仁義,而是無所謂仁義。那麼無大偽,就是無所謂大偽;無孝慈,就是無所謂孝慈;無貞臣,就是無所謂貞臣。道家認為,一切都是混沌狀態的,無差異無分別,一旦分明了,被限定成了某種名,就不那麼純粹質樸,所以不要去考慮仁義與否、孝慈與否、忠誠與否。
這麼去看,老子的方案是大道存、無機巧、六親和、國家清明。
那麼,這四個方面,又會組合成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呢?
二、老子想要的是什麼社會環境
那一定是一個淳樸得不能再淳樸的環境了。大道存,有的是質樸的思想、虛靜的頭腦;無機巧,有的是純樸的心靈;六親和,有的是和諧的家庭關係;國家清明,有的是清明的政治生態。
甚至,可能根本沒有國家一說,只有天下共一家了。甚至可以回到原始社會。
在氏族部落時期,人們率真質樸,內心無欲無求,頭腦中沒有概念之分,做事情全依天性,也不去想為什麼這麼做。大家群居群宿,和睦共處,整個社會秩序井然,其樂融融。這正是「百姓謂我自然」的狀態,也是老子認為的最佳狀態。
這四個方面是有著某種關聯的。是怎樣的一種關聯呢?我們認為,是由裡及表的,是有先後次序的。
「大道存」,是首要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條件。
無論一個集體還是個人,都要信大道、行大道,把道滲入意識,沁入每個細胞,言行自然而然,一切合乎道。然後,在個人的心靈上,「無機巧」,不能心機重、心眼多。然後,擁有這種意識、這樣心靈的一個個的個體組成家庭,「六親和」在生活中把家庭關係搞得好好的。最後,這些好的家庭,組成整個社會,「國家清明」,社會也是個好社會。家庭好,社會也就太平了。
這就是從個體到家庭再到社會的演進。而這種演進的起點即具備道的意識。
三、我們要回歸哪裡
搞清了老子反對的是什麼,解決了老子想要什麼社會環境。
說到這裡,我們會冒出第三個問題——我們要回歸哪裡?
原始社會,還回得去嗎?當然回不去。社會在進步,部落裡的一部分人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越來越多的話語權,階層逐漸產生。純樸的心,不那麼純樸了,心中的欲也越來越多了。包括階層在內的各個方面,都有了分別,而且差異也越來越大。大家都在想辦設法地往高處走,爭與鬥就不可避免。
已經擁有的人,願意放棄嗎?還沒有擁有的人,願意不去爭取嗎?擁有這個的人,能滿足於這個而不為那個所吸引嗎?這些問題,都很難得到肯定的答案。人的數量如此龐大,要統一思想、協調步調,著實是難於上青天的。退一萬步去講,如果真有一天,大家回到原始社會,姑且不論是否能適應物質極簡的情況,這麼多的人,這麼大的集體,所有人的心靈要回歸至純至樸的狀態,又有多少可能性呢?顯然,回歸原始社會不現實。
這麼說來,難道老子的整套思想就是廢紙一張了?當然不是的。整個人類、大的集體做不到,但作為個體的具體的人,是可以做到或者說可以部分做到的。對一個組織內的積極分子,該組織是可以要求這類人員先行做到的,以此產生示範、引領、帶動的作用,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待到局面扭轉、風氣好轉,「使夫智不敢」,有心機的人就不敢亂來了,朗朗乾坤也就重回人間,自然會政治清明、風清氣正了。
所以說,我們要回歸的不是原始社會,我們要回歸精神與心靈。
從我做起,歸零,歸無,回到大道的原點。
第十八章 道廢國亂:存大道,才能建立起心靈純樸、家庭和諧、政治清明的社會環境
故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貞臣。
本章的內容簡短,即便不翻譯成白話文,從字面就可以讀懂。
只是,字面的意思並不等於背後的深意。我們理解,這不是老子的怪話、怨言,而是用四種情形延續上一章「百姓謂我自然」的內涵。從這一點上說,如果把第十八章合併到第十七章,也不覺得唐突。
一、老子反對的是什麼
思想家之所以是思想家,是因為他們善於觀察現實情況,並歸納總結,...
作者序
自序
我的名字有點獨特,用了生僻字,還有點容易引發性別誤解,一直沒弄明白其含義,家中老人不說,就自己去理解。
字典裡的解釋,煜是陽光照耀的意思,萍是一種水草。太陽照耀到鋪滿水面的水草之上。畫面感倒是很強,內心卻一直未能完全接受,總覺得太柔和了。成年後,書看得多了,知道萍的另一個解釋,萍者,劍也。張端緒因愛劍而改名,成了眾所周知的張愛萍上將。梁羽生武俠小說《萍蹤俠影》講的是劍與俠的故事。另一個畫面浮現出來,陽光照射在一把插入岩石的劍上。自感氣勢不凡,多了幾分滿意。
兩個畫面,兩種詮釋,兩種心境。要說此刻偏好於哪個畫面,我的答案是回歸初心,柔和些的為上。這個答案,來自研讀《道德經》(又名《老子》)後的感悟。有陽光的通透,有溪水的柔和,有水草隨水流而擺動的順遂……全然與《道德經》的思想吻合。冥冥之中有親近感,自然找來了若干大家釋讀《道德經》的著作來讀,比如近代的林語堂先生、陳鼓應先生、任繼愈先生等的大作,乃至高明先生的《帛書老子校注》,以及古時的韓非子、王弼、李世民、蘇軾的解老。
比較著看,跟隨著大家們的思維,體會著大家們的思想深度和細微處的差異,個人對《道德經》基本思想的理解也多了起來。
這份個人理解,歸納起來,就是虛靜謙下順自然。兩種句讀方法,一從體系看,虛靜/謙下/順自然,二從具象看,虛/靜/謙/下/順/自然。
《道德經》八十一章,約五千字,前三十七章是「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所以,可以分三個角度去理解——道、德、行。道是無形的、混沌狀態的,可以看作人之本性。嬰兒一出生就有不同,有的活潑,有的安靜,這是與生俱來的,在內心、潛意識中主宰著人的一生。這一點是無法解釋的。
道展示出來讓人可感知的形態,就是德,也就是道之用或者說道之功,是具體的思想、價值觀。如果說道與德還是精神層面的,那麼,行就是實踐層面的踐行。打個不那麼恰當的比喻,精神支柱是道;轉化成「我可以」、「我能堅持」的想法,這是德;用行為展示出來,比如多跑一公里,就是行了。
虛靜,是道的維度。虛懷若谷,內心中空,無成見,無執念,無雜念,少私寡慾。老子尚雌,靜若處子,清靜淡定,回歸質樸,包容一切,讓心柔和到無形。
謙下,是德的維度,表現出來的是謙謙有禮,內斂不外露,思想深邃、修為高遠,深藏不露、自帶光芒。對外界人與事,低調不炫耀,慈善為本,寧卑不傲,甘居於下。
順自然,是行的維度。內心是和順的,氣息是平順的,與環境是和諧共處的。要簡單而不圖簡單,積極行動但不妄為,計劃有序而不窮忙,持續前進而不冒進,合作但不主宰,建功而不據為己有。
當然,還有很多的思想,比如布局、平衡、分寸、變(無常形)、正(正心、正念、正行、正果)等,可以融於自己的身心,自然而非刻意地、無意識而非由意念掌控著地展現在我們的言談舉止之中。
《道德經》歷經數千年,我們看到的文字表述,與原作已有差別,但不影響其深度和價值。它的思想已經成為中國文化核心的一部分,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和舉止。越浮華之時,它所帶來的啟迪越顯珍貴。權且撇開辯證法、唯心論等的哲學角度,它對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為人與處事能帶來哪些啟示?對高階人士、中年人群以及奮鬥青年又會有哪些啟示?
要找到答案,就讓我們一起跟著老子去修行一番。長期堅持、反覆精進,能達開悟通透之境,自然是極好的。即便跟著修行一次,能有點滴收穫,甚至只受一語一詞的點醒,也是好的。爾後踐行之……終會遇見一個不同的自己。
自序
我的名字有點獨特,用了生僻字,還有點容易引發性別誤解,一直沒弄明白其含義,家中老人不說,就自己去理解。
字典裡的解釋,煜是陽光照耀的意思,萍是一種水草。太陽照耀到鋪滿水面的水草之上。畫面感倒是很強,內心卻一直未能完全接受,總覺得太柔和了。成年後,書看得多了,知道萍的另一個解釋,萍者,劍也。張端緒因愛劍而改名,成了眾所周知的張愛萍上將。梁羽生武俠小說《萍蹤俠影》講的是劍與俠的故事。另一個畫面浮現出來,陽光照射在一把插入岩石的劍上。自感氣勢不凡,多了幾分滿意。
兩個畫面,兩種...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道不可道:道是天地萬物之始源
第二章 居無為事:一切言行循於自然天成
第三章 無為之治:社會治理的終極目標是讓百姓內心純樸、不起貪念
第四章 道沖不盈:道深沉無比,功用無窮
第五章 無仁守沖:不偏執無傾向,持守虛靜
第六章 玄牝之門:道涵養萬物,不綿不息
第七章 無私成私:做事的出發點在於心正,利益面前先人後己,危險面前身先士卒
第八章 若水不爭:不以主觀努力的方式去做事
第九章 功遂身退:做人低調時常處下,做事內斂但求稱心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在事務中磨礪心性,達到心境澈淨、心無滯礙
第十一章 有利無用:有的好處不會少不可多,無的用途不會缺也大用
第十二章 為腹不為目:摒棄物欲的誘惑、貪欲的滿足,保持內心寧靜恬淡、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第十三章 寵之為下:內心小心翼翼,做事認認真真,才能不負眾望
第十四章 混而為一:道態混沌,恍恍惚惚
第十五章 道者之容:依循天性,容態謙恭,心境豁達
第十六章 歸根曰靜:精神空明,回歸人之初的本性致虛極也,守靜篤也
第十七章 百姓自然: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心正、引領和差異化點撥
第十八章 道廢國亂:存大道,才能建立起心靈純樸、家庭和諧、政治清明的社會環境
第十九章 見素抱樸:少有欲望、抱定拙樸,是管理的治本之策
第二十章 蔽而不成:在最好的時光求新求變
第二十一章 以順眾父:掌握了道,就掌握了破解萬事萬物的總閥門
第二十二章 內斂不爭: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不爭之法
第二十三章 道者同道:順應外界,卻無罣礙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以自我為中心是多餘且無用的,一定要順著自然來做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是順勢而為、任天而動、不亂作為、主動發現和利用規律而為
第二十六章 靜為躁君:注重個人的靜與重的修為,認真經營天下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跡:依循人、財、物的本性利用好各種資源
第二十八章 樸散為器:以樸為原則制定方針政策
第二十九章 無為無執:個人生活從簡,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物壯則老:保持成長性,具備不發生衝突的實力
第三十一章 恬淡為上:以恬淡之心應對衝突和挑戰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行權要適可而止,讓百姓自我管理
第三十三章 自知自勝:達明之人一定自知、自勝、有志、有追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以不為大:既謙下也助人,能成就自己
第三十五章 道淡無味:高舉大道旗幟則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柔弱勝強:守弱,不是甘居弱小不強大,而是不斷成長並能保持謙柔
第三十七章 鎮之以樸:以樸鎮亂,歸於寡慾
第三十八章 居厚處實:內心守住道的意,不刻意於德的形
第三十九章 以賤為本:終極之理在於無,謙卑居下也無妨
第四十章 知返用柔:抓住道的運行規律和使用方式,不怕眼下吃虧
第四十一章 勤而行道:道義博大精深,行道也不驕傲
第四十二章 損益平衡:萬物發端於道,要辯證地看待事物的多面性
第四十三章 至柔為上:依循物性,柔和處事,是最佳實踐
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看淡名利,只要基本的個人聲譽和物質需要
第四十五章 清靜為正:守得住道,發揮才氣,不必在意外界的眼光
第四十六章 不欲無爭:眼中無利,心中不貪,滿足的愉悅才最真實
第四十七章 道在我心:知了道的精華,心靈通達,少有勞頓,萬事可成
第四十八章 聞道日損:修行做減法,最後留下的唯有無為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心:無有自己,善信所有,渾樸待人,是修行無為之法,能創造和諧關係
第五十章 不入死地:遵道而行,可保性命,活出高品質
第五十一章 尊道貴德:道出自然,生養育護萬物,萬物知恩重道,依道而為
第五十二章 毋遺身央:要外修其形只現柔和,更要內修其心明心見性
第五十三章 行於大道:多為治下著想,多為民辦事,才不會招來謾罵
第五十四章 建德抱一:以道內修,成為最好的自己,去造福一方、影響一片
第五十五章 至和至精:護元氣、修精氣、固力氣,任何階段都要保持活力滿滿、上進之勢
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少說多做,完善自我,融入環境,柔和處事,方為正道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上梁要正守住道,下梁不歪可自治,這是管理總綱
第五十八章 方而不割:心中有道,懂得辯證,識得分寸,可長治久安
第五十九章 治人如嗇:少費周章減少消耗,是修心與管理的長久之道
第六十章 治國如烹:依物性而動,不妨礙百姓,是以道治理的高招
第六十一章 大邦宜下:任何情況下,都持守一顆謙卑的心
第六十二章 坐而進道:選用有道人才,有利事業發展
第六十三章 猶難無難:掌握辯證思維,把困難看大點並作於易,終是無有艱難
第六十四章 為之未有:自始至終讓事物保持安定、無隱患的狀態,則無敗事
第六十五章 不智治國:小聰明不如大智慧,方可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善居於下:不爭利、不施壓,保持謙和,方得民心
第六十七章 小國寡民:各安其好,無有爭鬥,是理想的最佳狀態
第六十八章 為人予人:有利他之心,為不爭之行,這樣會越做越有
第六十九章 持而保慈:與人以愛,與己以嚴,低調行事,路會越來越開闊
第七十章 不爭之德:不爭是古已有之的大準則,任何人都要秉持
第七十一章 慈兵必勝:心懷慈念,不出衝突,是最大的無敵
第七十二章 披褐懷玉:不必注意外在,關鍵的是身懷本領
第七十三章 以其病病:正確的自我認知,包括承認缺點,是進步的階梯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畏:首先做好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可
第七十五章 勇於不敢:既意志堅定又順勢而為,才是天之道
第七十六章 代司殺者:各安其位,保持各方面穩定的狀態
第七十七章 無以生為:不剝削百姓,不沉溺享樂,保持恬淡才是真的尊重生命
第七十八章 柔弱居上:做一個謙謙君子
第七十九章 高者抑之:守好王道,要服務他人、成就他人
第八十章 受邦之垢:居弱處下,能戰勝一切,成為人主
第八十一章 恆與善人:寬宏大度,不苛責於人,向外界展示善意
後記
附錄:《道德經》全文
自序
第一章 道不可道:道是天地萬物之始源
第二章 居無為事:一切言行循於自然天成
第三章 無為之治:社會治理的終極目標是讓百姓內心純樸、不起貪念
第四章 道沖不盈:道深沉無比,功用無窮
第五章 無仁守沖:不偏執無傾向,持守虛靜
第六章 玄牝之門:道涵養萬物,不綿不息
第七章 無私成私:做事的出發點在於心正,利益面前先人後己,危險面前身先士卒
第八章 若水不爭:不以主觀努力的方式去做事
第九章 功遂身退:做人低調時常處下,做事內斂但求稱心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在事務中磨礪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