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讓每個老人「開心、開明、開竅」
三年前,我從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退休,回歸家庭,卻退而不休,很快進入「外公」的角色,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角色,更是一個既誘人又燙手的角色。雖然我有著長期從事家庭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指導經驗的積累,三十六年前成為女兒的爸爸,並有著引以自豪的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然而,今天自己作為祖輩,參與對第三代的教育,卻有著不一樣的感悟和體會:理論與實踐的差距,父親與外公角色的碰撞,現代與傳統的鴻溝……我有過困惑,有過迷茫,有過喜悅,也有過成功,於是內心有了一種衝動,想把她寫成文字,與老年朋友共同分享,又應上海老年大學東華大學分校之邀,登上了《孫輩教育》的講壇。我深深地體會到,能與大家共同分享,這是一種無以倫比的幸福,這是人生六十歲後的一大快樂。
「六個大人面對一個孩子」已成為今天「三代同堂」的時代特徵,祖輩參與家庭教育的「孫子兵法」第一條首先是開心、開明、開竅。
如果把當今社會的「三代同堂」用三角形來表示:那就是三個三角形,圍著一個頂角。爸爸媽媽三口之家是一個三角形。爺爺奶奶的家庭是一個三角形;外公外婆的家庭也一個三角形。六個大人都是三角形的底角,而孩子成了這三個三角形共同的頂角。今天的獨生子女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成長的。他所面對的是兩個大人、四位老人、十二隻眼睛、六種不同的關愛、六種不同的期待、六種不同的教育觀念和方法,生活中六種不同的聲音……
隔代教養現象之所以越來越普遍,和這種教養模式本身的優點有關。就國內的情況來看,隔代教養的最大優勢在於代際之間的時間互補:退休後賦閒在家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渴望兒孫繞膝,以享天倫之樂;而年輕的父母們在社會變遷和競爭壓力下,希望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學習和自我實現中去;剛剛起步的家政、保姆市場又無法滿足這些家庭的需求。於是乎,將孩子交給長輩全部教養或部分教養成為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但隔代教養現象並不像人們想像得那麼簡單,選擇隔代教養的家庭也並不是完全相同的,按不同的標準可以把它們分為很多不同的類型。
如隔代教養家庭是由父系還是由母系的父母來幫助照顧?最近的調查發現,國內城市家庭中,由女方父母來照料下一代的數量超過了男方父母。而在廣大的農村,祖父母仍舊是祖輩教養的絕對主力。
即便同屬隔代教養家庭,祖輩和父輩對教養的參與程度也存在差異,按參與程度分,隔代教養可分為六大類:
一、日夜均由祖輩照顧,父母很少參與,甚至不參與。
二、主要由祖輩照顧,父母不定期回家照顧。
三、祖輩和其他親屬或照料人(如保姆)共同照顧。
四、白天由祖父母照顧,晚上由父母照顧。
五、平常由祖父母照顧,週末由父母照顧。
六、父母為主照顧,祖輩在需要時提供幫助。
第一、二、三類是比較狹義的隔代教養,第三代的教養責任完全由祖輩擔負。這三類家庭大部分是離婚或留守家庭,也有一些家庭年輕父母完全「雙脫手」,把教養責任轉移,甚至完全撒手不管,這類家庭的教養方式最容易產生問題。
當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是後三種隔代教養形式,有專家稱之為「混合教養」。前文提及的「三代同堂」就屬於這種情況。混合教養由於是父母和祖輩共同參與,所以祖輩與父輩如何形成教育合力是關鍵。兩親家怎樣才能做到「無縫銜接」?祖輩養育第三代既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充裕的時間和空閒,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承等,但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例如老人思想觀念陳舊,接受新事物比較慢……當然,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完全可以跨越,放在今天的老人面前有一個責無旁貸的任務是終身學習,與時俱進。「開心、開明、開竅」是現代陽光老人的追求,而學習則是達到這一目標的主要路徑。
可以這麼說:社會的和諧,家庭的幸福,第三代健康成長都與孫輩教育緊緊相連。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養育第三代的過程中,他們既享受著天倫之樂,在感受親情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感到困惑和迷茫,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老年大學東華大學分校《孫輩教育》班的全體學員們,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以自己的成長,帶動了第三代的成長,以自己的學習換來了家庭的和諧和快樂。兩年來,他們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共同分享交流的過程,也是以「開心、開明、開竅」為目標的一起成長的過程。用他們的話來說:希望太陽底下的老年朋友都能天天有個好心情,快樂生活每一天;與子女共同跨越「代溝」,爭當現代陽光老人;不斷學習,掌握孫輩教育的智慧。於是,在大家熱情的鼓勵下,寫了這本書,一是為了與老年朋友們共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與體會;二是為了讓自己的成長留下一點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