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的小進步鼓掌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會把家長的鼓勵當成他們前進的動力,因此,家長在發現孩子有不良習慣時,要及早提醒他糾正他,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而當孩子努力改正時,你就要肯定他,哪怕孩子只有一點小小的進步也要為他鼓掌。
在洗手間裡,媽媽發現兒子刷完牙後又把牙膏隨便扔在洗手槽裡面。媽媽非常生氣,便把尼克叫過來,不滿地對兒子說:「尼克,你應該可以照顧自己的生活了吧!你看,你又把牙膏亂放了。我不是對你說過牙膏用後要放到杯子裡嗎?」
尼克根本沒有把媽媽的話當一回事,只是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媽媽見兒子反應平淡,她知道自己剛才說的話並未引起他的重視,於是對他喊道:「聽著,尼克,你必須把牙膏放進漱口杯裡!」
尼克極不情願地走進了洗手間,放好了牙膏,轉身就走。「記住,以後不准再亂放了。」媽媽再次強調。
「知道了。」第二天,尼克在刷完牙後,將牙膏認真地放到杯子裡了,但媽媽什麼都沒有說。到了第三天,牙膏又被四處亂扔了。
「喂,尼克,你是怎麼搞的,為什麼你又忘了把牙膏放回原處去了呢?」媽媽生氣說道。
「我以為你忘記了。」尼克說道。
「你這麼說是什麼意思呢?」母親疑惑地望著兒子。
「因為昨天我把牙膏放進杯子裡了,而你卻什麼也沒有說!」
尼克為什麼又犯了老毛病呢?因為當他改正後沒有得到媽媽的肯定和重視,因此他洩氣了。
如果第二天,媽媽發現尼克把牙膏放進杯子裡後,讚美他說:「做得好,尼克!媽媽知道你一定能改掉壞習慣的。」那麼尼克一定會非常高興,並繼續維持這個好習慣。
舉這個例子就是為了說明,父母的鼓勵對孩子而言是具有很大意義的。如果父母能重視鼓勵的作用,靈活運用鼓勵的方式,那麼就能很輕鬆地幫孩子改掉壞習慣。
九歲的卡特有個亂丟東西的壞習慣,他每天放學一回到家,就把他的書包、鞋子、外套扔在客廳的地板上,回到房間後,又把玩具丟的隨處都是。雖然偶爾卡特也會按媽媽的要求把東西都擺放好,但大多數的時間都是隨地亂扔。
對此,媽媽試過很多方法來矯正他這個毛病,但無論是提醒他、責備他還是懲罰他,都無濟於事,卡特仍有隨處亂丟東西的壞習慣。
在上述方法都不見效的情況下,卡特的媽媽決定試試以鼓勵兒子的方法來使他改掉他的壞習慣。
這天,卡特的媽媽終於看到了卡特把自己的東西收拾的很整齊,她立即走上前去,輕輕地擁抱了一下卡特,高興地說:「你看!我就知道你不是個沒規矩的孩子!你收拾的多乾淨啊!」卡特剛開始很吃驚,但很快他的臉上就充滿了自豪。因為他將自己的房間收拾得很整齊而受到了肯定和鼓勵,於是在這之後,他就盡力去這樣做,而他的媽媽也記著每次都對他表示認同和鼓勵。
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日常生活中的好習慣和壞習慣同時存在,如何鼓勵孩子保持好習慣,矯正不良習慣,一直是困擾父母的難題。如果適當運用鼓勵的方式來激勵孩子,事情就會變得容易得多。
教育學家的建議是,在某些時候,父母應忽視孩子的不良行為,將自己的預期目標分成小步驟,循序漸進地做,這樣就能很順利地改掉孩子的壞習慣。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或行為,父母不應該對此抓住不放,而應該找到孩子偶爾沒有此不良行為的時候對孩子加以鼓勵。
父母對孩子的每一個微小進步都能加以鼓勵,就是對孩子的積極行為進行強化的最好方式。哲學上講質變是由量變引起的,每天的細微進步,累積起來才可能有大的變化。因此,對於父母來說,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徹底改掉不良習慣,就應該對孩子的點滴進步進行鼓勵。
可是生活中,大多數的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微小進步,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比較高,總希望孩子能一下子達到他們的要求。因而對孩子一些細小的進步不是很注意,反應也比較冷淡。
孫路的數學成績一直是所有功課中最差的,孫路成績不錯,但數學成績的落後使得孫路的總排名受到很大的影響。這天,孫路下定決心,要將數學學好,並努力將數學變成最棒的一科。
考試了,因為有了相當時間的努力,孫路很沈著地應付了這次的數學考試。
成績出來了,孫路的數學成績竟然由不及格進步到了七十五分,孫路興奮地把成績告訴了父親,而父親在得知數學最高分是九十八分後,滿不在乎地說:「有什麼好得意的,還差得遠呢!」孫路立刻像一顆洩了氣的皮球似的,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
爸爸的話,使他覺得他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
於是孫路再次放棄了數學。孫路因為得不到鼓勵而放棄了努力,試想爸爸如果能對孫路說:「很好,兒子,你進步很多!要繼續加油喔!」也許這個時候父親給予兒子的就是足夠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去迎接更大的挑戰。孩子也不至於對自己較弱的學科完全失去信心。
父母對孩子的鼓勵是他在學校爭取更好表現的最大動力,而冷漠則會擊潰孩子爭取更好成績的信心。
可是大人們常常會為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不足,窮追猛打,致使大家的注意力都對準了孩子比較不足的部份,以致雙方都喪失了信心。
其實,對於動物,鼓勵的方法是餵食物;而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所給予的愛、寬容、關懷、耐心、理解就是鼓勵。
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進步太小,就不願意給予鼓勵,這會使孩子覺得家長對自己的進步漠不關心,認為自己的努力白費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失去進步的動力,原來可以改變一生的進步也會因為得不到鼓勵而消失。
因此,無論孩子是在學業還是生活方面,只要孩子有進步就應給予建設性的鼓勵,有好的表現就要加強鼓勵讓孩子能不斷的往前進步。
☂
鼓勵孩子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就是在強化孩子的進取之心。不要吝惜你的鼓勵,這是幫助孩子改掉缺點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精神上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
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意識到了,運用鼓勵的方式可以促使孩子進步。於是五花八門的「鼓勵」被用到了孩子身上,有些是精神上的,但更多的是物質上的。應該說用物質的方式鼓勵孩子是沒錯,但卻會使鼓勵變成條件交換的不健康心態。
教育學家建議:教育孩子要以精神鼓勵為主。
生活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兒子,這次只要你能考一百分,爸爸就送給你一輛最棒的模型車!」
「你爭氣點兒,要是能進步三名,我就帶你去遊樂園玩!」這樣的對話繼續下去,若干年後,也許就會發展成這樣:「我要是進步十名,你們要怎樣獎勵我?」
「乖兒子,你要是真的進步十名,媽媽就帶你去吃麥當勞,隨便你點!」「沒意思!我不想吃麥當勞!我要NIKE球鞋!」
「可是,你不已經有一雙了嗎?」「我不管,我就是要!不買給我,我就─」……
多麼可悲!鼓勵變成了條件交換,孩子居然反過來跟父母談條件,這就是濫用物質鼓勵的結果。父母應當知道,獎勵是對孩子行為的積極評價,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種重要方法。獎勵運用得好,不但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而且還可鼓勵孩子不斷進步。
但這種獎勵孩子的前提卻只能是「當孩子有了某種具體的、實質性的積極行為,而父母又希望孩子持續維持下去的時候,才給予物質獎勵。」那種隨便許諾,開口就要請孩子吃麥當勞的做法,實質上並不是在獎勵孩子,而是明目張膽地談條件各取所需!
鼓勵對孩子努力向上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做父母的必須明白,對孩子的鼓勵並非一定都是來自物質上的或金錢上的,精神上的鼓勵更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溫暖。
鄧超中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一所市立明星高中。接到通知書的那一天晚上,鄧超問爸爸說:「爸,你和媽媽都答應過我,考上前三志願高中就給我一個驚喜。現在可以告訴我驚喜是什麼嗎?」
爸爸回答說:「我和你媽媽對你的確有過那樣的承諾。原來的計畫是要出國到日本去旅行,但現在我們要和你商量一下,是否可以不去旅遊,把那筆錢省下來,以你的名義捐贈給世界展望會。」
媽媽接著說:「你能考上明星高中,我們都替你高興!也覺得應當帶你出去旅遊一趟,以表示我們對你的獎勵。但我們慎重地想了想,覺得你剛上高中,今後的路還很長,尤其是想到我們自己的孩子能上明星高中,而一些貧困的孩子卻連上學的權利都難以實現,因此……」
「我們不強迫你,你可以考慮一下,哪個更有意義!」「好吧!我們還是省下來錢捐贈給展望會吧!今後我還要幫助更多的人。」這種精神鼓勵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既包含了激勵因素,又不會讓孩子產生唯利是圖的不良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有利無害。
但心理學家也指出,精神鼓勵也要努力處理好方式,這樣才能使鼓勵的作用發揮最大的效用。那麼,鼓勵孩子進步時,我們應當守住哪些原則呢?
一、對孩子的鼓勵要有針對性
教育學家認為,如果父母的鼓勵具有針對性,孩子們就能夠學習到什麼是好的表現,並將繼續維持這種好的表現。這就必須要求父母應該做到只讚美孩子具體的好的行為,而不是隨意讚美。比如,孩子在考試中得到好的成績,有些父母會這樣誇獎孩子:「我早就說你是天才。」其實,這種鼓勵對孩子來說只是一種負擔,把孩子的成績歸結於孩子的天賦,而不是孩子的努力,有可能會泯滅孩子勤奮努力的精神。
二、對孩子的讚美應當實事求是,講明道理
一個能大膽學習走路的孩子,第一次學習用筷子吃飯的孩子,父母能對他們進行讚美是恰當的。如果這個孩子都已經十歲了,父母還能去讚美孩子的這些行為嗎?因此,對孩子的讚美一定要切合實際,讓孩子覺得父母的讚美是真誠的。另外,在讚美孩子時講時道理也很重要,讓孩子知道這樣做為什麼是好的、對的,培養孩子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
三、把握鼓勵孩子的時機
當孩子第一次做出過去沒有過的好行為時,要及時表達出高興和讚賞,但是當孩子不斷地表現出同樣的行為時,就應該隔幾次行為給一次讚美、鼓勵,且間隔時間越來越長,不要每次都給予鼓勵,這樣有利於孩子好習慣的養成。
在孩子決心改掉錯誤,或者,這些孩子已經改掉了錯誤,父母只要發現他們的優點或長處,都要及時進行客觀的鼓勵。尤其是對於那些意志薄弱、自制能力較差的孩子進行「及時鼓勵」更見效果。這樣做,不但可以幫助孩子擺脫自卑感,而且還能恢復孩子的自信心。
☂
太過注重物質獎勵,會使孩子錯誤地把獎品當成追求的目標,而適當的精神鼓勵卻更能滿足孩子的榮譽感和自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