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任何一次事件、一個人物、甚或是一段話,
在張瑋的筆下,都能呈現出一張張意想不到的面孔──
‧聽起來很萌的「土肥圓」,是炸死東北王張作霖的特務頭子?
‧「童話之王」安徒生,那些揚名全球的故事其實是寫給大人的?
‧一生反戰的拳王阿里,告訴我們根本沒有「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這回事!
‧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在成為知名作家之前,差一點就變成水手?
擁有20萬忠實粉絲的微信公眾號「饅頭說」,從「歷史上的今天」為主題,書寫歷史中不為人知的故事,每日一篇感動眾多讀者。看作者張瑋寫歷史像在解題,將事件的錯綜複雜,拆解重組托出了重量;聽張瑋說故事像在編織,織出歷史的原貌、人物的性情,讓冷冰冰的歷史道出溫暖。
歷史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數字,讓我們用辯證的眼光,
結合客觀的環境,設身處地去看待那些事件和人物。
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優缺點。
看起來枯燥的歷史,其實有真實的溫度。
媒體好評
在一個狂奔的年代,我們有時候也要停一下,看看走過的路,整理一下自己的行囊,然後重新出發。張瑋把他在新媒體中熱門的文章用傳統的方式出版,也有這種冷卻與回歸的意義。——嚴鋒(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饅頭大師曾是一個優秀的體育記者,但聊起歷史來也很吸引人。他有一支獨特的「新聞筆」,不論多麼久遠的事情,說來總像是當下的故事,還帶著溫度。讀著他的文字,會讓人想到唐詩裡的意境,天晚欲雪,圍坐火爐,他手持一盞,眉飛色舞,正向你娓娓道來。——六神磊磊
我們現在遇到的很多問題,歷史上也有很多人遇到過。所以我們讀歷史,不僅僅只是看他們的故事。張瑋抓住歷史上一個事件一個名字背後的東西,分析為什麼當時的人會做出那樣的選擇,把文字的東西場景化,把乏味的東西有趣化,你不僅得到知識,還得到見識。——羅振宇(羅輯思維創始人)
歷史事件和人物都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對他們的評價和分析,脫離了當時的環境,就會想當然。張瑋儘量客觀地還原當時的情形,無論是對人物的分析,還是事件的細節描述,都力求公正中立。更可貴的是,他賦予了這些歷史以情感,歷史不再是教科書裡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有溫度的。——馬勇(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院研究員)
沒有溫度,歷史不過教科書,即便已然雨打風吹去,故紙堆裡終有冷暖幾許。《歷史的溫度》贈人暖意。——徐達內(新榜創始人)
對一個男人的評價,我最推崇「深厚溫柔」,這其實也是人們對深海的印象。用這句話評價饅頭大師和他的饅頭說很恰當:他展現對歷史的精通,以及基於歷史對時代和人情世故的了然;同時他不挑撥不炫耀,展現出巨大的溫柔力。——張偉(新世相創始人)
作者簡介:
張瑋(網名:饅頭大師)
畢業於復旦大學文科基地班。復旦中文系文學學士,新聞系新聞學碩士。現任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運營、技術中心總監。曾做過11年體育記者,採訪過三屆奧運會、兩屆世界盃和百餘項世界頂級賽事。後擔任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數字傳播中心主任,解放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主任、總經理等。
業餘時間打理微信公眾號「饅頭說」,以「歷史上的今天」為特色,每天推送一個歷史小故事。目前該微信公眾號擁有近20萬愛好歷史的讀者,獲「鳳凰網」和「一點資訊」頒發的2017年自媒體「年度內容突破獎」。
章節試閱
「土肥圓」和「土肥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土肥圓」「高富帥」「矮窮挫」這些「新三字經」,成了網路流行詞。
「土肥圓」的含義,其實不用解釋,看字面意思就知道了。但後來在一次推送中,我偶然發現,原來不少人並不知道「土肥圓」的出處,或者說,完全不知道,土肥圓原來真的是一個人的名字。
1
土肥圓的出處,確實來自一個人的名字:土肥原賢二。
讓我想想,怎麼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人呢?這麼說吧:
這個人,是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處決的第一個日本甲級戰犯。
2
1883年,土肥原賢二出生在日本岡山縣的一個軍人家庭。
按照一個軍人的發展軌跡,他先後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1913年,30歲的土肥原也就是混到了一個日本陸軍上尉的軍銜而已,中規中矩。
但這年7月的一次調遣,徹底改變了土肥原的人生軌跡──他被派進了日本駐北京的「阪西公館」,擔任阪西利八郎的助理。
「阪西公館」是日本著名的特務機構,阪西利八郎是日本著名的第二代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後來被人稱為「日本第三代特務頭子」。
還是回到1913年。
不太清楚土肥原賢二在北京拜了哪位師父,總之,他很快掌握了地道的北京話,甚至能說幾地的方言。這為他今後的特務工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從1913年到1927年,整整14年,除了短暫的調離外,土肥原賢二可以說是「深深紮進了中國這塊土地」,遊走於中國各派系軍閥和勢力,甚至普通民眾之間,建立了廣泛的人脈。
很多接觸過土肥原的人,說他待人和善,能說會道。所以有人說,很多情報是被自動送到土肥原這裡來的。
1927年,44歲的土肥原賢二晉升為大佐(相當於上校團長級別)。日本陸軍大學的畢業生有一個「十年人事」的說法,就是說一般陸軍大學畢業生,十年就可以升到大佐軍銜。土肥原賢二比同輩多花了五年時間。但這五年時間,他花得並不冤──他在中國多積累了五年人脈。
1928年,土肥原賢二第一個嶄露頭角的機會來了。
3
給土肥原賢二機會的,是奉系軍閥張作霖。
1928年3月,土肥原賢二應聘出任「東北王」張作霖的顧問,負責指導奉軍以日軍的標準進行訓練,順帶大力搜集奉軍轄區內的所有情報。
土肥原確實在全力幫助張作霖。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土肥原賢二拼盡自己所有的智慧和人脈,直接搞垮了直系軍閥的金融系統,讓他們發行的紙幣全部成為廢幣。吳佩孚敗走,直系崩潰,奉系進京掌權北京。
土肥原賢二幫張作霖的遠不止這些。奉系將領郭松齡趁奉軍主力在關內作戰,起兵叛變,在土肥原賢二的強烈建議下,駐朝鮮的日本軍隊出兵,大敗郭松齡部隊,再一次幫助了張作霖。
投桃報李,土肥原賢二當然是有期待的。他期待的是,張作霖今後能完全接受日本人的指令。
然而,土匪出身的張作霖,可以做一萬件糊塗事,但有一件事絕不糊塗:不能做對不起列祖列宗的事!
當土肥原賢二發現張作霖得到自己那麼多幫助,卻開始對日本人的要求陽奉陰違的時候,他開始惱羞成怒了。
北伐戰爭開始,土肥原賢二建議張作霖退回關外搞獨立,但張作霖不肯,結果節節敗退。眼看北伐軍將有可能威脅到日本的「滿洲權益」,一直以「慈眉善目」聞名的土肥原賢二,終於露出了他完全不「萌萌噠」的真面目──皇姑屯火車站一聲巨響,張作霖被炸成重傷,當日死去。
我們讀教科書時,看到張作霖被炸死,覺得也就是中國的一個軍閥被日本人炸死了。但當時,入主北京的張作霖,地位其實已經等同於中國的國家元首。
用炸彈炸死一個大國的國家元首,這事情就是土肥原賢二幹的。
4
炸死中國實際意義上的元首,這種行徑引起了日本內閣的強烈不滿。
而事實也證明,這實在稱不上是土肥原賢二下的一步好棋──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懷著「殺父之仇」,宣佈「東北易幟」,率東北軍歸國民政府的蔣介石領導。
一次爆炸,日本人沒占到任何便宜。
所以,土肥原賢二被貶到一個步兵聯隊去做聯隊長。但是,土肥原賢二在這件事上表現出的魄力和冷酷,得到了日本軍部的賞識。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土肥原賢二得到了又一次翻身的機會。
在意外輕鬆地拿下中國東北後,日本又驚喜又惶恐:接下來該怎麼治理?
「九一八事變」的策動人之一板垣征四郎認為,日本直接建立一個軍事政府,像統治臺灣一樣,把東北變成自己的殖民地。
而老辣的土肥原賢二提出了一個更陰險的計策:在東北建立一個「滿蒙五族共和國」──說穿了,就是一個由日本控制的傀儡政府。
土肥原的這個提議最終獲得通過。那麼,找誰來做這個傀儡呢?
土肥原賢二早就物色好了人選──祖先就是從東北起家,現在被排擠出宮的「末代皇帝」溥儀。
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確實沒有比溥儀更好的人選了。
而且,當溥儀如同喪家之犬被趕出皇宮的時候,正是土肥原賢二把他接到了天津的日本使館──這步棋,土肥原賢二早就布下了。
之後的過程就不展開了,總之,土肥原賢二找到了溥儀,向他明確三點:滿洲是你族龍興之地,你要對得起祖宗,就應該回去從頭開始;滿洲3000萬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翹首期盼你回去領導他們;這是你最後一次機會,錯過這個村,就沒下個店了!
三條理由條條擊中溥儀要害。
土肥原賢二後來召集了一些地痞流氓,耍了一些恐嚇的手段,將溥儀一路從天津「護送」到東北。
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正式建立,溥儀出任執政。
炸死一個「國家元首」不行,再扶植一個「國家元首」。土肥原賢二幹得遊刃有餘。
5
作為一個特務頭子,在「誘降」這一方面,土肥原賢二確實堪稱一把好手。
偽滿洲國建立後,當時東北最有名的抗日英雄、全國抗日旗幟黑龍江省主席馬占山,被土肥原賢二誘降了(後來馬占山又重新宣佈抗日,但實力大損)。
1933年,面對山西的閻錫山、北平的宋哲元、山東的韓複榘、保定的商震,土肥原賢二可謂使盡了渾身解數,上躥下跳,居然真的搞出了一個「華北五省自治」,讓華北繼中國的東北之後,實際上脫離了中央政府的控制。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土肥原賢二的使命應該說是結束了──國家之間一旦正式開戰,檯面上的間諜特務活動,就要讓出聚光燈下的位置了。
但土肥原賢二脫下西裝,立刻就能穿起軍裝。就在1937年3月,土肥原賢二成了侵華日軍第十四師團的師團長(中將軍銜),從幕後走到了台前。
特務頭子做了師團長,是不是一個花架子?
1937年8月20日,土肥原賢二率第十四師團在塘沽登陸,沿平漢鐵路一線進犯,一路連戰連克,直抵黃河渡口。因為第十四師團的效率奇高,土肥原賢二被日本報紙稱為「華北戰場上的一顆明星」。
1938年5月,土肥原賢二的第十四師團被名將薛嶽調集12個師圍剿,土肥原賢二確實展現了他的軍事天賦,最終全身而退。因為這一戰,蔣介石最終把黃埔一期畢業的中將師長龍慕韓,判作戰不力而軍法處決──這是抗戰爆發後蔣介石處決的第一個嫡系將領。
同年5月,國民黨軍隊掘開了黃河花園口的堤岸,這就是慘烈的「花園口決堤」。數十萬中國老百姓被淹死,1200餘萬人流離失所。
而國民黨軍隊之所以要決堤黃河,為的就是阻止土肥原賢二的第十四師團前進。
6
黃河決堤事件之後,土肥原賢二被調回日本參謀本部,繼續從事他最拿手的業務──特務。
在被傳聞暗殺了不肯投降的中國軍閥另一位著名人物吳佩孚之後,土肥原賢二在自己的策反功勳簿上添加了一個最具分量的「勳章」──在他的策劃和利誘下,當時的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宣佈投日,成立汪偽政府。
但土肥原賢二再怎麼努力,依舊無法挽救日本帝國的敗亡。
在誘降汪精衛之後,土肥原賢二就漸漸消失了行蹤。直到有一天,他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日本第一軍總司令杉山元自殺,土肥原賢二宣佈接任(當時他的軍銜已是大將)。
但那一天,是1945年8月12日,離日本無條件投降,還有三天。
7
就在土肥原賢二接任總司令職位的第二天,西南太平洋地區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就下令逮捕土肥原賢二。
沒有人會放過土肥原賢二。
據說,土肥原賢二被列入第一批甲級戰犯,是蔣介石的授意。蔣介石一直對土肥原賢二恨之入骨,私下裡,稱他為「土匪原」。
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熟知英美法律的土肥原賢二一言不發,這樣就會造成「證據不足」的情況。全程他只說過四個字:「主張無罪。」
所以,對土肥原賢二的審判持續了兩年多。直到最後,在中國的強烈要求並出示證據的情況下,土肥原被判處絞刑。
1948年12月23日,通過抽籤的方式,土肥原賢二在所有甲級戰犯中,第一個走向絞刑架。
從被點名,到走上絞刑架,到被絞死,土肥原賢二始終沒說一句話。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沒人知道他在想些什麼。
饅頭說
不妨聽聽當時那些人對土肥原賢二的描述。
溥儀說:「當時48歲的他給我感覺非常謙卑,而且另一個強烈的感覺是,他非常靠得住!」
宋哲元說:「土肥原說話算話。」馬占山說:「土肥原從不騙人!」
鈴木貞一(同為甲級戰犯):「土肥原為人大方,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對事漫不經心,總是大概差不多,很適合同中國人打交道。」
據說,他就任瀋陽市長的時候,拿出自己的薪水作為安定老百姓的資金。
據說,他擔任師團長的時候,嚴禁手下士兵燒殺搶掠。
據說,盟軍去逮捕他的時候,以為會在他家發現很多中國文物,但事實上,他家只有租住的兩間小屋子,非常破敗。
怎麼樣?如果單憑這些描述,土肥原賢二還真像現在「土肥圓」的本意:質樸,肥頭肥腦,圓潤。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
他策劃的暗殺和恐嚇事件不計其數,他殺死的中國軍民不計其數,他給中國帶來的分裂的惡果難以估量。他對人說話算話,是因為他對人有所求。他下令不劫掠老百姓,不是因為他真的愛中國老百姓,而是希望自己的部隊能儘量少積累仇恨,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而已。
可以說,他是一個合格甚至出色的特務乃至將領,但載著他和他同僚瘋狂前行的那艘大船,方向是根本錯誤的。
他的信仰,是靠侵略別的國家支撐的,他的所謂「英名」,是建立在別國人民的痛苦上的。
所以,關於他最後和那艘大船一起傾覆,他的遺言是:主張無罪。
而我們的評價是:罪有應得。
「土肥圓」和「土肥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土肥圓」「高富帥」「矮窮挫」這些「新三字經」,成了網路流行詞。
「土肥圓」的含義,其實不用解釋,看字面意思就知道了。但後來在一次推送中,我偶然發現,原來不少人並不知道「土肥圓」的出處,或者說,完全不知道,土肥圓原來真的是一個人的名字。
1
土肥圓的出處,確實來自一個人的名字:土肥原賢二。
讓我想想,怎麼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人呢?這麼說吧:
這個人,是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處決的第一個日本甲級戰犯。
2
1883年,土肥原賢二出生在日本岡山縣的...
作者序
其實我自己也沒想到,第一本《歷史的溫度》出了才半年,第二本就又要付印了。
記得在第一本書出版後不久,參加了一場活動,主辦方在介紹我的時候,在「媒體人」的頭銜之後,忽然加了個「作家」──當時在台下的我,一下子沒緩過神來。
長這麼大,第一次有人叫我「作家」。
但後來想想,大概也應該勉強算是一個作家了吧,因為通過寫「饅頭說」微信公眾號和第一本《歷史的溫度》,我確實幸運地擁有了一批還算喜歡讀我文字的讀者。
承蒙大家厚愛,截至我寫這篇序的時候,第一本《歷史的溫度》在半年的時間裡,已經加印了十次。而在微信後臺的消息裡,讀者拍給我的《歷史的溫度》的封面照片開始漸漸多了起來。
其中,有不少原本就是「饅頭說」的讀者,他們買到書後,想和我分享。
也有不少,是原本並不知道「饅頭說」微信公眾號的人,在書店買了《歷史的溫度》,通過掃描上面的二維碼,又成了「饅頭說」的讀者。
有的讀者,還會給我發來他們在公共場合拍到的有人在讀《歷史的溫度》的照片,我印象中,有好幾張照片,是有人在地鐵車廂裡看《歷史的溫度》──那一刻我挺不好意思的,因為書很厚也很重。
而一轉眼,《歷史的溫度2》又要來了。
這次的書名,沿用了第一本,倒不是懶得再想新書名了,而是覺得,「溫度」這個詞,還是挺貼切的。
在收錄的文章方面,第二本一共收錄了「饅頭說」的36篇文章──還是公眾號發表過的文章。但我始終覺得,經過裝幀、設計和排版,拿在手裡的紙質書閱讀體驗是永遠不可替代的。說句可能有點不要臉的話,我自己有時在翻《歷史的溫度》時,也會不知不覺看進去──這可能就是紙質書的魅力吧。
而第二本之所以比第一本少了四篇,是因為這一本把更多的空間留給了刊登讀者評論──沒有你們的支持,「饅頭說」也不會有今天,所以希望盡可能地讓更多讀者評論呈現在書中。
當然,即便如此,《歷史的溫度》這本書應該也是市面上相同類型中比較厚的一本了,以至我和出版社的編輯開玩笑,說若不是你們在第一本堅持要放40篇,現在這些文章數量,其實可以夠出三本了(編輯說她捨不得刪,寧可提高成本)。
說到厚度,還有一件事要和大家彙報下:第一本書,出版社採取的是「裸脊鎖線」的裝訂方式,成本其實比一般的膠裝還要貴些。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有兩個:第一,因為書太厚,用傳統膠裝很容易散架;第二,這樣裝訂,可以保證厚的書也可以平攤開閱讀,這樣可以改善大家的閱讀體驗。
所以,第二本書還會採用這樣的裝訂方式,並不是「簡陋」啊,請大家理解。
在大量的讀者留言中,最讓我欣慰的,是對我說「受到了啟發」這句話。
眾所周知,寫歷史,我並不是「專業選手」,相對於科班出身的學者、作家,我只是一個歷史的業餘愛好者,所以雖然盡我所能對所引用的材料做了考證和篩選,但謬誤之處肯定在所難免,大家一直給了我很多包容和體諒,我很感激。
但我還算有點信心的是,我的出發點應該是沒錯的,那就是我一直希望表達的一個觀點:
歷史不是冷冰冰的年分和數字,背後是一個個有溫度的故事和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優缺點。我們應該盡可能地用辯證的眼光,結合當時客觀的環境,設身處地地去看待那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不是先入為主地帶入立場,或者用「上帝視角」來評判一件事或一個人。
如果看完《歷史的溫度》後,讀者能有這樣的一點點啟發,那就是最讓我欣慰的一件事了。我絕不敢說為讀者打開一道門,或者是一扇窗,我覺得,如果能稍微給大家撥動一下歷史的窗簾,透出一道光,那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了。
最後,還是想和大家道一聲感謝。
在出版第一本書之後的半年多時間裡,我的生活也發生了不少改變,相信你們中不少人,也是如此。
這是一個「只有變化是不變」的時代。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謝謝你們對我的讚賞和鼓勵,這是我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在海蓮.漢芙寫的《查令十字路84號》這本書裡,有這樣一句話:
「人類發明了文字,懂得寫成並印刷成書籍,我們便不再徒然無策地只受時間的擺弄宰制,我們甚至可以局部地、甚富意義地擊敗時間。」
願我們一起,保持對閱讀的渴望和熱情。
瞭解歷史,適應變化,戰勝時間。
是為序。
2017年12月17日
於上海
其實我自己也沒想到,第一本《歷史的溫度》出了才半年,第二本就又要付印了。
記得在第一本書出版後不久,參加了一場活動,主辦方在介紹我的時候,在「媒體人」的頭銜之後,忽然加了個「作家」──當時在台下的我,一下子沒緩過神來。
長這麼大,第一次有人叫我「作家」。
但後來想想,大概也應該勉強算是一個作家了吧,因為通過寫「饅頭說」微信公眾號和第一本《歷史的溫度》,我確實幸運地擁有了一批還算喜歡讀我文字的讀者。
承蒙大家厚愛,截至我寫這篇序的時候,第一本《歷史的溫度》在半年的時間裡,已經加印了十次。而在微信後...
目錄
自序
人物篇 不應讓歷史睡去
聶耳之死
「土肥圓」和「土肥原」
東條英機之死
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潛伏」
孫殿英的「盜墓筆記」
一張照片引發的自殺
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究竟過時了嗎?
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是神還是人?
張靈甫之死
一位孤懸東北的土匪將軍
張勳這個人
或許我們長大後,才能讀懂他的童話
魯迅背後的兩位女性
他是個醫生,卻奪走了40萬人的生命
逸聞篇 歷史是漫長的征途
《最後一課》到底有沒有騙人?
他以500公里時速撞向地球,最後時刻說了什麼?
中國人接受「裸體藝術」,到底有多難?
一場轟動中外的大劫案
明明是刻骨銘心的仇恨,但日本戰後為什麼會感激美國人?
一九四九,百萬黃金大挪移
當年,到底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24年前的今天,人類文明留下了黑暗的一頁
55年前,人類差點滅絕
一場神秘的超級大爆炸
信念 道阻且長,而終點可期
只剩兩架轟炸機了,但還是要轟炸日本……
1942年,15架美國轟炸機在中國迫降……
有一種撤退,叫敦克爾克
敦克爾克撤退之後,英國人幹什麼去了?
一個公務員給全人類留下的數學難題
直到坐上電椅,這對夫婦依舊表示自己清白……
五環 體育能否超越政治
拳王阿里:體育是否能超越政治?
一個34歲就做到正部級官員的運動員
世界冠軍之死
這屆奧運會,全世界近一半國家不願參加……
沒錯!就是他「承包」了一屆奧運會!
24年前的那個「北京一夜」
自序
人物篇 不應讓歷史睡去
聶耳之死
「土肥圓」和「土肥原」
東條英機之死
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潛伏」
孫殿英的「盜墓筆記」
一張照片引發的自殺
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究竟過時了嗎?
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是神還是人?
張靈甫之死
一位孤懸東北的土匪將軍
張勳這個人
或許我們長大後,才能讀懂他的童話
魯迅背後的兩位女性
他是個醫生,卻奪走了40萬人的生命
逸聞篇 歷史是漫長的征途
《最後一課》到底有沒有騙人?
他以500公里時速撞向地球,最後時刻說了什麼?
中國人接受「裸體藝術」,到底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