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宜武--整合華僑經濟力量第一人
主持華商經貿會議 輔導海外華商轉型
鼓勵華僑回國投資 促進僑資在台發展
創辦世華銀行 樹立民營銀行經營典範
本書收錄李又寧教授對何宜武的口述訪談記錄、何宜武本人對華僑經濟金融的相關論述,以及何氏故屬親友的追思文章,書末並附何宜武先生傳略、大事年表以及著作目錄,是研究現代史的重要參考書籍。
何宜武(1912-2001)
一生經歷軍閥割據、日寇侵華、大陸淪陷與台灣建設四個不同的大時代背景。畢生以服務為本,引進僑資,建設台灣,服務國家社會長達六十五年,致力黨政、金融、教育、慈善等工作,貢獻卓越,九十高齡始完全退休。本書主編獨具慧眼,記錄何宜武在黨政外,對華僑經濟的貢獻。何宜武畢業於北平朝陽大學政治經濟系,有完整的財經歷練,來台後負責華僑經濟工作長達二十四年,隨後籌劃、負責世華商業銀行又二十八載;並成功輔導海外華商轉型、鼓勵華僑回國投資、促進僑資企業在台發展,畢生致力整合發展海外華僑經濟力量,應以何宜武為第一人。
縱觀台灣的經濟發展,在加工出口區之前,有僑資經濟的奠基,在加工出口區之後,有科學工業園區的拓展;何氏昆仲(宜武、宜慈)一門二傑,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不言而喻。是書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以何邦立、汪忠甲合撰「何宜武華僑經濟五十年」,李又寧所做「口述訪問記錄」為主;中篇收錄何宜武本人對華僑經濟金融的相關論述;下篇則為故屬親友懷舊追思之作。書末並附何宜武先生傳略、大事年表以及著作目錄,是研究現代史的重要參考書籍。
作者簡介:
【主編/何邦立】
福建壽寧人,國防醫學院畢業,早歲赴美進修航空醫學四載,獲美國航太醫學專家資格,並具飛行駕駛執照,為我國極少數會飛的航空醫官,1978年榮獲十大青年獎章。曾任空軍航太醫學發展部主任,交通部民用航空醫學中心主任,中華民國航空醫學會理事長,美國航空太空醫學會院士,為飛行失事調查與預防的專家。興趣在台灣科技史的研究,與抗日空戰史的考證,相關文章見諸史學雜誌。南京抗日航空紀念館聘為顧問,現為何宜慈科技發展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為《何宜慈先生紀念集》之總編輯。主編《懷時論集──航空生理一代宗師方懷時院士》。著有《飛行‧生理‧醫學》與《航空生理學》等書。
【主編/汪忠甲】
安徽無為人,國立政治大學畢業。服務中華航空公司近四十年,從空服員做起,歷經會計、票務、業務,總督察室、總稽核室、總經理辦公室、董事長辦公室機要秘書、最後於祕書室主任任內退休,熟嫻航空事務。
章節試閱
〈何宜武與華商貿易會議〉
(一)二十四載華僑經濟
何宜武服務僑務委員會,長達二十四載,歷經六位首長。首為戴愧生先生,其任職時間為1948年12月至1950年5月,何氏以其對財稅的學養專長見知於戴氏。戴係菲律賓僑領,曾任中央海外部副部長,在僑界具有聲望與號召力。其任內正值大陸局勢逆轉,政府播遷來台,故其華僑經濟工作重點,在致力維護僑匯穩定,保存幣值以安定僑心,而有舉辦僑匯原幣存款與開放華僑自備外匯輸入物資等措施。
1950年5月至1952年4月,葉公超先生以外交部長兼掌僑委會,華僑經濟工作以導引僑資來台及促進國內與華僑雙向貿易為主。何氏先後規劃、編印完成「華僑投資台灣工礦事業導言」及「華僑對台貿易要覽」兩書。並於1951年6月,會同財政部等有關機關訂定「台灣對外貿易與海外僑商聯繫辦法」,報奉行政院公布施行。
鄭彥棻先生原任中央第三組主任主管海外黨務,於1952年4月至1958年6月兼掌僑委會,事權統一,工作甚為積極。何氏受僑委會副委員長李樸生的器重,李為鄭之好友,經其極力推荐,仍任第三處處長,主持華僑經濟。鄭氏任內主要施政,首係1952年10月召開「全球僑務會議」,何氏擔任議事組長,充分發揮議事效率,獲得鄭之信任。會中通過「當前僑務綱領」,致力鼓勵華僑回國投資,並促請政府頒行多項獎掖措施,激發嗣後僑資回國的熱潮。同時又決議成立「華僑救國聯合總會」,何氏被推為常務理事並奉指定兼任副秘書長。1956年鄭氏決定召開「華僑經濟檢討會議」,由何氏主持規劃,另為適應研究華僑經濟問題的需要,並於1957年完成「華僑經濟年鑑」的定期刊行。
1958年7月至1960年6月,陳清文先生繼鄭氏擔任委員長;陳係新加坡華僑,交通界前輩,素仰何氏在華僑經濟方面的經驗,特由參事商請其回任第三處處長,主持華僑經濟事務。在陳氏任內,因二次戰後日本嚴格管制外匯,而旅日華僑為數達四萬餘人,以台籍僑胞居多,苦於匯款贍家無正常途徑,何氏經與郵政總局共同研究,與日方交涉,同意恢復中日郵政通匯,解決旅日僑匯的困難。
周書楷先生原任外交部政務次長,於1960年6月至1962年12月繼任委員長,就任伊始,適值印尼政府排華,被迫回國僑胞的安置,成為僑務重大負擔,何氏原經前任陳委員長核准赴美進修,周委員長特託李國鼎先生情商請其延期出國,留會協助,完成印尼歸僑接待安置事宜,深獲周氏讚賞。在其任內,致力於鼓勵華僑企業發展,使由商業轉移經營工業;並積極培植工商企業人才,舉辦畢業僑生生產技術講習。
1962年12月至1972年6月,高信先生接任委員長,高氏早歲留學德國,後在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任教,曾任廣東省地政局長、省府秘書長、內政、教育兩部次長,公忠體國,富熱忱及組織力,並與海外僑社有密切關係。前任周書楷委員長離職前,曾向行政院陳誠院長報荐提任何宜武為副委員長,故與高氏同時發表,擔任首席副委員長。高委員長雖和何氏淵源不深,但對其辦事負責精神早有所聞,因而倚畀甚殷,處理公務且獲充分授權。故工作更能大力推展,於促進華僑回國投資多見成效;並輔導成立世界華商貿易會議及各項專業性華商聯誼會組織,增進華商的共識與合作。
(二)鼓勵華僑回國投資
1950年代(民國四十幾年),海外華僑有百分之八十集中在南洋一帶,而且多是小規模的企業,經濟情況並不是很好,和當地的文化也未完全融合,因此有很多排華的運動出現。何宜武思考如何增進華僑在當地的影響力,首先就決定輔導華僑在當地經營型態的轉型。也就是由自給自足傳統的商業經濟轉為工業經濟,如此不但經濟規模擴大,也製造就業機會,對當地政府的貢獻和影響力也會增加。這一步相當的關鍵,不僅讓華僑能順利的在當地落地生根,也增加華僑對台灣的向心力。日後何宜武在僑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由此而來。
華僑的經濟實力逐漸展現之後,進一步思考如何讓華僑有意願回台投資。當時台灣正值經濟的困窘期,外匯存底只有一億美金,雖然技術不輸人,但缺少資金,何宜武為使僑資事業獲得政府重視,不但促請制定「華僑回國投資條例」,並規劃會同經濟部、立法委員每年定期訪問僑資事業,主動發掘問題、解決問題。綜合華僑回國投資發展的過程,由於政府的積極鼓勵而逐步成長,何氏於此更投入無比的心力。此階段僑資事業的演進,大致與國家經濟發展相配合,概略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自1951迄1960年間(萌芽時期),核准僑資共58家,投資金額1044萬美元。當時台灣資金短絀,幾無外匯儲備,且對外貿易逆差,國際收支十分拮据,此時華僑投資金額,雖然不大,但所佔固定投資比率頗高,而1951當年,台灣出口總額僅9313萬美元,這份僑資「原始資本」所佔份量亦頗高,不但對台灣平衡國際收支具有直接貢獻,對創造國民就業,增裕政府稅收,均有無形影響。
自1961年至1970年間(成長時期),由於1963年底高雄加工出口區建成,更提高吸收華僑回國投資的吸引力。1966-67年間,港澳先後發生動亂,僑商紛紛要求遷廠來台,故僑資案件與投資金額激增。十年間,共核准僑資643家,投資金額高達一億五千萬美元,對台灣經濟有很大助益,何宜武在這段期間的努力,功不可沒。
自1971年至1974年間(飛躍時期),1971年10月,我國退出聯合國,1972年4月中日斷交,1973年10月國際發生石油危機,世界經濟全面衰退,面臨國際政經情勢劇變,經濟發展條件極度不利的情況下,華僑回國投資不但未見減低反而激增,三年期間共計核准485案,金額20008萬美元。超過以往二十年(1951-1970年)的總額。尤以1974年核准金額8064萬美元創歷年最高紀錄。僑資創建之大型國際觀光業「台北希爾頓大飯店」,即是僑資事業指標之一。
我們探討華僑回國投資對國家經濟建設的貢獻,可以說僑資不但沒有辜負政府之輔導苦心和期望,而且儼然成為台灣經濟建設之強有力支柱,產生「促進外銷」,「增加國民就業機會」,「充裕政府稅收」,「引進精密技術」等,多方面刺激國內產業進步的效果。這些均屬於僑務施政有關華僑經濟發展的環節,何宜武用心著力,傑出表現,事功厥偉。
(三)促進華僑對台貿易及舉辦商展
政府為推動經濟發展,曾將對外貿易列為重要導向;積極拓展外貿市場,以適度保持經濟成長率。何氏為爭取海外華商的配合,共同發展自由祖國與僑居地的雙邊貿易,增進彼此經濟合作。因而洽商政府經貿單位頒行相關的輔導辦法及鼓勵措施。
首先著手輔導華商組設貿易機構,自1960年規劃建立全球性的國貨推銷系統,僑商與國內貿易,年有進展;1962年,僑委會第三處會同有關機關,安排舉行「華僑經濟發展研討會」,會中即具體檢討華僑對台貿易情形,研擬透過華僑貿易關係,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的途徑,並倡議各地僑商建立商業性聯合組織,嗣後美、歐、非地區,先後有華商大貿易公司的創設。另為便利華商的購銷,亦於1969年經會商有關機關,頒訂「輔導僑商在台採購貨品在國外推銷辦法」,亦產生具體的促進國貨外銷的效用。其次,為鼓勵海外華商貿易機構,擴大推銷國貨,僑委會由第三處研擬,會同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於1971年訂定「海外華商推銷國貨陳列展品申請要點」贈送陳列樣品櫥窗。初定每年度贈送五個地區各十萬美元。
此外,又鼓勵華商以各項合法方式,在海外舉辦國貨展覽。僑委會洽請經濟部於1972年6月訂定「鼓勵民間廠商參加國外商展辦法」,凡海外華商參加當地國際性商品展覽或單獨舉辦展覽會者,可補助展出經費。計有英國、美國、比利時、菲律賓、日本、馬來西亞等地區華商多家。1973年修正公布「海外華商推銷國貨申請贈送陳列樣品要點」,規定海外華商申請條件,凡資本額在美金二十萬元以上或實際營運額達於此數,經常向國內採購貨品年達五萬美元以上,有陳列場所者,得贈送樣品,每一地區每年度暫以一家為限,每年以十個地區為度,每家贈送新台幣二十萬元的國貨樣品。後應華商實際需要,再次修訂辦法放寬條件,凡海外華商所設貿易機構地點適中,經當地政府註冊有案,資本額在美金十五萬元以上,或實際營運額達於此數,向國內購銷國貨年達美金五萬元以上者,得贈送新台幣廿五萬元之樣品。據何氏估計自1973-1982年止,獲贈國貨陳列樣品的華商,地區遍及五大洲共三十個國家地區,計有四十四家,於國貨推銷饒有助益。
何宜武回憶說:「我對華僑輔導工作的原則有三點,就是要達到「三利」的目的,第一有利於僑胞,第二有利於僑居地,第三有利於祖國,我大概往這個目標來努力。當時行政院為八部二會,僑務委員會本身的職權在政府整個系統來講很有限,華僑投資是經濟部管的,輔導海外華僑經濟和回國投資也是經濟部,另外貿易部分當時政府有一個外匯貿易委員會負責,後由經濟部貿易局取代。在金融方面,譬如設立金融機構就屬於財政部管」。「至於僑務委員會管什麼東西呢?錢也沒有、權也沒有,我們僑務委員會就是管華僑身分認定,哪一個是華僑?哪一個不是華僑」?「僑務無權,也沒有錢,在這個前提之下展開我的工作很不容易;這就是我必須要彰顯華僑力量的原因,因此我舉行好幾次全世界的華商貿易會議。僑務委員會能夠在困境中脫穎而出,最重要是彰顯華僑的力量,那麼華僑力量怎麼表現呢?必須要讓華僑召開多種的會議讓他來參加,然後我們請有關部會出席指導,華僑有問題就問他們,政府在這中間就瞭解華僑的重要。
僑務委員會就居於聯絡協調的地位,這樣一方面讓政府重視華僑,一方面提高僑務委員會的地位,這是一個非常艱苦的發展歷程,很不簡單,因為妳知道過去本位主義在每一個單位都有,它怎麼會讓你來出風頭呢?它的權限範圍跟我們之間有許多要委曲求全,而且必須對它也有利,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才能夠做出完美的工作。
李又寧教授訪談何宜武的口述歷史,對舉辦這些會議的經費來源、會議的參與者如何挑選,及討論的中心議題等,均有所說明。「經費來源是因為這個會開始舉行之後,慢慢的行政院就列了預算,政府也覺得開會很重要,就有預算產生,不過華僑來回的旅費還是由他們自己負擔。在台北開會時間有兩到三天,這個經費由公家來補助,也有補助旅館費用」。「至於會議的構成份子,由我們僑務委員會跟當地來會商,當地有中華商會、中華總會館,由他們組織一個團來參加,所以每一次的會議一次比一次還多人,剛開始有一百多人,慢慢變成兩百多人、三百多人,最多到六、七百人都有。這些人怎麼產生呢?……假如我們不給當地商量好就怕會有意見,比如會有人質疑你為什麼請他不請我?你看不起我嗎?所以我們必須顧慮到這一點」。「至於要討論的議題,大概都是我剛才講的那幾個範圍,第一、我怎樣輔導當地華僑經濟,輔導方式就是一定要組織一個團,並且完全記住對方人員,到東南亞各地方協助當地擬定各種的投資計劃,這個多半都是輕工業方面。台灣比東南亞進步很多,派人去的細節都是在這個會議中所討論的問題。獎勵華僑要回來投資,華僑就可以提議回國投資會有哪些不方便的問題,政府必須協助解決,便利華僑投資。貿易也是如此,貿易總要讓華僑在當地有貨品展覽,台灣這邊舉辦展覽要花錢,政府要補助,而補助的錢就是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來負責補助,因為僑務委員會沒有這麼多錢。每一次會議大概都有進步,在這個華商貿易會的每一次會議我都會發言」。
(四)舉辦華商貿易會議
華僑經濟發展,充實了「台灣經驗」的內涵,對國內經濟起飛,產生正面的影響;而華商力量的整合團結,更是國家建設過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環。由於僑委會的主導與華商的自覺,而有華商貿易聯誼組合――「華商貿易會議」的誕生。在何氏的規劃下,此一會議機體,一直是華商經貿發展的精神泉源。
1956年10月28日,僑委會會同財政部、經濟部,在台北市召開華僑經濟檢討會,邀請華僑工商界人士回國開會,藉以切實研討有關華僑經濟各項問題。曾就輔導華僑改進其經濟事業,加強與僑居地政府合作;國內經濟建設與僑資運用的配合;展開台灣對東南亞及其他地區貿易,擴大華商貿易機會等,熱烈探討,作成多項決議,建議政府採納,實開全球性華僑經濟會議的先河。
1962年10月,僑委會續會同經濟部、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美援運用委員會工業發展投資研究小組,在台北市聯合舉辦「華僑經濟發展研討會」,邀請海外僑營事業負責人、僑商團體重要幹部等參加,與會代表咸以亞洲地區僑胞最多,大都從事商業,為適應自由世界國際貿易及區域經濟合作潮流,及華僑社會商業繁榮,加強聯繫友誼,決議先行成立「亞洲華商國際貿易會議」,每年輪流在各地集會。第一屆年會,即於1963年4月24日在日本東京成立,由日本華商貿易公會主辦,出席人數55人、涵蓋11個地區。
1964年3月華商貿易會議第二屆會議,在台北召開時,定名為「亞洲華商貿易會議」。出席地區增至19個、代表人數145人。為此後加強聯繫擴大服務,依會議章程推定地區聯絡委員,並決定設立聯絡單位,華商貿易會議總聯絡處乃於1964年3月成立,由僑委會第三處處長兼任主任。第三屆會議於1965年2月,在馬尼拉召開,出席人數151人、涵蓋12個地區。第四屆會議於1966年11月,在曼谷召開,出席人數204人、涵蓋20個地區。至第五屆會議於1967年9月在台北舉行時,參加會議代表265人,已不僅限於亞洲地區,大會通過擴大組織,更名為「世界華商貿易會議」,相沿至今,成為全球華商綜合性商業會議。此一組織宗旨如後:
(1)聯繫各地區華商,加強互助合作。
(2)促進各地區華商之貿易發展,提供服務並協助其推展。
(3)搜集及報導各地之貿易實況及工商法令暨資料等提供研究。
(4)徵集外銷產品,協助展出,以增進國際貿易。
(5)研討各地區之有關貿易問題,謀求技術上之對策與改進。
(6)發展當地之對外貿易,增進當地經濟繁榮。
(7)其他有關發展各地區華商貿易事項。
自第一屆亞洲華商國際貿易會議起,先後在日本、台北、馬尼拉、曼谷等地舉行,均由何氏指導籌劃。第四屆年會時,何氏以僑委會副委員長身分,向大會發表「華僑經濟的發展問題」專題報告,剖析華僑經濟處境及政府對華僑經濟發展的方針與措施。第五屆年會時,提出「亞洲華商貿易會議的成就和展望」專題,將亞洲華商貿易會議的成就作一總結報告。自第六屆起,即邁入世界華商貿易會議的新階段。
第六屆世界華商貿易會議,於1968年9月22日在日本東京舉行,27個地區、出席人數307人。何氏發表「當前華僑經濟發展與世界華商貿易會議前途」專題報告,提出華僑經濟發展的觀點,認為「目標上應加強推進發展現代企業,以配合當地經濟建設,精神上要以團結合作,代替個別奮鬥,方法上要求科學化、企業化、合理化」,具體揭示華商努力的方向。
第七屆世界華商貿易會議,1969年9月24日在台北舉行,30個地區、出席人數323人。何氏發表「華僑經濟的階段性政策與重點」報告,宣示政府對華僑經濟輔導的階段性政策,為輔導華僑資金由商業轉移工業,並以企業化方式經營;與鼓勵華僑回國投資,支援祖國經濟建設及促進華商聯繫,加強對台貿易等三重點。本屆會議時,復鑒於會議創始以來,尚乏足以代表會議精神的物徵,經籌委會秘書處多次研究設計,製造一座一尺餘高的銀質鼎,命名為「世界華商貿易會議綿傳敦」,用示該會議綿延深長,精誠團結,敦睦萬邦,各宏所業,佐濟中興之義。
第八世界華商貿易會議,1971年5月17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何氏以「華商貿易會議的發展及其成果」為題,發表報告。強調華商應多學習先進國的現代化工商企業的管理與經營方式,謀求更大的發展。致力促進自由地區貿易和國際投資、技術合作、促進華商團結合作、建立全球性貿易體系,與祖國經濟打成一片,裨益國內經濟建設,協助僑居地的經濟繁榮。
1983年4月24日在華商貿易會議二十年特刊中,何宜武為文「華商貿易會議的成就與期望」中寫道,華商貿易會議已歷二十年,先後召開十三屆會議,為各地華僑奠下優良的團結基礎,為國內工商各界樹立密切的合作橋樑,為祖國經濟建設提供若干具體的貢獻,為促進國民外交作了良好的配合。深盼繼續努力耕耘加強會議的功能,為祖國及海外華商經濟之發展,開創更燦爛輝煌的成就!
自此以還,何氏所念茲在茲悉心輔導的華商世界性組織―華商貿易會議,得以薪火相傳,迄今已歷半世紀,共舉辦了二十七屆會議,與其他專業聯誼組織,繼續不斷地積極運作,發揮莫大功能,始終是華商經貿發展的動力;何宜武對台灣經貿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功績,被僑界譽之為「當代華僑經濟導師」!
(五)各項專業聯誼會
由「世界華商貿易會議」的機能,凝聚華商共識,獲取多項效果。而在實際體驗中,何氏鑒於世界經貿關係錯綜複雜,且又具有專業性,為使各專業間有更密切聯繫,洽商各地區代表提議在總體會議之外,另分設若干專業性聯誼會,乃有「世華金融聯誼會」、「世華藥業聯誼會」、「世華觀光事業聯誼會」、「世華航業聯誼會」的設立。
「世華金融聯誼會」係1966年第四屆亞洲華商貿易聯誼會在泰國曼谷舉行時,與會華商金融業代表,發起籌組「亞華金融聯誼會」,獲得通過,1967年首屆聯誼會在菲律賓舉行。第三屆擴大為「世華金融聯誼會」,第四屆會議於1971年9月在台北舉行時,與會代表咸認應結合華僑華商及國內金融力量,促進發展國內外華僑經濟事業,通過設立「世華聯合商業銀行」,並推選陳勉修(國內)、蔡文華(海外)兩先生聯絡各地華商銀行負責人及有關人士,負責推動;陳蔡兩先生擔任籌備委員會召集人,實際籌備工作,則設有籌備處負責,由何氏擔任主任,饒潤昌、周宣頻為副主任,進行籌備事宜。於1975年5月20日正式運作營業。實現海內外華商金融力量的結合,為亞華、世華金融聯誼會最大的貢獻。
「世華藥業聯誼會」,係第四屆亞洲華商貿易會議於1966年第四屆亞洲華商貿易會議時決議創立,第一屆會議於1967年9月在台北舉行,迄1981年9月共舉行九屆會議,所產生的重要成果,為奠定全球華商藥業聯繫的基礎,協助僑資藥業在國內發展,促進華商藥業技術合作,並協助國產藥品外銷。
「世華觀光事業聯誼會」,係民國1968年9月第六屆世界華商貿易會議在日本東京舉行時決議成立,首屆會議1969年5月在台北舉行,其後又接續舉行共十四屆會議。其重要成果有:鼓勵華商投資國內觀光事業,推進華商旅館業、旅遊業、餐飲業及觀光紀念品業的業務連鎖;並組織「世界華商聯合旅行社」。
「世華航業聯誼會」,係亞洲華商貿易會議第五屆年會於1967年9月在台北舉行時決議建立,首屆會議於1968年7月在台北舉行。至1971年共舉行四屆。所獲成果,為建立東南亞華輪聯營組織,開闢中婆(婆羅洲)定期航線及開設華僑海員函授班,鼓勵華輪回國加入國家輪隊等。
綜觀世界華商貿易會議及各專業聯誼組織,其所獲成果與影響,概括有下列幾點:
(1) 會議由聯誼性質,進而為貿易問題的探討,再進而為推廣貿易的實踐,達到有系統的整體性發展。
(2) 由研討推動貿易,產生金融、觀光、藥業、航運等專業華商組織的創立,加強其聯繫並配合發展。
(3) 對貿易有密切關係的華僑回國投資,發展中小企業,區域經濟合作、技術合作等問題,先後提出研討,使會議性質推展為華商經濟廣泛的組織,影響更為擴大輝煌。
(4) 大會組織由原區域性的構想,迅速發展為世界性的型態,而能積極發揮功能,且因其促進的地區經貿活動,增進國際諒解,獲致國民外交的成果。
結語
華僑經濟是僑務的三大項目之一,與華僑組織、華僑文教同等重要,何氏對華僑經濟的輔導理念是連續不斷爭取主動、調和、合作,而具有創意、愛心的工作,歷任僑務首長對其盡忠職守,推展業務均有深刻的認識,予以支持肯定。他的為人處事,謙虛和平、奮發負責,及鍥而不捨的精神,更為人所樂道,所以獲得僑胞的敬仰,社會的好評,政府的重視。
1950年代初,政府遷台經濟復員告一段落,乃亟謀發揮台灣資源與優秀勞力,引導僑外資發展加工業與國際觀光業,開拓國際市場,賺取外匯,輸入機器設備、原料,擴大再生產規模,充裕財源,推動公共設施,改善投資環境與人民生活,塑造良好財經互動模式,奠立台灣經濟起飛基礎。主管之經濟與財政兩部次長乃聯抉邀請學者、高級官員、媒體人員等,每兩週舉行一次三小時左右座談,廣泛探討促進台灣經濟起飛可行之道。何公準時出席,掌握當時國內外經濟實況,發表精闢見解,尤其是引導華僑回國投資,不但立竿見影之有形效益外,更重要的是成功的示範營運,帶動國內企業倣效。外資企業跟進,隨之俱來的新穎機器設備、製造技術與海外市場,充分發揮華僑回國投資的種籽效益。與會人員無不敬佩,主管機關亦將其精神融入「華僑回國投資條例」。何宜武半世紀前之遠見,乃創造台灣經濟奇蹟一項不可忽視的動力。
旅菲僑領蔡紹華先生與何氏相交凡五十載,紀念宜武先生行誼為文:「宜武公一生投入僑界服務,功在黨國及世華銀行,其經歷事蹟不僅攸關個人勳華,更繫於台灣早期經濟發展之奠基」。「1960年代(民國五十年初)宜武公適職僑務委員會,代表僑委會來回奔走東南亞、菲律賓等地,僑界深受宜武公謙沖誠懇,敦忠許國之情操所感動,激起僑胞愛國情操,為台灣之繁榮及建設而創造回國投資之熱潮,始有當前成為經濟寶島之現況,此乃宜武公超人之智慧及努力之成果―紹華即為當時因緣際會認識宜武公,有感宜武公卓爾雅操,在宜武公鼓勵下集資美金五百萬來台參與建設,先後籌組華僑銀行、興建中央酒店及華國大飯店等。」
周宣頻先生與何宜武相識將近五十年,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階段―僑務委員會及世華銀行,我都與他一起共事,從中深深體會出何公克己從人、服務到底的精神。他說何公在僑委會任內最大的貢獻,是促成世界華商貿易會議的召開,尤其是1971年第八屆世界華商貿易會議在洛杉磯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僑五百多人參加,並有近十多位美國國會議員與會,規模不但空前,還受到當地的重視。會後組團,由何公率團轉往紐約、華盛頓等地拜會並參觀白宮,獲當時美國副總統安格紐先生的接見,連美國總商會負責人也和我們舉行座談。這次會議充份展現華商的影響力,也讓華僑對台灣的信心更加凝聚。何公居中協調、多方奔走,讓會議順利舉行,事後卻毫不居功、不願張揚,完全顯現出何公樸實無華的作風。
人生如畫,畫如人生。何宜武先生六十餘年的公務生涯中,僑務工作無疑地是他用心最勤、著墨最多的部份。幾乎佔半個世紀的華僑經濟,多少素材、多少創意,在他的構思與渲染下,完成一幅精彩的人生彩圖。
〈何宜武與華商貿易會議〉
(一)二十四載華僑經濟
何宜武服務僑務委員會,長達二十四載,歷經六位首長。首為戴愧生先生,其任職時間為1948年12月至1950年5月,何氏以其對財稅的學養專長見知於戴氏。戴係菲律賓僑領,曾任中央海外部副部長,在僑界具有聲望與號召力。其任內正值大陸局勢逆轉,政府播遷來台,故其華僑經濟工作重點,在致力維護僑匯穩定,保存幣值以安定僑心,而有舉辦僑匯原幣存款與開放華僑自備外匯輸入物資等措施。
1950年5月至1952年4月,葉公超先生以外交部長兼掌僑委會,華僑經濟工作以導引僑資來台及促進國...
作者序
在蔣經國先生的年代,父親宜武公歷任國民大會秘書長十年、兼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十三載,曾負責擔任三次總統、副總統的選舉工作,民國六十七年的第六任是蔣經國、謝東閔,七十三年第七任是蔣經國、李登輝,民國七十九年的第八任是李登輝、李元簇;由於輔選非常成功、表現突出,父親對台灣民主憲政的奉獻,予人以政治人物的印象,殊不知黨政工作只是他的兼職。
民國二十五年父親畢業於北平朝陽大學政治經濟系,歷經八年抗日戰爭、四年國共內戰期間,十二年政府財經的歷練基礎,民國三十八年元月受聘於僑務委員會,主導華僑經濟工作前後二十四載;離職後適逢我國退出聯合國,島內人心惶惶,父親憑其過去僑界人脈,又肩負使命,奔走東南亞、美、歐等地籌募資金,創立了世華商業銀行,前後工作二十八載。在家人眼中,他超過半世紀推動的華僑經濟,才是本職;對台灣經濟的貢獻,因為僑務外衣的掩飾,不易為人查知,隱而未顯。
狄爾泰(Dilthey)說,歷史事件的意義,只有在走完、全幅時間的歷程後,才能彰顯。國府遷台之初,經濟蕭條、年年負債、國庫虛空、外匯拮据;父親半世紀推動華僑經濟 ,引進僑資企業,帶動了六○、七○年代中小企業的萌芽,才有後來各地「加工出口區」的設立,讓台灣從農業經濟,成功地轉型發展、生根茁壯,促進了今日台灣繁榮,父親默默的耕耘,誠然是重要的推手;也印證了他對海外華僑資本、經濟力量整合的遠見。
父親著作頗豐,五十年來有關華僑經濟與金融論述,擇其要者凡十六篇,依其發表年代編排,使讀者能走回時光隧道,了解當時台灣經濟發展的背景、問題、與因應對策。更有幸李又寧教授,於家父晚年作了口述歷史訪談,讓一些關鍵性、實務性的問題解謎;父親在政府財經體系之外,於僑委會既無權、無責、又無錢的單位下,在此處境如何另立門戶引領華僑資本,匯成當時台灣經濟發展的主流,不能不讚嘆父親之睿智與高瞻遠矚。
本書精選了九篇有關僑務方面懷舊憶往的文章,父親追憶前輩、長官、朋友的風範、軼事、與對國家的貢獻。另外十四篇追思紀念文,各人從不同的交往角度,重塑起父親的形象栩栩如生。其中楊粵秀(林再藩)、周君銓、楊振萬、都是與父親共事數十載,甚或幾達半世紀的工作夥伴,分別完整記錄父親在僑委會、世華銀行、與國民大會的事蹟與貢獻。世姪輩中周亞特、高承恕,為周書楷先生與高信先生的公子,與父親接觸時間或長或短,兩代情誼,讀之令人動容。至於紀念蔡文華、與蔡紹華的紀念文,更可看出父親與華僑間的互動,推心置腹、肝膽相照的革命情感!
最後感謝華僑協會總會陳三井理事長的指導與概允出書。父親離世匆匆十三寒暑,至今個人才完成心願,為父親出本傳記,讓華僑經濟力量對台灣建設的貢獻,公諸於世。何宜武引進僑資建設台灣,由農業經濟轉型為輕工業經濟的成功;進而對外貿易開始出超,外匯有了累積,揭開台灣發展史上不為人知的一面。
何邦立 謹識 中華民國103年10月21日華僑節於台北
在蔣經國先生的年代,父親宜武公歷任國民大會秘書長十年、兼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十三載,曾負責擔任三次總統、副總統的選舉工作,民國六十七年的第六任是蔣經國、謝東閔,七十三年第七任是蔣經國、李登輝,民國七十九年的第八任是李登輝、李元簇;由於輔選非常成功、表現突出,父親對台灣民主憲政的奉獻,予人以政治人物的印象,殊不知黨政工作只是他的兼職。
民國二十五年父親畢業於北平朝陽大學政治經濟系,歷經八年抗日戰爭、四年國共內戰期間,十二年政府財經的歷練基礎,民國三十八年元月受聘於僑務委員會,主導華僑經濟工...
目錄
陳序\陳三井
前言\何邦立
【上篇 何宜武與華僑經濟】
壹、何宜武的口述歷史紀錄\李又寧
一、家世和早年生活
二、學習與早期公務歷練
三、僑務委員會任職
四、創辦世華銀行
五、主掌國民大會
附錄一 應邀參加僑務工作
附錄二 奉命籌辦世華聯合商業銀行
貳、何宜武的人生哲學\汪忠甲
一、崇法務實自強不息的人生哲學
二、何公嘉言錄
附錄 長憶公公
參、何宜武華僑經濟五十年\何邦立
一、遷台前何宜武的財經歷練
二、華僑經濟演變與何宜武的僑經政策
三、追憶反共抗俄時代的僑務二三事
四、鼓勵華僑回國投資促進國內經濟發展
五、何宜武與華商貿易會議
六、華僑金融與世華銀行
七、華僑經濟VS.黨政貢獻
【中篇 何宜武的華僑經濟與金融論述】
壹、華僑經濟論述\何宜武
一、吸收僑資的基本問題
二、鼓勵華僑回國投資與輸入其他物資問題
三、華僑經濟事業發展的新方向
四、華僑經濟發展的問題
五、如何吸引僑資
六、華僑經濟與世界華商貿易會議
七、華僑經濟與航業發展
八、華商貿易會議的發展及其成果
九、華僑經濟與我國對外貿易
十、華商貿易會議的成就與期望
貳、華僑金融論述\何宜武
一、世華金融聯誼會的成長及其展望
二、華僑金融事業與華僑經濟發展
三、世華聯合商業銀行之誕生與成長
四、世華銀行之經營哲學與企業文化
五、世華人的時代使命
六、歷史的傳承 莊嚴的使命
【下篇 懷舊憶往與追思紀念文】
壹、懷舊憶往\何宜武
一、蔡文華先生和我
二、僑委會工作的一段回憶─賀鄭彥芬先生八十壽
三、我所認識的李樸生先生
四、悼念戴仲玉兄
五、鐵血精忠 黨國干城─吳鐵城先生百齡誕辰紀念
六、林故主席子超先生與台灣及海外僑務之淵源
七、永留懷思在人間─周書楷先生的一生
八、高信先生在僑務上的重大貢獻
九、我與僑聯
貳、追思紀念文
一、仁者之風─何宜武的行事為人\李又寧
二、何宜武的半世紀經驗\陳鶴齡
三、華僑經濟 青史留芳\王華錟
四、從多方面體會宜武兄的行誼與風範\張希哲
五、謙沖誠懇 敦忠許國\蔡紹華
六、何公宜武 功在黨國\黃乾
七、何宜武先生的風範與事功\易勁秋
八、高誼隆情 永恒懷念─追懷何宜武先生二三事\周亞特
九、永遠的何伯伯\高承恕
十、以愛薪火相傳─永懷父親\何邦立
十一、永懷我的爺爺何宜武\何之元、何之行
十二、半個世紀的關懷和奉獻─何宜武與華僑經濟\楊粵秀
十三、高瞻遠矚 創辦世華\周君銓
十四、從財金、僑務、黨政又回到老本行─何宜武燦爛的一生\楊振萬
【附錄】
附錄一 何宜武先生傳略
附錄二 何宜武先生大事年表
附錄三 何宜武先生著作目錄
陳序\陳三井
前言\何邦立
【上篇 何宜武與華僑經濟】
壹、何宜武的口述歷史紀錄\李又寧
一、家世和早年生活
二、學習與早期公務歷練
三、僑務委員會任職
四、創辦世華銀行
五、主掌國民大會
附錄一 應邀參加僑務工作
附錄二 奉命籌辦世華聯合商業銀行
貳、何宜武的人生哲學\汪忠甲
一、崇法務實自強不息的人生哲學
二、何公嘉言錄
附錄 長憶公公
參、何宜武華僑經濟五十年\何邦立
一、遷台前何宜武的財經歷練
二、華僑經濟演變與何宜武的僑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