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汪郁榮醫師是成功大學醫學系的高材生,在大七下學期曾獲得第一名書卷獎,及獲選為內科best intern,這位傑出的學生,也曾榮獲財團法人臺灣醫學發展基金會2010論文獎第一名。但最近我才發現原來她的文筆也這麼好,過去曾獲得葉紅女性詩獎、鳳凰樹文學獎及醫學敘事文學獎,直到我讀過《塵爆卅日》這本小說,更加肯定汪郁榮醫師的才華。
此書為汪郁榮醫師有感於在八仙塵爆事故中全國醫療人員不分晝夜地全力搶救傷患,備極辛勞,而新聞媒體對大眾的影響力也值得我們關注,她將所見所感延伸為有劇情張力的故事,是一本很特別的小說,其中對醫療的實務描寫非常細膩到位,不僅適合醫療從業人員閱讀,在專有名詞方面也詳加注釋,對於大眾而言更是能從中了解醫療困境、具有對社會多方面省思、富教育價值的書,非常值得一讀。
新光醫院院長 侯勝茂醫師
推薦序二
災害過後,我們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八仙樂園派對粉塵爆炸事故發生於2015年6月27日約20時32分,截至12月10日上午10時,死亡15人,還有26人繼續留院治療,其中2人在加護病房,1人病危,其餘的458人已經出院,傷者多為18歲至29歲之年輕人。
一般民眾只能從電視畫面中捕抓到醫護人員搶救塵爆傷患的片段畫面,外人很難理解這個災害對醫院裡各個角落的醫療人員及病人或家屬,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又留下了哪些教訓與印記。
作者藉由這本十萬字的小說,從一個住院醫師的視角,詳實記述了八仙塵爆發生後一個月內的醫療救治情形,書中不只生動描述醫療人員與病人和家屬之間的互動,也碰觸到很多醫護人員都不想探索的醫學倫理議題,更重要的,作者也非常誠實地揭露了臺灣醫護長期過勞以及健保醫療面臨崩壞的現象。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人類往往變得渺小卻又顯得比任何時候都更團結。不論你是醫療人員還是一般民眾,這本書一定可以帶給你一些終身受用的知識與觀點。
醫勞盟理事長 張志華醫師
作者序
塵爆事件發生後,作為一名麻醉科住院醫師,我在開刀房裡接觸了許多塵爆傷患,也親眼見證在人力吃緊下,各科的醫師們是如何在繁忙之餘傾力相助。
一台大面積的清創刀可能有一位整形外科住院醫師在清右手;一位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在清左手;一位泌尿科住院醫師在清右腿;一位骨科住院醫師在清左腿,而還有一位肝膽腸胃外科主治醫師剛刷完手準備上來幫忙,同時一位耳鼻喉科住院醫師走進刀房來探問是否需要協助。即使手術房升了溫,麻醉科醫護給予病人加溫過的點滴、烤燈、溫毯,盡了一切保溫的努力,在大面積的暴露之下病人的體溫仍然掉得非常快。我們不得不把烤燈盡量挪近病人,而正辛勤清創的醫師們,也甘願地承受著烤燈近身的高溫,汗水涔涔。
這就是真真實實的我所看到的畫面。
非常的動人,非常的熱血,臺灣的醫護就是這樣的一群人,即使嘴上罵著抱怨著醫療崩壞和種種不合理的制度,看到病患時還是不假思索跑上前去的一群人。
好傻好天真,是嗎?
我想起一個男孩率真的笑臉。
林彥廷醫師從高雄醫學大學來到我的母校實習,和我是同屆的實習醫師。由於不同組別,公務之外交談過的語句大約不超過三十句,但在醫院不期而遇打招呼時,他陽光的笑容總是令我印象深刻。
他盡心負責好相處,深受學長姐們和同儕的喜愛,直到那個讓許多人流下淚水的早晨。我第一次貼近感受到作為醫者的脆弱,即使那麼多的醫師拼命地搶救,男孩的笑臉終究是不再展顏。生命很脆弱,面對帶有感情的事物,醫師們的心也是脆弱的,就像即使我與林醫師並不熟稔,我竟仍然會沒來由地在某個時空想起這件令人傷心的事。小說中提及這件事的字數不過百餘,但對我而言是個物傷其類的致悼,也是我向自己數年前繁忙的實習生涯作了一個記憶的告別。林醫師在內科值完班隔天的早逝究竟是否為過勞?此時爭執此事已無意義,然而數年過去了,醫師依舊無法納入勞基法。徵得彥廷家人的同意,在序文中提及彥廷的全名,除了希望相關的人們記得他,也希望大眾更重視醫護的勞動議題。
醫療崩壞已經不是什麼新名詞,當醫護的熱血逐漸冷卻,失溫的醫療品質絕對不是簡單的加溫就能起死回生。
除了醫療崩壞以外,小說內容觸及之領域包含塵爆醫療救治紀錄、醫倫議題、白色巨塔及醫病關係,穿插政府之舉措及民眾對事件之觀感,期許讀者能珍惜醫療資源、明辨媒體訊息、關懷支持事件受害者並持續監督新北市政府在此事件前後應擔負之責,媒體亦當自律,秉持客觀與中立原則,盡力忠實傳達重要訊息給予民眾,擔負起稱職的the fourth estate。為求精簡扼要,在每一日的最前頭所列新聞經過部分文字刪減以及段落合併,但數據以及用語均保留該則新聞原始性,讀者可以進一步找出該則新聞全文以及相關報導閱讀,會有更全盤的了解。為對罹難者表達基本敬意,不將罹難者當作一則「新聞」,罹難者部分為作者綜合多處消息來源重編而寫,故讀者可能無法找到與其完全一致之新聞出處。
由於本書出版於2016總統大選之前,小說結尾也是作者暗許政黨之間能停止屬於上一代的糾葛,這一代的臺灣人民能明智地選賢與能,攜手前瞻。如同燒傷倖存者需要長期的復健,歷史留下的傷疤也需要生活在這土地上的人們共同誠實地面對,而不管是生理或心理的重建,從來都是悠長而需要堅持的。
首部正式發表的作品就是這麼嚴肅沉重,對我而言存在著惶恐。一方面想提及與討論的議題甚多,一方面期望能帶給讀者省思但又需兼顧小說可讀性,小說中所有角色均無對應真實人物,希望讀者勿錯誤聯想與誤解為消費受害者。本書出發點為「善」,中心思想為「真」,收尾於「愛」,臺灣醫病關係已經緊張,還望好事者發揮良知道德,勿妄加煽動批判。然而文字畢竟難以完全精準傳達人心,讀者也會有各自的詮釋解讀,未及而立的我以有限的生命經驗試圖作出各種發問與試答,自然有所盲點,任何疏漏謬誤與文字不精之處還望讀者包涵。
感謝新光醫院侯勝茂院長在百忙中抽空為序,感謝麻醉科張怡主任及同仁的支持,感謝眾多整形外科醫師在寫作期間提供實務經驗回答我的各種疑問,尤其感謝陳W‧N‧醫師提供的專業知識以及林P‧S‧醫師多次的閱稿建議,謝謝弟弟對家人的照顧,最後謝謝S,你是我生命中至今最好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