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埔*張庚祥
張庚祥(1892-1970),內埔庄(今內埔鄉內埔村)人。生於明治25年(1892)3月12日,卒於民國59年 (1970)4月3日。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大正5年(1916)任職花蓮港病院之雇1年後,返回家鄉內埔開業「清河醫院」。任「祭祀公業張萬三組嘗」之管理人,並擔任革新後第一屆管理人兼革新委員長。(王御風等,2014)
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紀錄,張庚祥,大正6年(1917)至翌年(1918)任阿緱廳公醫,大正15年(1926)至昭和13年(1938)任高雄州公醫。
佳冬*楊友香、楊友登
楊友香(1915-),生於大正4年(1915)2月8日,佳冬鄉人。長崎大學醫學博士。原是專攻解剖學,後來改習眼科。畢業後在長崎大學附設醫院擔任眼科醫師。二次大戰期間,美軍猛烈轟炸長崎,當時本在東京讀書的彭明敏(1923-)正要搭船前往長崎郊區的小漁村,去和在當地診所服務的哥哥彭明哲共同生活,所搭的船才要出港,即被盟軍投下的炸彈擊中,彭明敏勉強走到碼頭附近街上的小診所,當時楊友香擔任長崎大學救護隊醫師,率領緊急醫護隊來到診所時,彭明敏剛好看到他而呼救,他和救護人員為炸傷左手的彭明敏止血及包紮,並緊急送長崎市立醫院。
戰爭結束後,楊友香於民國35年(1946)返台,選在和故鄉佳冬毗鄰的林邊開設林邊眼科診所,是林邊第一家眼科診所。當時,全台灣眼科醫師不到100人,屏東縣眼科醫師才5、6人;又台灣民國40、50年代的砂眼、眼臉內翻症(倒毛,需要開刀治療),民國60年代流行的結膜炎,到當代的近視、白內障盛行,林眼科幫助許多病患。診所原來是林邊鄉兩大酒家之一的朝日酒家,位在林邊鬧區,商機無限,楊友香準備開業時,正逢酒家結束營業,他將酒家買下來整修改為懸壺濟世的診所,並和家人同住在診所內。與妻子楊賴聰妹育有三子。
楊友香醫師父親楊阿連,是戰後初期的佳冬鄉長;兄楊友登是內科醫師,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紀錄楊友登於昭和12年(1937)至昭和15年(1940)任高雄州公醫。友登在該鄉開設「楊友登醫院」,戰後初期也兼代表會主席,寫下台灣地方政治史上罕見的父親當鄉長,兒子當代表會主席監督鄉政的記錄。父親當了一屆,哥哥為了地方派系,接下父親的棒子當選鄉長,哥哥一邊當鄉長,公餘回家當醫師看病。當了一屆鄉長後,認為縣議員比較有時間照顧病人,改選縣議員,並在民國50年代,即張豐緒當縣長時代,被聘為屏東縣衛生局長,直到退休。(宋欣容;職員錄)
佳冬*蕭秀河
蕭秀河,為屏東佳冬蕭家,原籍廣東省嘉應州(梅縣)石寮都龍牙鄉,以梅軒號五十郎為肇基始祖,開台祖則為松源始祖派下第19世蕭達梅。
蕭秀河為佳冬蕭家後代,昭和12(1937)年畢業於台北高等學校理科甲類畢業,同年進入日本國立長崎醫科大學醫學科就讀至昭和16年(1941)畢業,畢業後於該校擔任皮膚泌尿科助手,戰後回台,民國35年(1946)於佳冬設立蕭醫院,民國37年(1948)轉任佳冬衛生所主任兼醫師,2年後任職於徐外科醫院,民國44年(1955)取得母校長崎醫科大學皮膚科醫學博士,民國45年(1956)於高雄市開設蕭皮膚泌尿科診所,其後歷任職於日本福岡縣田川保健所、彰化楊肛門科婦產科診所、員林楊婦產科外科診所,期間曾於民國74年(1985)回林邊開設蕭皮膚泌尿科診所。(王御風等,2014)
佳冬*蕭道應
蕭道應(1916-2002),大正5年(1916)元旦生於阿猴廳(今屏東)港東中里佳冬腳的佳冬蕭家,為客家人。卒於民國91年(2002)9月25日,享壽87歲。
就讀台北高等學校、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與許強、邱林淵、李鎮源、謝有福、邱仕榮等同班,師承杜聰明、森於菟等教授,專長法醫學。
昭和15年(1940)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第1屆,1940年)後,因為反日思想,同年(1940)與愛人黃素貞、就讀日本明治大學的鍾和鳴(後名鍾浩東)、鍾的愛人蔣碧玉(蔣渭水的養女)、李南鋒5人先後自台灣潛赴中國的中國國民黨統治區參加抗日活動。在惠州惠陽遭國軍逮補,誤認為日軍間諜,要被處死,經台籍客家元老丘念台(丘逢甲之子)出面保釋,進入丘念台領導的「東區服務隊」,從事抗日工作。侯孝賢電影《好男好女》即是他們的故事。
民國34年(1945),地下黨人全體回到台灣。翌年(1946),道應出任台大醫學院法醫學科主任,是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成立後最早的法醫學本土師資和台大醫學院法醫學科首位台灣人主任(前任的法醫學科主任是留用的台北帝國大學法醫學講座日本教授小片重男),教台灣大學醫學院最早的第1、2、3、4屆醫科學生法醫學課程。至民國39年(1950)傅斯年校長任內辭職。
民國36年(1947)爆發二二八事件,對國民政府失望的蕭道應受國立台灣大學醫院同事吳克泰影響,加入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簡稱省工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下組織)。
蕭道應在台北高等學校讀書時已讀了河上肇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著作,成為地下共產黨員以後,與同班同學許強(第三內科主任)影響了多位台灣大學附屬醫院醫師(同時是台北帝國大學的同學;同窗或學弟;後輩)參加組織,包括3位(眼科主任邱林淵、第一內科主任翁廷俊、皮膚泌尿科主任謝有福)以上的主任醫師。
民國38年(1949)光明報事件,蕭道應開始逃亡,最後與陳福星一起躲藏於苗栗三義的魚藤坪。
蕭道應與陳福星等於民國41年(1952)4月終遭調查局破獲逮捕。同年(1952)由陳福星率領幹部召開記者會,表示脫離組織,翌年(1953)12月28日,國防部核准陳福星、曾永賢、劉興炎、林希鵬、黎明華、蕭道應等6人「自新」。
蕭道應「自新」後,白天出任台灣法務部調查局法醫,為台灣建立法醫體系先驅。晚上則在台北市通化街1號開內科診所看門診。民國67年(1978)從調查局退休,轉任法醫顧問直到民國91年(2002)去世。(黃素貞、藍博洲,2019)
萬巒*李慶樑
李慶樑,萬巒人。因家境清寒,在艱苦中從萬巒公學校畢業。本來家中沒有經濟能力讓他繼續升學,在當年的老師瀨尾重武鼓勵及資助下,帶著他和另一位同學林順昌報考高雄中學,並都如願考上。4年的求學期間,瀨尾先生長期資助學費及生活費,讓李醫師得以完成學業,也順利考上台北醫學專門學校,與徐傍興同屆考取。昭和10年(1935)從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第13期畢業,先留在原校的附屬醫院外科繼續研究,和擔任台北醫院囑託(1935~1937),4年後回到故鄉屏東,向銀行借貸3,000日元,在潮州開設李外科醫院。太平洋戰爭期間,被徵召入伍成為軍醫,被派往所羅門群島,戰後隨同其他倖存的台籍士兵一同被美軍遣送回台。回到家鄉後,將醫院改在屏東市成立,民國35年(1946)底於民權路再度開業李外科醫院。李慶樑醫師之子李昭仁,高醫畢業後,曾赴日本慶應大學進修。返國後就在屏東執業,於原址開設李內科診所。民國110年(2021)為屏東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御風等,2014;職員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