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在親情之旅中埋下閱讀的種子◎沈惠芳
生理、心理成長變化正處於「狂風暴雨期」的少年,適合閱讀什麼樣的文學作品來度過苦澀的青春期?哪些題材內容是少年能了解的呢?有感於以情感為題材的文章,向來耐人尋味,使鐵漢也能柔情;因而本書以親情作為隱含式主題。期待讀者即使未親身經歷悲喜人生,也能在穿越字裡行間之際,經歷一番精神洗滌,感受一場蕩氣迴腸的親情之旅。
市面上充斥著許多耳熟能詳的選文,不少短篇散文在不同出版社編選的文集中一再重複出現,本書另闢蹊徑選錄長篇散文。當然,會有人質疑少年有意願看長篇散文嗎?會有人慨嘆少年不是缺乏咀嚼作品的耐心嗎?經由媒體不斷報導,許多人以為孩子不愛看文字書也沒有耐心閱讀是一種趨勢。雖然這是存在的事實,然而並不表示這是全部的事實。
就我所知,不少孩子從幼年至今在閱讀這畝田上耕耘不輟,對於娓娓細說的長篇讀來興味盎然,不致有異辭。所以,編一本真摯動人、意味深遠的書;不但可以讓孩子面對長篇的挑戰,一掃單調淺顯的陰霾,也可以和一般選文集有所區隔,這是我的選文指標。
本書共選錄了八篇散文,包括多位在文壇享有盛名的作家,例如平路、蘇偉貞、陳黎……。也包括文學獎中脫穎而出的文壇新秀,如黃信恩、方秋停、張耀仁……。老將、新秀齊聚一堂,各領風騷,讀者可以比較文風的歧異,文字駕馭的能力,也可以窺見作家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創作的風貌,更可以從中探尋文風演變的軌跡。
陳黎的〈立立的祕密舞台〉具體而微的刻畫親子之間的濃情蜜意,微妙表達了父母呵護孩子的情深厚意。蘇偉貞的〈來不及長大〉描寫面對親人罹患癌症的悲愴和無奈。文筆細膩而憂傷,讓人讀後不禁沉吟再三。平路的〈此生緣會〉寫父母的生命剝落,將生命的冷冽化為關懷的溫柔,讓人不自覺身臨其境,那份對父母的愛戀和憂心便排山倒海的席捲了過來。
蔡逸君的〈聽母親說話〉說出了母親寂寞的悲涼,字裡行間彌漫著惆悵和體恤的情緒,是一篇引人低回的文章。賴鈺婷的〈臨摹我父〉回溯父親生前的才情、教育熱忱以及對自己的影響力,慨嘆之餘,格外教人思之悵惘。黃信恩的〈肚痛帖〉有著步步扣人心弦的情節推演。他以醫生兒子的視角,描寫父親對兒子的專制與期待,在叛逆掙扎之餘選擇坦然面對,給讀者深刻的反思。
張耀仁的〈父親的蚵田〉從養蚵人的悲愴、委屈寫起,帶出父親經不起爺爺「斷絕父子關係」的訴求,放棄美夢的辛酸。方秋停的〈魚型風箏〉透過風箏這個媒介,召喚對母親和父親的記憶。作者細膩的捕捉了漁村生活的片段,從追念感懷中映照出親情的可貴與美好。不同的題材,不同的情節,使得這本書的風貌顯得多變而豐碩,至於是不是每一篇都引人共鳴,就要交由讀者自己定奪了。
文末除了分享編者的一些想法以外,還附上孩子的一些看法和聯想。這些六年級到八年級的少年在讀書會上欣賞、討論每一篇文章,他們多角度的呈現自己的想法。為了避免喧賓奪主,我只摘錄談話中的一小部分。這些話題或許可拋磚引玉,激勵同年齡層的孩子。讓他們知道探討一些課題的時候,要靜心琢磨,學習融入文章中的某一個角落,盡情思考;也要開放心靈,學習傾聽別人的聲音,激盪共鳴!
感謝所有的作者不吝提供佳作,傳達嶄新的視野;感謝在讀書會上駐足的孩子,激發彼此的智慧和喜悅;感謝編輯的協助及支持我心中的一份執著。希望在這一趟旅程中埋下的一粒粒閱讀種子,在許多年後可以開出一朵朵花,孩子因而得見文學的美麗,樂於浸潤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