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場 鏡 頭
本書一開始,將針對電影語言提出各種問題,藉此檢視觀眾興趣與觀影經驗之間的關聯。本章將呈現一個用以辨識電影觀眾回應各種相關因素之模型,除此之外還將介紹接下來各章內容架構,以及其它將會討論的議題。
■ 討論電影:觀影經驗的一部分
觀眾走出戲院的時候,總是覺得有話要說,想分享自己對影片的印象、釐清自身的回應、針對影片情節與涵意發表高論,然後再做出某種程度的判斷。這種帶有社交性質的交流,是觀影經驗帶給觀眾的樂趣之一。就算整個過程是在酒吧或公車上進行,所用的語言也不過是日常對話,卻也可以具有相當深度。
觀眾喜歡討論故事情節的真實性,包括曲折的情節、人物動機、結局對整個故事的影響,以及這樣的結局是否能滿足劇中所提出的議題。
因此在《黑色終結令》(Jackie Brown)一片中,女主角潔姬布朗對麥克斯表示她從未利用過他的時候,我們到底該不該相信?到了影片結尾,為何麥克斯不肯跟她去西班牙?
我們通常會比較喜歡討論影片中的高潮片段,不管是大型場面、懸疑鏡頭,還是充滿感情張力的一幕。我們會以這些片段為基礎,來討論影片對觀眾的整體吸引力。
真正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這些槍殺鏡頭發生得如此之快且毫無預警。那個叫什麼波蒙的傢伙,就是影片剛開始山繆傑克森殺害然後棄屍在後車廂的那個人。勞勃狄尼洛槍殺梅蘭妮的情節,簡直跟《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裡約翰屈伏塔朝汽車後座那人開槍那一幕一樣嚇人。接著又輪到勞勃狄尼洛挨槍子。我想情節必然如此發展,但我還是覺得失望。在一段隨性風趣的對話當中,就這樣突然有人喪命。或許這就是本片的主題吧,在黑幫的世界裡死亡早已見怪不怪。但為什麼這樣的情節這麼好笑?
我們還會在對話中展現自己有能力將影片歸類,並就影片表象或隱含意義與其他作品做個比較。
《黑色終結令》就像昆丁塔倫提諾其他作品,聽聽對話裡那種病態的幽默感就知道⋯⋯不過比起其他作品,這部片似乎更為傳統。我覺得它有點像馬丁史柯西斯的《四海好傢伙》(Goodfellas),非常強調角色,只是沒多久「砰」的一聲又有人挨了槍子。但我覺得在《四海好傢伙》裡面,人們還算講義氣,《黑》片裡每個人只想到自己。
我們也能講述特定角色與其表演所帶來的影響,此時做為依據的通常是角色的可信度與選角是否恰當,但也會直接或間接參考其他影片。
潘葛瑞兒實在很棒,山繆傑克遜更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勞勃狄尼洛,雖然他在劇中幾乎沒什麼台詞。他有點笨笨的,但演起騙子來舉手投足還真對味。這部片用了米高基頓不也很妙?當他跳出來說「我能幫上忙嗎?」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這就是米高基頓!」
在討論對影片的回應時,我們常會參考自己在買票進場前對影片的期望,而這些期望則是透過其他媒體、影評與口碑所宣傳營造出的影片形象而產生。
我之所以想看這部電影,是因為它是塔倫提諾的新作品。我看到的影評都還 OK,但我讀了以後並不期望它會像《黑色追緝令》一樣令人驚艷。我想事實上也是如此。不過就一般黑幫片來說,這部片還是非常好看。我最感興趣的是,這部片是由白人執導的「黑人」電影。史派克李和丹佐華盛頓痛恨有人使用「黑鬼」(nigger)這個字眼。我不知道,但從山繆傑克森口中說出來就很自然。還是塔倫提諾故意想要挑釁?
解析(explication)與評論性的判斷(criticaljudgement),是這類對話的兩大要素。從最簡單的形式來說,只要整理出發生什麼事及其背後原因,亦即理解全片內容,就可以說是一種解析。
至於評論性的判斷,則通常以影片中故事情節與角色吸引觀眾興趣並滿足期望的能力為依據。對我們來說,評價電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此處必須強調的是,必須要有真材實料的技巧才能進行分析判斷。就跟我們一開始之所以有能力看懂電影一樣,我們透過經驗,還有每天生活在這個視電影為重要文化的社會裡,來習得這些技巧。
然而,這類對話背後其實還有許多面向並未浮出檯面。
■ 討論電影也可以是嚴肅的話題
一般社交活動中容許我們討論電影表象上的意義,例如就劇中角色的抉擇或情節轉折進行辯論。不過若要把這類對話導入隱含意義的探討,通常就必須謹慎以對。反知識的大門可能會隨時自動關上。找尋影片「深層意義」是課堂上的工作。只有已達成協議、允許這類討論的群體,才能從事這類活動。不過,從各種廣泛層面為情節賦予意義,則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我們看電影時每分每秒都在賦予事物意義,就連事後回想也是這樣。我們可能已經在不斷發展與磨練這些既有的技巧,但自己卻渾然不知。
另一種參與電影的方式也不容易討論。觀賞電影時,我們會體驗到強烈的感受,這的確是一部電影之所以引人注目,就強度與參與程度來說異於其他影片的原因。而這些感覺之所以被觸動,可能是因為電影裡一些相當表象的東西,像是某些個人經驗的虛構式重現,或是影片裡某種能讓我們大哭或大笑的潛意識刺激。
有時我們發現自己特別喜歡或迷戀某些場景,但出了電影院卻絕口不認。或許是因為這些場景與「禁忌」主題有關(最常見的是性或暴力),或是這些主題所引發的慾望。有時我們會抗拒特定場景(或整部電影),但卻可能無法用言語表達出背後原因。
有時想想觀影經驗是很不可思議的。我們觀賞的不過是投射在銀幕上的影像,感覺怎麼會如此強烈、如此引人入勝?對我們與電影之間的互動產生質疑的整個基礎,可能只是心中閃過的一絲念頭。但若深究這些疑問,等於從「這是什麼意思?」、「我喜不喜歡這部片?」這類針對單一影片的質疑,轉移到整個電影藝術本身的問題。電影這門藝術究竟如何在我們身上發揮作用?我們的角色又是如何?到底什麼是電影藝術?
更進一步來說,我們必須援引更多理論來思考這些問題,包括社會學、心理學與哲學思想。我們將進入電影理論的領域。從許多方面來看,我們可能已經知曉電影藝術或觀影經驗相關的特定理論,但這些理論卻從未透過文字明確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