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藝術】展現臺灣布袋戲特有的濃厚藝術特色,結合藝術美感、傳統文化和立體紙藝,享受閱讀新體驗 。
◎【細膩精美】描繪書中戲偶的穿著講究,充分傳達臺灣布袋戲藝術文化的形象與民俗樣貌。
◎【戲偶間也有小劇場】經典民間傳說精彩劇碼、精雕細琢的戲台彩樓等躍然紙上,如親臨現場般閱讀賞玩傳統戲曲。
◎【職人精神】反映傳統藝術文化世代傳承的責任與使命,帶讀者一同認識臺灣珍貴傳統技藝。
◎【隱藏橋段】書中設計戲偶角色的隱藏對話,在濃厚的閱讀樂趣下自然產生文化傳承。
◎【特殊水彩紙,全彩渲染技法】堆疊出圖像層次與立體感,搭配耗時手工立體場景,與職人精神完美呼應。
看戲囉!
帶你進入戲臺間賞玩 認識珍貴傳統藝術
臺灣原創布袋戲紙藝立體書
結合傳統文化立體紙藝藝術美感創新藝術
|兒童文學|傳統戲曲|立體紙藝| 三大領域 ★聯袂推薦
天賜阿公右手拿著布袋戲偶,左手大力一揮,舞動著藍色布巾,生動地說起《白蛇傳》的故事。阿凱突然發現平常大門深鎖的「天賜寶庫」竟然開著,好奇的他伸手推開,卻突然傳來:「咳!你找誰人?」,嚇了一跳的阿凱還以為是布袋戲偶說話了!原來是永叔正在整理「不用吃飯,但要打扮」的演員們,準備明天的演出。阿公與永叔精彩的演出讓阿凱深深著迷,想要知道阿公戲籠裡的更多祕密!
五大精彩亮點:
華麗彩樓看大戲,法海大戰白娘娘。
加長翻頁設計,一窺布袋戲演出的堂奧。
前後戲臺立體設計,真實呈現布袋戲演出現場。
雙偶串場跑龍套,上演精彩對打。
景陽崗之人虎擂台大賽。
作者簡介:
曹泰容
1975年生於臺灣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教育碩士,現職國小資深視覺藝術教師。自己愛畫畫,也教小朋友畫畫。喜愛精緻的傳統藝術,嘗試將傳統布袋戲的元素,變成讓孩子們喜愛的藝術學習內容,不僅教孩子們在課堂上仿作傳統布袋戲偶,也積極的讓劇團走進校園,讓生活文化結合學校教育,期盼打造全視野的藝術教育。
除了創作圖畫書,也透過採訪繪本作家,以文字著作《探索圖畫書彩色森林》(臺灣藝術經典大系,插畫藝術卷二),探究繪本的精隨。為客家兒童小說《千段崎》,以及李潼老師遺作《激流三勇士》創作插圖,其中《千段崎》入圍第三十四屆金鼎獎。
《天賜阿公的戲籠》以自己最喜愛的寫實技法,繪製精緻的傳統布袋戲戲偶、戲臺,也是首次的立體書創作。
涂乙欽
酷愛紙藝、蒐藏立體書卡,擅長將圖像故事結合立體結構與書頁裝幀,設計成教學課程和藝術創作。擔任中華文化海外紙藝教師,接受邀稿、演講、策展等「立體閱讀」紙藝推廣活動,分享紙類藝術的真實與魔幻。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原本在掌中演出的布袋戲故事也能在書頁中立體靈活起來。
——CROTER(插畫家)
以立體書呈現傳統戲藝的動感,於是翻頁間,彷彿也跟著躍入層次豐富的戲臺間賞玩,過癮。
——王淑芬(手工書達人)
細膩的寫實畫風和立體紙藝在《天賜阿公的戲籠》中巧妙結合,讓臺灣傳統布袋戲生動逼真躍然紙上。
——玉米辰(繪本創作者)
將傳統布袋戲以立體書來表現,真是珍貴而值得喝采!
——李公元(兒童布袋戲推廣老師)
活生生地刻畫出前場的張力、後場的氣勢與觀眾的入神。
——林銘文(河洛坊)
掀開時掣一趒,布袋戲尪仔按繪本跳出來,敢若閣有聽著煏鼓(piak-kóo)佮鼓吹咧霆,感受著親像佇現場戲棚跤的鬧熱。
——洪福田(臺南版畫插畫家)
《天賜阿公的戲籠》以立體書的方式呈現布袋戲台演出的熱鬧戲碼,不論是前舞台或是後舞台,都有既視感,透過故事和畫面傳達出布袋戲的精妙藝術。
——陳玉金(兒童文學工作者)
雙掌展開舞動變化萬千的立體世界。
——粘忘凡(作家、兒童文學工作者)
布袋戲用說和演表現了人物的喜怒哀樂,這本書用紙和筆展現出布袋戲精妙絕倫。
——郭建甫(不貳偶劇團長)
巧妙運用立體紙藝與變換視角的手法,讓讀者不僅是前台觀眾,也是後台戲班。
——葉洋(旅行的紙藝師)
水彩畫風與立體紙藝的絕妙共演,一場不能錯過的精采好戲。
——葉紙(葉子紙業紙藝設計師)
終於有武打戲的立體書了!先從布袋戲開始,期待也有歌仔戲版!
——鄭淑芬(繪本創作者)
曹泰容老師以寫實生動筆觸,描繪出布袋戲劇團幕後生活。本書運用立體的設計,為閱讀過程增添賞玩樂趣;同時藏著讓讀者會心一笑的小彩蛋,更多阿公戲籠底的祕密等待大家發掘!
——蔡易衛(臺北偶戲館館長)
作者以生動的故事情節,鮮明的色彩及細膩的筆調,隨著躍然浮現的立體書設計,
從台上到台下,後台到前台,將一幕幕的好戲帶入我們的眼簾,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
——蔡達源(繪本創作者)
布袋戲是臺灣珍貴的傳統文化,從立體書的特性可以增加繪本層次,展現更多布袋戲文化細節,值得收藏!
——賴冠傑(摺學主義立體書工作室負責人)
每個社會永遠不要忘記它的根與傳統。曹泰容與涂乙欽用精彩活潑的方式介紹臺灣布袋戲文化之樂,我熱烈推薦這本書!
——羅斌(台洋劇團團長、前台原偶戲博物館館長)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原本在掌中演出的布袋戲故事也能在書頁中立體靈活起來。
——CROTER(插畫家)
以立體書呈現傳統戲藝的動感,於是翻頁間,彷彿也跟著躍入層次豐富的戲臺間賞玩,過癮。
——王淑芬(手工書達人)
細膩的寫實畫風和立體紙藝在《天賜阿公的戲籠》中巧妙結合,讓臺灣傳統布袋戲生動逼真躍然紙上。
——玉米辰(繪本創作者)
將傳統布袋戲以立體書來表現,真是珍貴而值得喝采!
——李公元(兒童布袋戲推廣老師)
活生生地刻畫出前場的張力、後場的氣勢與觀眾的入神。
——林銘文(河洛坊)
...
推薦序
一本書便是一臺戲
文◎王友輝(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這是一本既漂亮又可以玩耍,更是頁頁有驚喜的動感書籍,一本書簡直就是一臺戲!立體構成的書頁,將臺上臺下、幕前幕後,乃至於布袋戲的戲籠、戲偶,以及後場樂師等等臺灣表演藝術的文化底蘊,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特別是布袋戲演師掌中操偶的動感,透過立體頁面躍然紙上,令人忍不住想要跟著表演起來。
書中戲臺上搬演《白蛇傳》的〈水淹金山寺〉以及《水滸傳》的〈武松打虎〉,更是可以延伸閱讀的古典內容,拉近了文學經典與當代閱讀的距離;而戲中角色出現在戲臺下與觀眾同樂的景象,更創造了一種迷離穿越的魅力,引發許多想像的樂趣。
用「立體閱讀」,讓布袋戲文化成為現代生活顯學
文◎涂乙欽(本書紙藝顧問)
人與偶的相遇,盡在掌中激盪出一齣齣的傳世戲碼,更在手偶合一的口語唸白中,傳誦著「功名在掌中」三百多年忠、孝、節、義的故事,這本由曹泰容老師創作的《天賜阿公的戲籠》臺灣原創布袋戲立體書,故事中承載著祖孫三代血液裡對布袋戲的熱愛與傳承,藉以推廣臺灣傳統戲曲延續文化香火。
兩年前接受到青林國際出版的邀請,與曹泰容老師合作,協助《天賜阿公的戲籠》這本原創布袋戲立體書的立體結構審視與調整,實在受寵若驚。由於這是一本表現布袋戲演出前、後場景與戲偶橋段演出的繪本故事,光看曹老師以寫實繪畫的筆法,就讓彩樓雕梁畫棟、使布袋戲偶活靈活現,而連主要角色的取材也都十分考究的結合典故淵源。我在參與每次編輯會議的過程中,總會得到到許多戲曲知識上的啟發與學習,也因此可以運用在書中的立體結構,更能忠實搭配曹老師「繪本戲中戲」的場景效果。
回想第一次與泰容老師接觸,在翻閱白樣時心中已經多頭小鹿亂撞,因為創作者幾乎完全包辦故事文字、繪圖與立體結構的呈現,足見他是多麼專注用心於《天賜阿公的戲籠》的故事圖文場景的安排。前臺金碧輝煌的彩樓當然是吸睛注目的焦點,然而一齣戲的開始都始於後臺原本靜默戲籠內的戲偶和吹打文武場的樂師們,且聽那鑼鼓點落下「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如同書中開場提及的「將長長的彩布大力一揮」,就能喚醒戲籠裡這些「不用吃飯,但要打扮」的角色靈魂上臺演出。
繪本裡第一個動態形式,雖然只是翻頁呈現,但其主要在傳達演出時模擬戲偶出場亮相的方式;隨著劇中人阿凱著迷於「天賜阿公戲籠」裡的祕密外,更好奇的窺看前臺觀眾的反應,竟發現一些戲偶也幻化成人形坐到前臺看戲,此處運用雙透視場景,同時展示180°立體結構,表現戲臺前、後場觀眾與演出者輕鬆和嚴謹的不同面向,再串聯到下一個連動翻頁的角色對打,讓讀者有身歷其境臨場操演的體驗。好戲橋段一齣接著一齣,武松打虎在本書發行的金虎年看來別具意
義,「啥景陽崗有猛虎。嚇!看拳!」,畫面中略帶醉意卻仍身手矯健的武松,那不得了的拳腳功夫,踢得老虎彈跳起來的立體效果,搭配上曹老師深刻描繪老虎受到驚嚇又疼痛不甘的神韻,真是恰如其分。
《天賜阿公的戲籠》是曹泰容老師首次的立體書創作,藉由繪本圖文和紙藝結構,鋪陳充滿動態和豐富細節的立體閱讀,以此闡述這項三百多年的精緻戲曲文化。其精緻的圖面繪製,加上循序漸進的故事及動機引導,非常精彩!期待透過「立體閱讀」的形式,讓布袋戲文化成為現代的生活顯學。
一本書便是一臺戲
文◎王友輝(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這是一本既漂亮又可以玩耍,更是頁頁有驚喜的動感書籍,一本書簡直就是一臺戲!立體構成的書頁,將臺上臺下、幕前幕後,乃至於布袋戲的戲籠、戲偶,以及後場樂師等等臺灣表演藝術的文化底蘊,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特別是布袋戲演師掌中操偶的動感,透過立體頁面躍然紙上,令人忍不住想要跟著表演起來。
書中戲臺上搬演《白蛇傳》的〈水淹金山寺〉以及《水滸傳》的〈武松打虎〉,更是可以延伸閱讀的古典內容,拉近了文學經典與當代閱讀的距離;而戲中角色出現在...
作者序
畫一本書,就是演一齣戲
文◎曹泰容(本書作者)
《天賜阿公的戲籠》這本書誕生的時機,非常微妙,剛好是全世界面臨疫情之時,各種活動幾近停擺,對文化藝術活動尤是危難。在這樣困難的時刻,卻能有因為各種助緣,讓本書順利完成出版,我心中充滿感激。
在還有著小紅計程車,公車下車鈴是用拉線的時代,夜晚的臺北市延平北路、迪化街,燈火正通明,鑼鼓喧天熱鬧著,原來是廟宇慶典,而街道旁高高架起戲臺,臺上的「演員」,也就是布袋戲偶們,正飛天遁地,噴火吐霧。這是筆者的兒時記憶,那時外婆牽著我的手,如果那時有人拍我的表情,想必是目瞪口呆的吧!而台上戲偶精湛的演出,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也成為創作此書的靈感原動力。
筆者基於藝術教學工作需求,也因個人興趣,長時間蒐集了各種布袋戲的資料。一方面驚豔於布袋戲這門傳統藝術的豐富與深度,另方面更希望其箇中多元的元素,能重組、轉化成能夠在課堂進行的教學活動,藉以擴充孩子們的視野;當然,此書若能更能成為成人、教學工作者的參考或手邊運用的材料,自然是更好!這本書是筆者向大小讀者誠摯的分享自身經驗,不僅把各種學來的、聽到的布袋戲知識寫出來,更以有趣的故事畫面,以繪本形式呈現在讀者眼前。本書的命名《天賜阿公的戲籠》,就已經有故事可說,其中臺語發音的「戲籠」,更已是現今大人小孩都少聽聞的詞彙,「籠」在此是泛指盛裝工作或生活物件的容器,並不一定是方形的箱子。只是剛好戲班或偶戲收納多半是使用方形的,現代則以「戲箱」稱之。臺灣俚語中的「籠仔底戲都拿出來搬」,也是很有趣的話題,據查是有正反解釋,一說是拿出看家本領,另一個說法,則是指已經耗盡底氣。但不管怎麼說,神祕的「戲籠」裡究竟有什麼樣精采的劇本待演出,永遠都會是觀眾所好奇的。
構思這本書的過程,像是讓我自身同時身兼編劇、導演、演員、場務、美術指導……等等,這也是本文以「畫一本書,就是演一齣戲」為標題的原因。最初,我雖有自信能完成這本繪本,卻在正式接受創作邀約後開始陷入焦慮。畢竟已有許多作、繪者曾以布袋戲為主題進行創作,幸蒙青林國際出版的林訓民總經理、黃佁禎主編、涂乙欽老師等人的鼓勵及協助,讓此書從平面繪本,轉變成以立體書形式呈現,過程著實不簡單,更是相當有趣的創作挑戰。
一提到布袋戲,多數人可能想到的是「霹靂」,而對傳統布袋戲的形式及演出,便可能覺得陌生,這是本書第一個創作困難點。而楊力州導演的《紅盒子》紀錄電影,雖點出了故事主人翁,也就是國寶級的陳錫煌師傅最大的願望:「傳藝未完成,誓願老不休」,但也不免令大眾誤將傳統布袋戲視作夕陽產業,這是我創作本書前,構思繪本角色時最大的疑問與思索。最後決定,既然此繪本是想傳達「傳承之美」,就依循大家孰悉常見的爺孫互動的角色安排來進行。而除了阿凱自己的阿公外,劇團戲班中的叔叔或哥哥,也是故事主角阿凱觀摩景仰,以及學習的對象。
在同不貳偶劇團長郭建甫老師請教時,也發現今日現代偶劇,更應該重視及重現傳統布袋戲及偶戲的精緻元素,其中「精緻」,倒不一定是指華麗細緻,而是指對「生、旦、淨、末、丑、雜、神、仙、怪」角色行當的認識,或是傳統戲偶造型來歷,又或者是戲曲段子和現代戲劇的結合等等。對繪本創作者或讀者而言,如何消化此龐大而豐富的知識內容,變成精彩的繪本創作或閱讀經驗,這是筆者直至今天書將印成,依然難忘的感受,是滿足而喜悅的。
昔日一人說唱演偶的演出形式,在今日見不到。而早年臺灣廟口野臺戲的演出方式,如今也相當稀有難得。精緻的檜木彩樓,納入藏品,得隔著博物館展示玻璃,才看得到;亦如前段所說,紀錄片《紅盒子》也道出傳統布袋戲似已式微的隱憂。
不過,即使表象如此,仍有許多年輕一輩的演師、傳習藝生持續努力。學校裡,甚至已有二、三十年傳統的小學生布袋戲社團。而臺灣的布袋戲演出團體,從往昔至今,早就開枝散葉,發展多元。其中不乏演技精湛的團體,不僅持續創作演出,更受到國際社會矚目。未來,就算傳統布袋戲演出形式不斷轉變,甚至外觀加入現代科技等等新技術,最重要的,是能在下一世代的心中,種下有型有聲的布袋戲文化記憶,才有未來持續發展的冀望。此書以展現圖畫書的極致――立體的形式呈現,這其中展現許多紙工藝的趣味,也相當適合延伸發展時下老少咸宜的手作課程。老師、家長或故事媽媽們可以藉由此書,以傳統布袋戲為核心,一方面向孩子介紹自己的童年記憶,或是藉此開發一套全新的全領域學習教材。您會發現它既是視覺藝術,更是表演藝術,同時又是文化教材,也是語文學習的寶庫。從戲偶製作的角度出發,偶頭捏塑創作,或是偶衣縫製刺繡,乃至於迷你道具製作,都是現在時興的手作好題材。
傳統藝術裡藏著前人的智慧,像是取之不盡的寶庫,更像是一畝沃田,需要我們正確的運用、交替耕作這畝文化心田,才能維持文明的鮮活力。盼望本書的完成與出版,不僅能將傳統布袋戲偶的知識資訊更加具象化,也祈各界人士一同來參與傳統藝術,關心文化的傳承發展,在教育上落實文化紮根。
再次邀請大小朋友們,一起開心享受布袋戲與傳統戲曲之美!
2020年初,我們跟作者曹泰容見面,一起聊聊想要製作一本以布袋戲為主題的繪本。經歷了兩年的時間,《天賜阿公的戲籠》終於出版了!這本書由曹泰容撰寫、繪圖、設計立體頁面概念,由紙藝顧問涂乙欽協助立體頁面的完成。中間雖經歷疫情,使得出版時程變動,但故事和繪圖都進行得很順利,到了立體頁面的部分,才真是考驗的開始。這本書的刀模、印刷、裝訂都選在臺灣製作,我們從無到有,從手繪刀模線到電子刀模,從手工試做到正式印刷,花了很多時間在討論立體結構的可行性,只要有一點誤差,就可能影響整體組裝後的效果。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編務後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剪紙、黏貼、組裝,為的就是希望成品能夠再更好一點。這是一個大膽的出版品,將布袋戲結合立體紙藝,希望能模擬觀看布袋戲的那種動態、熱鬧的感覺,提供讀者親臨現場的感受,也更了解傳統文化。書中的圖像精緻、細節豐富,戲偶的服裝、表情和姿態等,都值得細細品味。戲偶間還有屬於自己的小劇場,不妨試著觀察感受一下吧!
畫一本書,就是演一齣戲
文◎曹泰容(本書作者)
《天賜阿公的戲籠》這本書誕生的時機,非常微妙,剛好是全世界面臨疫情之時,各種活動幾近停擺,對文化藝術活動尤是危難。在這樣困難的時刻,卻能有因為各種助緣,讓本書順利完成出版,我心中充滿感激。
在還有著小紅計程車,公車下車鈴是用拉線的時代,夜晚的臺北市延平北路、迪化街,燈火正通明,鑼鼓喧天熱鬧著,原來是廟宇慶典,而街道旁高高架起戲臺,臺上的「演員」,也就是布袋戲偶們,正飛天遁地,噴火吐霧。這是筆者的兒時記憶,那時外婆牽著我的手,如果那時有人拍我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