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府城 謝龍介
近百年前,府城大儒連雅堂作臺灣語典時,不敢自慰且懼嘆曰:夫臺灣之語,日就消滅。傳統漢學(臺語),歷經日據時代乃至國民政府遷台後之政策失當,逐漸流失,惜哉。
漢學(臺語)傳自漳、泉二州,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源遠流長;凡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皆可以漢學臺語頌吟出其典雅優美之音律。華夏文化最珍貴的遺產,迄今留存在咱的美麗寶島臺灣;近百年來,雖有濟濟有志之士投入漢學臺語、詩詞等探討研究,但臺語文字及呼音之保存,仍然日漸凋零、岌岌可危。
志仰兄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收集諸多漢文俚俗語匯集成冊,並以十五音切音法為本,對詮釋優美典雅的漢學臺語,有莫大的助益;其精闢內容,堪為漢文俚俗語之經典,亦可作為漢學臺語教本之用,個人十二萬分的敬佩。
今民眾交流之間,漸減臺語之運用,或因年輕傳承日減,或因不識臺語音韻典雅及淵源之深,甚而對漢學臺語妄自菲薄,實令我輩有志者感慨著急。今聞 志仰兄願拋磚出冊義舉,個人藉此祝福,並深深期待更多有識之士,對漢學臺語繼續薪火相傳、進而發揚光大。
作者序
某個程度上來說,是有點贖罪的心理。
兩個兒子在加拿大出生,在多倫多上幼幼班。因為擔心他們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所以他們很小的時候,我跟他們一半講英文、一半講中文。記得有一天可凡在吃櫻桃,我幫他挑起了一顆有蟲蛀洞的,跟他說:「這顆壞了!」他回我:“Daddy, fix!”他以為玩具壞了可以fix(修理),櫻桃壞了也可以修理。
我想,還是應該讓他把中文學好。
後來孩子回台灣上小學,中英文都沒什麼問題。但有一天,季凡在唱一首學校母語課程教的童謠,聽得我一愣一愣的!連用唱的都有「外國腔」!我猛想起「所謂的中文」是現在說的普通話,是北京語。他的台語爛到爆!
這是我的錯!因為他只偶爾回台南時奶奶或外婆會跟他講台語,而我沒跟他用台語交談。我沒教過他。
我父親今年米壽,很多年輕人以為他不會講北京語,喜歡用台語跟他說話。年輕人說的兩光台語卻常常讓我父親聽不懂,只好跟他們投降說:「你講國語好了!」而這樣的狀況並不是只發生在北部,連南部都這樣!
講得不好是一回事,嚴重的是:台語可能即將消失!
我們這一代台語說得不好,不可諱言跟時代背景、教育環境有關,而我們下一代的台語變成這樣,我們自己要負一部分的責任。常常會聽到年輕人說某句台語他聽他爺爺或奶奶是如何如何講的,這句話背後隱含的意思是:他的爸爸媽媽不是用台語跟他們交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瀕危語言六等級,已沒有人使用的就是滅絕,只有祖父母一代偶爾使用是極度危險,祖父母會,但不常對兒童使用的是第三級重大危險,台語就列在這等級,搶救台語是當務之急。
搶救,不只是推廣,目前的工作還包括導正。因為沒有立即消失,也在急速地崩壞當中!
自古以來,台語多靠口語流傳,書寫成文並不普遍,以致很多人以為台語是沒有文字的語言,殊不知台語其實不但有字,更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用法。可惜的是許多話或用法在年輕一代已經沒有人會用,甚至從沒聽過。炒菜用的「鼎」、吃飯拿的「箸」大家現在還是每天在講,但是一鍋飯是「一坩」,煮兩杯米的飯是「二觳」就相對少用了,「觳」是小杯容器,其實更早前的用法是「管」(古時候有「米管」,是量米的容器,十五音標注為【禈二求】,與「捲」同音),相信有在用或會寫的人就更少了。更令人難過的是:現在還很常用的詞彙都普遍地被誤寫。這是對台語很大的傷害!
這種亂象有些是受了北京語影響而寫錯,有些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寫而誤寫,最不應該的是故意亂編的火星文,而透過媒體的廣泛傳播,讓大家習慣錯誤、甚至以為錯誤為正確。
偶爾會和朋友聊起現在台語被亂寫的情況,有些人會說看得懂就好,寫這種火星文無所謂。我只能說:只會說不會寫叫「文盲」,只會講台語卻不會寫台語的叫「台語文盲」。別人也就算了,身為台灣人,當一個「台語文盲」很光榮嗎?也就因為她是有字的,我個人更不建議使用羅馬字書寫的白話字,把它當標音工具我沒意見,但是將它作為書寫文字,我認為是「自廢武功」。
我開始試著去了解更多的東西,回鄉下聽人們聊天,仔細聆聽人們說出的台語的詞彙,而寫下這些文章,基本上它算是我的學習筆記。我也從書籍、網路上去找答案,姑且不論不同意見的正確與否,我發現確實還是有很多有心推廣台語、潛心做台語正字研究的前輩,透過不同的形式、不同媒介,致力導正大家對台語說法與寫法的認知,著實令人敬佩,而且很多人研究考證的方法也非常值得我學習。
其中有人一再強調「以音尋字」可能會造成謬誤,而這是目前多數找台語寫法的方式。舉例而言,現在許多人把「吃」的台語寫為「呷」,這是因為他們以為「呷」的音與台語的「吃」是近似的,其實台語的「吃」就寫為「食」字,而「食」與「呷」二者音義都不符。
台語源於古漢語,承襲自河洛,用字可能是籀文或甲骨時期的用法,但是字音在幾千年的流傳後加上地方口音變化,很容易有變異。因此,單從「音」找字,不但可能找不到,也可能找到錯字。而上面提到胡亂抓一個字義不同、字音也不對的字濫竽充數,更是不可取。
曾有朋友問我什麼是優美正確的台語?關於「正確」,我想很多是需要更多考證的,然而,也有很多是明顯的錯誤,至少我們能做的是把明顯的錯誤刪除,當作是去蕪存菁,逐步恢復她。本書記錄的原則也是這樣,對於有疑義歧見卻有道理的,我們盡量不要過於武斷,也要盡量避免成為殺手。
這些短文受家父的指導非常多,由於他懂北京語、台語以及日語,對我幫助很大。也感謝許多朋友在過程中的協助,給我很多建議與點子。特別是這本書是因為想起我母親教我讀「漢文讀本」而起,在此特別紀念我在天上的阿娘。
台語的保存與推廣需要有多方面的配合條件,更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2021於台南將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