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行思與隨筆》(三)、(四)集結2019年後作者於清華多重身份的經歷、觀察與紀錄。本書內容延續過往對清華的關懷,包括親身參與如各學院及單位、材料系所、清華校友、初等及中等教育等清華相關活動;亦添加花鳥逸趣書寫,展現新竹、清華自然生態之美。
此外承接新身份,擔任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積極參與台聯大系統活動,見證高等教育的合作與創新,以及接任清華大學退休人員聯誼會會長相關活動。
個人部分,則有各項紀念與緬懷、旅遊漫談、讀書札記、知識專欄及時事針砭等。彙集文字,鋪墊筆墨,記錄個人行誼,也記錄清華時事。
作者簡介:
▍陳力俊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物理學博士。1977年加入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系任教,曾任清華大學材料系系主任、工學院院長,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副主委。2006年當選中央研究院數理組院士,並為世界科學院院士與俄羅斯國際工程學院院士、美國材料研究學會會士、美國真空學會會士、教育部終身國家講座。曾獲美國礦冶與材料學會William Hume-Rothery獎、美國電化學學會電子與光子學門獎。於2010年2月接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至2014年2月卸任。現為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以及清華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章節試閱
《名聲賽局》筆記與讀後感
每個人都有外界通過認知形成的名聲,談名聲常流於二分法謬誤,將人分為好人、壞人;君子、小人;賢人、愚人等,實際上,人有各種面向,因時、因地、因事而舉措不同,難以一概論斷;同時也有「實至名歸」、「功成名遂」、「名不虛傳」、「名過其實」、「浪得虛名」、「暴得大名」、「名噪一時」、「惡名昭彰」各種情境,不一而足。
去年底出版的《名聲賽局》一書,系統地整理「個人、企業、國家如何創造與經營自己的名聲」1,在傳統「內聖外王」,自我修為之外,將名聲創造與經營,視為一場賽局,從理解、影響而改變名聲。其中關於個人強調「當世名」部分頗有可觀之處。不管我們知不知道,每個人都在參與一場「名聲賽局」。本書就是這場賽局的遊戲規則,以及致勝的秘訣。「名聲賽局」贏家享有多好處,但人並不能完全掌控自己名聲,能做的就是運用策略,試著影響對自己的觀感。如果行為良好,符合期待,自然能維持名聲高點。書中提出許多具體做法,告訴我們如何經營或修復自己的名聲。
「名聲賽局」的關鍵是行為、人脈、宣傳論述。別人會根據你的行為來決定對你的期望。「名實不符」會發生,常是因為「名聲反映的是別人眼中的你」,如果沒有正確人脈,做什麼都很難獲得肯定;同時如何善用宣傳論述,更會深刻影響名聲。每個人都同時擁有各種不同名聲,不同立場的人會有不同觀感。但美德(「性格名聲」)如誠信、公平,則不會因人而異。
首先將名聲區分為「能力名聲」(功與言)以及「性格名聲」(德),名聲會大幅決定是否能達成目標。在社會中,有良好名聲者不僅可以獲得尊重,還可獲得經濟效益。尤其在網路時代,名聲對什麼事情都很重要。「能力名聲」是來自於做某件事後的評價,「性格名聲」反映的則是道德和社會特質。性格與能力常息息相關,努力不懈、虛心學習、持之以恆都是培養能力的途徑,能力強,個性好,才德兼備的人最受人歡迎。成功機會大增;但能力與德行不一定相關;漢高祖劉邦揚言用陳平因其能而非德,是兩者脫鉤之一例。曹操《求賢令》,求不忠不孝的能人為另一顯例。「能力名聲」很難磨滅,「性格名聲」則非常容易改變。善良親切與誠實正直同是好的性格,但做公正評斷時,兩者不一定能兼具。
人類所以能成為地球之主宰,是因為能相互合作,值得信任就是關鍵名聲:信任不等於名聲,但兩者不斷相互影響,名聲是判斷是否能信任的間接證據;若要在專業關係建立信任,必須同時兼顧「能力名聲」與「性格名聲」。另一方面,合法不等於名聲,美國總統川普不肯公開其繳稅紀錄,應可推斷是合法但不光彩,並沒有影響其勝選。
行為是訊息,人脈是傳遞訊息途徑;人際網路有幾個重要參數:人數、是否彼此認識、影響力、連結強度,是一種社會資本。成功的人往往是能力強、頭腦好、表達能力佳、專業或更有魅力,同時社會資本以及由而建立的「地位」是關鍵要素。「開放型」社交網路,有聯繫的人各自網路並沒有串聯起來,名聲成為推動新想法傳播、進化的力量,「封閉型」社交網路,名聲則能提升傳播效率。
數千年來,名人一直存在於人類社會,但有名不一定有好的名聲;自消費文化興起,擁有某種特質或過著某些生活的人更有機會成名。「能力名聲」一旦建立就難以動搖,「性格名聲」會隨著大家的討論而起伏。
人脈網是讓人在對的時間幫你向對的人宣傳,讓自己和地位高或名聲好的人建立聯繫,可「水漲船高」,李白曾說:「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使白能脫穎而出,即其人焉。」英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塞繆爾‧強森(Samuel Johnson)曾對切斯特菲爾德爵士(Lord Chesterfield)遲來的「錦上添花」譏為在最不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是「多此一舉」,所以名人加持時機也很重要。
另一方面,宣傳論述要可信可憑,只有真誠可憑的論述,反映本質與根據局勢調整,才能創造真正的、長遠的價值。
書中重點包括:
● 名聲如何共享、轉移?負面標籤如何去除?
● 在不同的人眼裡,我們的名聲也不同。我們應該把心力投資在對我們有助益的名聲,不必浪費時間打造沒用的招牌。
● 在名聲賽局裡,只要在少數幾個重要項目得分就好,不需要逼自己什麼名聲都要顧。
各界讚譽則有:
★ 在這個惡名亦名的年代,愛惜羽毛的人,更顯珍貴。楊斯棓/醫師
★ 在虛擬社群的時代,名聲就是發揮影響的根源。讀完本書,您將可以了解經營與維持個人聲譽的重要性與方法,累積珍貴且無可替代的影響力資產。李全興/資深數位工作者
★ 名聲的重要性無法形容。本書極為有趣,更是公共領域的高層首長以及民間企業的領導人物不可錯過的作品。彭定康勳爵(Lord Patten),牛津大學校長
★ 書中用具體案例說明名聲毀損會產生什麼影響,也告訴我們如何逐步修復名聲。這本書太寶貴了。羅傑‧卡爾爵士(Sir Roger Carr),英國航太系統公司總裁
★ 任何人或團體,若想為自己營造出一個長期、表裡如一的信任感,這本書是聖經。比茲‧史東(Biz Stone),推特共同創辦人
★ 作者以犀利獨到的眼光剖析這個議題:名聲的創造和管理。如果想更了解我們身處的媒體世代,本書絕不容錯過。湯姆‧布萊德比(Tom Bradby),ITV十點新聞主持人
★ 閱讀本書就像上一堂高階課程。這本書會告訴你,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名聲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史蒂夫‧斯托特(Steve Stoute),Translation LLC執行長
★ 這本書應該改名叫做「如何讓每個人都知道你的好,正如你自己知道的這麼清楚」。馬丁‧索瑞爾爵士(Sir Martin Sorrell),WPP集團執行長
《名聲賽局》筆記與讀後感
每個人都有外界通過認知形成的名聲,談名聲常流於二分法謬誤,將人分為好人、壞人;君子、小人;賢人、愚人等,實際上,人有各種面向,因時、因地、因事而舉措不同,難以一概論斷;同時也有「實至名歸」、「功成名遂」、「名不虛傳」、「名過其實」、「浪得虛名」、「暴得大名」、「名噪一時」、「惡名昭彰」各種情境,不一而足。
去年底出版的《名聲賽局》一書,系統地整理「個人、企業、國家如何創造與經營自己的名聲」1,在傳統「內聖外王」,自我修為之外,將名聲創造與經營,視為一場賽局,從...
作者序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與(下)分別於2019年10月及11月出版,迄今約三年期間,登載在本人各部落格累積的文稿已約達成書的篇幅,本著「紀錄與紀念」的想法,決定付梓出版,承蒙黃鈴棋小姐在新婚後,同時亦忙於撰寫博士論文之際,仍願意擔負編校重責,因而得讓《清華行思與隨筆》(三)與(四)問世。
由於在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養成撰寫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文稿習慣,到2018年中已累積相當數量,導致《一個校長的思考》(一)於同年9月出版,《一個校長的思考》(二)、(三)則分別於2019年4月與5月出版。
根據出版演講文集的經驗,體認最好的留存「紀錄與紀念」方式就是集結出書,因而也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整理出版,除《清華行思與隨筆》系列外,另於2020年6月出版《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
本書內容包括「各項清華活動」、「清華校友活動」、「清華材料系各項活動」,「台灣聯大系統活動」為擔任「台灣聯大」系統校長以後活動紀言、「各項初、中等教育活動」、「科學與科技講座」、「各項紀念與緬懷」、「閱讀札記與心得」,「煮字集」為《工業材料》雜誌專欄、「科普知識」、「筆墨名人故居」、「地景旅遊與漫談」,而「新竹、清華花鳥逸趣」是在地賞花觀鳥的隨筆。其中也包括以往未出版,由2019年10月開始在各種場合致詞稿,作為迄今階段之文稿整理。
2020年1月20日方自緬甸倦遊歸來,不料三天後即逢武漢封城,展開全球性的「百年大疫」序幕,迄今約有六億人確診,六百五十萬人死亡,仍看不到終點,讓人感嘆科學昌明時代仍不免受「黑暗騎士」肆虐。期間看到國內外的疫情發展,延續近年來養成習慣,針對疫情執筆來整理思緒、發抒感想,也擴展到其他議題:由於部分文章攸關公共事務,認為或值得與社會大眾分享, 因而試投《聯合報》「民意論壇」,也蒙編者採用多篇,開始有了投稿經驗; 在被採用文章中,大多是略加更動,僅少部分經編者大幅編修,另外則有多篇由編者改動標題,通常是大有改進,學習到在大眾媒體發表文章「下標題」的一些原則;同時因為有一千字篇幅限制,如撰文字數過多,投稿前會自行先加精簡,如壓縮較大,則會兩篇文稿並刊,以能較完整呈現原意。
這些公開的文章,基於「對事不對人」,提到人則針對其政策的原則,自始即以筆名「曾士宇」發表,以免少數讀者會為筆者身分模糊焦點。按「曾士宇」取自「語真事」諧音,謬仿《紅樓夢》中,「甄士隱」取「真事隱」以及「賈雨村」取「假語村言」之意。
最後仍要特別再次感謝黃鈴棋小姐的精心編輯與校對,才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清華行思與隨筆》(上)與(下)分別於2019年10月及11月出版,迄今約三年期間,登載在本人各部落格累積的文稿已約達成書的篇幅,本著「紀錄與紀念」的想法,決定付梓出版,承蒙黃鈴棋小姐在新婚後,同時亦忙於撰寫博士論文之際,仍願意擔負編校重責,因而得讓《清華行思與隨筆》(三)與(四)問世。
由於在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養成撰寫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文稿習慣,到2018年中已累積相當數量,導致《一個校長的思考》(一)於同年9月出版,《一個校長的思考》(二)、(三)則分別於2019年4月與5月出版。
...
目錄
自序
▍閱讀札記與心得
《名聲賽局》筆記與讀後感
智者的11個框架:《框架效應》筆記
《瘟疫與人》纏鬥鑑往知來
哈金作《通天之路:李白》讀後
《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一書對孫中山的顛覆性描寫
《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一書中的蔣介石
《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讀後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讀後
《中西文化的衝突:中國的哲學不能救中國,但能救世界》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如何看中國人
旅日內蒙古裔歷史學者楊海英的中國史觀
《清華人的歷史現場》序
《為什麼要睡覺?》閱讀筆記
「計量單位進化史」讀後與筆記
「閱讀與寫作通識講義」讀後與筆記
台積電赴美設廠:新型聊天機器人ChatGPT試用記
▍新冠議題
防疫期間為何應自主隔離仍有人「趴趴走」?
在新冠肺炎病毒蔓延時看美式民主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看全球化的未來
台灣新冠肺炎防疫「成功」之謎
台灣新冠防疫「成功」之謎
新冠入境篩檢與莫非定律
部桃群聚擴大……看楊志良,想李文亮
疫苗接種 刻不容緩
像極了義和團的防疫指揮中心
空話治國 天堂變煉獄
天災與人禍 換將不容再拖
解盲在即 疫苗審查寒蟬效應?
同島一命 靠疫苗救命
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不容蓋牌
再怎麼野蠻與疫苗接種亂象
再怎麼野蠻也不該放疫苗過期
防疫關頭勿繼續讓鬼拿藥單
防疫關頭 勿再請鬼拿藥單
塔綠班防疫 失政不問責
▍時事針砭
潘文忠辭職文……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
全盤皆輸的高教學費政策
兩岸戰爭其實不是選項
公投在即……獵巫清大 操弄抗中保台
抹黑栽紅清大 查水錶 意在寒蟬
覆巢下無完卵 國民黨須警惕
俄烏之戰 翻動世界棋局
像極了烏克蘭 台灣防被丟包
雙標政府 人民無所適從
以烏為鑑 台慎防被戰爭
藍營桃園之亂 可以休矣
藍愛互扯腿 成敗看團結
設立「課程碩士」值得商榷
論文門 急驚風遇慢郎中
美國友人佛里曼觀點:裴洛西不宜此時訪台
無良政客導致莫名台海危機
林智堅論文門台大認定合乎期待
張善政也抄襲?綠潑髒水抹黑打泥巴戰
秀才遇流氓 張善政如何回擊
政務官官箴 比參選人誠信重要
低端操作高端 敗壞政風
小案大辦 司法成側翼?
▍筆墨名人故居
殷海光先生故居
胡適故居(一):安徽績溪故居
胡適南港故居與墓園
清華才子梁實秋台北故居
「幽默大師」林語堂台北故居
「國學大師」錢穆台北故居
▍新竹、清華花鳥逸趣
2020年清大相思湖中鷿鷈一族
清華大學校園的飛羽與水鳥
庚子年清華「梅園」的梅花
庚子年清華「梅園」花語與影像紀事
2021年新竹公園的櫻花秀
移花接木:2021年新竹追櫻記
▍地景旅遊與漫談
2019年杭州之旅(一)─靈隱寺
2019年杭州之旅(二)─京杭大運河
2019年杭州之旅(三)─最憶是杭州
2019年臺南之旅(一)─赤嵌樓
2019年臺南之旅(二)─孔廟
2019年臺南之旅(三)─台灣文學館
2019年臺南之旅(四)─延平郡王祠
2019年臺南之旅(五)─鄭成功文物館與 「台南孔廟御匾特展」
2022年花東之旅(一):太魯閣國家公園等
2022年花東之旅(二):花蓮市松園別館
2022年花東之旅(三):台東成功三仙台等
2022年花東之旅(四):多良觀光車站與台東大學圖書館
2022年花東之旅(五):台東池上伯朗大道
2022年花東之旅(六):花蓮壽豐雲山水夢幻湖等
2022年花東之旅(七):花蓮吉安慶修院
2022年花東之旅(八):花蓮清水斷崖(完結篇)
「安徽文人墨客之旅」(一):琅琊山與歐陽修
「安徽文人墨客之旅」(二):李白在安徽
宮廟之旅(一)─臺灣府城隍廟
宮廟之旅(二)─新竹城隍廟
宮廟之旅(三)─台北臺灣省城隍廟
宮廟之旅(四)─新竹關帝廟
宮廟之旅(五)─嘉義市南順宮
宮廟之旅(六)─廈門南普陀寺
2022宜蘭之旅(一)
2022宜蘭之旅(二)
板橋林家花園
自序
▍閱讀札記與心得
《名聲賽局》筆記與讀後感
智者的11個框架:《框架效應》筆記
《瘟疫與人》纏鬥鑑往知來
哈金作《通天之路:李白》讀後
《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一書對孫中山的顛覆性描寫
《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一書中的蔣介石
《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讀後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讀後
《中西文化的衝突:中國的哲學不能救中國,但能救世界》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如何看中國人
旅日內蒙古裔歷史學者楊海英的中國史觀
《清華人的歷史現場》序
《為什麼要睡覺?》閱讀筆記
「計量單位進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