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湯姆‧克區的圖書 |
$ 176 ~ 180 | 生命之舞
作者:湯姆‧克區 出版社: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出版日期:1998-09-09 語言:繁體書 共 3 筆 →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
|
現代生活給了我們一個如神話般的承諾:在努力工作數十年後,邁向老年之際,生活會愈來愈穩定,愈來愈進步;我們認為性別既不會騙人也不會改變;同時,我們也以為我們所深愛的人會身強體壯的活著;我們深信未來具有前瞻性,只要工作就有保障,而且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力。但是當這些期望被粉碎,當還未成年或不是出於自願而是由於外力中止了生命時,這些廣為人們接受的生存模式,這些把每個人的世界串聯在一起的理由便被撕得粉碎。此時,問題就變成──到底我們能不能忍受這一切?
書裡的主角都學習到一件事,那就是生命無常。在他們的敘述中,揭露出這些危機是如何的摧毀了他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且逼使每個人陷入絕望和極端不安之中。然而,為了生存,他們對於生命的看法有了大徹大悟的改變,因此,每個人都改掉舊有的生活模式,重新過著嶄新的生活。
這些故事不單單只是敘述曾經克服過的工作困境、家庭悲劇,或者是某種曾經對抗過的疾病,這些故事描寫的是生命中「危險、多變、痛苦、神祕和豐收」的時刻。主角們發現「生存的痛苦」籠罩著他們的生活,直到他們透過超越個人心靈創傷的角度來看整個事件時,生活才充滿了喜悅。
故事中也詳細的描述了幾乎是超現實且不可抗拒的強烈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危機的基本特色之一。每個人都出於無奈的被某件特殊不可抗拒的事件,如疾病的侵襲、家庭危機、前途看好的工作生涯突然中斷,而開始思考這數十年來他們的社交及個人生活的基本理念,每個主角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準則及對待別人的態度。
他們從已經習慣的模式及觀點中「覺醒」,就如同他們所說的,以前的日子算是白活了,直到此時,才知生命的意義何在。因此,「覺醒」並不只是身體上的甦醒,覺醒也可以是情感上或是知覺上的重生,或是生活環境徹底改變後的浴火重生,而「覺醒」通常是在緊要關頭且焦慮不安的時刻才會顯現出其意義。
尋找生命的意義,通常是透過回憶去探訪過去及現在的時光。每個人的世界就如同一塊畫布,回憶便在上面作畫,反反覆覆的塗抹,而最深層的回憶,便是我們所極力回溯尋找的地方。當珍寶般的理念被逆境擊潰時,便產生了不同的生存方式,這顯示的是很確定的未來又再次籠罩著陰鬱及疑惑,就如同青春期的心情一樣。當重新審視、重新調整、重新確定或放棄人生意義時,過去和未來一樣的重要。在回憶原景重現的過程中,必定會發生許多故事,而每一個故事都是在搜尋新的、不同的或是基本的存在價值。
大多數的人遲早都會面對這種焦慮不安的情況,這情況可能是信仰危機、瀕臨死亡、生病、毀容、離開知己好友或者是失業,因為這是我們害怕去面對,但又一定會面臨的事,所以小說家和戲劇家特別喜歡描寫這種情況。但這本書裡的故事並不是小說家觀察生活後所寫出的作品,也不是紀錄劇情片的台詞,或是具有啟示性的小故事,這些故事是活生生的個人歷史,是每個主角親口所言,而故事的背景更是與我們息息相關。
本書故事的主角不在於他們有多麼特別的過去,而在於他們願意在錄音機前談論自己的隱私,將過去公諸於世。他們是來自於各個不同階層的人,發現自己正處於非常的環境之中,每個人都面對著某些特定的問題,且以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但是這些他們碰到的問題及事件不只是他們一個人的問題,因為問題的本質非常普遍,是每一個人都可能會遇到的困境。
我有興趣的地方是主角們所說的故事以及我們看待、分析生活經驗的方式。我相信細察人們的過去,便能清楚的知道人們面對挑戰時的反應,這有助於了解這個社會的理念到底是有害或者是有助於人民的生活。要抨擊心理、哲學及科學的箴言和首要原則,必須決定它們與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事件有無任何關係。畢竟,原則所保證的是我們能夠度過生命中的泥沼,原則是引導我們「如何走」和「應該走」的地圖。雖然科學和哲學在整體普遍的事務上表現優異,但是一碰到獨立的個案時就窮途末路了。就如同約翰‧羅斯東(John Rolston Saul)說:「當我們真正在處理事情時,哲學根本幫不上什麼忙。」當動物學家在研究狼、鯨魚或是美洲馴鹿時,他們會尾隨在這些動物之後,長年紀錄牠們的生活,進而從這樣的過程中,建立動物真實生活的理論,然後從觀察的經驗中,詳加的討論及紀錄。有些研究者甚至長年住在荒野之中,與靈長類動物為伴,到最後,他們對動物的了解比我們對鄰居的了解還多。
為了要觀察我們的世界及文化,我們使用不記名的方式,如人口統計抽樣檢查、戶口普查及電話民意調查。這些方法是被設計使用在假設的前題下,而到最後,這些假設和前題可能與人民的實際想法和生活完全無關。我們以科學的方法、客觀的原則來處理事情,並且堅持這種不記名的調查多少有其可用性和真實性,即使是今日正在研究的倫理學,也是用此種方法,透過無聊的電訪,民意測驗家禮貌的問:「墮胎應該合法化嗎?」或是「安樂死應該被接受嗎?」就像地圖繪製家描繪他們從沒見過的地形,研究家用二手資料、理念、原則、計畫來描述我們經驗世界的特徵,但這些資料與理念根本無助於我們了解這世界,因為這跟我們親身體驗的生活大不相同。所以我們不禁要問,我們能夠認同這些研究家的敘述嗎?
本書所摘錄的經驗之談,就是企圖扭轉這種前後顛倒的情況。它先研究獨立的個案,然後再應用在大眾身上。整體而言,這些故事無法一一道盡所有的情況,因為它們並不是要以權威性的言論或數字性的圖表,來替大眾所認為的健康或生病的定義背書。相反的,它在找尋一般人的生存之道,即使在危急的情況下,仍能存活且神智清醒的方法。於是,當每個獨立的故事集合在一起時,便成為地圖上的標記,引導我們航向朦朧的生命海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