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排序:
 
 有 1 項符合

湯忠勳

的圖書
股價為什麼上漲
$ 254 ~ 269
股價為什麼上漲
作者:里昂‧李維尤金‧林登/著 (Leon LevyEugene Linden) / 譯者:湯忠勳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04-09-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精裝 / 272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點我評分 圖書介紹2 查價格、看圖書介紹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股價為什麼上漲:億萬富豪李維50年投資智慧

內容簡介

書評

極具啟發性……描述精彩,對人性和市場提出令人憂喜參半的觀察。 ~紐約時報

  為什麼當你想買進某檔股票,會有人想賣出?為什麼你看漲,卻有人看衰?大部分的人都從事股市交易,卻只有極少數人知道股市的真實運作方式。名列富比士雜誌全美四百富豪的華爾街傳奇投資大師里昂‧李維,在華爾街闖蕩逾半世紀,是位經驗豐富的老手。他在這本著作中提出的見解與投資操作指南,深深影響了美國投資界。他告訴我們:為什麼市場經常使我們不知所措?為什麼那些理應對它有所理解的人,卻往往淪為市場犧牲品?

  他在卓越的生涯中,見證了市場各個關鍵時期。李維認為,無論這些時期是好或壞,了解獲利的因素及投資者心理都是重要的。他那得來不易的智慧為他帶來重大的成功,使他成為歐本海默公司及其他數家投資公司的重要幕後領導人。在本書中,他分析當前的金融亂象,說明了潛藏在市場底下的種種動力,無論是活躍的交易者或小額的散戶,都應當熟讀這本書。

作者簡介
  里昂‧李維(Leon Levy)2003年病逝於紐約,是當代最重要的投資大師,也是與華倫‧巴菲特齊名的華爾街傳奇人物。一九四八年開始在華爾街工作,三年內就成為新成立的歐本海默公司(Oppenheimer & Company)裡頭最年輕的合夥人。在接下來的五十年,他成為投資圈的重要指標人物,協助創設歐本海默共同基金(Oppenheimer Mutual Funds)以及奧德賽合夥人公司(Odyssey Partners)。他同時也是巴特學院李維經濟研究院(Th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of Bart College)的院長暨創辦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 New Jersey)院長。臨終前完成的這本唯一重要遺作中,他分享了多年累積的投資哲學,探討股票市場、經濟環境與投資人心理之間錯綜而微妙的關係。

  尤金‧林登(Eugene Linden)《時代雜誌》(Time)特約作者,長期撰寫有關投資市場的文章。目前住在紐約州。

譯者簡介
  湯宗勳,英國約克大學文化社會學碩士,曾任職蕃薯藤及中時報系,譯有《下一代企業》、《品牌行銷法則》等。

 

目錄

推薦序╱前言

  • 第一章:理性思考
  • 第二章:父親的遺澤
  • 第三章:適當時機
  • 第四章:一群出色的金融人才
  • 第五章:以新觀點來看熟悉的事物
  • 第六章:小心誇大者
  • 第七章:美女與野獸
  • 第八章:從課稅談起
  • 第九章:心理因素
  • 第十章:虛報的盈利
  • 第十一章:盲目投資
  • 第十二章:掌握經濟情勢
  • 第十三章:仰望先人
  •  

    貝倫雜誌總編輯推薦序

    看清這騷亂的年代

    文∕華倫.愛伯森(Alan Abelson)

      華爾街得對許多事情負責。在一九九○年代末期,這裡充斥著許多對貪婪美夢想像的人,誘使頭腦清楚的人沈迷在「一輩子就這麼一次」的投機買賣中。過程中,它收買會計人員、將股票分析師變成誘餌,並且助長、煽 了美國企業中最惡劣、最骯髒的陰謀。但是,它所做的眾多醜惡過錯中,最不可原諒的是那些身價上億的富有投資者所撰寫的爛書,這些書巨細靡遺地描述他們的浮華成就和無趣的思想。

      我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人對這類糟糕透頂的書籍何以突然大量湧現進行科學的研究,而這些書的作者們除了具有累積大筆財富的能力外,還因為他們獲得了大眾的高度推崇而顯得與眾不同,不過他們為什麼會獲得高度推崇,這就令人費解了。每個人多少有些長處,但無論前述這些人具有什麼長處,「思想連貫」和「清晰表達」在這些書當中都付之闕如。事實上,當中沒多少人能提出強而有力的、以他們的程度能夠表達並且適當闡明的論點。

      無論如何,這個世界不需要另一本爛書,尤其是一本爛到家的「投資」書籍。已經有太多相關書籍可以滿足最挑剔的讀者,而且每天還有許多新書問世。但如果用這種方式讚揚《股價為什麼上漲》(The Mind of Wall Street)這本書和它傑出的作者里昂.李維看來有點奇怪。沒錯,確實有點奇怪。然而,這本書的訴求本來就跟那些華爾街蛋頭們所寫的東西明顯不同,就像里昂本身一樣,他跟一般稍有成就的專業投資人也截然不同。這本書是經過嚴謹的思考而完成的,內容包括:一個極其好奇且擁有相當深刻見解的旁觀者的理財回憶、一個精通投資理財的人所提出的敏銳且務實的投資導引、以及一個具有影響市場走向能力的主力對人類心理學的檢視這三大部分。不只這樣,它更反映出里昂本人的個 :偶爾散漫,但見多識廣且言語風趣,更看不到一丁點的高傲態度。在這本書中,里昂對這個騷亂且不尋常年代中的財經名人和經濟罪犯(我是冒著被解雇的風險說這樣的話)的秘聞都有所著墨,當中有許多是里昂的近距離觀察,有些則是他與那些人親身交手的經驗。

      「透明度」是現今最為流行的事,所以,為了完全公開,我或許該把我和里昂之間的私人情誼做個說明。里昂和我打從高中時期就認識。他熱情慷慨、博學多聞,而且具有自我調侃的絕佳幽默感,對廣泛世界所有事物存有無窮的好奇心,常常能有所啟發地用另類觀點看待事情,這些特質使里昂成為一位了不起的人,也使得他的論述生 活潑。而且,六十年前我們就讀同一所高中時,他這些特質就都已經顯現出來了。當中,尤其明顯的是他發呆的神態,就如里昂在本書中所提及的「心不在焉」。他總是狡猾地辯解,他一點也沒有心不在焉,只是在「想別的事情」。

      從他選擇「股價為什麼上漲」作為書名,就證明他這個人有膽識。好傢伙,就是這麼直截了當!事實上,里昂在這本書中對投身華爾街的人們的錯誤思想提出了批評。他在大學時修習「變態心理學」得到的A+成績,就說明了他是相當有資格檢視這些事情的。

      就經濟和股市兩者而言,本書所橫跨的五十年是有重大意義的。里昂活靈活現地描述大眾用各式各樣的方式投入其中,看起來是既令人迷惑、又令人驚訝。當某種經濟和股市造成抑制的經濟大蕭條心理狀態終於消散殆盡時,重大事件便一一發生。

      在這五十年間,充斥著創新和超越、爆炸 成長和腐蝕 衰退。一九六○年代的華爾街曾經令人高度亢奮。它從一個投機 狂熱開始,以一個破滅、錯亂的結局告結。從許多方面來看,對一九九○年代末期而言,一九六○年代就像是服裝秀之前的排練:金錢管理者被頌揚為當代英雄、企業領導人發現可以利用會計手法來拉抬公司股價、為了創造成長的假象而進行併 的貪欲、股票上市發行的狂熱、充斥於華爾街和美國企業界間的投機性想法等。

      一九七○年代接手了一九六○年代留下的爛攤,而且情況更加惡化,之後因為經濟和投資環境的不同而劃下句點。這十年間,以貨幣貶值和石油禁運問題最為嚴重,而這兩者引發令人驚訝的通貨膨脹,造就了這十年中狂熱的景象,其中又以各式各樣的收藏品(從漫畫書到金幣都有)最能彰顯它的逗趣和瘋狂。

      一九八○年代預示了新世紀的到來,而且輕易地就提出一套說法。最特別的是,人們看到了戴著手銬的大亨們(這些大亨因緣際會成為華爾街的主力,而新近的大亨則是大企業的總裁,但是他們骨子裡其實沒什麼兩樣)。這十年也造就了龐大的金融工程,企業以垃圾債券這類不可思議的產品吸引人們的注意,並提供投資者像是投資組合保險這類產品作為保障(瞧瞧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所發生的事件)。

      影響了大半人口的一九九○年代大泡沬狂熱,讓人印象深刻,我們對它破滅後所留下的「殘骸」仍歷歷在目。它對經濟和數以 萬的投資大眾所造成的傷害,依舊深刻且痛楚。在那四、五年期間,整個美國幾乎陷入瘋狂狀態。對像我這樣的專業研究人員來說,那時候的現象是相當有趣的;而任何跟里昂一樣對變態心理學一直保有興趣的人來說,它也是絕佳的研究材料。

      就像前面我說的,要不是里昂是個有耐 、頑皮但不失敏銳,同時兼具人類學家特質的觀察者,他是不會選擇再花上五十年將自己投入華爾街的。而對本書的讀者而言,那樣的投入所得到的成果絕對非常豐富。隨便舉個例子,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瓦解對全球金融體系帶來什麼樣的威脅,他就提供了最佳、最簡要且最清楚的說明。

      但是對這本書的讀者來說,真正難得的樂事是有機會知道里昂的友善及博學多聞;這些年來與他相處甚歡的我們,非常高興能認識他。

      (本文作者為著名投資專欄作家,曾擔任《貝倫雜誌》(Barron s)總編輯)

    前言
    都是心理作祟

      投資人反應過度,市場就會反應過度;
      投資人感到振奮,市場才會跟著振奮,
      而這種相互的影響創造了許多投資機會。

      我花很多時間閱讀歷史上經濟繁榮與衰敗的事蹟,像南海泡沫(The South Sea bubble)、鬱金香狂熱以及一九二九年的經濟大蕭條。一九九○年代末期,我知道,屬於我這個時代的泡沫終於來了。

      我這輩子喜愛的東西有兩樣:一是股票市場,一是心理學。所有事情都是因為「人的決定」而發生的。想要理解投機泡沫,就不能不談人們「為什麼會吹起泡沫」。市場氛圍不僅會影響股價,也會影響企業的財富。網路投機熱潮更使我確信,我們必須理解市場上所發生的事、理解我們自己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在二○○○年初期,隨著那斯達克和道瓊指數雙雙達到歷史新高,我決定寫一本書探討股市和投資心理學。

      詐騙風暴

      兩年半後,也就是二○○二年夏天,一九九○年代的股市狂熱繼續延燒。我們看到先前削弱市場和會計 督的國會議員,如今怒氣沖沖地指責安隆(Enron)、Adelphia通訊和世界通訊(WorldCom)等公司的經理人——這些經理人利用立法機關的放任和投資人的疏忽中飽私囊;我們看到分析師們一邊發私人電子郵件貶低某支股票,一邊公開推薦大家以最高價買進,即便他們推薦的這些公司實際上已瀕臨破產;我們看到利用會計手段宣稱「帳面上」獲利可觀,卻 乏現金而不履行義務的公司;我們也看到許多會計師突然間發現基本會計原來那麼難懂。

      要不是七兆美元的市值化為烏有,毀了無數美國人的夢想和退休計畫,這個現象倒是非常有趣。在金融界打滾五十年所磨練出來的直覺告訴我,事情還沒結束,股價可能會從高點滑落,但消費者和投資人都未能了解負債陰影可能帶來什麼危險。幾乎所有產業都面臨了產能過剩和人力閒置的問題,企業間的競爭更是與日俱增,在這個情況下,企業領導人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就算把今日的金額再打折,許多市場仍然無法消化過去十年中湧入的大筆國外資金,這些資金潮則正在消退,而且可能開始流出,再加上消費者開始存更多的錢、節省日常開銷,無可避免的結果就是日子會更加難過。

      當然,我們「以前」就碰過幾次這樣的情況,那是好消息;壞消息是,其中發生在一九三○年代的「以前」經驗,當時花了超過十年的時間和一場世界大戰,才把一九二○年代的「過剩」給消化掉。我們也經歷過其他的繁榮和衰退,像是活躍的一九六○年代和意氣風發的一九八○年代。

      這個情況再次發生,凸顯出一個由來已久的現象——人一過好日子就會放縱,一放縱就會產生「不可信任的數字」,最後,「不可信任的數字」將導致苦日子。這個簡單的市場律 模式就像人類的貪婪一樣,是可以預料的。股價不斷攀升時,人們容易忽視管理和會計鬆散的情況,但是,如果公司削減庫存並隱藏支出,投資人就會挑個日子算總帳。當銀行、債券持有人或是其他投資人要求企業提出其有錢支付負債的證據時,那就是好日子結束、後遺症發作的時候。當市場行情下滑時,檢視企業灌水的營收和沈淪的 督制度就變得相當重要。

      壞蛋扮演什麼角色,人們一清二楚。那些擁有資本的人早就熟知一項事實——為了融資而接近他們的人,當中最積極進取、最具說服力的,往往不是最謹慎的。在一九九○年代末期,我們目睹了一個現象:肆無忌憚的傢伙將美國民眾變成資本來源,利用「指數節節上升的股市」的美好想像,天花亂墜的鼓 著「新典範」和網際網路的無窮可能,推動投資大眾進場購買。

      沒有人能以「即將發生的災難一點徵兆也沒有」作為投資失敗的藉口。《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紐約時報》盡職地報導散漫的會計制度和浮濫的融資所隱含的種種危機,而在一九九○年代末期市場變得過熱了,金融報刊更對浪潮底下的種種危機發出許多警訊。但,借用鮑伯.杜爾(Bob Dole)的說法——哪裡看得到違法行為啊?時至今日,金融詐欺賠上了投資人數兆美元,每個人都想緊縮會計標準來對付其他濫用行為。歷史告訴我們,四 年來,政府只有在市場崩盤時才會施行更加嚴苛的標準。

      市場行情上升會讓大眾對壞消息聽而不聞,反之,一旦市場行情下滑,就沒有人會相信好消息。雷根主政的第一年還處在衰退的痛苦中,絲毫看不出這時候是買進股票的最好時機之一。因為前十年股市不振所留下的痛苦經驗,在一九八二年,許多投資人對於投入股市仍猶豫不決。佛洛伊德.諾瑞斯(Floyd Norris)在《紐約時報》發表的文章寫道,波士頓第一銀行的研究總 詹姆斯.福里曼(James Freeman)曾指出,市場處在谷底,未來二十年的大牛市正要開始。

      投資人常被福里曼這種準確預言的專家給嚇跑。在一九八二年,美國正遭逢嚴重的衰退,但那有另一層意義——侵蝕一九七○年代十年間經濟和美元信心的嚴重通貨膨脹已經受到控制。當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簡稱為聯準會)對貨幣供給的種種限制降低了通貨膨脹率之後,利率也跟著下降,同時,新雷根政府也改變過去抑制商業發展的種種稅率和規章。一九八二年,如果哪個投資人意識到自己處在一個低利率、對產界發展友善的環境(而不是一個高利率、著重控制的制度),那麼,他就能意識到造成未來利潤成長和股價上揚的資本開銷將會大量激增。

      不過,若從旁觀的投資人角度來看當時的市場氣氛,投資人保守的行為是相當合理的。人們非常擅長剖析「過往」的市場環境,例如,喧嘩的二○年代、大蕭條時期以及放任的六○年代,但我們卻無法看清「當前」的市場環境。我們什麼時候才會注意到世界已經改變了?

      被忽略的變化

      有時候,改變是伴隨著重大事件而來,比方說,投在廣島的原子彈立即且永久地改變了強權衝突的風險。但經常的情況是,改變不知不覺間就發生在我們身上,等到它引發了種種劇變時,我們才了解到世界已經轉向了。一九六○年,見證甘迺迪和尼克森第一場總統選舉電視辯論的記者們,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電視這個新興媒體,從此深刻地改變了競選活 的進行方式。更確切地說,有時候是最枝微末節的事件讓我們注意到社會所發生的重大改變。

      在上次牛市的高點,我讀到加州的州立退休基金開除了一位經理人,原因是他先一步投資美國國庫公債。該經理人因為擔心市場過熱,預先在市場下跌前為他的基金買個保險,但他的上司們認為他的舉 保守而且可笑。比起像是一九九七年發生的泰銖大崩盤、一年後發生的蘇聯債務及二○○一年到二○○二年發生的會計醜聞,或是最近令整個金融界為之震驚的種種事件,開除一位基金經理人,實在不是什麼影響深遠的新聞。但是,這則倒楣基金經理人遭開除的新聞,卻吸引了我的注意,因為,早在五十年前我來到華爾街時,規則恰恰是相反的——在美國大部分地區,基金經理人投資在股市的金額如果超過基金資產的某個比率,是不合法的。我們將時光從一九九○年代末期迅速拉回到一九五○年代,如果有人因為投資債券而遭到開除,這是不合理的。在當時,人們對大蕭條的記憶猶新,那些接受別人金錢委託的經理人會避開風險過高的股市。

      因此,這則刊登在報紙上的小新聞就像是有人拍拍我的肩膀,提醒了我該注意一九九○年代末的異常狀況。人們對風險的態度完全改變了,在那斯達克指數崩盤前,有些人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新經濟」中,各種新技術、自由市場貿易政策及 視消費者需求和存貨清單的種種精密方法,已經使經濟衰退成為過往,而且消滅了投資股票的風險。但是,還來不及等到庫存和產業生產力激增,美國就在二○○二年進入了衰退期。

      各種風潮來了又走,人們只能期待從經驗中培養出辨識未來變化的能力。我喜歡馬克吐溫說的:「歷史不會重複,充其量不過是有一定的起伏而已。」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注意到當投資人想要為那些就傳統分析看來不甚合理的行為提出辯護時,他們很容易以「新經濟」來當說詞。人們對於風險態度上的改變,暴露出我們輕忽了心理因素在市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所扮演的角色。

      在一九五○年代,投資人清楚地知道股票會漲也會跌。當公司賺錢時,投資人會 買該公司的股票,但要是他們能從績優債券獲得更高的利潤,他們就會賣掉持股。當時的投資人認為,股票的風險本來就比債券來得高,因此當股票所派發的紅利少於債券時,那就表示股票的價格被高估了。但是,如果你把這條規則應用在一九九九年的市場中,換來的可能是其他投資人的嘲諷。

      大部分一九六○年以後出生的投資人都只經歷過一九八二年開始的狂熱牛市。除了一九八七年短暫且令人驚慌的崩盤,以及一九九一年短暫的經濟衰退之外,在二○○○年之前,這群人的投資經驗是——股價終究是會上漲的。因此,他們願意相信市場的種種宣傳、謠言,但這情況如果發生在數十年前的話,恐怕會被譏為荒唐可笑。

      為了找出投資人上次眉開眼笑的時候,我們必須回溯到一九二九年的大崩盤之前。當時,各種金融期刊充滿詭譎且類似的論點,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帶 股票價格的新經濟正在崛起。隨著廉價汽車、收音機、電話和電氣化產品激增,有人認為,比起之後七十年所發生的技術熱潮,一九二○年代更符合「出現新經濟」的概念(更確切地說,在一九二○年代末期發展出來的大量生產技術,使美國得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員起來)。雖然如此,「舊經濟」的種種事實也暴露了「新經濟」的種種弱點。

      心理因素左右市場

      市場會影響投資人的心理,而投資人的心理也會影響市場。一般而言,我們會經歷三個世代:我們父母的、我們自己的,以及我們的孩子的世代。我們所經歷的種種事件,尤其是年輕時所經歷的,我們會牢記不忘,但是發生在這些世代範圍以外的事件,我們卻很容易輕忽、忘記,原因是它跟我們的生活並沒有直接的關聯。如果人們會遺忘引發戰爭原因,並且一再重複這個錯誤,他們也一定會遺忘上一個股市崩盤所曾帶來的暫時性毀滅。

      回想一下「心理因素」在你的投資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當你買進或賣出一支股票或債券時,你想到什麼?或意識到什麼?是什麼促使你去拿起電話?什麼樣的情緒和直覺會影響你的決定和分析?什麼樣的資訊會引起你的注意?為什麼你對甲資訊的重視會超過乙資訊?你會根據哪些事情下判斷?

      接下來,試著想像一下交易時對方在想什麼。投資人自己會對情況做分析,在每件交易中會有一方是天才,而另一方則是笨蛋,但誰天才、誰笨蛋,則要到更晚些才會知道結果。

      投資是心理行為,也是經濟行為,就算是冷靜型投資人也會發現,基本法則是會隨著時間改變的。換句話說,基本法則有時根本不能拿來作為判斷的依據。在一九七○年代,許多投資人會在星期四下午等著聯準會發佈M1貨幣供給額的指數,根據這個資料來買進或賣出。現在,依據M1變化做投資決定的大眾幾乎都消失了。儘管所有證據都顯示市場會隨著投資人的看法和心情浮 ,但傳統經濟學都忽視心理因素在自由市場所扮演的角色。這很奇特,因為市場觀察家和經濟學家老把「市場氛圍」掛在嘴上,但當他們坐下來分析股票或市場時,他們卻將市場視為理 、有效的。

      這對健全經濟是非常危險的,但為了合理化分析而曲解市場的情況,更是危險。習於從某個特定市場賺取利潤的那些人,通常不會察覺到遊戲快要玩完了,而且可能對於如何從後續市場獲利一點心理準備也沒有。他們幹嘛要改變某件已經做得好好的事?活躍於一九六○年代的英雄,到了一九七○年代都成了代罪羔羊;在一九九○年代末期的大牛市中被視為英雄的人,在後來幾年仍活躍於市場中。

      市場是錯綜複雜的,一個參與遊戲的人,光是了解遊戲的轉變是不夠的。當市場出現了改變,通常會要求投資人揚棄原先造就他成功的規則。如果市場反映出收益和紅利這類舊經濟思維仍有其重要 ,那麼,要新經濟倡導者敏捷地做出回應,並不容易。

      最危險的自我欺騙

      對許多市場來說,投資氣氛和投資人的心理是同等重要的。我在一九六二年曾遇過一個論點自相矛盾的鮮明案例。當時,甘迺迪總統下令要求鋼鐵業不能調高價格,而我認為市場即將進入衰退期。我和同事們找了一群頂尖的財務管理人,請他們對整體經濟和他們所投資的股票提出看法。那時,所有人都同意我所說的「市場可能會下跌」的看法。後來,我觀察他們如何評估持股的表現,發現這批經理人預期他們的股票會上升一五%。事實上,我們的基金下跌了大約三○%。

      對投資人來說,最危險的自我欺騙就是:經過審慎評估才決定買進的股票不會受到市場環境影響,即使景氣不好,股票價值也不會縮水,甚至,大部分的人都相信,無論發生什麼問題,他們都能在市場高點或幾近高點時脫身。

      這兩種想法都錯得離譜。後者其實是一道簡單的算術問題。大部分賣出股票的投資人是將他們的投資從甲股票轉到乙股票,只有少數的人會將股票轉成債券或現金。這樣說吧,在每年進行交易的股票中,「轉手」佔了七成,而這七成股票中的十%,是由離開市場的人所賣出轉手的。也就是說,交易的一 張股票中,只有七張是由想要現金而不是股票的人所賣出。在股價爬上高點時獲利了結的人大概只有七%,其他的則繼續留在市場,不是等待價格重返高點,就是勉強接受損失或較少的獲利。

      當股票價格直直落,投資人的錢就這樣憑空消失。思科(Cisco)四千億美元市值在那斯達克慘跌時,就這樣不見了;而安隆也跌掉了七 億美元的市值,消失不見的資本額對市場具有實質的影響力,那意味著進入金融市場或消費市場的錢變少了。也因為金錢上的損失,投資人與市場間的「信賴」關係也愈來愈薄弱。對投資大眾來說,他們學到的教訓是:企業以及那些對公司進行評估的分析師都不能相信,就連認證公司財報的獨立會計師和證管會(SEC)也靠不住。當人們不再信任市場資訊或制度時,他們就不會 買它的產品。

      市場的瓦解提醒著我們,沒有人擁有打敗市場的方法。這不是說沒有人「能打敗市場」,而是說投資人在接受任何利潤保證的承諾時,應該抱持相當的懷疑。大部分的投資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他們仍甘於受騙。

      我曾經造訪蒙地卡羅找我母親的一位朋友,她是一位成功會計師的遺孀、一個愛賭博的女人。一天,我在她玩賭輪盤時問了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注意到在另一個輪盤賭桌上出現的數字,通常在幾分鐘後會出現在這張輪盤賭桌上?」她毫不猶豫地回答:「噢,是啊!那是共鳴效果。許多玩家都會利用它。」

      雖然舉這個例子是有些好笑,但我要說的是,處在一個善變的世界中,人們渴望尋求「規律」,這種欲望甚至會讓人將專業投資人的成功歸因於令人難以置信的方法。我一直對探討市場本質的各種論調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而我自身的投資經驗更強化了這樣的定見。我們當中的任何人有誰能提出一個一致的市場理論?那是相當不可能的。就某種程度而言,市場受心理因素所控制,它們不應用某種純粹的理論或方法予以簡化。

      馴鹿因素

      除了人類心理深不可測的種種面向之外,也從來沒有一種知識能充分解釋所發生的事情。簡單地說,我們不知道有什麼事情是我們所不知道的。一九七○年代初期,環境保護團體迫使美國政府頒佈禁令停止阿拉斯加輸油管的建造計畫,直到完成、發表輸油管對北美馴鹿的影響研究報告為止,這使得業者難以估算建造阿拉斯加輸油管成本。馴鹿靠著吃地衣才得以在地球最不適合居住的氣候環境中存活,而當時輸油管的設計被認為會對北美馴鹿的遷移模式造成破壞。處理馴鹿問題使得輸油管建造計畫延遲了大約八年,而時間就是金錢,變 的時間表迫使輸油管公司大西洋富田公司(Atlantic Richfield)將用來融資的債券重新定價。往後的大型計畫中,總是會出現像北美馴鹿或類似的事物,從那時起,專業投資人將這類未知的事物稱為「馴鹿因素」。

      如果人類本性會使市場 乏效率且變化無常、如果連「馴鹿因素」都能打敗最敏銳的市場分析師,那麼,到底誰能在市場中賺到錢?市場或許是不可預測的,但是政府的行 和投資人的行為都是有跡可循的,而這些跡象引導我們去注意各種機會。

      想在金融領域獲得成功,必須要有一個好構想、長期觀點,以及善用策略獲利的能力,但光是這些還不夠。當市場測試你的信心(這是無可避免的),如果你不能堅守策略,就沒有豐碩的成果。當你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但市場開始出現不利於你的因素,最好的方法是重新檢視你做決定的依據。然而,即使你堅信自己是對的,要想抗拒減少損失或立即獲利的誘惑,仍然非常棘手。

      在諸如此類的環境中,人們很容易忽視一項事實:市場最終會反映其價值,即便它可能讓人長期處於喪失理智的狀況中。投資人必須決定自己在市場中等待的時間,也必須留意所有可能會改變他們原有假設的種種變因。我們有的可能不是一個有效的市場,而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市場。如同投資大師班哲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曾說過的:短期來看,市場就像是一部投票機器,反映一家公司受歡迎的程度;但若從長期來看,它更像是一部磅秤,反映出一家公司的真正價值。就是這樣的市場觀點,使得偉大的投資人遠遠超過那些短暫獲利的幸運兒。

      如今我們知道,過去十年的大牛市幾乎完全建構在錯誤的觀念上。許多利潤成長是玩會計花樣變出來的,甚至連股票獲利永遠勝過債券的想法(這是用來吸引新手投入股市的說詞),如今都遭到抨擊,因為不同的經濟學者都認為,即使是調節已經從市場上消失的股票,並且將股票價格變動本來就會有的風險打個折扣,獲利數字都會更高。

      為什麼市場就該比主導它的人類情感和推測更完美?投資人反應過度,市場就會反應過度;投資人感到振奮,市場才會跟著振奮,而這種相互的影響創造了許多投資機會。

    一位不應被遺忘的大師

    文∕沈雲驄

      股價每天都在漲跌。這點大家都知道,卻很少理解:為什麼?分析師試圖把答案簡化後告訴我們:當總體經濟愈好、企業愈賺錢、訂單愈多,股價自然會上漲,反之則下跌。聽起來有道理,實際上並沒有解除投資者心中的疑惑:假如景氣好股價就會上漲,為什麼同一時間會有別的股票下跌?假如股價高低與企業營業數字有關,為什麼企業按月甚至按季公佈數字,而股價卻間隔數秒就會跳 一次?為什麼我們周圍有這麼多買股票的人,腦海裡壓根沒有營運數字的存在?

      有極少數成功的投資者,是真正看穿股價漲跌道理的人。他們不一定在媒體上侃侃而談,更不會到處聲嘶力竭地吆喝。但他們清楚知道什麼樣的情況下,哪些股票會上漲,哪些會下跌;他們懂得怎樣悄悄把一檔股票的價格推高,更曉得如何在崩壞之前沈穩地撤退,甚至,如何在撤退之際順便撈上一筆。

      里昂.李維就是這種人。這位二○○三年病逝於紐約的富豪,是美國當代最重要的投資大師之一,也是華爾街最具神秘感的傳奇人物。他十三歲用二 美元開始買股票,五十年之後已經名列富比世富豪榜,身後留下超過兩 五十億新台幣的財富。市場上流傳著他的事蹟,但他卻很少像巴菲特那樣公開露臉,或是如索羅斯般頻頻寫書,宣揚自己的投資理念。

      這本《股價為什麼上漲》在他臨終前不久出版,是這位傳奇富豪一生所留下唯一的回憶錄。英文版問世以來,受到金融界與媒體高度重視,台灣的誠品書店將它選為編輯推薦書。美國《貝倫雜誌》總編輯愛伯森就盛讚這本著作和一般富豪所寫的「爛書」有「驚人的不同」,書中不僅為讀者誠實揭露了一九六○年代以來投資市場的種種真相,更讓讀者認識李維的睿智與令人欽佩之處。

      終身活躍的投資者

      李維的睿智,早在年輕時代就展露無遺。出生自美國東岸一個典型移民家庭,他的祖父是漂洋過海落腳美國的第一代波蘭裔美國人,父親是經濟學家,是李維眼中很有見地的學者。而李維身上,似乎就承襲了移民者的冒險個 ,以及經濟學家對經濟現象與數字高度敏銳的嗅覺。

      一九五○年代,他帶著這樣的嗅覺走進華爾街。當時的股市,正處於戰後最糟糕的悲觀氣氛之中,受創慘重的投資者普遍保守,券商的生意也遠不如戰前熱絡。剛進入華爾街的他,在一家叫做Hirsch的券商當所謂的「研究總 」。

      他很清楚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樣的未來。在他看來,傳統券商研究人員的角色其實只是讓公司「有理由向客戶收取手續費」,並不如券商對外聲稱的那麼有價值,而且也不可能創造財富,這點直到今天都沒太大改變。「我一直相信自己具備用錢滾錢的能力。」他很快就在工作中悟出更多投資道理,並在二十六歲那年帶著一萬兩千五 美元,加入歐本海默公司成為合夥人兼研究總 。別以為掛名總 就像今天很多大型投資機構的氣派主管那麼風光,根據他自己回憶,那時候他實際上只是個華爾街上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裡的小研究員,連打雜跑腿的工作都照樣得做,職稱只是唬唬外人的。例如當他需要高盛公司的研究報告,他會先打電話給對方說會「派人」過去取件,放下電話之後,再自己佯裝成跑腿的小弟到高盛公司。就這樣卑微的開始,從此為他滾出龐大財富以及傲人的一生。

      和巴菲特一樣,這位富豪直到晚年都還是積極且活躍的投資者,而且事後看來,他晚年幾個重要的預測都準確得驚人。例如早在二○○二年,七十七歲的他在過世之前不久,就對美國經濟提出強烈警訊。當時,實行才三年的歐元對美元匯率始終維持在疲軟的行情,許多分析師儘管對美國經濟感到不安,但也不敢對歐洲的未來抱持太大的期待。但是李維不同,他預言嚴重的貿易逆差將拖垮美國經濟,並使得美元走軟,歐元區的經濟儘管仍藏著危機,但經常帳赤字問題相較之下並不如美國來得嚴重,因此他大量押注歐元。就在他過世後一年,這項預言果然應驗,美元持續崩壞,歐元一舉擺脫先前幾年的疲弱,屢創新高。

      還有亞洲,也是李維生前非常看好的地區。例如中國和印度,就是他在海外市

     

    詳細資料

    • ISBN:9867458060
    • 叢書系列: 酷理財系列
    • 規格:精裝 / 272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都市傳說1:一個人的捉迷藏
    66折: $ 165 
    金石堂 - 今日66折
    10 種洞察:洞察,認清世界的真實面目,當個聰明人。直觀真相,裝糊塗也別真糊塗。
    作者:王可越
    出版社: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1-30
    66折: $ 263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先知:中英文收藏
    作者:紀伯侖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7-02
    66折: $ 185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迷霧之子三部曲套書
    66折: $ 777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日本出版界話題作,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
    作者:杉井光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9-30
    $ 284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嫁入狼族~異種婚姻譚~ Ⅱ (特裝版)
    出版日期:2024-10-23
    $ 16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爆漿奶皇~巨乳100%~ 無修正※DAV
    作者:西沢水木(西沢みずき)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30
    $ 253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神奇柑仔店18:紅子與錢天堂的起點
    作者:廣嶋玲子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4-10-31
    $ 284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城與不確定的牆(平裝)
    出版日期:2024-11-26
    $ 537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日日小紀錄,實踐高效人生
    作者:徐惠潤
    出版社: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31
    $ 252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我很特別(奇奇兔成長繪本 ➀)
    作者:G.V.傑納頓
    出版社: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31
    $ 224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張忠謀自傳全集(上下冊)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9
    $ 869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