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印度歷史的發展,最為人熟悉的是「印度史三段論」:古老的印度教曾經創造出偉大文明,但十三世紀伊斯蘭教徒入侵導致傳統文化衰亡。第三個階段則是現代英國殖民時期的開明領導與科學進步,最終促成印度獨立。就連印度作家奈波爾也在《幽黯國度》中顯露這種老式觀念。
事實上,印度在蒙兀兒帝國時期成為次大陸上前所未見的強大帝國。印度在十八世紀人口到達一億,這是奧圖曼帝國的五倍。偉大的阿克巴皇帝不僅沒有消滅傳統文化,還迎娶印度教的「帝國玫瑰」珠妲,吸收各民族與宗教的菁英,印度教與伊斯蘭的文化也相互影響。
一八五八年是現代印度的起點,那一年,印度各地的地方領袖紛紛起義反抗英國人,但終究不敵現代化軍隊。起義失敗後,蒙兀兒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放被放逐至緬甸。接著英國政府解除東印度政府權力,維哆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王,印度正式走入殖民時代。
諷刺的是,英國人雖然不認同印度宗教與種姓階級。但為了強化統治,反而將種姓編入法律,讓傳統婆羅門更加強勢。不過英國殖民統治為印度帶來許多現代化的設施與制度,比如公墓與英國文學課程最早出現在印度而非英國本土。此外,英國的自由主義教育,也培養了新一代的知識分子,這些人成為將來改革社會與獨立運動的種子。
印度是透過非暴力手段獨立建國,所以印度人了解不能用暴力或軍事政變取得執政。印度的第一次普選,選民人數高達兩億人,這是歷史上前所未見的政治景象。
隨著但八○年代之後,印度致力於發展核武。穆斯林與印度教的暴力衝突仍舊未停止,印度兩位總理甘地夫人與拉吉夫甘地先後遭到政治暗殺。舊有階級瓦解,代表各種其他族群的政黨出現,奈波爾將這種政治局面稱之為百萬叛變的今天。
本書講述印度近五百年來歷史,時間自蒙兀兒王朝以降,接著談到十八世紀晚期至一九四七年間受英國統治,以及日後印度共和國的成立。從十六世紀談到二十世紀,講述這五百年印度歷史的演進。本書主述印度政治更迭的過程,側寫隨之而來社會與文化變遷,提供讀者深度閱讀印度歷史。
作者簡介:
芭芭拉‧麥卡夫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教授,研究專長為東亞史以及印度與巴基斯坦的伊斯蘭文化。著有《南亞地區的伊斯蘭信仰》(Islam in South Asia in Practice),《打造北美與歐洲地區的穆斯林空間》(Making Muslim Space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湯馬斯‧麥卡夫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系教授,研究專長為印度殖民史與英國帝國主義。著有《英屬印度的意識形態》(Ideologies of the Raj)、《帝國連結:印度洋競技場中的印度》(Imperial Connections: India in the Indian Ocean Arena, 1860-1920)。
譯者簡介:
陳琦郁
台大社會學系畢,翻譯作品包括《寫給地球人的能源史》、《其實我沒有砍倒櫻桃樹:華盛頓傳》等書。
章節試閱
第二章 蒙兀兒的黃昏:地域性邦國與東印度公司的興起
正當地域性邦國興起時,英屬東印度公司也正在累積足以挑戰這些國家的力量。獲得伊莉莎白女皇特許的英屬東印度公司,創建於一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是許多有意至「東方」淘金的歐洲貿易公司之一,這家公司可以長期保持優勢的祕訣在於它是個合股企業。英國王室和葡萄牙不同,他們並不擔心將資源投入冒險行動。個別商人並不敢從歐洲獨自進行長途貿易,但合股公司可以讓許多商人共同分攤貿易風險,如果有需要的話還可以再次募集資金。因為這樣的公司結構,英國人得以擁有資金管道,使得他們成為印度本地商業家族最棘手的競爭者。這家公司的優勢還來自於集中管理,董事會由二十四位成員組成,手下的僱員個別擁有專業能力。此外,公司有妥善的制度可保存文件。我們將在稍後章節所見,英國是在印度而非自己的國土上發展出許多「現代」國家典章制度,而其中又以合股企業這種制度最為重要。
除了使英國獲得在亞洲的貿易獨佔權,英屬東印度公司還擁有權利在船艦上部署武力阻擋入侵者,也試圖進入東印度群島從事利潤豐厚的香料貿易。然而,他們在那裡卻遇到更有財力和組織的對手荷屬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很快就將貿易活動集中在印度,但這樣的決定卻帶來經濟和政治方面的雙重問題。馬拉巴的胡椒是英屬東印度公司最早的貨物大宗,除了這項商品之外印度別無其他的香料製品。更糟糕的是,印度人對於英格蘭的商品(特別是羊毛)一點興趣也沒有,英屬東印度公司只好違背重商主義的信條,不顧國內高漲的反對聲浪,以出口金條的方式交換印度的商品。此外,與荷蘭相比,前者可輕易降服列島上的小王,十七世紀的英國人在印度要面對的是正值盛世的蒙兀兒帝國,由於根本沒有征服他們的可能,英國人只能謙恭地乞求恩寵進入印度市場。蒙兀兒官方很歡迎英國人前來,這樣就能抵制葡萄牙以及荷蘭人,印度本地商人也很支持英國人,他們樂於見到更多貿易機會。
英屬東印度公司還是在十七世紀成功建立穩定且賺錢的貿易事業。他們捨棄利潤有限的香料貿易,改在歐洲銷售各式各樣的印度產品像是靛藍(一種藍色染料)和硝石(製造火藥用),而價值最高的是精美的印度手工織品。一六六○年之後隨著英國消費經濟的興起,他們對於印度織品像印花棉布、白棉布、平紋棉布的需求也快速增加。稍後我們將會不斷見識到,現代消費者對於熱帶地區以及殖民地區奢侈性商品的需求有多麼貪得無厭。在一六七○年的時候,英屬東印度公司由印度出口至歐洲的商品價值達三十六萬英鎊,三十年後成長至三倍,到了一七四○年又再成長兩倍至約莫兩百萬英鎊。繪於一七七八年的畫作《東方獻給大英帝國的財富》就是形容亞洲港口的景象,英國人從那些地方送走貴重商品,從茶葉到紡織品都有。
賈汗吉爾在一六一七年特許湯瑪士.羅伊勳爵從事長期貿易,詹姆士一世派至蒙兀兒的大使也獲得這項賞賜。皇帝准許英國人在特定的蒙兀兒港口建立工廠,特別是在古吉拉特的蘇拉特。這些「工廠」並非製造物品的地方(和我們現在的用法恰成對比),而是貨品在登船之前的倉庫,這些貨品都是由當地代理商所集結的。蒙兀兒因為本身沒有海軍,所以將貿易權賜予擁有卓越航海技術的英屬東印度公司,但他們不能在工廠設立防禦工事,所以英屬東印度公司還是得完全仰仗蒙兀兒政權的恩寵。出口貿易可以帶來關稅收入,古吉拉特和高康達尤其獲益良多,這些地方在一六七八年向荷蘭及英國收取的錢幣足以支付給一萬七千名騎兵;此外,出口貿易也為商人和紡織者帶來財富。歷史學家歐姆.布拉卡希曾經估計,海外需求光是在孟加拉就創造了八萬個工作機會,主要分布在紡織產業。不過,最大的受益者還是當地的企業家,他們付錢給紡織工人而且提供商品給歐洲公司。在英國取得最大優勢之前,歐洲公司之間的彼此競爭反而讓印度生產者得以獲取合理報酬。
一六六○年代由於蒙兀兒的勢力開始衰退,原本受蒙兀兒保護的東印度公司工廠越來越難以抵禦侵襲,尤其是位於蘇拉特的工廠曾兩度被西瓦吉襲擊,於是東印度公司決定自行武裝防禦,但這導致它和蒙兀兒政權發生衝突。蒙兀兒曾在一六八六年狠狠擊敗東印度公司,不過英屬東印度公司到了一七○○年就已經可以保衛馬德拉斯、孟買和加爾各答等三個「直轄區」了,這些地方也是他們開始向內地擴張的起點。雖然只是在印度海岸取得小規模的立足基礎,但這三個城市卻逐漸繁榮成長,它們擁有像聖喬治堡之類強大堡壘,為了在不安時局保護家人和財產,印度商人不斷蜂湧而入。為了消除印度人的疑慮,英國人更放棄宣揚基督教,他們不像葡萄牙會實施宗教法庭,也不像法國那樣推廣耶穌會,在整個十八世紀裡英國聚落是不准傳教士定居的。
孟買是個擁有大型港口的島嶼,它是葡萄牙公主在一六六一下嫁查理二世的嫁妝之一,這很像阿克巴和拉吉普特人的結盟方式。英屬東印度公司將總部由蘇拉持搬移至孟買,波斯商人和技匠以及來自於伊朗的祆教徒也都隨之遷居。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大部分官員都在城堡裡過著社區生活,他們在那裡和印度掮客及商人進行交易,這些印度人住在城堡之外,並在鄉間以預付現金的方式取得紡織品,售予東印度公司的人。設立這些直轄城市並非為了要殖民,英屬東印度公司派駐各城市的人從來不超過數百人,城堡的防守士兵也都訓練不精(在馬德拉斯約有三百名),他們只是從倫敦街頭招募而來的人。
印度貿易也開始成為世界貿易的一環。英國人將布料從印度出口至西非幾內亞,以此購買奴隸回去開墾西印農場;而將印度織品出口至東南亞則可以換取香料。在整個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初期的幾十年,英國都必須和敵對的貿易公司搏鬥,這些貿易公司和東印度公司一樣也都在印度海岸建立防禦武力。在一六八○年代,荷蘭還在龐迪榭里和丹麥及法國人聯手,荷蘭擁有這塊南印的飛地直到一九五○年。蒙兀兒在奧朗則布駕崩後開始衰弱,但貿易不斷成長、更為有利可圖,於是各國更想要以政治手段來壓制敵對者。雖然英國人在一七一七年獲得法魯克錫亞皇帝的恩准,可以免稅由孟加拉出口貨物,但比較晚到的法國人卻早利用政治介入而獲得更大的好處。
第二章 蒙兀兒的黃昏:地域性邦國與東印度公司的興起
正當地域性邦國興起時,英屬東印度公司也正在累積足以挑戰這些國家的力量。獲得伊莉莎白女皇特許的英屬東印度公司,創建於一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是許多有意至「東方」淘金的歐洲貿易公司之一,這家公司可以長期保持優勢的祕訣在於它是個合股企業。英國王室和葡萄牙不同,他們並不擔心將資源投入冒險行動。個別商人並不敢從歐洲獨自進行長途貿易,但合股公司可以讓許多商人共同分攤貿易風險,如果有需要的話還可以再次募集資金。因為這樣的公司結構,英國人得以擁有資金管道,使得...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蘇丹、蒙兀兒與前殖民時期的印度社會
第二章 蒙兀兒的黃昏:地域性王國與東印度公司的興起
第三章 東印度公司統治,一七七二至一八五○年
第四章 叛亂、現代國家與殖民地人民,一八四八至一八八五年
第五章 公民社會與殖民束縛,一八八五至一九一九年
第六章 殖民秩序的危機:改革、幻滅與分裂,一九一九至一九三九年
第七章 一九四○年代:勝利與悲劇
第八章 國大黨政府:民主與發展,一九五○至一九八九年
第九章 九○年代的民主印度:結盟、階級、族群、消費者與衝突
參考文獻
前言
第一章 蘇丹、蒙兀兒與前殖民時期的印度社會
第二章 蒙兀兒的黃昏:地域性王國與東印度公司的興起
第三章 東印度公司統治,一七七二至一八五○年
第四章 叛亂、現代國家與殖民地人民,一八四八至一八八五年
第五章 公民社會與殖民束縛,一八八五至一九一九年
第六章 殖民秩序的危機:改革、幻滅與分裂,一九一九至一九三九年
第七章 一九四○年代:勝利與悲劇
第八章 國大黨政府:民主與發展,一九五○至一九八九年
第九章 九○年代的民主印度:結盟、階級、族群、消費者與衝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