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質與形而上學
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的職業生涯不長,起步也晚。1628年他才開始專注地研究哲學和自然科學,此時他已三十二歲了;九年以後他才有作品問世,而這距他生前最後一部著作的出版時間( 1649年)僅有十二年。他也遠非多產的作者。然而,他為物理學1、數學和光學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在氣象學和生理學等領域,他所留下的記錄也惠及後人。他在自然科學方面的成就已經令人景仰,但他的視野卻遠更遼闊。
他最為人知的方面或許是「我思故我在2」( Cogito,ergo sum)這句名言。這個簡短的論斷是他的形而上學( 或者說「第一哲學」) 的第一原則,這種哲學致力於探討堅實嚴謹的科學賴以存在的先決條件。他的形而上學非常玄奧,對後世哲學影響深遠,直至今日仍不絕,堪稱他思想遺產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但是笛卡兒的初衷絕不是讓形而上學獨立於科學研究而存在,更不是讓它喧賓奪主。當笛卡兒在研究活躍期的前半段轉向形而上學時,他發明的理論僅僅是為闡述自己以數學為基礎的物理學掃清障礙。通過極其抽象複雜的推理,笛卡兒力圖證明,只有那些能夠在幾何學中清晰理解的屬性——長、寬、高——才是物質最核心的屬性,解釋自然現象也只需要考慮這些幾何屬性和物質的運動。
幾何式物理學的鼓吹者不止笛卡兒一位,他甚至也不是頭一位。這個大方向的先驅當推伽利略 ,但笛卡兒認為他不夠嚴謹。「他還沒打地基就開始蓋樓了,」笛卡兒在1638年10月的一封信中如此評價伽利略,「他沒有考慮自然的第一因,只試圖解釋一些個別現象。」
(2.380 )笛卡兒的形而上學則考慮了自然的第一因——上帝;他的物理學由此推演出自然界最普遍現象——這些現象包括加速以及物體因碰撞而發生的變形——的原因並就其他許多現象的成因提出了假設。
他有意採用了一種同時遠離經驗常識和傳統物理學的解釋方式:該方式似乎無意與自然物體向人類感官所呈現的表象保持一致。搭建笛卡兒物理學的材料是關於物體的數學事實,諸如關於大小、形狀、構成、速度的數據,這些事實能夠為感官經驗迥異於我們或者完全沒有感官經驗的心智 所把握。物體的其他事實,諸如顏色、氣味等原本與人類感覺能力有關的事實,笛卡兒是以另外的方式處理的。他用自己偏愛的框架來解釋,將它們都歸結為物體的大小、形狀、速度以及這些事實對感官的影響。由此,笛卡兒創立了一種理論,區分了物體真實擁有的本質屬性(形狀、大小等等)與物體似乎擁有的表象屬性(顏色、氣味及其他能感知的特性) 。
笛卡兒區分了以感覺為基礎的認知框架和更嚴格的數學式認知框架,堅信後者能更客觀地理解物質世界。新科學的其他信徒也秉持這樣的看法。為了宣揚數學式認知框架的優越性,他們有時會聲稱它與上帝的思維相似。但是笛卡兒沒有滿足於這種上帝視角的含混提法,他明確指出了在理解物質世界時以感覺為基礎的認知框架與數學式認知框架之間的差異。他向讀者表明,前者的整個體系都難逃質疑,後者卻可以驅逐不確定性的幽靈;不僅如此,他還提出了一種方法,幫助我們擺脫感覺的影響,轉向更客觀的認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