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首部從歷史和批評的角度探討中世紀邊緣藝術的專著。對中世紀的人們而言,邊緣是雙關、倒錯和轉化之地,是社會對立和心理衝突上演的場所。無論是常常出現在祈禱書頁邊的放肆無禮的丑角,還是教堂外牆上頗具嘲弄意味的滴水獸,都不在約定俗成的中心之內,而是身居邊緣地帶,孕育着反抗中世紀社會束縛的力量。
邁克爾·卡米爾在分析了宗教主題和世俗抄本頁面邊緣的圖像如何掩蓋、模仿或以其他方式質疑文本的可靠性之後,深入探討了修道院、大教堂、宮廷和城市等數種主要的社會空間的邊緣地帶。通過關注“邊緣性”在中世紀文化中的作用方式,卡米爾向我們展示了中世紀邊緣藝術中創新的真正來源,揭示了充滿顛覆意味的這一藝術形式是如何維繫霸權體系的。
邁克爾·卡米爾,曾任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教授,獲古根海姆獎,主要從事中世紀藝術研究,代表著作有《哥特式藝術:輝煌的視像》《哥特式偶像:中世紀藝術中的意識形態和圖像製作》《中世紀愛的藝術:慾望的客體與主體》《聖母院的滴水獸:中世紀崇拜與現代性的怪獸》《羊皮紙上的鏡像:〈魯特萊爾詩篇〉與中世紀英格蘭的製造》等。
譯者簡介:潘桑柔,美術史博士,現為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主要關注13—14世紀歐亞大陸的跨文化藝術交流、西亞與伊斯蘭藝術史,以及中世紀插圖抄本。曾獲“王式廓—吳咸獎學金”赴大英圖書館等地調閱並研究中世紀抄本,在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十余篇。
譯序者簡介:李軍,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文藝復興藝術史學者,跨文化藝術史家。兼任國務院學位辦第八屆藝術學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紫禁城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巴黎第一大學、法國國家遺產學院、哈佛大學藝術史系高訪學者,哈佛大學佛羅倫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客座教授。出版專著《跨文化的藝術史》《可視的藝術史》《穿越理論與歷史》《出生前的躊躇》《家的寓言》,譯著《宗教藝術論》《拉斐爾的異象靈見》等。主編“跨文化美術史年鑒”“明日·藝術史文庫”“達·芬奇全集”等叢書。論文和著作獲第七、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一等獎,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第二十九屆“金牛杯”美術圖書獎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