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年人的童話!圖文並茂,療癒又溫暖。
2.作者為心理咨詢師與繪畫療癒師,巧妙地用動物擬人的圖文,串起了焦慮症的相關知識。
3.只要一小時,就能閱讀完畢,作為完整並快速認識焦慮症的第一本書。
4.有案例、有方法、有練習,通俗易懂,為正在掙扎的焦慮症朋友和親屬送上力量與希望。
5.將一般人對焦慮症來襲的恐懼、症狀,到接受治療、復發與和平共處,完整描繪。
焦慮不是敵人,
而是保護自己的夥伴,
提醒我們在更大的問題出現之前,該如何照顧自己。
心悸的河馬先生、失眠的兔子太太、踢貓的豬先生,
不停洗手的蜥蜴奶奶、恐慌的刺蝟先生,以及讀高三的鴨小弟……
看動物朋友們如何透過集體的力量,
練習修復焦慮的情緒,
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生活的美好。
▍專文導讀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現任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
▍擁抱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內容簡介
河馬先生的身體發生了異樣,去醫院檢查卻被告知完全正常。然而不適感卻時時來襲。經歷身心的疲憊,正準備放棄的時候,河馬先生得到醫生指點來到神經內科,被確診為焦慮症。
◆ 患上焦慮症的河馬先生,身體有哪些表現?
◆ 焦慮症究竟是怎樣的疾病?為什麼治好了又復發?
◆ 焦慮症能痊癒嗎?
◆ 在和焦慮症對抗的過程中,河馬先生是如何自救的?
看河馬先生與動物朋友們如何透過集體的力量,戰勝心中的焦慮,並幫助其他有焦慮症的動物朋友們,重獲健康與內心的平靜。這段療癒之旅,將鼓舞每一位讀者,在面對焦慮時,找到屬於自己的解答。
///
焦慮不是病,卻是許多疾病的源頭。
在現代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焦慮,無論是對未來的擔憂,還是壓抑的情緒。然而,焦慮本身並非壞事。適度的焦慮是一種自然的防禦機制,能幫助我們察覺潛在的危險,從而做出應對和調整。然而,當焦慮情緒停留或過度發展,卻可能嚴重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與日常生活。
本書透過簡單易懂的文字與生動的插圖,深入探討焦慮症的表現、治療方法、復發過程與自我修復練習。書中分享的每一項練習,都是作者親身體驗並證實有效的方法,無論是自己或親人正面臨焦慮情緒的困擾,希望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適合的支持與力量。
▍內容特色
◆ 成年人的童話!圖文並茂,療癒又溫暖。
◆ 揭開焦慮症的各種表徵、治療與復發之謎。
◆ 分享釋放焦慮症的幾種練習,包含:轉念,冥想,運動......等等。
怎樣才能從負面的想法轉念成正面的想法呢?有一個很簡單的公式,就是將負面的詞語換成正面的詞語,將陳述句換成疑問句。例如:
「為什麼倒楣的總是我!」(負面)→→「我要怎樣做才能變得幸運呢?」(正面)
「 我的孩子總是讓我很揪心!」 (負面)→→「我要怎樣做才能讓孩子變得積極自律呢?」(正面)
「 我總覺得別人不理解我」(負面)→→「應該怎麼做,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呢?」(正面)
暖心擁抱小卡內容:
「當大浪打來時,巨石也無法與其抗爭,而是任憑海浪拍打在它們身上,但海浪總會退去,這就是接受和面對;當焦慮來的時候,在心裡對它說:『好樣兒的,又來了。』然後該幹麻就幹麻,很快的,過一會就忘記症狀了。」
——大象醫生
「我們不要總想著把自己變成一個理想的樣子,也許我們最大的改變不是變成了誰誰誰, 而是接受了真實的自己,可以心甘情願地去享受自己的人生。」
——河馬先生
▍佳評如潮
自我或者本我,每一個意識都有渴望被關注的本能。焦慮或是抑鬱,每一種情緒都是意識被長久忽視時發出的無聲吶喊。
——社會心理學家 高立平
讓病患能夠改變某些事情,如:一個觀點、一種態度、一個位置……遠離焦慮、恐慌、沮喪,重塑健康、自尊、舒適的自我。
——系統心理學家 崔善茵
我們住在焦慮的星球上,但並不一定知道如何與焦慮共處。本書把心理學知識融入故事情節,讓河馬先生帶著我們一起認識焦慮症,學會尋求幫助,學習如何自救。
——心理學家 曹麗娟
焦慮其實也是我們心靈的孩子,我們無法驅趕它,不能擊敗它,但可以接納它,融化它,就像春風融化一塊冰。河馬先生如何找到那縷春風,並通過內求化解了焦慮?這注定是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家庭教育家 張珩
作者簡介:
王蕾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認證心理諮詢師,全國職業人才認證繪畫療癒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北京國文21世紀出版諮詢有限公司簽約作家。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華夏傳統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心理健康促進指導專家,全民健康促進工程健康科普宣講團講師。
章節試閱
面對焦慮而不是對抗和逃避
第二天,動物們早早地在治療室裡等候大象醫生。
「大象醫生,經過昨天的討論,我想到我的心臟是健康的,只是腎上腺激素的分泌引起的不適,我感覺有些放下心來,沒有那麼害怕了。可是,我怎麼才能減少發作時間呢?」還沒有等大象醫生開口,大熊先生就先問起來了。
「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探討的,面對和對抗!」大象醫生說:「你們知道,面對和對抗的區別在哪裡嗎?」
「面對, 就是像好朋友一樣, 彼此看著對方。對抗就是像是敵人一樣,必須要爭個輸贏,隨時準備戰鬥!」刺蝟先生搶先回答說。
「對抗感覺很費力氣,需要努力去爭奪。面對感覺是放鬆的,可以什麼都不做。」蜥蜴奶奶接著說。
「你們說的都很對!面對是我看見你,承認你在我面前。對抗是我要消滅你,打倒你,有攻擊的意味。」大象醫生接著說:「我問問大家,當你們出現焦慮症狀的時候,你們是怎麼做的?你們所做的所有事情,是不是都為了擺脫這種討厭的感覺呢?」
「是的,當我發病的時候,總想找到辦法把病治好。當我沒有發作的時候,就擔心什麼時候會發病,閒下來的時候,也想找點事情做,強迫自己將注意力轉移開。」河馬先生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大象醫生點點頭,說:「到處去尋求解決辦法,接受治療,就是一種對抗。要和自己的疾病作戰,努力地做些什麼事,好讓自己的情況能好起來,這種做法就是希望在抗爭中戰勝恐懼。轉移注意力就是逃避, 是戰爭的另一種方式。認為自己戰不過,就還是選擇逃吧。當然,逃避也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反應。然而不幸的是,當我們面對焦慮的時候,越逃避就越會感覺到恐懼。焦慮有時候就像一個紙老虎一樣,雖然它也不能把你怎樣,但就是特別
不舒服。」大象醫生細心地給大家解釋。
「是啊,有一次家裡人看著我焦慮不安,讓我去打麻將。他們是希望打牌能轉移我的注意力,可是回來以後我卻感覺到更加疲憊。」蜥蜴奶奶說。
大象醫生點點頭說:「很多人可能會想到轉移注意力,可是很不幸,你越是轉移注意力,焦慮會越像狗皮膏藥一樣黏住你不放。抗爭和逃避, 不管是哪種態度, 都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河馬先生焦急地問道。大象醫生說:「只有面對,面對才是解決的開始。」「我們所做的不叫面對嗎?」河馬先生問。
「不是,面對是看著它,什麼都不需要做。比如焦慮來了,你直面它,它就會在你不斷適應之下越來越淡,最後一點點消失。相反地,如果當恐慌或症狀最嚴重時,我們開始退縮了,而這又會使我們更為緊張,進而分泌更多的腎上腺素和應激激素, 從而產生更為強烈的症狀!」說著,大象醫生打開一張大海的圖片,指著海邊的巨石說:
「當大浪打來時,這些巨石都無法與其抗爭,而是任憑海浪拍打在它們身上,海浪總會退去,這就是接受和面對。當恐慌來襲時,不妨放下沉重的身軀,做好準備讓恐慌一陣陣掠過你的身體。如果你把問題看清楚了,驚慌就不過是一陣電流,一陣微不足道的電流而已。讓身體去做它想要做的事情,別攔著它,別拚命地不讓自己驚慌,也別試圖去想其他的事情以分散注意力。要心甘情願地向恐慌低頭。去接受吧!讓它們都來吧,甚至主動去迎接將要到來的一切。當恐懼來的時候, 就想像真好,又一次學習放鬆自己的機會來了。」
//////
用「現實的陳述句」替換「恐懼的自我對話」
刺蝟先生說:「我常常陷於恐懼的自我對話,不假思索地反覆對自己說一些『如果…… 怎麼辦』這樣的話,總是擔心可怕的事情,變得更加焦慮。我總會想,如果我驚恐發作怎麼辦?如果我應付不了怎麼辦?如果別人看到我焦慮不安,他們會怎麼想?這些想法讓我感覺到很困擾。」
河馬先生對刺蝟先生說:「要知道,我們對自己說的話,很大程度上會決定我們的情緒和感受,這個過程會非常快速甚至自己都沒察覺。」河馬先生停了一下,接著說:「首先,我要祝賀你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當我們能夠察覺自己陷入消極思維模式,並想去阻止它,就成功了一大半了。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運用一些方法,透過刻意的練習,學習如何控制這種消極的思想。」
刺蝟先生高興地說:「是嗎?我這就成功一半了?」河馬先生點點頭,說:「是的,你可以試一下,在手上綁根橡皮筋,當覺察到自己正處於這樣的消極思想時,就彈一下,提醒自己暫停這樣的想法。」
刺蝟先生說:「好的,這個可以!」
河馬先生接著說:「大象醫生還告訴我一個方法,用積極的、自我鼓勵的表達方式取代消極的想法。用自我對話的方式,打破思維迴圈。這個需要用到紙和筆。」刺蝟先生立刻找來了紙和筆,請河馬先生教教他。「首先問問自己,我對自己說的哪些話感到焦慮了? 想出常對自己說『如果……怎麼辦』之類的話,把這些話寫在紙上。」河馬先生說。
刺蝟先生在紙上寫道「我害怕坐飛機,如果飛機墜毀了怎麼辦?」
「好,第二步,把這句疑問句,改成陳述句。比如把『如果飛機墜毀了怎麼辦?』換成『這架飛機要墜毀了』這樣陳述的表達方式。」河馬先生說。刺蝟先生在紙上的第二排,寫了下來。河馬先生說:「這樣很容易就看清楚了想法的不合理之處,對不對?接下來我們做第三步:問問自己,這件事情發生的實際機率有多大?這個情況是絕對無法處理或必死無疑的嗎?第四步:借助這些問題,得出更符合實際的想法。把這些符合實際的想法寫下來。
第五步:想一想如果最害怕的情況發生了,你有什麼解決辦法。問問自己:『如果最糟糕的情況發生,我能做些什麼?』多數情況下,這種做法可以讓你認識到你低估了自己應對困難的能力。把你的解決辦法寫下來。」刺蝟先生一邊聽,一邊用筆記錄下來。
「最後,反覆不斷的閱讀這些列出來、符合現實的想法和解決辦法,這樣做可以讓你加深這些看法。可以把這些內容重新寫在一張卡片上,方便隨身攜帶,隨時拿出來看!」河馬先生說。
面對焦慮而不是對抗和逃避
第二天,動物們早早地在治療室裡等候大象醫生。
「大象醫生,經過昨天的討論,我想到我的心臟是健康的,只是腎上腺激素的分泌引起的不適,我感覺有些放下心來,沒有那麼害怕了。可是,我怎麼才能減少發作時間呢?」還沒有等大象醫生開口,大熊先生就先問起來了。
「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探討的,面對和對抗!」大象醫生說:「你們知道,面對和對抗的區別在哪裡嗎?」
「面對, 就是像好朋友一樣, 彼此看著對方。對抗就是像是敵人一樣,必須要爭個輸贏,隨時準備戰鬥!」刺蝟先生搶先回答說。
「對抗感覺很...
作者序
前言
在現代化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焦慮,擔憂未來,鬱鬱寡歡。實際上,焦慮本身沒有好壞,適當的焦慮,是身體自身的一種防禦功能,可以促使我們脫離危險,解決困境。但如果你長期處於焦慮狀態,透支身體,甚至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就要特別注意了。
本書試圖通過淺顯的文字與圖畫,對焦慮與焦慮症的表現進行科普,同時去掉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輕鬆地閱讀。本書從發現焦慮症,到對焦慮症的治療都有涉及,最大的作用,是幫助讀者朋友們進行焦慮情緒的自我修復,文中所提及的每一項練習,都是筆者親自體驗並有效後,推薦給大家的。
神奇的是,在研究不斷深入後,我發現其實身邊的很多朋友甚至親人都陷入了焦慮之中,雖無需就醫,卻苦惱、煩惱不斷。我希望本書能夠幫助他們清掃附著在表面的塵土,成為引線,幫助他們點亮屬於自己的那一盞明燈,照亮生活。
佛陀說:「若是琴弦鬆弛則彈奏不出美妙的音樂, 若是琴弦繫得過緊,彈奏時就會斷裂。系弦應不鬆不緊為宜,各弦相互協調,方能奏出如是妙音。」
生活亦是如此。「安住當下」,願每個人都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
推薦序1
與焦慮相伴,找到屬於自己的優勝美地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我的核心情緒是焦慮。
注意力總是落在今日與未來尚未發生的事。
在外縣市的演講行程移動中,來回交通轉乘十趟已是工作日常。
時間與時間之間,像是排排站立的骨牌,稍一不慎,錯過時間,骨牌全倒。
生活中,焦慮感瀰漫著。唯如同其他情緒一樣,焦慮也有它存在的必要與意義。
適度的焦慮,讓自己保持警覺,維持安全,讓自己警慎,表現更臻理想。
然而,當焦慮超出每個人可以負荷的界限,將宛如海水潰堤般,頓時讓人動彈不得,生活停滯,工作停擺。
焦慮性疾患,透過不同的症狀呈現,總是令人深感束手無策,無人知曉的苦楚,只能獨自默默承受。
《焦慮來了,怎麼辦?》透過河馬先生與動物朋友們的互助聯盟與自救之旅,讓人們不再感到孤單。原來,深陷焦慮的巢臼,不是只有自己這般。
由於,焦慮無所不在,如何與焦慮和平共處,成了自己每日的練習課題。
覺察、轉念、行動,無時無刻運作著。
很是欣慰,如此的勤練習,逐漸地讓焦慮成為了自己的好知己。
《焦慮來了,怎麼辦?》透過平易近人的圖文,將焦慮性疾患相關議題,親切地讓讀者理解、吸收。讓人對於焦慮有煥然一新的想法,不再對於焦慮感到莫名的抗拒。
讓我們欣然接受,當下的每個情緒。學習如何與焦慮相伴,找到屬於自己的優勝美地。
///
推薦序2
正確認識並接納焦慮,是緩解焦慮的開始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現任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
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為焦慮所苦。一開始,是為生活中的某事感到焦慮,後來,因為過度焦慮而引發身體不適、睡眠失調、無法專注,甚至影響工作及人際關係,焦慮本身就變成了困擾。
嚴重一點,還可能會被專科醫師診斷為焦慮症。
一開始,大部分的人會希望自己「不要焦慮」,身邊的人也會告訴你:「不要擔心這麼多嘛!」然而,這麼做對於擺脫焦慮,根本無濟於事。
在《焦慮來了,怎麼辦?河馬先生與動物朋友們的互助聯盟與自救之旅》這本書中,作者用淺顯易懂的圖文讓我們知道,緩解焦慮的先決條件是:(一)認識焦慮的本質;(二)接納而非對抗焦慮。
大象醫師在治療團體中,引導大家思考,「面對」和「對抗」的不同,態度不同,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此外,被焦慮所困的人,常會出現許多災難性的思考,腦中突然浮現「萬一……怎麼辦?」的念頭,一般人會說這是「想太多」。但光是要求自己「不去想」,反而會「想更多」。
比較好的做法,是改變想法,把不合邏輯的思考內容,調整成較符合現實的想法,這是認知療法常見的治療方式。
這本書除了帶領讀者認識處理焦慮情緒的方法外,還讓讀者知道,有一種治療途徑叫做「團體諮商」。
河馬先生、兔子太太、豬先生、蜥蜴奶奶、鴨小弟等為焦慮所苦的動物們,齊聚一堂,在大象醫師的帶領下,一同討論與面對焦慮。
在團體諮商中,成員有機會分享自己的痛苦,聆聽他人的煩惱;不僅感受到自己並非孤單一人,更能互相支持、彼此打氣。人際支持通常是療癒心理困擾的關鍵要素。
欣見有這麼一本輕薄易讀卻精彩的圖文書問世,肯定能為被焦慮所苦的人帶來希望與力量。
前言
在現代化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焦慮,擔憂未來,鬱鬱寡歡。實際上,焦慮本身沒有好壞,適當的焦慮,是身體自身的一種防禦功能,可以促使我們脫離危險,解決困境。但如果你長期處於焦慮狀態,透支身體,甚至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就要特別注意了。
本書試圖通過淺顯的文字與圖畫,對焦慮與焦慮症的表現進行科普,同時去掉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輕鬆地閱讀。本書從發現焦慮症,到對焦慮症的治療都有涉及,最大的作用,是幫助讀者朋友們進行焦慮情緒的自我修復,文中所提及的每一項練習,都是筆者親自體驗並有效後...
目錄
推薦序
‧ 與焦慮相伴,找到屬於自己的優勝美地—— 王意中
‧ 正確認識並接納焦慮,是緩解焦慮的開始—— 陳志恆
前言
Chapter 1 河馬先生得了怪病
突然間的失控,感覺自己快要死了
「有毛病的心臟」檢查卻無異常
「手術成功」讓河馬先生更絕望了
地鐵裡快要窒息的恐懼
河馬先生變得更加焦慮易怒
Chapter 2 遇到同樣危機的動物們
遇見大象醫生
患失眠症的兔子太太
兔子太太能回家工作了
不停洗手的蜥蜴奶奶
患懼曠症的刺蝟先生
Chapter 3 大象醫生的團體輔導
第一次團體輔導
面對焦慮而不是對抗和逃避
帶著「有毛病的心臟」去工作
癱瘓的狗爺爺竟然可以下床走路了
Chapter 4 河馬先生出院後遇到的困惑
鎮靜藥物可以不吃嗎?
什麼是真正的接受
這病真的能痊癒嗎?
Chapter 5 河馬先生的抗焦慮互助聯盟
肌肉放鬆訓練能有效地消除緊張
對於失眠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清晨起床的那一刻非常重要
焦慮鴨小弟讀高三最大的擔心
讓自己有事可做又不太忙碌
尋找有智慧的朋友幫助你思考
「自我關照」是計畫裡的重要部分
運動可以緩解焦慮,仍需注意這些
Chapter 6 為家人求助的長頸鹿太太
被家人理解是最重要的能量
幫助家人制訂一個輕鬆的工作計畫
帶著關愛讓步,不要急於讓他振作起來
Chapter 7 走出焦慮的思維模式
「冥想」是讓思緒寧靜的法寶
讓「焦慮的思緒」待一會兒
用「現實的陳述句」替換「恐懼的自我對話」
用「疑問句」轉換思維模式
幫助你走出焦慮的筆記本
潛意識悄悄指引著你的人生
Chapter 8 感謝焦慮讓我完美蛻變
更容易患「精神官能症」的疑病素質
神經質者其實都是優秀的
刷朋友圈會讓你變得更焦慮
別人只看得見你飛得高不高,並不在意你活得累不累
身體比我們更瞭解自己
結語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推薦序
‧ 與焦慮相伴,找到屬於自己的優勝美地—— 王意中
‧ 正確認識並接納焦慮,是緩解焦慮的開始—— 陳志恆
前言
Chapter 1 河馬先生得了怪病
突然間的失控,感覺自己快要死了
「有毛病的心臟」檢查卻無異常
「手術成功」讓河馬先生更絕望了
地鐵裡快要窒息的恐懼
河馬先生變得更加焦慮易怒
Chapter 2 遇到同樣危機的動物們
遇見大象醫生
患失眠症的兔子太太
兔子太太能回家工作了
不停洗手的蜥蜴奶奶
患懼曠症的刺蝟先生
Chapter 3 大象醫生的團體輔導
第一次團體輔導
面對焦慮而不是對抗和逃避
帶著「有毛病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