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微軟Microsoft高級軟體工程師教你
Be Lazy 只做最重要的事➡️➡️讓工作更輕鬆
Fail Fast 正確犯錯➡️➡️更早下班!
◆
找出工作中20%的核心任務,
花更少的時間,解決80%的問題!★先思考,再行動,選對方向才能事半功倍
★微軟Azure Functions雲端團隊「成為AI時代高薪人才的思考方法」!
★重點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你的工作帶給公司多大影響力」
▋進不了矽谷夢幻科技公司,也能學習高薪工程師的高效工作術!
作者現任美國微軟高級軟體工程師,身居全球一流雲端團隊的重要角色,但他其實曾經是三流的工程師,不僅笨拙、記憶力差,還診斷出成人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轉職到美國高科技企業的路上挫折不斷。
因此,他不斷研究「如何提高效率完成自己不擅長的事」,並奇蹟地在44歲進入微軟!不僅獲得更高的年薪,也過上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他從小在日本長大,沒有接受國外教育,在本書中,他用亞洲人的視角,學習、模仿美國同事的思維模式,寫出了自己在超大型雲端開發前線學到的超高效工作法!
其中,最讓作者印象深刻的兩大工作原則:「Be Lazy」(偷懶的智慧!)、「Fail Fast」(快速失敗,找對方向!)更是180度扭轉了他的工作哲學;透過傳達這些新的思維,他已幫助眾多讀者更接近自己的夢想!
▋你是否也困擾於……
→為什麼同樣的問題反覆發生,沒有徹底解決?
→為什麼老闆&主管總是對我的報告不耐煩?
→為什麼升遷速度那麼慢?
→世界級的企業和人才,具備哪些了不起的思考方式和高效工作法?
→我的工作能力還有哪裡需要加強?
【翻轉工作思維▶工作效率X3、休息時間X3】
❎普通上班族:如果有100個任務,就做完100個任務。
✅超高效工程師:只做20個核心任務,剩下的80個不做,明白「20%的工作能創作80%價值」。
❎普通上班族:出問題時「盲目試錯」,一一檢查所有可能出錯的地方。
✅超高效工程師:「先建立假設→再試錯」,在三次以內找到問題點。
❎普通上班族:工作能夠「被AI取代」。
✅超高效工程師:運用AI「創造新的事物」。
❎普通上班族:視多工為「高效的工作法」。
✅超高效工程師:視多工為「生產力的殺手」。
❎普通上班族:「害怕失敗」,做完所有細節才敢推出服務或成果,結果發現不符合市場需求。
✅超高效工程師:「對失敗不陌生」,崇尚『敏捷式開發』➡快速驗證、快速失敗,快速摸清市場需求。
❎普通上班族:「大概懂了就可以」,結果每次做一樣的事情,都要花時間重新研究做法。
✅超高效工程師:「花時間理解原理和細節」,學會就能快速應用。
❎普通上班族:「憑感覺」判斷問題。
✅超高效工程師:「憑事實+數據」判斷問題。
❎普通上班族:重點放在「投入更多時間和努力」,一直在加班。
✅超高效工程師:重點放在「提升產出和生產力」,只投入達成目標所需的最低限度努力。
❎普通上班族:開會完還「把一大堆問題帶回座位」。
✅超高效工程師:「不把工作帶回座位」,在會議現場解決問題。
❎普通上班族:從「自己的角度」解決問題,耗費大量時間來回溝通。
✅超高效工程師:從「提問者的角度」解決問題,迅速釐清問題重點。
……超過50個「高效掌握工作與人生」的最強技能!超容易執行!
▍讀者激推!
破百則日本Amazon讀者五星書評★
👉這本書具體寫出了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如何在職場中高效溝通。無論是對於處在充滿KPI壓力的職場中新鮮人、資深員工,或是希望提升工作技能的學生,都提供了許多值得學習的內容!── yamuimo
👉這本書特別適合現役軟體工程師以及想成為軟體工程師的人閱讀。你將了解到世界頂尖的技術玩家是如何面對那些所有工程師都曾經遭遇過的挑戰,他們的心態和行動方式如何影響他們的工作。── mabo
👉心中一直堵著的那股鬱悶感,在讀完這本書後,終於舒暢了。書中闡述了許多能讓人積極思考的心態。我不是軟體工程師,而是硬體工程師,因此有許多部分與我無關。儘管如此,我仍然覺得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 ひ
作者簡介:
作者/牛尾剛
1971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畢業於關西大學。
現任美國微軟Azure Functions產品團隊高級軟體工程師,居住於西雅圖。
大學畢業後在日本大型系統整合公司(SIer)擔任IT工程師,並於2009年自主創業。作為敏捷式開發與DevOps領域的專業顧問,他參與了大量的顧問服務與公開演講。2015年加入美國微軟,擔任技術推廣者,2019年起在美國微軟總部負責Azure Functions開發工作。
著作包括《IT工程師從零開始學英語的祕訣》(書名暫譯,ITエンジニアのゼロから始める英語勉強法)。
譯者簡介:
陳聖傑
曾為華語教學工作者。目前旅居於日本鎌倉,一邊以文字及影像紀錄著日常的吉光片羽,一邊朝著純熟編譯者的方向邁進。
mail: chiiehchen@gmail.com
instagram: @chiiehchen
章節試閱
前言
拿起這本書的各位,一定對於一流工程師的「高效工作心法」感興趣,並想要大幅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吧。
目前,我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擔任微軟公司的資深軟體工程師,隸屬於Azure Functions團隊,負責雲端服務的內部架構。全世界都在利用我們的服務來開發軟體的基礎。對於從前的我來說,能夠成為這個團隊的一員,就像是一場夢。
老實說,我並不是「一流工程師」。這不是謙虛,我過去真的是「三流的工程師」。
當然,為了成為「一流工程師」,我不斷努力著,現在能獲得這個職位,並不是因為我的實力雄厚,而是靠著偶然的機運和完成一些小挑戰所累積而來的。
我從小就什麼都做不好、做事「慢半拍」。我非常喜歡電腦,喜歡玩夏普的掌上型電腦和MZ-2500電腦,也會把雜誌上刊登的遊戲程式碼全部抄下來玩,但在做某件事情時,總是要比他人付出多三倍努力才能達到「一般的水準」。
雖然天賦不高,但我從小就十分憧憬程式設計師。在日本的第一份工作,我滿懷熱情地說:「我想負責操作UNIX指令」,但沒能如願,最終在業務部門任職了5年。直到某天,我好不容易獲得系統工程師的工作機會,卻發現自己無法編寫程式,度過了一段挫折不斷的日子……。
我在成年後才被診斷為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讓我明白了自己長年來笨拙、記憶力差、腦中思緒混亂而疲憊不堪的原因。因此,我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以完成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嘗試做到人們期望的水平。
正因如此,我對大多數人容易忽視的地方,擁有更敏銳的感知力,特別是:初學者容易在哪裡遇到挫折、會在什麼事情上浪費時間,以及如何以更輕鬆的方式「提升基礎能力」並改進問題。
即使我的天資不高,但在累積工作經驗後,也發現自己在某些領域能夠發揮才能,而這些領域主要是「委託他人來完成」的工作。
在二○○一年,我接觸到敏捷式(Agile)軟體開發,這種方法能夠飛速提高開發速度,我深受震撼。為了讓自己掌握這項技能,我加入了相關社群,深入學習這個方法。通過累積經驗和成為敏捷開發的教練,我發現自己從事顧問諮詢、專案管理或是擔任傳播IT趨勢和技術的「傳教士」(Evangelist)時,能夠成功地組織「委託他人來完成的工作」。我被微軟聘為技術傳教士,並在國際會議上進行了許多演講,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然而,我在「親自動手創造事物」的工作上卻不太順利。一直以來,我的夢想就是成為「程式設計師」,也多次挑戰程式設計師的工作,但每次都會有人對我說:「牛尾先生,你擁有PM(專案經理)的天賦,為什麼不專注於這方面?」、「你為什麼不專注做技術傳教士呢?」
但我真正想做的工作,是軟體的創造者「程式設計師」。這份憧憬從未消退。即使知道自己沒有天賦,但我無論如何都想成為程式設計師,也為此付出了許多努力,終於在四十四歲時轉職到微軟,如今我已經在程式設計的核心重鎮──美國,作為少數的日本籍雲端工程師,工作了四年。
我所屬的團隊負責開發全球規模的雲端服務,團隊裡的成員都是名副其實的「世界一流工程師」,他們在享受工作樂趣的同時,不斷推出能夠登上頭條新聞的服務,這種情景給了我無數次的衝擊。
為什麼他們的工作能力如此出色?
事實上,並非所有團隊成員都擁有異常敏捷的思維或天才般的記憶力。
主要是他們的●「思維模式」(mindset)創造了他們的高生產力●。他們壓倒性的卓越表現正是源自於這類思維模式,而非其他小技巧或小訣竅。當我與他們一起工作並理解這項精髓之後,我的工作模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甚至可以說,我的「人生也因此改變了」。 在日本時,我並不是出色的「程式設計師」,●但透過仔細模仿美國同事的思維模式並加以實踐,我終於在作為技術發源地的美國,成為世界頂尖「夢幻團隊」的成員。●對於長年認為自己是三流工程師的我來說,這簡直是奇蹟。
在本書中,我將向大家介紹自己是如何受到一流工程師的思維模式影響,在軟體開發的最前線,技術性地提高工作的品質和效率。
我希望不僅能幫助那些立志成為成功工程師的人,也能幫助那些像我一樣,對自己做事不夠靈活而感到失望的人,以及希望能在全球市場上提升自我價值的人。
從全球視角來審視日本,不僅限於軟體開發領域,日本在許多領域都因「生產效率低下」而遭受「巨大損失」。這不只是數位化轉型(DX)落後的問題,而是生產效率的關鍵──思維模式以及團隊建構──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這本書的潛在主題是,我希望敏捷式軟體開發、DevOps(一種整合開發﹝Dev﹞和營運﹝Ops﹞的服務)為首的最新技術和流程在日本的導入速度能提升到與美國相同的水準。在AI引發巨大變革的時代,這是十分緊迫的課題。技術創新刻不容緩。
●我特別希望那些目標以國際企業的速度,引進技術的商務人士以及企業,能夠學習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以提高生產效率。●
科技工具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然而,實際使用這些工具的還是人類。關鍵在於,人類如何正視科學技術並充分利用。
這本書的核心概念,也可以說是●「在AI時代生存的思考方法」●。
我相信,如果能掌握本書的知識、並充分發揮日本人的優勢,日本在軟體領域一定能大放異彩。書中有許多軟體領域的專業實際案例,但我希望無論哪個行業,都能從中汲取思維模式的精髓,作為提高生產效率的指示。
願這本書能幫助大家更接近自己的「夢想」!
▊養成四大習慣,大幅減少工作量
一流工程師會把心思放在「如何減少工作量」。一般來說,能快速實現許多功能被認為是一件好事,但實際上是一件壞事。因為據統計數據顯示,用戶實際上使用的軟體功能只有大約40%。
即便工程師用盡全力做出百分之百的功能,其中仍有百分之六十不會被使用,而且一旦某項功能出現錯誤,就必須修改。隨著程式庫(code base)變多,需要進行變更時,要閱讀的程式碼也會增加。
也就是說,運用Be Lazy的精神「減少工作量」是一件非常棒的事。但是,從日本人的觀點來看,總覺得沒有全部做完是一件壞事,因此非常不擅長「減少」當前的任務。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重新認知到:●「減少」本身就具有價值●。
舉例來說,自我在微軟工作以來,報告系統已經換了兩次,每次使用都變得越來越輕鬆。原先每週都開的會議變成每兩週一次,一年四次的評核也減少了,業務上的負擔因此減輕。
如此一來,原本用在這些會議和評核的時間、精力,就能用在其他優先順序更高的任務,從而●「在更短的時間內實現價值最大化」●。
具有強烈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往往會把時間花在相對不重要的事情上,並將其打磨得「閃閃發亮」,因此很容易浪費時間。當然,這樣做有好有壞,例如:與日本人相比,西方人把每個細節打磨得閃閃發亮的能力較弱。
問題在於,我們不應該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花費太多工時(例如,寫文章時過度講究Excel的細節排版)。當你放棄完成優先順序較低的事情,只把重要的事情打磨得閃閃發亮,競爭力就會飛躍性地提高。
從產品負責人到經理,包括團隊成員,所有人都共享這樣的認知,就能在設定故事的優先順序、決定應該實現哪些功能時,迅速做出合理的判斷。
與專案相關的所有成員都需要辨別哪些功能是真正必需的,哪些功能是不必要的,並透過實施改善流程來「更輕鬆」地創造出更高的價值。接下來,讓我們來具體看看(減少工作量的)步驟吧。
1. 選擇只做一件事情(做出取捨)
觀察國際團隊後,我發現這是大家最常實踐的作法。我相當不擅長設定優先順序,因為覺得每件事情似乎都很重要。所以我下定決心思考「哪件事情最重要?」並專心做那件事。
如果我選出三件要優先完成的事情,會先選出其中最重要的,再排序另外兩件。一開始,忽視剩餘的部分可能會讓人感到恐懼,但實際上用戶也無法理解太多功能,最常使用的功能最多三個左右。
如果能●養成「選擇只做最重要的一件事」的習慣●,即使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至少也能快速完成最關鍵的工作。如此一來,你會意外地發現原本認為「非做不可」的事情,即使不做也沒問題。
當然,並不是所有情況都適用「選擇只做一件事情」的方式,但是如果重複這個步驟3次,就能選擇出三件事。最重要的是,在十件事情中只做一到三件事絕對不是壞事,你將能親身體會到這樣做更有「價值」。
2. 透過固定時間,最大限度提高能做的事情
如果抱持著「無論什麼都應該做」的心態,往往會拖延工作時間。我觀察國外的團隊成員,他們不是用「應該完成的任務」來計算工作時間,而是固定工作時間,限制自己在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升行動價值。
例如,我和蘿契開會時,即使心裡覺得「這個是問題,那個也是問題」,但我不會延長時間,而是在這段時間內,專注從我能完成的事情中獲得最大價值,將想法切換到「今天只做這兩件事」的思維。
因為時間是最大的限制,所以需要專注於時間內能夠完成的事情上,集中精力做出最大的成果。如果你在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要在明天報告的話,你應該會放棄那些做不到的東西,並迅速捨棄部分事物吧。沒有時間製作漂亮的文件時,我們就會減少「要做的事情」的數量,並做出決定,以便及時傳達真正重要的事情。
一開始你可能會因為「還不夠完美」而感到害怕,但通常那些「遭到遺漏的東西」都不太重要,重要的部分則可以從他人獲得反饋,所以不要害怕,迅速執行就對了。
3. 停止「準備」和「帶工作回家」,當場解決問題
在日本,只要一開會,就必須事前準備,結束後還要寫會議記錄,討論各種問題。
然而,我觀察國際團隊發現,他們總是能●在「會議現場」完成討論●。雖然會議有大致的議程,但他們完全不會花費時間去準備會議。會議記錄也會使用筆記軟體OneNote當場共享會議記錄。如果是演示會議,他們不會說「我稍後再修改」,而是當場修改資料。如此一來,就不會占用會議結束的工作時間,還可以在會議期間內共享必要的事情。而且,會後也很少有「作業」或「需帶回檢討」的工作。
必要的「決策」盡可能在會議當場決定。
也就是說,訓練自己「在會議時間內完成所有事項」,工作就會變得非常有效率。
我在擔任顧問時,Sonic Garden創辦人倉貫義人曾經對我說過一句話,我永生難忘:
「牛尾先生,請不要準備會議,那是在浪費時間,重點是●讓會議的時間變得更有價值●。」
和倉貫先生開會總是很有效率,當場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會前會後都不需要額外花費時間。這樣簡潔的會議風格,產生了豐富的工作價值。
如果不知道一開始需要做多少準備,不如嘗試著在「不做準備」情況下,測試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然後,儘量在「會議時間內」完成所有事物,你應該會驚訝地發現自己「能做到」的程度比預期得更多。
如果發現無法完成,有可能是你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花費太多精力,需要練習盡可能地刪減日常的工作中不必要的事情。
4. 減少要做的事情
微軟開發團隊有一個叫做「短期衝刺規劃」(Sprint Planning)的定期會議,成員必須和經理一起整理兩週內要執行的任務。在日本,進度會議是匯報哪些工作已經完成、哪些工作進度落後,經理不會刪除預定的任務,而是考慮如何增加更多的人力來完成工作。
而在微軟,經理會主動說:「這個任務不太重要,沒有必要在兩週內完成」然後簡單地從工作範圍(預定的功能)中刪除。大家的工作會逐漸減少,有些任務可能從此不再執行。經理會十分用心地讓大家聚焦在絕對重要的任務上。
畢竟,實際上做不到的事情,再怎麼努力也做不到。因此,我們應該在工作中不斷決定「要放棄什麼」。計畫本來就只是初步的預測,不一定是正確答案,過程中一定會發生無法預測的事情,優先順序也會不斷變化。最重要的是,●工作的重點不是「做了多少」?而是「你做的工作帶給公司多大的影響」。●
想在短時間內付諸實踐上述四點可能並不容易,在經驗值不足的情況下,你可能無法掌握平衡之道。但是,只要你有意識地實踐Be Lazy的思維模式,就能熟能生巧,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工作價值。
前言
拿起這本書的各位,一定對於一流工程師的「高效工作心法」感興趣,並想要大幅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吧。
目前,我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擔任微軟公司的資深軟體工程師,隸屬於Azure Functions團隊,負責雲端服務的內部架構。全世界都在利用我們的服務來開發軟體的基礎。對於從前的我來說,能夠成為這個團隊的一員,就像是一場夢。
老實說,我並不是「一流工程師」。這不是謙虛,我過去真的是「三流的工程師」。
當然,為了成為「一流工程師」,我不斷努力著,現在能獲得這個職位,並不是因為我的實力雄厚,而是靠著偶然的機運和完成...
目錄
前言
★第1章 世界一流工程師為何與眾不同?──高生產力的祕密
「高生產力」的差異
頂尖工程師令人震驚的解決思路
反覆試驗是「壞事」
即使頭腦聰明,也需要時間「理解」
將「花時間理解」付諸實踐
花費時間理解基礎,才能掌握複雜的技術
累積事實,不要「憑感覺」判斷問題
在寫程式碼之前,先寫一份小文件
在腦內創建「心智模型」
先依賴專家,不要自己埋頭苦幹
成為「擁有良好習慣」的程式設計師
◎專欄 什麼是「敏捷式開發」?
★第2章 美國的思維模式──在日本時沒注意到的事情
「Be Lazy」的思維模式
養成四大習慣,大幅減少工作量
欣然接受風險和錯誤
打造「接受失敗的環境」的具體方法
接受不確定性,不需要完成所有工作
用「可視化流程圖」降低工作量
接受「工作本來就會不斷變化」的思維
從「達成結果」到「創造價值」
★第3章 讓大腦游刃有餘的資訊整理與記憶術──才華洋溢同事的工作祕訣
閱讀程式碼的訣竅,就是儘量不閱讀程式碼
如何減輕大腦的負擔?
按照工作的難易度來思考
「結果至上主義」會阻礙進步
多工會降低生產力,所以絕對不做
每天預留四小時屬於自己的工作時間
為什麼同事們的「記憶力」這麼好?
「書寫」能夠大幅提升理解力
只在腦中整理思緒,不要寫下來
「理解、記憶、重複」的黃金法則
◎專欄 如何進入國外科技公司就職
★第4章 溝通的奧祕──如何表達、詢問、討論
「減少資訊量」的重要性
「提前準備」的重要性與溝通技巧
提高對他人所需資訊的敏銳度
用「讀者的角度」編寫筆記
「線下討論」的重要性
「快速通話」比線上會議更高效
從「自己是否能學到東西」的觀點出發
營造「輕鬆拒絕氛圍」的重要性
透過討論鍛鍊思考
即使觀點衝突,也「不否定」
「會話能力」能間接提升工作效率
★第5章 建立「僕人式領導」與「自組織團隊」提高生產力
用「僕人式領導」提高工作效率
放手讓員工「自組織團隊」
每位軟體開發人員都是一間獨立商店
「信任員工具備實力」的工作文化
經理的職責是「提供支援」和「解決阻礙」
大多數工作沒有設定期限,經理也不會催促
如何建立「自組織團隊」?
團隊絕不區分上中下級
容許失敗的職場,才能孕育員工的挑戰精神
鼓勵「Be Lazy」,尊重休假
目標是「在世界各地都能養活自己」
◎專欄 美國的職涯發展文化
★第六章 提升工作和生活品質的習慣養成術──從「時間箱」到鍛鍊身體
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時間
準時下班效率更高
利用「時間箱」限制工作及學習時間
「停止過度使用大腦」的三個方法
切換執行不同的事,更能提高效率
透過打掃獲得「掌控人生」的力量
整理的技巧
體能不足是大問題
改善更年期帶來的失眠問題
★第七章 如何在AI人工智慧時代生存?──擺脫「批判文化」,培養迅速應變的能力
AI人工智慧將導致程式設計師失業
哪些職業不會被AI人工智慧取代
ChatGPT問世,我們應該如何與AI協作
在AI人工智慧時代,「專業能力」才是最大優勢
日美軟體開發業的文化差異
「批判文化」摧毀一切
貢獻與感謝的良性循環
日本軟體產業的重生之路
自己的人生,自己掌控
後記
前言
★第1章 世界一流工程師為何與眾不同?──高生產力的祕密
「高生產力」的差異
頂尖工程師令人震驚的解決思路
反覆試驗是「壞事」
即使頭腦聰明,也需要時間「理解」
將「花時間理解」付諸實踐
花費時間理解基礎,才能掌握複雜的技術
累積事實,不要「憑感覺」判斷問題
在寫程式碼之前,先寫一份小文件
在腦內創建「心智模型」
先依賴專家,不要自己埋頭苦幹
成為「擁有良好習慣」的程式設計師
◎專欄 什麼是「敏捷式開發」?
★第2章 美國的思維模式──在日本時沒注意到的事情
「Be Lazy」的思維模式
養成四...